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六:奇幻的貨幣

A. 貨幣的基本性質

做為商品價格的標籤;(在成交當時該價格被買賣雙方同時接受)
做為購買力的憑証;(可換入與此憑証所代表價格相等之商品)
它是商品;(像一般商品一樣可以被買賣、借貸和使用)
………

B. 奇幻的籌碼

貨幣?不就用它做籌碼,讓大家免除以物易物的麻煩嗎?會有什麼問題?
哼!自古以來這個籌碼的問題未曾稍停,於今尤烈!
有這麼嚴重嗎?有那些問題?

它由誰製造?用什麼製造?如何製造?製造多少?如何發行?由誰定價?如何定價?如何分配?…?

有關這個「籌碼本身」的學問居然已經像原子物理學、放射化學、神經醫學、機器人學…等等一樣,不僅在大學裡成為一個學門、在社會上成為一個職系,在政府中還需要成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

貨幣的歷史、銀行業的興起、銀行家與政治領袖(專制君王、民主總統…)之間的合作與鬥爭、這個產品(貨幣)和產業(銀行、金融)的經營技術、以及它們在人類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坊間和網際有許多教科書、意見書、故事書、事件報導分析…可供參考。我們擬先就幾個貨幣問題用幾篇文章略抒淺見,之後再對有關銀行與金融業的幾個問題簡述看法。

C. 貨幣如何分配?由誰製造?

貨幣就是財富,當然由社會中千絲萬縷的力量經由競爭來決定它們的分配。
貨幣由誰製造?當然由社會中最大的「那股」力量來決定由誰製造。

那股最大的力量通常會掌握國家的政權,它會有一個代表人。
隨著人類政治制度的演化,那個代表人從糾集武力,經過廝殺而取得政權的酋長、帝王,逐漸演變成為由全體人民定期選出的總統或首相。總統或首相通常都是執政「黨」在執政那段期間的老大,或是老大的代理人。

貨幣是從造幣工廠這個組織中製造出來的,組織需要首長。由於銀行業從事「操作金錢」的工作,執政者從銀行業中指定一家銀行、或一個人來負責製造「國幣」是合乎事理的。

負責製造國幣的銀行成為國內眾多銀行的上位銀行–中央銀行,為政府管理全國有關貨幣的事宜,也是合乎事理的。

在國幣不需要發行準備的現代(全球都已廢除金本位制度;但若干特別強調穩健的國家和老中央銀行繼續維持相當比例的貨幣發行準備,像我國仍以庫存黃金與美元提供十足的新台幣發行準備),理論上中央銀行應該百分之百國營或國有民營才比較合理,不過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許由於歷史原因(當年由君王或總統授權某民營銀行做為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延續早年金、銀幣時代的股權結構,還是有許多私人股權,許多盈餘歸私,就不合理了。幸好我國没有這種不合理情況。

只有中央銀行能製造貨幣嗎?大都都知道一般商業銀行經由存款與放款作業也可以創造存款貨幣(或稱引申貨幣)。為了方便本系列文章的討論,我們在下節中將簡述一般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

D. 貨幣用什麼製造?如何製造?

交易的商品具有實用價值,貨幣是實用價值的計量標準,…紙鈔比金幣、銀幣更適合作為法定貨幣… (John Law;1671~1729;推行紙鈔、中央銀行、與許多現代化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先驅之一)

今天各國都以其本國中央銀行所發行的紙鈔和輔幣,做為在該國國內通行的法定貨幣。(有少數例外:如歐盟各國使用共同貨幣、少數小國使用大國的貨幣)

目前電子貨幣已經逐漸流行,由於它的方便性,在將來會取代紙鈔和輔幣。當大家都使用電子錢包或錢卡(可能由政府授權各銀行發行)進行小額付款時,小金額商品的販售商(如各式攤販…)就必需向政府指定的單位申請電子收銀器,所有收支都將記入銀行帳戶,產生減少地下經濟(逃稅的收入)的效果。

通貨發行額與貨幣供給額

貨幣擁有者通常只持有零用錢,而把一時用不到的貨幣存放在銀行裡,銀行業者付給存款者利息;然後銀行業者把客戶的存款借給需要用錢的貸款者(將貸款撥入貸款者在貸款銀行的帳戶),向貸款者收取利息;於是貸款者向銀行貸得的款項又成為「新增的」銀行存款,但這種新增的銀行存款並無實體貨幣與之對應。存款者通常使用存款銀行的支票來進行大額付款,或用匯款(轉帳)的方式將應付款項匯到收款人所指定的銀行帳戶內,不會提出、存入現金。大致可以說除了全國同胞的現金零用錢之外,所有中央銀行發行的實體貨幣都常存在銀行體系中。銀行體系對於所有存款,只需保留「應付可能提領」的現金即可,其餘存款都可以貸放出去,以賺取利息收入。假如原始現金存款有10,000元實體貨幣,銀行業依據經驗保留1,000元(10%存款準備)以應付存款人提領現金即可(目前政府依不同存款類別,規定有各銀行必需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率),其餘9,000元都可以貸放出去;而貸款者所貸得之款又幾乎全部成為銀行體系中新增的存款(暫不考慮一般民眾的零用現金持有率)…,這個程序可以反覆進行到收斂為止。於是當中央銀行發行10,000元實體貨幣(貨幣發行額)進入銀行體系之後,若存款準備率為10%,則全社會所流通使用的貨幣在理論上可以達到100,000元(貨幣供給額,為貨幣發行額之10倍,其中90,000元為銀行所創造的存款貨幣;為理想狀態下理論上的最高值)之多。

貨幣乘數與貨幣流通速度

一般將中央銀行所發行的實體貨幣額,與銀行系統以貨幣發行額為基礎,所創造出來的存款貨幣額之間的比例,稱為貨幣乘數(有最大理論值與實際值)。

現金每因交易移轉(非屬借貸或還款性質的移轉)一次,或銀行帳戶內存款金額每因交易而移轉一次(非屬個人不同帳戶間移轉,亦非屬借貸或還款性質的移轉),其貨幣移轉的接受方就產生交易所得。於是全社會在某一段期間(譬如一年)的名目所得(與實質所得的定義不同),會約略等於該期間銀行體系內因交易原因而發生的貨幣移轉總額。

所以全社會的名目所得不僅與貨幣供給額有關(貨幣供給額與貨幣發行額有關),還與貨幣流通速度(週轉次數)有關。許多經濟學家以現金交易方程式MV=PT=Y、或現金餘額方程式MV=kPT來表達這個概念。(M:貨幣供給額、V:貨幣流通速度、k:現金平均被保留的期間,等於V的倒數、P:平均物價、T:財貨與勞務的交易總數量、Y:全社會名目所得;均指某段期間,譬如一年)

在未來電子貨幣時代雖然已無實體貨幣,但有關貨幣發行、存款準備率、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貨幣流通速度的「道理和法則」仍然可以不變。

E. 貨幣由誰訂價?

貨幣在不同的場合中有幾種價格:
在商品市場中(包括一般商品、資本與貨幣市場),貨幣的購買力是變動的;
在銀行和民間的貨幣借貸市場中,貨幣的利率是變動的;
在外匯市場中,貨幣的匯率是變動的。

貨幣不僅在不同時間其價格可能不同,在同一時間它的價格亦可能隨地點、供應者與需求者不同而不同。(譬如在同一時間不同銀行的利率不同、在不同地點對菠菜的購買力不同…)

貨幣的價格由誰訂定呢?
由市場(許多供給者與許多需求者)訂價,也可能由(一或多個)政府訂價。

F. 貨幣如何訂價?

由市場訂價

貨幣是代表購買力的籌碼。假定所有商品的品質、生產成本(包括原物料供應、社會生產力…)、需求強度、需求的所得與替代彈性等因子不變,則在市場經濟中一單位貨幣能購買多少商品(貨幣的價格),理論上會受二項數量的影響:商品數量與貨幣數量。

在前述假定下如果我們從某個均衡點出發:
若商品的數量增加或貨幣的數量減少時,貨幣即升值,擁有貨幣者受益;
若商品的數量減少或貨幣的數量增加時,貨幣即貶值,擁有貨幣者受損。

由政府訂價

政府為了特定目的,可與經濟市場中其他的法人或自然人一樣,透過(財政部或中央銀行等政府部門,運用財政或貨幣措施)在市場中進行操作–買入或賣出一般或資本類商品(土地、股票、債券…)、買入或賣出金融商品(外幣、債券、票券…)、借入或貸出(貨幣…)、改變中央銀行對一般銀行的重貼現率或放款利率(有擔保或無擔保放款)、發行短期國庫券或可轉讓定期存單、…,經過自由市場機制影響貨幣(前述)的幾種市場價格。

或直接以行政命令訂價–譬如規定國幣與某種外幣的匯率為固定、規定某種商品在國內的價格固定(等同於規定了國幣在國內某種商品市場中的購買力)、改變銀行的最低存款準備率、改變貨幣發行額、進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對特定產業或市場族群規定保証金比例、流動性比率、停止或開放授信…)…,不經市場機制直接干預貨幣價格。

政府所採取的特定措施將經由什麼「途徑」影響社會?對「大眾」如何有利?對那些特定族群如何有利?對那些特定族群如何不利?…?得在特定環境下,針對特定措施才好分析,泛論雖有助於理解基本道理,但不易明確周延。

G. 貨幣如何發行到社會中?

中央銀行為滿足社會的貨幣需求,視經濟發展的情況,可以透過給予一般銀行信用貸款(這是基本而主要的管道)、向一般銀行買入外匯、銀行重貼現、帶附賣回條件買入銀行債權等資產、直接買入銀行股權等資產(將來再伺機賣出給投資人)…等可逆的方式,將新增實體貨幣長期(接近永遠)或暫時(因應季節性正常的貨幣需求增加、或因應金融危機時的流動性缺乏…)經過一般銀行體系發行到社會中。(currency issue for economic purposes)

理論上現代的中央銀行只參與銀行間市場(購買外國政府之債券或票券多透過經紀銀行進行,反之亦然)或外匯市場交易,不應該直接貸款、更不應該無償撥款給政府。政府需要借款時應向一般銀行、資本或貨幣市場籌措(以向銀行借款、發行一般債券或收益債券、發行短期票券等方式)。但可能仍有一些政府直接向中央銀行借(要)款,由中央銀行直接將新發行貨幣借(送)出去給政府(currency issue for fiscal purposes), 政府再經由採購、投資、發放公務人員薪津俸給、或償還債務等途徑將新發行貨幣流入社會中。

所謂發行到社會中也就是進入銀行體系,成為銀行體系中能夠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貨幣。

由於政府財政赤字是一個嚴肅的普遍性問題,我們打算在以後對它進行一點概念性的討論,屆時還會觸及由中央銀行直接印發鈔票給政府是否合理。

H. 應該製造多少貨幣?(社會中應有多少貨幣為宜?)

大家都知道在社會資源與生產力不變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過多)和通貨緊縮(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過少)會帶給社會很大痛苦。社會中應有多少貨幣為宜?中央銀行應該如何調節貨幣供給(如前F節所述訂定貨幣價格)?攸關社會健康。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略加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