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回顧並前瞻一點點台灣資訊產業與政經社會總體的發展(一)

–閱讀「尋找中國半導體」有感
                                                         Mar. 2, 2020

註:一、本部落格於上上上篇,2019/12/4轉載尋找中國半導體一文。
                   二、文長,分2次貼出

「尋找中國半導體」一文作者以妙筆扼要回顧了中國大陸與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主脈落,不同的閱讀者會有不同的感觸,在心湖中產生異樣的漣漪。我想:

一、人類歷史中有無數交織著血汗笑淚與愛恨情仇的故事,每個人、每
個群體都有許多故事,在每一個場域(人類與非人類互動、人類社
群互動)中不斷發生;也許其他生物甚至我們目前認為的無生物其
歷史也類似。

二、中國共產黨在1921/7/23成立後與國民黨互相競爭與鬥爭的過程
人們為什麼支持共產黨?為什麼支持國民黨?1949年後人們為
支持大陸?為什麼支持台灣?支持比率為何會出現頗大變動?

三、極簡略回顧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歷程

    1. 從一條脈落看,歐美和日本勞力密集型電子製造業在全球市場高
度競爭下,由於台灣已長期實施6年義務教育(1968年起延長為9
),工人素質比當時大多數後進國家高、國民吃苦耐勞、而工資很
低、政府行政效能與穩定的社會秩序能讓外商安心…,於是在政府
以積極配合的態度努力爭取下,像日本的NECOKI、阿爾帕斯、
船井電機、日立、東芝、三菱、松下、三洋、Sony、美之美
國的通用器材、飛歌Philco)、艾德蒙、摩托羅拉、RCA、奇異、
西屋,荷蘭的菲力普等廠商1950年代後期1970年代紛紛來
台設立收音機、電唱機、電視機、錄音機、小型電子計算機、電晶
體、IC封裝測試等電子產品組裝廠,同時帶動了台灣有關電子零組
件的生產。(台灣當時就曾是電視機等多項產品全球國家別若干年度
的產量冠軍)(當然還有不少外商來台投資農漁業工具與食品、紡織
石化、橡膠、機械、金屬、通信、油漆、印刷、製藥、燈泡、日光
、電錶、電子飯鍋、變壓器、金融、運輸等產業)(當時先進外商
力密集外銷型和親市場型產品到亞洲設廠,主要比較韓國、台灣、
律賓、新加坡幾個國家,也考慮香港)

2. 從另一條脈落看,海外華裔科學家與工程師於1966年在美國成立
中國工程師協會Association of Chinese Modern Engineering &
Technology),台灣政府每年透過該協會邀請海外優秀的華裔工程師
對台灣提供產業技術未來發展方向等建議,並經由自1966年起在台
灣大致每2年舉辦一次的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等途徑協助台灣訓練
工程技術人才。

3. 從與尋找中國半導體」一文所述有關的一條脈落看,台灣於
19737月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1974年為實踐當年7/26
由潘文淵先生提出的積體電路計劃,9/1於工研院內成立電子工業發
展中心(1979改名電子工業研究所),同時邀集在美華人專家成
電子技術顧問團(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10/26
美國舉行第一次會議→1975年自7家提出企畫書之公司中選擇RCA
發展積體電路的合作夥伴→1976/3/5RCA簽訂10年期、350
金、代訓330人次的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同年5月第一批
19位先發種子前往RCA受訓實習11977/10/29工研院內示範工
落成、同年12/16製成第一片積體電路→1980年以工研院電子工業研
究所的人才及其3吋晶圓廠為基礎設立聯華電子1987年以工研院電
子所的人才及其6吋晶圓廠為基礎設立台積電→…

簡略條列韓國發展電子產業的早期歷程

ž 1965年美商Komy在韓國投資生產二極體(電晶體)
ž 1966成立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ž 1966年出口電視機1萬台1960年代韓國主要出口的家電商品先是收音機(Goldstar 1959年起)、電視機,接著是計算機、微波爐
  …;1975年當年出口電視機超過100萬台]
ž 1966年美國半導體製造商FairchildSigneticsKMI在韓國投資
  1967Motorola1969Haba-AmericaToshiba(日)、
Sanyo and Sumitomo(日、joint venture),1970
ž 1967年成立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ž 1969年通過電子工業振興法(Electronics Industry Promotion
Act),為電子工業提供較低稅率與貸款利率等優惠條件。[促進
其他產業發展的類似法案有1967年通過機械工業振興法
Machinery Industry Promotion Act)、造船工業振興法
Shipbuilding Industry Promotion Act)、紡織工業現代化法
Textil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Act),1969年通過鋼鐵工業振興
法(Steel Industry Promotion Act),1970年通過石化工業振興法
Petrochemical Industry Promotion Act),1971年通過非鐵金屬
生產企業法(Nonferrous Metal Producing Business Act),1973
公佈重工業與化學工業振與計劃(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Promotion Plan)…]
ž 1971年成立韓國先進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韓國政府向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貸款600萬美元,由Stanford
University副校長等人設計課程,為韓國訓練現代科學家與工程
師、提供碩士學位的一所研究型大學,1973年第一屆碩士生入
學,1975年第一屆博士生入學,1986年第一屆大學生入學
ž 1974年韓裔美國人Dr. Ki-Dong Kang在美國矽谷Sunnyvale設立
Integrated Circuits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ICII),ICII把與韓
商合資的晶圓製造工廠Korea Semiconductor Inc.KSI)設在韓
國,生產電子錶用的IC,產品供不應求。但KSI没有資金擴廠
於是賣給三星,在1978年改名為三星半導體Samsung
Semiconductor Inc.)…。[有報導稱三星李秉喆、李健熙父子於
1974/12/6即已入股KSI。另IEEE History Center1996/6/13
Dr. Ki-Dong Kang進行口述歷史訪談之記錄中記載Kang在把工
廠(包括廠房、設備、人員、生產技術、客戶…)賣給三星後
繼續為三星工作了約23年,因為有被管理團隊刻意排斥的感
受而離開]
ž 1976成立Korea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1977年成立
Korea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兩者於1981年合併
Korea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ž

    4. 從另一條脈落看,1960年代後期台灣風行日製機械式→有電路板
控制器的遊戲機台,電子工程師們仿製拼裝機台,頗有利潤→1981
10政府取締電動玩具19823月除加工出口區內生產外銷者
外全面禁止電玩(1987年解禁),遊戲機產業改行仿製Apple II(蘋
果公司於1977年上市並暢銷)外銷→由於蘋果電腦對台灣較大型山
寨廠商進行侵權控訴,而電腦業巨人IBM1981/8/12推出由「不同
製造商所生產之功能裝置(元件)」整合組裝的IBM PC,開放其結
構,還出售其技術參考資料,方便其他組裝廠商向各元件製造商購
買元件拼裝仿製,這給台灣已略有基礎的電子產業大顯身手的機
,個人電腦製造商數量大增,有關個人電腦零組件製造商數量隨
大增;不多久,若干台灣廠商在美、日先進品牌廠商指導訓練下
工生產的IBM compatible PC和電腦顯示器暢銷全球,台灣許多
訊類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二、三名,在有關資訊處理工具
規模廉價量產方面對人類的資訊革命貢獻不小→台灣的主機板與
加卡生產廠商們為了增加運算效能和降低零組件及組裝成本,開
學習研發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應用
片),促成台灣IC設計產業興起,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商提供積
成多、積小成大的客源→…

IBM1970年代如日中天,是電腦產業的大王,以垂直整合方式
經營產品業務(基本上除許多components外,所有硬體軟體產品都
自行研發、製造、銷售並提供售後服務)。但1981年自行組裝IBM
PC時除了ROM BIOS和公司logo外,占成本90%的零組配件都由
部提供,不過IBM對其零組配件供應商Quality Assurance的要求極為
嚴格。由於架構開放,IBM在其公開出售的「IBM PC技術參考資料
」中還包括一段ROM BIOS始碼,讓程式設計師們很容易進行逆
向分析;所以IBM不向仿製廠商收取任何專利權使用費。IBM也不
為其PC自建銷售網絡,而經由通路商現成的通路銷售。IBM什麼
為其PC事業採取這種營運模式Apple為什麼在經過一番波折後能
夠通過考驗,後來成為營業額比IBM大很多的公司?]

5. 從另一條脈落看,由於以低工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在1970
年代中後期面臨東南亞等地區國家的挑戰,當時因為兩岸不准往
,台灣勞力密集型產業便開始向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外移。台
政府於1978/1/30-2/2舉辦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決定投入新
的資訊產業;除了由工研院電子所協助廠商開發和作價移轉技術,
也開發實務上以電子代工產業為核心的新竹科學園區1979/1/10
建動土,1980/12/15完工),到海外邀請科學家回國工作和創業;
1979/7/24成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當年底即於松山機場外貿
協會展覽館舉辦第一次資訊週展覽,盛況空前COMPUTEX 
TAIPEI1989年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3的國際電腦展);1979
12月成立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初期美籍成員素質幾可比擬美國總
統的科技顧問群,透過多次顧問會議擬訂台灣各階段的科技發方向
,具體落實到科技專案計畫…。

有研究統計台灣電子產業的總出口金額於1984年第一次超過紡織
成衣業,總產值於1995年佔製造業總產值的54.08%)(這幾年台灣
半導體產業當紅,許多青少年朋友們不知道台灣PC產業比它早紅
25年,對其上游半導體產業之成長有扶助之功)

6. 另外4條脈落–全民義務教育、政府努力、人民奮發、與美國協
單獨列為四、五、六、七4節。

7. 近代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是窮苦的,在海外多幹苦力工作或開小餐
館、小雜貨店、小洗衣店…,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有助於逐漸改變
中國人的國際形象。這可以分3方面說:資訊業在各國的形象都
是先進、上流的,各國資訊業內人士,不僅商品銷售通路商,包括
在有關研發、製造、媒體等場域的工作者不是來過台灣、與台商有
過合作或連繫,就是看過或聽說過有關台灣資訊業發展的新聞報
台灣有許多資訊業廠商,不論大小,紛紛赴國外或參展、或
迴訪問相關廠商拓銷、或設立銷售據點開疆闢土;許多海外青
華僑在台商支持下開設資訊商品的批發或零售店…,在資訊當紅
期間,該業之營業利益與員工薪資高於所有產業平均,相當快速地
提升了台灣同胞在當地的形象。

(就人口遷徙而言,中國到明朝還隨商船貨物沿東海、南海、印度
洋向沿岸地區遷徙一些商人、技術能力比當地人高一點的拓荒者、
難免也包括海盜,甚至還有一些中國人隨西班牙馬尼拉船隊移民美
洲。到清朝後期和民國初年,似乎除了對台灣和南洋部份地區以外
就只輸出苦力了,這怎麼回事?)

[就華人向外移民首選的美國而言,美國1952年移民法中有專業
技術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可享有第一類優先權,並占所有配額50%
定;1965年移民法取消以民族來源配額,改為不分國籍,以
東、西半球兩大區域配額…核給移民人數,並取消專業技術優先,
改以家庭團聚優先;為照顧二戰及冷戰時期經濟發展中盟國等
量,實務上使得亞洲地區包括台灣向美移民人數大增,而亞洲移民
中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占了較大比重,形象比較好][就中國大陸
言,在1971年中美聯合抗蘇和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後,向外新移
民的4大類組成中,除非法移民與若干依親部份外,留學生專業
技術與投資國際婚姻與家庭團聚3個主要移民類型的能力與形
象比老移民高](在台灣繼日本之後也對外輸出資本後,國際形象
加改善。中國近年也對外輸出資本)

(資通訊產品可以說是繼絲織品、瓷器、茶葉之後,中國同胞又一
個對人類生活提供較大規模、較普及的較高端商品。但不像絲織
、瓷器、茶葉都是中國原創自製的,資通訊產品研發的源頭在美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貢獻迄今仍多是增值鏈中較低端的大規模製
)(中國大陸近年也輸出一些公路及高速公路、鐵路及高速鐵路、
橋樑、港口、通訊網絡等基礎建設能力,和若干較低端製造業)

8. 中國大陸於1978年底改革開放後努力以優厚條件吸引外資外商,
海峽兩岸同胞由於血脈相連、語文相通、民俗文化大致相同而溝通
無礙,同時比大陸先進的產業自然容易吸引大陸教育水準較高者就
業,於是大陸成為台灣幾乎所有勞力密集型製造業與服務業(雙語
學校、百貨、大飯店、餐廳、酒店…)外移或對外投資的最優先選
擇;同時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所有進入大陸營運的非台港(日、
、歐…)廠商,多會與台港廠商合作、或聘用台港籍高中階幹部。
可以說台灣各業廠商包括資通訊業廠商在自利的誘因下對於大
改革開放的績效貢獻很大,愈早期愈大。(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投
入,由於若干因素,港商自然比台商早)(未查考調查資料,就個
早年感覺,大陸同胞個性較積極者的就業偏好一般是美歐企業>
企>台港企業>…,知名大企業>中小企業)

[依據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所發佈,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500
強企業(進出口)綜合排名表中,前10名中台商有2名;前20中台
商有9名;大概溜覽一下,若以企業集團計,富士康集團可能是第一
名。500強企業的對外貿易總額占中國整個對外貿易總額的35.1%
不曉得這集中度高不高、健不健康?(我没有進行全球主要國家比
較)]

四、全民義務教育是國家發展人力資源的起點

    1. 從一條脈落看,日本在1895年取得台灣後很重視台灣的治理,除
入台初期從日本立場看,必需以武力迅速肅清民眾抗日組織的抵抗
活動外,在台灣頗有治績,也重視台民教育。1898年開始逐步在各
地街庒設立公學校供台灣兒童就讀,並陸續設立師範學校、醫學
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經過逐步
準備(培育師資最花時間),台灣總督府於1943年正式實施6年國
民義務教育,屆齡兒童強制入學;至1943年底全台共有1,099所國
民學校、小學生932,525人、兒童就學率71%,當時在亞洲僅次於日
本國內,已接近歐美先進國家水準。因為當時日台兩地生活水平有
落差,來台日人的生活水平當然明顯高於台民。台灣除本地人民糊
口與進行公共建設外的所有農工產品都優先支應日本本土需求(台
灣農民與工人只取得工資收入);也許可以說台灣勞動力的剩餘價
在扣除公共建設投資後,除撥出很少量來酬報協助日人進行統治
台籍政商人士外,大致上都被日本剝削。但日本當年對台灣的公
建設、初級產業建設、與教育投資似乎並不吝嗇

(不曉得有沒有研究者對地理大發現後,所有殖民者對主要殖民地
在公共建設方面的投資,與從殖民地取得產值的比例,依可以取得
的殖民者統計資料進行過比較?)(列強都把海外領土視為本國疆
域,只是在本土與海外領土間進行商品貿易時,只付給殖民地農工
勞動者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報酬。由於文明落差,殖民地同胞没有
能力自行組織生產並經營國際貿易,也不知道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
的價格)(一般說來父祖輩台灣同胞對日人似乎少有仇視,甚至有
善感;但父祖輩韓國同胞似乎不一樣,不曉得原因何在?中國東
地區的父祖輩同胞如何看待統治過他們的日本人呢?他們對日本
與俄國人的評價有何異同?)

(經過荷蘭、明鄭、大清三個治理時期後,台灣的文明應該已經脫
離原始階段。但在日本開始治理台灣時,與日本本土相比,台灣同
胞的生產力不高又多變亂,總督府的本地財政收入不足以負荷日本
駐台的軍、政人員生活+維持治安+為求快速現代化的各種建設工
程,不小赤字有賴日本本土撥補,包袱沉重。到第4任總督兒玉源
太郎及其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主政時代之後,情況才逐漸好轉)

(從1895年起,日本前輩同胞在台灣用了48年時間,使台灣得以
面實施6年國民義務教育。在假設政、經穩定發展及當年人口的
齡分佈等情境後,可用數學推算,若扣掉3年日本師資學習漢語
台語、與台籍師資學習日語的時間,中國大陸在1949年後可能需
用不少於40年的時間,才能在全國包括鄉村地區全面落實6年義
教育。全世界識字率很低的國家和地區可同樣推算)(我1992
北京與大陸朋友聊天時,說你們在鄉下即使像岳母教岳飛在沙地
寫字,都要全面落實義務基礎教育,對方面有難色。共青團曾於
1989/10/30發起希望工程計畫)

        2. 從另一條脈落看,二戰之後台灣回歸中國,當國民黨政府在中國
被共產黨打敗,於1949年遷台時帶來一批有治理台灣地區能力的官
僚,同樣很重視教育,在日治時期留下的基礎上力求及齡兒童一個
不漏,全部進入國小就讀。即使政府財政很困難,仍然不拖拖拉
,一次到位,19689月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全國國民
校畢業生一律免試進入國中就讀。同時除政府自辦(包括接收原
校)外,也鼓勵民間興辦高中、高職、大學與職業專科學校,還
高中職與大學開辦夜間部,努力讓國中和高中畢業後有意升學的
輕人都能夠半工半讀升學。同時為管制外匯,在不開放民眾出國
觀光的情形下持續開放出國留學(台灣於1979/1/1開放國人出國觀
光,於1987/11/2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

3. 從另一條脈落看,台灣的升學考試有很長一段時間用聯招方式辦
理;除很少數技藝類學校外只採計筆試成績。在威權時代也討論過
以多元方式評量錄取條件的,最後為了保持「公平原則」拒絕了多
元方式。大家懂的,早期聯招盡力排拒了權錢勢對國家選才育才的
不當影響,許多優秀清寒子弟得以未被排拒於高等教育和一流學
門外,反而許多權貴子弟没能進入一流學校,這對國家得以快速
展是很有幫助的,不然…。我知道早年有些學校的研究所由於無
抵抗關說,為了讓特定考生入所,就特別增加錄取名額,只要考
成績比特定考生好的全都錄取;這種變通比讓特定考生插隊公平
點。

4. 從另一條脈落看:美國隨著電力(約1882→)、電話(約
1885→)、收音機(約1926→)、電視機(約1939→)等公共設施
路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逐漸普及,對電子、電機、通訊等專業工作
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大約自1939年前後,德、英、美、蘇各大國
著力研究原子彈,尤其在1945/7/16美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
對原子核子物理學者的需求量增加;自1957/10/4蘇聯第一次成
發射人造衛星進入外太空,激化了太空競賽後,對天文、機械、
器、火箭、光學、無線電通訊等學門學者的需求量增加;隨著
Mainframe computer1954→)、Minicomputer1965→)、Personal
Computer1971→)陸續風行後,對資訊相關學門學者與相關產業
工作者的需求量增加…;由於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留學生與技術專家
很便宜好用,美國樂意在高需求學門為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合格留學
生提供獎學金(二戰之後初期,遭到戰爭破壞的國家比較窮,只有
美國富裕)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出國留學生幾乎都希
爭取美國學校獎學金,並於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所以什麼學門
容易在美國找到研究所獎學金並在畢業後找到工作,成為立志出
留學者在台灣大學中選讀系所最重要的考量條件。在有能力國家
相研究原子彈和參與太空競賽階段,物理學門吃香,加上楊振寧
李政道兩位先生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1901年開始
每年頒發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5個獎項,1968年起增設
經濟科學獎。楊、李兩位先生是首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台大物理
立刻成為大學聯考甲組的第一志願,一直到1970年被台大電機系
越。台大電機系維持甲組第一志願的時間長達40年,其他大學甲
科系也幾乎都是電機最熱門;可以說台灣的大學為電機類產業選
培養了很優秀的人才,為台灣後來電子、資通訊產業的快速發展
立了基礎。[早年台灣大學聯考4組;乙組台大外文系、丙組台
醫學系、丁組台大商學系國貿組(國企系前身)都長期保持考生
一志願的地位]

可以說台灣從日治時期開始迄今,政府與民間持續重視教育投資、
資訊又自由流通(在開放黨禁報禁前,政治類資訊是封閉的、政治
類活動受限制,其他類別很自由),使台灣同胞的基本素質不比先
國家的同胞差。雖然農業時代的家父長威權價值觀需要頗長時間
變,但因為自由民主符合人性,在政府官員的「知能」水平很快
比政府機關以外的精英族群高,甚至與大眾的差距也有限後,社
生活向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模式發展的力量會沛然莫之能禦。(
人性中也有逃避自由的依賴因子,前輩心理和社會科學家們早有許
多討論,本文不敘述)

(在各種行業中,台灣早年醫生的地位長期最高、賺錢最多,職業
吸引力比電機類職業高得多,與電機同樣長期是大學聯考分組的最
高志願;畢業生們迄今為台灣建立了領先全球的醫療保健環境,醫
療水準很高,但台灣醫、藥產業的國際地位似乎不很高,不曉得能
不能加把勁向高端發展並外銷?同時電子資通訊產業不曉得能不能
加把勁,讓台灣地區應用電子資通訊科技的廣度深度領先全球?

五、政府努力

1. 從一條脈落看,大家都知道以一級產業(農、林、漁、牧、礦藏
採掘…)為經濟基礎的後進國家,在開始發展工業時是没有人才、
技術、資本…的,國家僅有的很少數經營人才和一點點資本都集中
在政府部門。為快速發展經濟,若把「經濟主權」全部交給先進外
商或很少數特定本國私人,可能導致全民長期被少數人奴役,似乎
不明智。「較聰明的政府官僚引領指導+政府投資國營壟斷性事業
引進外商投資非壟斷性事業+引進國外人才與技術+…」似乎是
理的選擇。之後沿著國家資本主義→權貴或官僚資本主義→富人
群(民間成功資本家加入)主導甚至壟斷或寡頭壟斷資本主義
…,隨環境變化逐步轉型;但未必能順利轉型到市場資本主義→
府對資本家稍有節制、有基本社會福利的改良資本主義→在適當調
節「只有競爭」之弊端後,資源比較不被少數人壟斷、比較均富
民生主義或說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在發展過程中常會發生大部份
增資本和技術(滿足大家維生需求以外的可支配財富,或稱剩餘
值)都集中到少數本國人(包括專政政黨)或外國人手裡的情況。
台灣在二戰結束,國民黨政府接收日本人所留下的日資企業後,也
是從國家資本主義+小部份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技術開始發展;此
外專政的國民黨因為需要黨務運作經費而發展出黨營事業–執政黨
基本上不從國庫中拿錢,但黨營事業常能獲得利潤豐厚的生意機會
,在黨產歸公運動熱鬧起來成為民意主流之前,國民黨頗為富裕。
台灣大約用了60年時間從獨裁政治與國營經濟型態平穩轉向不失
本國主權+民營企業迅速茁壯,對國民所得的貢獻日益超過國
與黨營事業+人民富庶的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生活型態。(在日
時期台灣較大型企業都為日人投資持有,台灣同胞所從事的工業
為手工型態)

(專政的中國共產黨一直保持著無產階級身份,由國庫供應其經費
需求。因為大陸政治體制是由黨組織領導政府組織為人民服務,所
以由國庫供給共產黨工作經費似乎理所當然。共產黨一再強調它是
執行民主決策機制的,但其所稱的民主程序與西方定義很不一樣,
是不一樣的事物,西方人士一般不認為那是民主。中共在這幾年也
聲稱已為人類提供了一黨專政的成功典範,為各國提供了政治制度
新選項。但嚴格管教人民、人民不得妄議中央的中國政制,故意誇
張一點說,會不會有使中國實質上成為由中共單獨,而非由全國人
民共同持有主權的財產?人民會不會實質上成為中共牟私的工具?
我們知道在現代主流價值觀中,雖然父母生、養、育子女,但子女
不應該是父母可以任意支配的財產;同理同情,雖然某政黨建設國
家有大功,國家也不應該長期甚至永遠是該政黨的財產。若大陸政
治在人民知識與財富逐步增加,主權意識隨之逐步提高後,能在共
產黨領導下開始穩健地朝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天下為公的方
向發展;則共產黨組織要從革命專政屬性,逐步轉型為在選舉中與
其他政黨競爭執政職務的民間社團屬性。由於各種情況不同,中共
轉型的困難程度要比中國國民黨當年在台灣的轉型高得多,得費更
大功夫說服從政從軍從商的掌權同志以理性順應時勢轉變心態。中
共應該早就研究過台灣國民黨、蘇聯與東歐各國共產黨等等前革命
專政政黨的轉型過程)(中共9千多萬黨員中的絕大部份只是很少數
掌握實權黨員的影子–虛的。國民黨在台灣也有過省縣市黨、政、
3把手合作,和黨員人數龐大的階段,較年長的同胞們知道那是
怎麼回事和什麼道理)

(若没記錯,多年前媒體曾報導李登輝總統說應該給在野黨一點奶
水…,這雖然是當時為加速國家政治體制轉型的合理做法,但不必
用腦袋想就知道這說法立刻讓李總統成為更多國民黨人的公敵,幾
乎從所有角度被嚴厲批判…。李總統能領導台灣同胞不拖拖拉拉、
直接實施總統民選,完成寧靜革命很不容易,並於任內1995/3/1
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對台灣同胞的福祉大有貢獻。我認為「盡
早讓國民黨轉型成為與其他政黨公平競爭的民間社團」也是蔣經國
先生於執政中後期,以他的出身,在當年環境中未便公開說,甚至
還偶爾需要迂迴的施政方向)(没有什麼都懂都會且不犯錯的人,
經國和李登輝兩位先生當然都有缺點、會犯錯,當然都可以被任
人批評;但就我所見所聞所思考,我從不認為蔣先生看錯李先生
也從不認為李先生背叛了什麼。理智告訴我李先生有幾個很受
是非都要「愛黨愛國到底」者批評的說法是誠實、正義的,本文
解釋)(不管是非都要愛黨愛國到底者、與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有
忠誠方面的高貴情操,可是…)

2. 從另一條脈落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執政初期為盡快肅清潛在政
敵以平靖政局而於1947年採取「暴力、不人道」之手段後,從經濟
發展主幹道:1951年起進行土地改革發展農業→紡織工業→引進外
資外技→外銷品沖退原料稅→石化工業下游中游→電子工業→外匯
改革、台幣貶值(19581美元兌換新台幤24.7819591960
兩年36.38196140.0319611972年間大致維持4040.1
)→1960年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出口型工業→1966年起設立加工
出口區(全球首創)→石化工業上游→1974年起進行十大建設→資
訊產業→1979年起設立科學園區→1980年設立聯華電子(半導體工
業)→1983年起大幅放寬進口與對外對內投資限制、經濟大幅自由
化→1990年起逐步開放對大陸投資…一路走來,在路途中大家對政
府施政方向與重點常有見仁見智等爭論,政府施政時也有不少弊端
與應可避免的疏失,但多數參與這段過程的同胞應能同意政府很努
力、能順應時勢且有良好績效。

[一般研究將台灣總體經濟發展分為進口替代(19501959)、出
擴張(19601969)、第二次進口替代(19701979)、自由化
與國際化(19801989)、全球化(19901999)…等階段](歷
史上許多先進經濟體都曾發生越來越多本國產品後進國家也能生產
,售價更便宜→本國製造商外移到經營成本與費用較低之後進國家
,以保持甚至提高產品競爭力→本國没有足以抵補外移生產毛額之
新興產品,以致本國實質國民平均所得停滯不再成長甚至衰退…的
過程)

(就我未經嚴謹查證之早年所知,二戰之後有頗長一段時期,除
、蘇和朝鮮等很少數國家外,大部份國家的軍費都很低;而台灣
時勢所逼,到1979年時實際上由國防部門使用的經費仍占國家總
算一半以上,可能是全球各國中占國家總預算比例最高的,居然
能在經濟與民生發展方面取得令所有後進國家稱羡的成就,真是
能可貴;如何做到的?什麼道理?)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產業基本上都從下游民生消費工業往上
游發展,韓、台亦然;而產業後進、可支配資源不多的集權專制國
家想高速超車,大多先發展上游工業與武力,什麼原因?在20世紀
及當前的全球政經環境中,那一種途徑比較合理?為什麼?合理才
比較容易成功)

3. 從另一條脈落看,可能一方面受傳統中國君權政治與父權社會文
化影響(這已傳承二千多年,全民族同胞都自然受影響);一方面
防範執政地位遭受強大威脅;一方面為追求「均富」的理想;一
面因為…,台灣政府於1970年代中期以前,在產業發展方面對於
大型事業是偏好國營的。即使民間有能力做也很想做的中大型事
業,政府往往仍然堅持國營,或放一家國營與民營競爭以保持制衡
能力。願意真開放民營的中大型事業也不一定經過公開公平招標比
價或議價,而是政府自行決定這件給張三做、那件給李四做,以平
衡各方力量…;我猜那時經營能力很強,想快速擴大事業版圖的台
塑等民間企業集團可能經常會因為無法「公平地」盡力發揮長才而
覺得很嘔。這種對民間力量限制過多的情況基本上在1977後期,
決定工研院研究成果可以作價移轉給民間時逐漸打破。這種突破需
要疏導+利誘不算弱小的反對力量,顯示政府核心決策團隊的知識
見解能夠隨著世界潮流與台灣的發展而成長,而且其公心能夠超
過度私慾的牽引。

(歐洲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其皇室出資與探險家合伙的做法,明確顯
示不少帝王願意支持民間企業家冒險發展,不擔心他們拿皇室的錢
到海外自己稱王稱帝。同時期中國在明、清2朝,皇帝也有支持民
間商人的情形,但或許因為內外環境與歐洲不同,開放的器度比歐
洲小很多。從歷史文獻看,明、清2朝閉關鎖國,一方面是希望由
皇家壟斷外貿利益、一方面是希望阻絕外國勢力對本國的影響或說
阻絕本國勢力與外國勢力勾結、一方面是擔心本國人到海外稱王稱
帝與皇家對抗…)

(雖然西方世界早就開始支持民間企業發展,但對於國營民營如何
分界仍然爭議不已;對國營民營、國進民退、民進國退在不同文明
發展階段的利弊與合理做法似乎仍未討論出定理。細一點說,為快
速發展經濟,後進國家政府對何者應國營?何者應開放民營?對開
放民營的產業是強力扶持特定民營大企業賺取壟斷性利潤後擴展轉
投資?還是在各場域都扶持寡頭競爭?還是即使資源有限也鼓勵群
雄並起…?不容易研究清楚)

(集權當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像所有科學定理一樣,它是有前
提的,甚至有我們今天還不清楚不知道的前提;當環境已經與前提
不一樣…)(科學定理有前提這句話本身是不是定理?它有什麼前
提?有没有不証自明的公理?)(人在必要時握緊拳頭就可以,24
時都握緊拳頭是怎麼回事?民主國家在面臨特別情況時,照樣能
速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子很多,此非本文範疇)台灣政府當年
對於開放民營的中大型產業基本上採取扶持寡頭競爭後放手的做
法,有助於台灣社會走向百花齊放、社會財富分配比較平均、社
會秩序自然平穩、人能盡其才、社會動能豐沛的發展模式;今天
回看,似乎比「永遠威權專制」的發展模式好;它的道理是什麼?)

4. 從另一條脈落看,由於企業家是能把零散資源(技術、人力、物
資、資本…)組織起來發揮生產力,提升大家生活福祉的人,政府
採取了不少措施扶持本國企業發展,除了限制同類商品進口外,在
稅率方面也提供不少獎勵,譬如對新建、擴建工廠產能給予約為
投資額5%4年免稅期,由企業自行決定在投資項目完成後4年內
之任一年起算;購買生產相關設備,視設備來源給予投資金額之
5-20%用於抵扣應繳稅款(購買台灣本地所生產設備給20%),抵扣
可在取得設備後5年內實施;符合條件之併購其投資金額之20%
可抵扣稅款,抵扣可在併購完成後3年內開始,隨後5年內實施;
研發與教育訓練支出可依規定比例抵扣應繳稅款。有研究查計台
積電1987年設立)2002年之前幾乎没有繳納過所得稅,多數年
份稅後利潤還高於稅前利潤。可說政府領著所有台灣同胞給予企業
家和其企業很大扶持,企業家則回報台灣同胞以提供本企業員工
+上下游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有關員工就業淨所得、及大家繳納
給政府的稅費在企業家發達後,如何處理越來越嚴重的所得分
問題又成為當前人類的急務

5. 從另一條脈落看,在貧窮後進的執政黨專政國家,若政府不清廉
則政策的產生與執行就會充斥偏差與低效率。早年據聞蔣經國先生
曾在一場聚會中向在場者說:你們誰送錢送女人給我兒子,就是害
他們…,這對貪腐是有抑制作用的。我想對各國政治有些了解的年
長者們可能都會同意,台灣政府威權時期執政者的日常生活,與同
時期各國的執政者們相比可說清平樸素;當時的政府官員們有貪腐
問題,但在所有後進國家中算輕。我們也知道要在稍有規模的,尤
其是政府組織中長期維持清廉風氣並不容易,需要很多條件與措施
配合。

(不少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官員們尋租的問題頗為嚴重,但國家的公
共建設仍不少不差,被許多後進國家羨慕,這是什麼道理?有没有
什麼遞延而即將開始償付的代價?嗯,官員們可以一面大建設一面
大貪污而對社會没有大壞處?這是有趣的課題。企業界呢?同步並
看政界與企業界更有趣了!)

(在自由民主國家競爭者之間會相互盯著伺機修理對方,有競爭壓
力的媒體會尋找並追踪可以炒作的議題,消費者與民眾不會害怕也
不會縱容社團、廠商和政府胡搞…,所以違法、貪腐和有意無意施
政偏私等問題自然比政治專制國家少)(大家既互相競爭也互相服
務、互相成就,有大家共同擬訂、接受的法律和不成文規範,有賞
有罰有流動、只要努力上進機會很多,彼此互相尊重、無需誰怕
…–這種比較理想的社會境界是需要我們大家一起長期修煉的)

(大約1984年初,作家柏楊先生曾在其新店花園新城寓所告訴
我:如果國民黨在大陸像在台灣這樣努力幹,就不會在大陸失敗)
(我後來想,若不提國民黨的正面,而從國民黨的負面角度看,
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時期黨政軍開銷很大,為時勢所逼,基本上常與
各地財團合作,自己稅收不上來就收財團獻金,對財團在地方上的
行為睜一眼閉一眼,實質上類似由財團包稅;共產黨則開銷很小,
常與貧苦的廣大工農兵群眾在一起;19世紀末期20世紀前半
期,若社會貧富已很懸殊,而大資本家、大地主族群還剝削無度、
不知自制,則共產主義的說法是有其科學、道德性及強大吸引力
的,貧苦大眾自然會有黑心殘酷的資本主義早該去死的共同想法;
自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精英在理念、觀照、組織、行動等
方面的能力長期不如共產黨精英;在全球大多數傳統社會中,官
僚族群有高非薪資收入是長期習慣,遇到經濟景氣下行時,民怨比
民主社會更加指向政府,只是怨氣怨言怨行多被專制政府摀住;
抗戰勝利後,聚斂之徒更加蜂擁群聚各地國民黨,把真正能做事品
格高尚的人都排擠到不曉得什麼地方去了,一般人討厭甚至痛恨國
民黨…;國民黨在大陸後期雖然着手行憲,但要贏共產黨的可能性
從二戰結束初期的較高一路走低,頹勢明顯,國際社會也大多這麼
認為)

(由於國民黨1949年後威權專制時期對台灣社會向現代化發展有
很多很好的貢獻,睱不掩瑜;同時於教育普及、民眾逐漸富裕後,
在民意壓力下能夠順應社會趨勢,半主動從威權專制的統治集團,
轉型為與其他政黨公平競爭的民間政治性社團…,所以並未被不滿
的民眾扔進焚化爐,至今仍為台灣主要政黨之一)



1963年尹仲容先生出殯時,許多人自動站在街頭送行
(來源:聯合新聞網)

推動土地改革的陳誠先生其出殯沿途悼念的人更多很多。不管沿途悼念送行的人群有多少是被政府動員來的,我想表達的是蔣中正總統是獨裁者,但老先生並未所有榮耀皆歸自己。他在台灣公開承認自己不懂經濟,對經濟政策參與的不多,大致上放手讓能者多勞;晚年有一次國慶典禮在總統府前陽台,老先生對群眾統萬歲的口號回答以全國同胞萬歲…。

(不管年老還是年輕、個性威權還是親切、行事專制還是開明以前有多大貢獻或犯多大錯誤…,只要有理性與良心,會反省並持續努力向各方學習,都能朝合理方向日新又新的)

六、人民奮發

    1. 從一條脈落看,在194050、和60年代早期出生的台灣同胞中,有
    多少哥哥下田、出海、進礦坑、到工地賺錢讓弟妺們能讀書有多
    少姐妺把在工廠加班存出來的嫁粧錢交給兄弟創業賠光有多少人工
    時比996(上午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長?有多少人
    下班後趕去學校夜間部上課?許多出國留學生是怎麼在當地打工的?
    有多少人帶著樣品,省吃儉住,操著結結巴巴的外語到各國開發市場
    ?大家如何忍受環境污染的…?貧窮國家若能有些發展都是大家
    腦用力用拼命般的動能拼出來的,貧窮子弟亦復如此。1990
    初期有一次在西班牙遇見一位台灣出去的人,聊起他在台灣失敗,
    西班牙又一直没存到錢不好意思回台,已經15年未見妻兒;我自己
    是泥偶渡海為公司開發客戶,那趟出差零績效,不知道明年在那裡
    飯,只能給他不着邊際的鼓勵和祝福)

    2. 從另一條脈落看,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一部份是政府匯集各方建議
後高瞻遠矚、選擇、規劃、推動出來的,有一部份是民間主動追求
出來的。一般說來是在台灣政府、國內民間企業、外國廠商(主要
是日商、美商,後者的重要性在1950年代後期超越前者)、國際市
場競爭需求、外國政府(主要是美國)…等許多變數互動的過程中
發展。就旺盛的企圖心與行動力而言,國內民間企業一點也不輸政
府,而民間企業的經營績效一般說來遠勝國營與黨營事業;民營企
業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很快就超過國營與黨營事業,執政團隊
1970年代中後期就充分認知並順應這個事實,但實務上開放的速
度可能受各方力量較勁、政府財政需求、與社會不宜過度動盪等因
素影響而略顯遲緩。

[在19601980年代,若政府機關、國營與黨營事業像民營事業那
樣,為經營績效擠掉人事方面不必要的水分(記得當年若干在那些
機關和事業裡工作的人說,裁掉1/31/2邊際人員不致於降低工作
品質),那會增加不少失業者、影響許多家庭的生計、社會安寧程
度會降低、不少方面都可能受到失業波及效應的不良影響。可以說
當年那些人浮於事的政府機關、國營與黨營事業在實務上發揮了社
會安全緩衝墊的功能。今天情況如何?這是個需要許多數據的科學
題目,光憑概念談論没有意義](我猜今天大陸的政府機關與國營
業有和台灣當年相同的情況)

中共於2019/10/28-31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若干重大問題的
決定,看起來全面省視了各方面的制度;在經濟制度方面決定…鞏
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我看中共在許多方面似乎矛盾但兼容並蓄的做法可以降低一些朝更
合理方向有序轉型的痛苦,並縮短一點轉型時間。但我得說我對中
國大陸和中共了解極少,那為什麼還不時胡扯些中國大陸和中共事
    務這…

    3. 從另一條脈落看,若不算新疆大規模再教育營這類情況,台灣
194070年代家裡學校裡軍中社會中的人權水準不見得比今天的中
國大陸高;固然没有鼓勵子女告父母、學生告老師、下屬告長官…
,但也有過匪諜就在你身邊、政府保防佈建嚴密的時期,寃假錯案
不少(所謂白色恐佈)。由於受到傳統社會長輩威權、政府威權、
司法官員素質參差不小等原因影響,没權没錢判輸造成冤獄或失去
權益等不公正案件不少。大家在追求清風暖陽的路上除了外來
也有內在的晦暗風雨。

4. 從另一條脈落看,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同胞知識水平持續提高,
台灣社會各種能量自然勃發。在國民黨專政時期禁止民間辦報紙而
不禁止民間辦雜誌,於是有黨外人士繼自由中國半月刋(1949
1960)、文星雜誌(月刋,19571965,後期才轉型論政)、時與
19591967大學雜誌(月刋,19681973年弱化…)之後
,於1975年發行台灣政論,對政府施政提出許多批評,可想而知吸
引許多人士購閱,僅出版5期就受到停刋處分…。政府於1978/3/1
1979/2/28暫停受理雜誌登記1(期間1979/1/1美國與中華民國斷
),19793開放登記後政論刋物增加,1979/12/10美麗島事件
一個月內所有黨外雜誌全被查禁。1980年黨外創辦的4本雜誌都
發行1期或2期就被政府處分停刋1年,之後還有創刋號在裝訂廠就
被查扣並處分停刋1年的情況,1981年政論雜誌急速成長…。為處
理「言論亂象」,行政院新聞局、警政署、調查局、憲兵司令部、
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派員每週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平時行政隸
屬國防部、戰時隸屬參謀本部)舉行書刋檢查小組會議,由警總主
持並主導,結論由警總負責執行。小組(警總)經常以混淆視聽、
扭曲事實、詆毀國家元首、呼應中共統戰、為匪宣傳、挑撥人民與
政府情感、鼓吹分離意識、動搖人心、破壞士氣、影響團結、煽動
叛亂、封面不妥…、甚至懶得在公文上寫理由就對雜誌實施查禁、
查扣、没收、停刋處分,但基本上不關押不乖的有關人士。於是雜
誌被停刋後,原班人馬常換個雜誌名字又復活(往往事先就申請好
許多本雜誌刋名備用,政府没有理由禁止新雜誌發行申請),還
連、動員許多國外主流媒體與多國(主要是美國)國會議員,經
批評台灣政府壓制言論自由…。經概略計數,在19801987/7/15
(解嚴)期間曾在市面上出現過的政論雜誌刋名不少於90個。「一
九八○年代初期台灣黨外政論雜誌之探究(作者:林清芬)」一文
統計19801986年間政府處分政論雜誌件數如下表: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没收
16
19
27
33
211
275
302
查扣
9
13
23
26
176
260
295
停刋
7
6
4
7
35
15
7
此外政府還查禁許多政論性書籍與「違背善良風俗或國策」的歌曲
此外政府還查禁許多政論性書籍與「違背善良風俗或國策」的歌曲
及影劇。即使在如此嚴密頻繁的查禁環境中,這段期間台灣市面上
批評時政的政論性雜誌與書籍從没有斷絕過,被禁止的歌曲與影劇
依然能在想聽想看的人間非公開傳唱傳播。

(在網路通訊時代,問題不在是否應有網路警察,問題在網路警察
的執法標準。交通警察一般不會24小時執勤、很少吊銷駕駛人駕
、更少没收車輛。若一個國家對內維穩的支出搞到比國防支出還
    是很不健康的,若不反省調整,很快會病倒)

    5. 從另一條脈落看,若不拿小概率事件抬槓,可以說無論是個人還
是社會,科學研究還是企業經營…,不斷朝比較理想的方向改進這
種事,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在政治面,台灣社會從50年代開始
就有與國民黨競爭的黨外運動(可視黨外社群為類政黨。1951/2/1
1954/6/11954/6/21957/6/11964/6/21967/6/30四屆民選台北市
長都由黨外人士當選);隨著社會發展,要求中央政權民主的聲浪
益高漲,執政黨對民意雖有回應動作但堅持繼續在中央政府專政
在批評中央政府尤其是執政者後會被抓去訓誡、審問、坐牢風險
高的環境中,雖然很少聽到大規模罷工罷課事件,但黨外人士大
模遊行抗議的事件不少。大致說起來,雖有較嚴重的1977/11/19
壢事件、1979/12/10美麗島事件(其性質有討論餘地)等,但社會秩
序總體平穩,各方面該朝合理方向進步的事情持續踏實進步。執政
黨於1987/7/15解除於1949/5/19頒佈的戒嚴令,恢復人民集會結社
遊行請願的權利,等於解除黨禁(1986/9/28民主進步黨就已公開
立,政府未取締);1987/11/2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1988/1/1
解除報禁;1991/5/1廢止國民大會於1948/5/14開始施行並經多次修
訂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1/12/31部「資深」的國大代表與
立法委員領取退休金和平退休;1992/5/15修正刑法100條,只有以
強暴或脅迫方式顛覆政府才有罪,以和平方式表達主張無罪;
1996/3/23中華民國總統第一次由全民直接選舉;國民黨於2000/3/18
總統選舉中落敗成為在野黨,民進黨執政;2004/6/10公佈最後一屆
國民大會之決議–廢除國民大會(向三權分立的方向移動);民進
2008/3/22總統選舉中落敗成為在野黨,國民黨再度執政…。整
政治轉型過程歷經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3位總統。在解嚴之前
許多同胞為求國家社會早日自由民主化,不畏強權鎮壓,以暴力邊
緣策略堅決冒死抗爭的力量對全民福祉再上一層樓的貢獻很大。
實競爭雙方都在使用暴力邊緣策略。大家都不敢真使用暴力是因
社會情境很明顯:一旦使用暴力,鐵定失去大多數民心而被對方
敗)

(解嚴、開放報禁、修正刑法100條後社會没有亂嘛!在自由民主
環境中以數人頭取代砍人頭的模式進行國政決策,大家反而比以
輕鬆和睦得多

競爭各方保持溝通

在台灣民間力量日益蓬勃,黨外聲勢逐漸壯大的過程中,國民黨有若干接近決策中樞人士一直與黨外領袖族群保持交流,國民黨內不同派系之間也保持交流;從極左到極右,除了互相威脅給壓力,大家也互相講道理,了解彼此的顧慮與意圖,並努力說服對方。蔣經國先生自己當然也做許多重要的溝通工作,只不過基本上多聽少說
;在中壢事件後他曾到桃園拜訪新任縣長青年許信良,聽說對於許先生雖屬溫和但已難稱禮貎的抗議性肢體語言並不以為忤;蔣先生曾與不少異議族群的領袖人士見面甚至多次見面的,若很少數當事與知情者不說,其他人就不知道。

雖然溝通可能坦誠、虛偽,有溝未必真通,但保持溝通的好處無需解釋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