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俄羅斯敘利亞撤軍,普丁在打什麼牌?

俄羅斯敘利亞撤軍,普丁在打什麼牌?
(自鉅亨網轉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26  08:31

                 俄羅斯總統普丁  圖片來源:中新網

當俄羅斯軍隊在敘利亞節節勝利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314日下令,把去年930日就進駐敘利亞的俄軍撤出,表面上看確實有些不合常理。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普丁宣佈此時撤軍,恰恰體現了普丁高超的政治思維和戰略佈局。

中新網報導,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張鳳坡在《北京青年報》撰文分析指出,去年9月,俄羅斯正式宣佈出兵敘利亞,並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ISIS組織實施多輪空中打擊。俄國防部部長紹伊古日前表示,俄累計已經進行了超過4000架次的戰鬥飛行,並對ISIS組織的超過8000個目標進行了空襲,嚴重打擊了其軍事裝備、通信樞紐、運輸工具、武器和彈藥庫、燃料存儲設施等。而此前,巴塞德政權岌岌可危。俄羅斯出兵敘利亞,除了暫時穩住巴塞德政權,還緩解了與北約之間的危機,並且在國際舞臺上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同時,俄羅斯利用敘利亞戰場,對圖-95MS、圖-160轟炸機和「口徑-NK」等新一代武器進行了實戰檢驗,這種檢驗不僅是為了測試武器性能,同時也是俄羅斯向世界秀了一次「肌肉」,這對今後俄式武器出口有一定的益處。

文章指出,在俄羅斯介入前,敘利亞政府軍在與西方支援的反對派部隊ISIS交手中處於下風,連首都大馬士革都險些淪喪。俄羅斯介入後,按照普丁的說法,敘利亞軍隊「在與國際恐怖主義的戰鬥中取得了根本性的逆轉」。

但在今年2月巴塞德發出「武力奪回整個敘利亞」的豪言後,俄羅斯立即發出警告:別想著「奪回整個敘利亞」。普丁政府的這一警告意味深遠,一是告訴巴塞爾,俄羅斯出兵敘利亞不是為敘利亞這個國家,而是在為國際社會反恐;二是讓世界看清楚,俄羅斯沒有借出兵敘利亞與西方國家對抗,此時撤軍和對巴塞德的警告就說明瞭一切。

就在普丁宣佈撤軍當天,敘利亞問題日內瓦和談在經歷暫停後重新啟動。作為與敘利亞政府關係密切的一方,普丁在此時宣佈撤軍,無論是對巴塞爾政府還是反對派及其背後的勢力,都會形成壓力,將對和談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撤軍符合多方利益。首先,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在國際上一直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國出於控制中東和消滅巴塞德的目的,在中東反恐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採取欲擒故縱的戰術,讓恐怖勢力越做越大。俄羅斯出兵敘利亞,不僅搶了美國在中東的風頭,也擾亂了美國平衡中東的戰略。俄軍撤出敘利亞,美國在中東反恐的主導作用將會再一次顯現。

其次,符合阿拉伯國家意願。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國多次指責普丁空襲敘利亞的ISIS目標,其實也是在打擊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這對地區局勢不利。阿盟此前威脅稱,如果俄不撤出軍隊,該聯盟十幾個國家將派遣地面部隊干預戰爭。俄羅斯撤軍後,伊朗軍隊也沒有理由加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情緒。

最後,撤軍也符合俄羅斯利益。俄羅斯當前面臨西方經濟制裁和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壓力,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對俄羅斯多少是個負擔。而且,出兵海外,有不少陷入戰爭泥沼的前車之鑒,見好就收可以避免重蹈覆轍。當前,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低,俄羅斯如果不投入主要精力抓經濟結構調整,繼續屯兵敘利亞只會受到更加嚴重的創傷。

另外,普丁此時宣佈撤軍也與俄羅斯周邊形勢有著緊密關係。文章指出,一方面,美國將考慮增加重兵「重返歐洲」,以應對「越來越強勢的俄羅斯」。根據美國《軍事時報》報導,五角大廈正在討論將一個或多個旅級戰鬥部隊調回歐洲,以應對「俄羅斯威脅」。如果這項調動得到批准,可能涉及上萬美軍的部署,這也將是數十年來駐歐美軍首次大規模增兵。

另一方面,美國借朝鮮半島局勢不斷加大軍事介入,並將大批包括核力量在內的武器裝備部署在半島,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打壓北韓。如果美國欲與俄羅斯形成軍事對峙,俄羅斯有可能面臨東西兩個方面的威脅。俄羅斯為了本土安全,不得不抓緊時間從敘利亞戰場撤軍。

本文(轉貼者)意見:

一、可能由於篇幅限制或其他原因,原文或節錄文就美俄兩國對於敍利亞
    局勢如此操作之意圖,並未更深入探討。
二、不同意原文最後一段的看法。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歐洲近代以前的貨幣與銀行(四之四)

廿七、戰爭(廿三)–歐洲近代以前的貨幣與銀行(四之四)


十四、複本位、銅主幣、銀本位、金本位

複本位

在金屬貨幣時代用金子買一只普通小碗,或用銅錢買一棟庭園大房都會令買賣雙方在付、收錢幣時不堪困擾,於是人類從很古早的時候開始,各國(地區)就實施或是、銅,或是金、銀、銅,或是金、銀,或是…,錢荒時則有金屬幣與實物代幣(穀、布帛…)並用的複本位貨幣制度了。

至於以什麼金屬為主幣則受制於適用金屬的礦源儲量與產量,或進口量。一般說來早期不少地區以銅為主幣幣材;接著先後演變為以銀為主要幣材,銅幣為輔,或只用含銀量有別的銀幣;英國在18世紀首先進入金本位時代,到1880年以後,除中國外,全球主要國家都實施金本位制度…。

銅主幣

就若干研究看,曾使用銀、銅(或金、銀、銅)複本位制,以銅幣為民間主幣的主要國家(地區)有羅馬共和國(西元前509~前27年)與西羅馬帝國(西元前27年~西元476)、中國1436明英宗正統元年規定稅收一律以銀繳納之前)、瑞典1772年之前)。

〔大幅簡化說,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鑄造銅幣阿斯as)、銀幣迪納厄斯
denarius、安東尼亞納斯antoninianus)、塞斯特斯sesterce法律規定以銅幣為主幣羅馬帝國末期由於政府開支巨大而佔領區內銀礦枯竭,故不斷降低銀幣的含銀量,最後幾乎為全銅製。東羅馬帝國鑄造蘇勒德斯solidus)金幣和幾種銅幣(不同面額的nummi,或稱follis);帝國最後一個世紀鑄造
stavraton銀幣和少量銅幣,不鑄造金幣

銀本位

就若干記載看,西歐大部份地區因為黃金礦源稀少,在西羅馬帝國之後,貨幣以小銀幣為主。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的父親丕平Pepin the Short,714768;法蘭克王國Franks)國王〕在西元750年前後將國內許多區域性的貨幣制度統一,建立了銀本位貨幣系統:1鎊重的銀=1 liver20 sous240 silver deniers(第納爾;當時liversou只是計量與記帳用的貨幣單位,没有真正鑄幣,只有小額銀幣第納爾流通),查理大帝繼續推行,這套系統被歐洲大陸大多地區與英國沿用。

雖然長期以來許多大小政權都會鑄造小量金幣,做為紀念品、禮品、或在大額交易中使用,但没有進入大眾日常交易市場流通。後來隨著地中海地區東、西方貿易量增加,金幣使用漸多。為應需要,1252年佛羅倫斯鑄造弗羅林
florin)金幣、熱那亞鑄造熱那亞維諾(genovino)金幣,1284年威尼斯鑄造杜卡特(ducat)金幣,三種金幣等值。弗羅林循貿易路線進入中、西、北歐,成為大多數歐洲地區仿鑄金幣時的原型;杜卡特金幣成為地中海貿易和地中海東岸地區(Levant–黎凡特)的主要金幣。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不同面額的銀幣。

本系列曾在「廿五、戰爭(廿一)–歐洲近代以前的貨幣與銀行(四之二)
」一文中,提到威尼斯人在1315世紀幾乎壟斷東西方貿易時,曾進行東、西方大規模的金銀套利交易,把歐洲常用銀幣的幣材掃走,賣到東方,而自東方買入的黃金因為價高,不能在日常交易中替代銀幣,使歐洲出現銀荒(
通貨不足)的情況,對貿易量影響不小(有研究估計在13251350年間歐洲可能有25%的銀產量被出口到東方)。

雖然鬧銀荒,但歐洲各地在1314世紀接連發生多次大飢荒;1340(元順帝至元6年)年代中到1350年代中又爆發擴散到全歐的黑死病,使歐洲人口減少了30%以上;用錢的人變少,緩解了銀荒的壓力。在黑死病大流行過後,15世紀歐洲的人口又開始逐漸成長。

歐洲人在15世紀展開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1545(明世宗嘉靖24先在秘魯安第斯山脈波托西(Potosí現屬玻利維亞),之後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瓜納華托(Guanajuato)發現了豐富的銀礦,銀子開始大量流入歐洲;歐洲不僅不再缺銀,銀子流入的速率還超過了當地物資增產的速率,於是引發百物騰貴的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Price Revolution

15世紀歐洲人口恢復成長的初期,新生兒要吃要穿要用,但從事生產的人口没有增加,物價尤其是供給彈性較低的糧食價格便開始上漲。

有研究指出自15世紀中期至16世紀中期,因為採礦與冶煉科技進步,中歐地區白銀產量比之前增加了5倍多;雖然其中有不少通過採購貿易流向地中海東岸與東方,也有不少因為東方銀價比歐洲高而做為商品流向東方,但仍有一部份留在當地形成購買力

15世紀中期以後,和整個16世紀,白銀基本上在西班牙珍寶船隊
Spanish treasure fleet抵達西班牙南部的塞維亞港Seville後,循著三條主要貿易路線向東北流向全歐。由於白銀淨流入的速率超過物資增產的速
率,引發貨幣數量推動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物資增值、貨幣貶值、投機活躍。

這段期間歐洲各國(地區)物價上漲率約在2.510倍之間,離主要貿易海港越遠的內陸物價上漲率越低,不同商品的漲價率不同;幾個研究對物價上漲率的推估差異不小。

後來有些研究認為造成當時物價持續上漲的原因很多,僅歸因於自美洲輸入大量金銀的觀點太狹隘,各國政府因為各種目的大量(過量)鑄造金、銀含量大幅降低的錢幣,兩個大量相乘,才是造成通貨很大量膨脹的主因
,本文不細述。

通貨膨脹時的受益者是債務人、商人、持有貨物等資產庫存者、依法繳納定額地租的佃農,和經營管理能力高的手工作坊(手工場)、農場、牧場
、礦場場主,以及承攬各類工作的包工頭、技術工匠;受損者是債權人
、收入增加率趕不上物價上漲率的族群,包括收取定額地租的封建貴族地主、工資議價能力低的各類工、礦、農、牧場的底層受僱工人

由各種原因所造成,與所得變動對映相比較之淨物價波動循環是人類歷史中的正常現象,歐洲這次從15世紀中持續到17世紀初的人口成長物價上漲被後世研究者特別稱為價格革命的原因,是它對當代若干具軌意義的社會變革有推動之功
1. (手工作坊)生產、消費、貿易活躍起來
2. 經濟體系由自然經濟(以物易物較多)轉向市場經濟(使用貨幣)
3. 在商品交易市場中價格由供需決定的法則逐漸明顯(掌權者比較不容易   規定價格)
4. 金融體系中信貸金額逐漸增加(由早期因為貨幣不足增加信貸,轉為為
  方便或擴大貿易增加信貸)
5. 資本積累逐漸增加(貨幣易於儲存積累;歐洲社會總體來說有了第一
  金,或說有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6. 商業資本主義逐步發展(貨幣似乎逐漸成為社會運轉的核心)
其他還有工作與產業分工體系逐步發展、激勵科技研究、中產階級擴大、君王與教會的統治權威降低等等,本文不細述。

社會的發展很花時間,各地區的發展不會均勻。有研究指出法國到19紀,農村仍大量使用物物交換,在沿著道路發展的市鎮中使用銀子,在港口及大城市(主要貿易及金融中心)的交易使用匯票,匯票差額用金銀支付。法國如此,中歐、東歐農村地區的轉變更慢了。

15651815(明世宗嘉靖44年~清仁宗喜慶20年)間航行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Acapulco)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的定期船隊,帶來美洲所產的白銀等貨物,主要採購中國產品回去;有研究者估計這段間船隊大約向亞洲運送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所產白銀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份流入中國。可以說「美洲白銀+西班牙官方定期船隊+各航海大國不定期或未明顯定期的公私船隊(規模不如西班牙珍寶船隊)」撐起了這段期間歐、亞
、美洲之間的貿易。

美洲如果没有銀礦,人類可能更早進入紙幣世界。

總體而言,從某個角度看,在1618世紀,歐洲人靠經營殖民地之出
美洲的白銀、非洲的黃金和奴隸、東印度群島的香料)來彌補本國的國際貿易赤字;而中國人對日本、東南亞、印度、歐洲、美洲的貿易則都長期順差,為什麼在這種經濟強盛、社會理應富裕的情況下,卻除了一般商船外,少有中國官方代表、學者、僧侶、和民間商團前往東南亞、印度、歐
、美地區訪問考察的記錄?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船隊返抵南京已是14337月的事了,之後中國人似乎都在國內坐等「蠻夷」前來朝貢,這和歐洲天主教會花很多旅費派遣傳教士前往落後地區的態度差別很大。是因為歐洲人性喜侵略而積極,中國人愛好和平而保守嗎?是大家覺得外國没什麼好看好玩好學好買嗎?是中國人的富餘能力都用在抵禦北方宿敵了?是中國其實因為人口多、人均所得低而貧窮嗎?中國人太自大嗎?還是因為
…?中國在18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出去許多華工就不是值得驕傲的事了

中國用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各種產品,向西班牙、葡萄牙換回他們殖民地所生產的白銀黃金,是不是等於西、葡兩國為中國發行貨幣,向中國徵收鑄幣稅?日本也經由對中國出口自產白銀而向中國徵收了鑄幣稅。(以外銷換取來自美洲的3億兩、日本的2億兩白銀計入鑄幣稅,來自歐洲的1億兩或可不計入鑄幣稅)

中國當時本身缺金缺銀,銅不夠用,幾次發行紙幣都失敗,靠生產能力出口有用民生商品換取白銀解決錢荒;不像歐洲人用武力強占殖民地後,只給原住民糊口工資,榨取當地黃金白銀解決母國錢荒;這是好事,但可能不宜將之推論為中國人本質上比歐洲人愛好和平。

貨幣重鑄

在歐洲,由於戰爭頻仍等原因,各國政府稅收老是不夠用,老是用降低錢幣成色的方法重鑄錢幣,增加錢幣發行量(變相徵稅)來用,錢幣中含金含銀量越來越低;無奈的老百姓並不很笨,就有團夥將相同面額但含金含銀量高的錢幣,磨邊切角的偷點幣材集合起來賣;格雷欣法則也自然開始作用,市面上劣幣驅逐良幣,劣幣越來越多,每隔一段期間就出現以重鑄來重整錢幣的需要。

就算政府都量入為出,隨著人口增加,商品之生產與交易數量增加,對錢幣的需求增加,若幣材不足,也需要藉降低成色的方法新鑄或重鑄錢幣,以增加錢幣供給量。

此外新皇新王登基等紀念日也可能新鑄或重鑄錢幣

所以就中長期看,只要幣材不足,重鑄貨幣、貨幣貶值是常態。以中世紀的英國為例,有研究表示至少在125712791299134414121464
15261542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1551年都重鑄過錢幣。(全面重鑄工程不小,這個年表可能包括分面額重鑄甚或新鑄
,本文未查核)

白銀持續流出、黃金持續流入英國

也許因為貿易順差,累積的白銀比較多,17世紀後期英國鑄幣廠對銀子的估價(與金價對比)低於外國,致使許多銀幣被熔化出口,換回黃金,市面上銀幣流通量大為減少,而且充斥劣質銀幣(約占1020%同時在
16181698年間歐洲照樣戰爭頻仍,英國涉入的有三十年戰爭1618
1648)、英國內戰(16421651)、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5
166716721674)、大同盟戰爭(16881697),政府也需錢孔急;銀荒使得大家日常週轉困難,導致紙幣開始流通,英國許多地方甚至出現經營以貨易貨的企業。

不曉得什麼原因,相對而言,似乎中國人喜愛白銀甚於黃金,而歐洲人喜愛黃金勝於白銀。有研究估計英國在1649年前後白銀鑄幣總量約1,970萬英鎊,到1695年流通量只剩約1,000萬英鎊,其餘大部份被熔鑄成銀塊或直接出口了;在1,000萬英鎊的流通銀幣中,有700萬英鎊1649年以前鑄造的
,磨損嚴重。1695年財政大臣威廉朗茲William Lowndes16521724)提出的報告中說,自伊麗沙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 of England1533
16031558繼位)以來,有1,500萬英鎊白銀被鑄造成銀幣,但只有600萬仍在流通,其中400萬已經嚴重缺損財政部稅收收入的銀幣中有一半不足值。

有研究統計英國年均鑄幣發行量在15581649年間為白銀171,961英鎊、黃金86,299英鎊,到16491694年間已經顛倒過來,白銀83,886英鎊、黃金155,863英鎊。

英國皇家鑄幣廠於1662年改用機器鑄幣,軋壓鋸齒狀、比較不易變造偽造的銀幣。1666年英國開放自由鑄幣,1688年民間手工鑄幣的含銀量還有
88%,到1695年已經縮減到50%。由於手工鑄幣將被廢止的傳言甚囂塵上
1696年英格蘭銀行(1694年成立)出現擠兌風潮,民眾抛出銀幣換取黃金保值,黃金市價在短期內上漲了50%。重鑄銀幣於1695年成為英國社會共識。

英國1696年失敗的重鑄銀幣

重鑄向來是降低同面額銀幣之含銀量的,但這次重鑄不一樣。由於教育
知識、民權的發展,當時社會上對於如何重鑄引發保民與保王兩派激烈辯論。保王派由新任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帶頭,認為只要有君王的印鑑,貨幣材料不一定非得是金銀,某面額金銀幣所含金銀量的市值也不一定非得與其面額相等,能在市場上按面額流通即可;主張新鑄銀幣貶值25%,提高政府償債與借債能力…。保民派由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當時著名的思想、哲學、經濟學家,主張人人平等,人有生存、自由
、置產等自然權利,政府立基於人民同意,立法、行政等政治權力應當分立…)帶頭,認為政府不應該藉著貨幣貶值強徵人民辛苦勞動的成果,應該維持銀幣原訂的含銀量,同時降低金價,長期維持銀幣的主幣地位…。

議會決議採行約翰洛克的主張,於1995年底頒布重鑄硬幣的法令,廢止手工鑄幣,規定在一個短時期內份量不足的硬幣可用於繳稅和償還財務署貸款,逾期不能使用。頒布法令前後幾次降低金幣價格、禁止白銀出口與黃金進口,還征收新稅做為重新鑄幣的費用。有研究稱重鑄貨幣期間有面額達550萬英鎊的舊硬幣被收繳後重鑄成270萬英鎊足值銀幣(政府損失不少
,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有統計稱16961700年間機器鑄幣金額為5,106,019英鎊,16621696年間的3,302,193英鎊多得多

奇怪的是雖然議會幾次調降金價,但和國外相較,金銀兌價仍然有利於換銀為金,銀幣含銀量的價格仍然低於同量銀塊的價格。開始重鑄貨幣後賣入鑄幣廠的幣材依然白銀少少而黃金多,禁止白銀出口與黃金進口的法條形同具文,到1699年鑄幣廠幾乎無銀可鑄;在重鑄期間投入市場流通的700萬英鎊銀幣很快就又消失了,可說重鑄貨幣是失敗的。金銀失調的情況持續到1717年。

(由於黃金礦源的儲存量和開採量很少,上述情況很容易讓人懷疑是不是英國政府,或有英國商人集團長期策略性抬高黃金收購價格以屯積黃金,意圖在「做多」的過程中獲取暴利?但本文未見類此猜疑之討論訊息)

金本位

金的礦藏量遠少於銀,有研究估計歐洲地區在13世紀到14世紀初每年金產量約
1公噸,13251385年間上升到約34公噸。傳說中國黃金很多,找黃金是大航海時代探險隊的主要目的。除了搶奪登陸地區原住民的金飾和黃金庫存外,他們先在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巴西發現一些儲藏量不大的金礦,開採後將之運回歐洲;之後如前所述,發現並大量開採銀礦;1693葡萄牙人在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發現了儲藏量比較大的金礦,經大量開採後礦脈於19世紀後期枯竭。中世紀時另一個較大量產金的地區是位於非洲西北部的馬里帝國Mali Empire12301600前後;約今日馬利(Mali)、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塞內加爾(Senegal)、甘比亞(Gambia)、幾內亞比索(
Guinea-Bissau)、幾內亞(Guinea)、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一帶。7世紀時阿拉伯人就來到這個區域建立封建王國,葡萄牙人於1450年前後來此建立殖民點;法國人1660年前後來此建立殖民點,1890年代本地成為法屬西非的一部份,由法國政府直接統治〕。

歐洲最早展開航海探險活動,並於1494年與西班牙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Treaty of Tordesillas),兩國均分非基督徒世界的葡萄牙於17世紀後半期,其海權、海外殖民地統治、與海外貿易面臨西班牙、荷蘭、法蘭西、英格蘭等國家的競爭,勢力日益衰退,被迫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與正崛起中的英國結盟。英、葡兩國於1703年簽訂梅休因條約Methuen Treaty),其中有關貿易部份約定英國向葡萄牙進口酒類(英國因與法國對立以致原由法國進口的酒類供應中斷)之關稅稅率,應低於向法國進口酒類所徵關稅之三分之一;葡萄牙則對於自英國進口之紡織品免關稅(有說徵15%關稅。當時葡萄牙對來自自己海外殖民地的產品徵15%關稅,對來自所有其他國家的產品徵30%關稅。本文未查核)。梅休因條約簽訂後由於葡萄牙向英國進口總金額遠高於出口總金額
,其巨額貿易逆差便以從巴西運回的黃金彌平。(英國多出口工業加工類產品
,最大宗的是當時風靡歐陸之英國毛紡織品和毛布)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17011714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 of Spain)無嗣,於遺囑中傳位於甥孫腓力五世(
Philip V of spain;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許多歐洲國家擔心法國可能將西班牙併入法國而變得更加強大,就以腓力五世之繼承權有問題為藉口而組成反法同盟,對法國宣戰〕

有研究估計自18世紀初簽訂梅休因條約後,英葡之間貿易大興,許多黃金持續從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經過里斯本流入英國國庫,整個18世紀約流600噸;加上其他來源,英國迅速成為存金量大國。

黃金產量

有研究估計18世紀巴西約出產1,000多噸黃金,約90%被運至葡萄牙;運至葡萄牙的黃金約60%被運至英國。

有研究估計14931849年全球黃金總產量約4,600噸,其中約1,600被用做貨幣。

有研究估計人類數千年來總計生產約14萬噸黃金,其中4成左右做為各國貨幣儲備(約3.1萬噸)和金融商品被私人儲藏、買賣不足1電子、化工等工業生產用,其餘流向製作器皿、飾品等用途。

2015年全球黃金產量為3,155噸,專家認為不易再提高。中國自2008年起成為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2015年產量450噸,蟬聯第一。

重商主義

可能因為
–人已離不開錢;日常生活、墾荒、做生意、建軍作戰…都需要資金;
–就長期而言,在人口與總商品交易數量持續增加的過程中,多次經歷
  荒、通貨緊縮→降低銀幣含銀量增發銀幣、通貨膨脹→銀荒…的不愉快
  循環,大家認為積累金銀很重要,金銀存量代表財富和國力;
–若本國金銀產量小,則自海外殖民地輸入金銀和母國所需要的商品、
  本國所生產的商品賣向國外市場,取得順差的國際貿易關係是國家積累
  金銀(資本)的唯一方法;
–就國家取得外國外地財富的能力而言,商人逐漸不亞於、甚至超過軍人
經驗,大約自15世紀中期起,強調積累金銀條塊與貨幣、限制金銀等重要商品出口、擴張對外貿易以出超累積金銀財富、鼓勵廠商降低成本(犠牲勞工利益…)擴大生產規模以提振出口、以關稅及非關稅手段限制進口
、擴張海外殖民地(國土)以增加掠奪與貿易出超金額、國家應統制經濟活動…的主張成為歐洲知識界與政、法、商界的顯學,這套主張被後代學者稱為重商主義。

在重商主義這股社會能量的推動下,商人開彊闢土擴張市場,商人資本家逐漸取代傳統封建領主的社會地位;封建領地的彊界與各小邦小國不同的律法逐漸被打破,內聚的統一力量擴大到相同語言風俗或是血統族群的邊界,逐漸形成民族國家;兵源由騎士農民自備武器隨領主與國王作戰,逐漸轉變為國王僱佣軍隊;農業、封建的哲學教義和倫理規範逐漸向適應市場經濟生活的方向變遷…

商人的國內外競爭

在封建時代領主的本錢是土地,有土斯有民、有農產品、有作坊手工業產品、有騎士與農民兵,大小領主以戰爭擴張領土。

在重商主義時代商業領主(商業企業家)的本錢是貨幣資本,有資本斯有工人與財貨運銷、有農礦場與工場的包銷或所有權…,企業家會與國內外的企業家相競爭來擴張貨源與市場的佔有率。

封建時代君王與領主的關係是主僕、君臣,重商主義時代君王與企業(
本)家之關係中主僕君臣的成分逐漸降低,合伙謀利互助共榮的成份逐漸提高。(地理大發現時代幾乎每次船隊的探險航程都由君王、貴族、富商
、航海探險家合伙)

可以說從重商主義流行的時代開始,對於人類社會財富移轉、財富分配而言,商戰的重要性逐漸不亞於甚至超過傳統的軍事戰爭。軍事戰爭有停火休戰的時候,商戰簡直無日無之。

譬如1600年獲得皇家特許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比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早2成立)是英國從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擴張的一家很重要公司,1694年獲得皇家特許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是為國王打理國債與財政的一家很重要銀行;有記載稱1707年時(當時東印度公司獨占英國與東印度地區之間貿易的特權被打破,英國也有不少銀行,大家都没有壟斷權)東印度公司為打垮英格蘭銀行,悄悄累積英格蘭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合計達30萬英鎊,於當年8持向英格蘭銀行要求依法兌換黃金或鑄幣。英格蘭銀行的庫存準備當然無力承兌,引發民眾恐慌擠兌
,依常理英格蘭銀行鐵定黑字倒閉,等著接管金雞母的集團一般說來還會賺一筆救火財。這時英國女王(政府)介入,籌措(擁皇貴族們的)黃金與鑄幣交給銀行滿足一般民眾的兌換要求,同時警告東印度公司撤回其兌換要求,才將金融風暴平息。在英國稱霸世界的過程中並非全國親愛精誠
,大家拳頭一致對外的;自私自利、自相廝殺、互扯後腿、減損本身總國力的事常有。即使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

(黑字倒閉指資產仍然超過負債,但一時週轉不靈而被迫停業清算。這時資產價格常被表示接手意願者打折,債權人為求盡快獲得償還常同意債權打折。黑字倒閉事件中惡意詐欺的情況頗多)

(一定有人批評本錢是土地是貨幣的見解不見根本甚為膚淺、面對外侮時自己人還內鬥的說法也係偏見、戰爭無日無之更屬誇張…。我們知道古今中外都有仁善為寶,財散民聚財民更富的見解、主張與實踐;若時間與能力夠,本系列未來也許涉及一點價值觀方面的簡單討論)

英格蘭皇家鑄幣廠廠長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偉大的科學家
1696年進入造幣廠擔任監督,1699年被任命為廠長,參與貨幣政策之擬訂、討論與執行,直至去世)原本贊同約翰洛克的主張,但於重鑄貨幣失敗後改變看法。他在1717/09/21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分析了歐洲各國、中國、日本、和東印度地區金銀價格的情況,認為當時英國白銀短缺、人們排斥銀幣(收受銀幣者會要求支付者加付預期貶值貼水),有利於黃金流入的金銀兌價利差持續存在,事實上黃金已然成為英國主要貨幣,很難改變;建議將金價以法律定為每金衡盎司重量的黃金(純度0.9)等於3英鎊17先令10½便士。

英鎊Pound sterlingGBP

簡化說,英國在大批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自歐洲大陸移居英國的時期(4501066年間),大約於8世紀末引進法蘭克王國的銀本位系統,用鎊(Pound)做為無實體的貨幣計量單位,等於一鎊重白銀的價值
1鎊=20先令(shilling)、1先令=12便士(penny),先令和便士都是銀幣。到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時,以對政府120萬鎊債權為準備發行120萬英鎊銀行券時,繼續沿用這個系統。1971年英國進行貨幣改革,採十進位制,1英鎊=100(新)便士,發行5102050英鎊面額的紙幣和1
25102050面額的(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牛頓所建議的金、銀、銀行券對價被國會接受後一直延續到193117971819(法國大革命期間因為英國為求本國利益介入法國政爭,兩國有交戰之虞,導致民眾紛紛將鈔票換成硬幣)19141925(一戰之後因通貨膨脹民眾擠兌)年間停止過英鎊紙幣的黃金兌換權,英國大致上保持了近200年金、銀價格與貨幣體系的穩定。

1774年英國重鑄金幣時開始將銀幣視為輔幣,限制它的使用,如果債務超過
25英鎊就不能以銀幣償還;1816年以法律規定實施金本位制,1821年規定每一英鎊含7.32238克純金。

金(幣)本位制的要點是:
–以一定量的黃金鑄造標準金幣做為本位幣,輔幣與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等
  值金幣或等值黃金
–金幣具無限法償效力,限制其它鑄幣的法償效力與鑄造
–以黃金為唯一貨幣準備金(理論上如此,事實上銀並未完全退出,不細述
  )
實行金本位國家之間的貨幣,按照它們各自含金量之比率來決定兌換比率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熔化,進口、出口

雖然未盡理想,金(幣)本位制大致消除了複本位制下不同本位貨幣(金、銀…)間,因為幣材價格變動所引發之兌換價格的不穩定性。

18101820年代,中、南美洲各國紛紛宣布獨立(1810年墨西哥、1818年智利、1816年阿根廷、1821年秘魯、1822年巴西…),不只歐洲,中、南美洲以外地區白銀的進口量都大減。這個變化對全球經濟、軍事、政治與社會格局造成影響,本文不敘述。

英國國力的發展在18世紀領先全球,工業革命於英國發軔後領先差距更快速擴大。有研究估計1860年人口占歐洲10%、世界2%的英國,幾乎生產了歐洲工業產品的55-60%、全球工業產品的40-50%,其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40%,長期貿易順差支持英鎊強勢1815(擊敗法國拿破崙)~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期間被許多史學家稱為英國霸權時期。誇張一點說,各國同胞不是直接就是間接與英國有英國人占優勢的生意往來,需要直接間接與英國結算貿易金額,金幣本位制成為對大家都方便的貨幣制度,於是德國、瑞典、丹麥、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主要國家都先後實施金本位制。大國外圍的小國與殖民地則實施貨幣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或銀本位制度。

貨幣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

實施這個制度的國家,其貨幣發行機構以所持有某主要國家的外匯儲備為基礎,依固定匯率發行本國貨幣;本國貨幣可隨時依據固定匯率兌換貨幣發行機構所儲備的外匯。

184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與1850年澳洲發現金礦,黃金供應量增加;同時19世紀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先進國家的銀行(金融)產業發展迅速,他們藉部份存款準備率不斷創造出的信用貨幣大致上能夠應付全球商品貿易量大增所引發的貨幣需求,讓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基本上没有受到黃金產量不足的限制。而各國藉著利率與銀行貼現率變動對國際間短期資金移動所產生之影響,也大致上能有效調節國際收支的盈虧。

在英國霸權時期,強勢的英鎊在全球貨幣供給上也發揮了很高倍的倍量器功能
。英鎊以黃金為發行準備,藉貨幣乘數存款準備率擴張英鎊供給量;許多國家以英鎊為其貨幣的發行準備,再藉貨幣乘數擴張其貨幣供給量。當時全球各銀行的存款準備率普遍很低,所以全球的貨幣總供給量,對全球所有央行的黃金總發行準備量之倍數是很高的。貨幣早就完全靠信用運行,所謂黃金儲備的意義很小,只被金融大咖用做金融戰爭的武器。

中國在英國霸權時期雖然有實力維持銀本位制度,列強用白銀購買中國商品
。但由於列強都改採金本位制度造成國際銀價長期下跌18901898年間貶了44%,使得中國因為白銀存量的國際購買力大貶而受傷不輕。

(當時中國購買不少金本位制國家的商品,光洋務運動之進口,和海軍購買軍艦、火炮…就花費不少銀子;當然銀價下跌有助於中國產品出口。匯率變動對國家發展的影響是實務問題,需要依各產業鏈中各環節之關聯關係、與不同商品之進出口量等變數建立模型進行測算,其影響還會受有關各方的對策影響;光空談、淺談學理,觀照面狹隘魯莾決策常得不償失

白銀的礦藏量與產量比黃金高得多,又長期是全世界共通的貨幣,英國居然能在19世紀影響全球都實施金本位制度,20世紀美元以更快的速度又表演了一遍這個過程。我們從反省中學到什麼光武力強大不夠的,蒙古帝國的武力不夠強大嗎?光經濟強大也不夠,宋朝的經濟不夠強大嗎?是經濟+武力嗎?是嗎?

十五、儲蓄與投資、投機

當人們的金錢儲蓄與閒暇時間增加之後,除了生活消費外,勤勞的農夫會用來買地買種子與農具增加農業生產,或增加家畜等農副業生產,這是自然地從事衍生性農業投資;作坊業者也會自然地從事其熟悉的衍生性加工業投資;其他行業同樣。富冒險精神者會跨行投資或從事創新性質的投資。

當然有不少人會賭博,金光黨與博奕行業便興起,詐財事件此起彼落。17
18世紀歐洲發生三次主要都會區民眾高比例參與、名傳後世的大規模價格炒作泡沫風波

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鬱金香價格發生100倍漲跌的波動。

17191720年法國密西西比公司股價泡沫–密西西比公司股價連續上漲13個月
,漲幅36倍,之後連跌13個月,跌幅95%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股價泡沫股價年振幅850%。有研究稱當年有120家股份有限公司趁熱潮上市炒作股價,公司市值與實收資本額比有高達64倍者。

這等規模的事件向來多是作手與政府高層、議會大咖、大商人、大新聞媒體…等多方面有力人士結盟操作的,其手法不輸現代;一些人暴發、許多人傾家盪產甚至自殺,最後調查、究責、結案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應付性質的表演。

活力充沛的社會,各行業的商業炒作、金融炒作無日無之,每當社會儲蓄
游資)總量占資產總量的比例到達某個區間就會爆發大案。怎麼讓社會閒置能量引爆向上而不是爆向荒唐頽廢?現代社會是不是因為貧富懸殊過度致使游資比例已經常態性過高?國際金融情勢會如何繼續發展?

十六、小結

它幾乎與空氣、水一樣了。人類的生活很早就離不開貨幣也就是錢,它重要到許多人眼裡只有它,它是一切。

對社會而言,貨幣數量會影響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潤滑程度。它增值貶值會使部份人不勞而獲、部份人辛勤的積蓄化為烏有。

君王稅收不夠用時就降低錢幣中金銀的成色,增鑄貨幣,在老百姓不知不覺中徵收鑄幣稅。貨幣數量增加超過實體商品數量增加的程度愈多,就引起愈大的貨幣貶值、愈普遍愈高的通貨膨脹。

銀行是大家貨幣供需週轉的樞紐,銀行家站在賺錢的最佳位置,玩別人的錢與生產能力。社會上流通的錢大部份係由銀行藉貨幣乘數(存款準備率)創造出來。

中世紀的大銀行家以君王未來的稅收為抵押,供應(借)金錢給君王,交換商品貿易的壟斷權,藉貿易與操縱商品價格的漲跌獲取暴利。

人口、物產、貨幣增加後商人階級興起、市場與起、城市興起、重商(商業資本)主義興起、向社會集資的股份制公司興起、股票與債券的公開交易市場興起,社會結構變了、行為倫理變了…

曾有一位成功的投資者〔或許是英國人Ernest Cassel18521921,或許是美國人Bernard Baruch18701965)自己〕:當我年輕的時候,別人叫我賭徒;等我活動範圍擴大後,別人叫我投機客;現在我活動範圍更大,大家稱我銀行家;其實我始終如一,做同樣的事情。

只要不涉詐欺,運用公共資源玩別人的錢或操作各種槓桿並非罪惡
一個企業只要業務風險低,獲利率低於銀行放款利率的風險低,能妥善安排應收應付帳款的期程,加上適當的循環發債,在創業不多年後就應該進入無本金經營的境地。當然在競爭環境中要持續保持業務風險低不容易

今天全球的貨幣體系與金融產業之運作和金本位時代相比,好的、虛幻的與惡劣的演化都有,但我們自下一篇起將反省的內容回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