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文基本上照錄維基百科「歐洲戰爭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6%B4%B2%E6%88%98%E4%BA%89%E5%88%97%E8%A1%A8中所有起始點介於1296與1596年間的戰爭
,並保留原連結;所做的增刪不多。(維基百科中文版表列的戰爭中有一些只存標題,內容仍待志願者編撰或翻譯英文版內容)
二、依戰爭發生的起始時間,插入大航海時期若干主要事件,也插入幾件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事件,以便對比。
三、在下篇文章中將先就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與戰爭格局的主要變化,做幾點極簡要的歸納性省思。
-----------------------------------------------------------------------------------------------
1279:蒙古國至元16年,中國宋朝亡;中國結束自907年唐朝滅亡後372年的分裂局面復歸統一。[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兩個弟弟爭奪汗位,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元世祖)於1267年將國都自和林遷至今北京,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
1296-1328: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蘇格蘭戰勝,取得實質獨立地位)
1299-1453:拜占庭-鄂圖曼戰爭(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1302:金馬刺戰役(法軍被位於今比利時境內的前屬地打敗)
1305:教會與神職人員一向免稅,雖然教會捐助財物給國王早已有之,但非常態。1294年交戰中的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與法王菲力四世(
Philippe
IV)為籌措戰費,主張國家有向教會、教會財產與神職人員徵稅之權,當時的教宗堅拒,與法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鬥爭。法王於1303年出兵義大利逮捕教宗,有報導稱教宗(博義八世;Boniface VIII)曾被掌摑、毆打、幾乎被處決,但在三天後獲釋,獲釋後一個月即去世;新任教宗11個月後又去世。1305年法籍教宗克列芒五世(Clement V)在法王扶助下登上宗座,決定把法國教會領地稅收的百分之十捐給法王,實質上同意法王向教會徵稅。之後教權高於俗權的思想日益受到挑戰。
|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格蘭敗,在歐洲僅餘加萊一個海港城市)
在維京人南侵時期,法王於911年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封一支維京人領袖洛羅(Rollo)為伯爵,劃出塞納河下游一大塊肥沃土地為其領地,讓其族人定居下來;這片土地被稱為諾曼第(Normandy)。
因為聯姻關係,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以有權繼承英國王位為由征服英格蘭,其子孫統治英格蘭150年,兼領諾曼第;之後英王亨利二世(
Henry
II)又由於聯姻在法國地區領有安茹(Anjou;1151)與阿基坦(
Aquitaine;1152)等地,加上武力侵略,將法國西半部納入其統治。
經過不斷爭戰,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於1204年擊敗英王約翰(
John, the Lackland),英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國。
一個多世紀後,由於法王想將英王完全逐出歐陸,英王想收復祖先在歐陸的原領地,雙方在法國西部地區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
|
英王亨利二世(安茹王朝)的領土
1348-1352:歐洲爆發黑死病,一般記載認為大約有三分之一人口(城鎮人口死亡率多超過一半),2,500萬人死亡。之後於義大利(1629-1631)
、倫敦(1665-1666)、維也納(1679)、馬賽(1720-1722)、莫斯科(
1771)等地再度爆發。
|
1358:扎克雷起義(巴黎北部地區一場農民起義,數周後被平息)
1361-1363:第一次丹麥-漢薩同盟戰爭(丹麥勝;控波羅的海地區貿易)
1368-1370:第二次丹麥-漢薩同盟戰爭(漢薩同盟勝)
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1293年有26個波羅的海與北海南岸城市的商會組成漢薩同盟,以呂貝克(Lübeck)為同盟總部所在地,彼此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共同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以呂貝克法律為同盟之共同法律來處理糾紛;後來發展成經濟–政治–軍事同盟,擁有自己的海、陸軍與金庫。在15世紀初鼎盛時期加盟城市達到160個,包括今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里加(Riga)、格但斯克(Gdańsk)、哥本哈根(
Copenhagen)、柏林(Berlin)、漢堡(Hamburg)、布萊梅(Bremen)
、科隆(Cologne)、埃爾堡(Elburg)、安特衛普(Antwerp)…,在倫敦(London)、布魯日(Bruges)、卑爾根(Bergen)、諾夫哥羅德(
Veliky Novgorod)等城市設有商站,還組成同盟議會。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新航路的發現,以及英、荷、俄等國工商業的發展,同盟逐漸衰落,至1669年解體。
|
1368/01/23朱元璋於應天府(今南京)登基,國號大明,繼續進擊元朝。1368/09/10元朝皇帝撤離大都(今北京)北奔,1388/05/18於今貝爾湖附近再遭明軍痛擊,皇帝僅得數十騎逃走,之後不再使用大元國號(1368~
1388這段期間後史稱為北元)。但蒙古國仍然繼續存在,元首稱蒙古可汗
,明史稱之為韃靼與韃靼可汗,至1635年為後金所併。
1370:明洪武3年政府為防日本海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海關和海盜有什麼關係?會不會因為海關太肥,舞弊太嚴重?),發佈「寸板不許下海」的禁令。(中國自977年北宋太宗即位開始就有不准民間私自與海外蕃國貿易的政策記載,元、明、清三朝亦然,管制嚴鬆的程度變動不居,也常完全開放)
|
1370:帖木兒帝國(1370~1506)成立,宣稱繼承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娶
了東察合台汗國第三任可汗的女兒);於1393年擊敗金帳(欽察)汗國,取得原伊兒汗國領土。
|
1380:庫利科沃戰役(俄羅斯聯軍擊敗蒙古金帳汗國軍隊)
1389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Margrete I)統一丹麥與斯堪地那維亞半
島(挪威、瑞典–包括1157年併入瑞典的芬蘭);由瑪格麗特一世指定的繼承人埃里克(Eric
of Pomerania;女王姐姐的外孫,加冕時15歲)於1397年在卡爾馬加冕為丹麥、挪威與瑞典國王,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成立,瑪格麗特擔任聯盟的執政直到1412年過世。聯盟各國交出主權,但仍保有獨立的地位與議會。
|
1396:尼科波利斯戰役(奧斯曼帝國擊敗歐洲聯軍)
1402:西班牙在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位於非洲西北海岸外,距非洲陸地最近處95公里)開始建立殖民地。
|
1405:中國明成祖命鄭和率240多艘海船、24,700名船員與乘員,自蘇州瀏家港出發,沿著當時中國與西方海運貿易的路線,拜訪了30多個面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與貿易重鎮,宣洋國威,與各地建立君屬朝貢關係
。鄭和之後於1408、1409、1413、1417、1421、1430年再下西洋,西向最遠抵達波斯灣與紅海內、以及非洲東岸。
|
1415:葡萄牙佔領北非港口城市休達(Ceuta:近直布羅陀海峽),1420年葡萄牙人開始在馬德拉群島(Madeira;在里斯本西南約1,000公里,離摩洛哥海岸線約600公里)殖民。
|
1419-1433:胡斯戰爭(神聖羅馬帝國鎮壓支持胡斯宗教改革的捷克農民)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15612.aspx這個網頁簡述了胡斯戰爭的幾個面向。許多新興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國內各不同利益族群間的互動、國內各主要族群與當代最強大帝國以及週邊列國間的互動…,都曾經歷,甚至多次經歷這個網頁所簡述的過程。
|
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
約在1400年前後發明了鉛版活字印刷術。1450年前後,第一批使用古騰堡鉛字活版印刷術印製的聖經問世。到1500年時,這套技術已在歐洲大大小小的商業中心普及,形成印刷產業。
約在1040年前後,北宋仁宗時期,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約在
1154年銅字就被植印在鈔票上。約在1290年(元成宗大德2年),王禎改造出木版製活字與轉輪排字架,排印旌德縣誌100部,並在其所著農書之末附撰造活字印書法,系統地記述活字版印刷術。1490年(明孝宗弘治3年)江蘇無錫印書家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千餘卷…
|
1432年:葡萄牙開始向大西洋中的亞述群島(Azores;距歐陸約1,600公里
)殖民。
|
許多歷史學家視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指標性事件。火藥及大砲開始廣泛使用。
|
1454-1466:十三年戰爭(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結盟擊敗條頓騎士團)
1458:葡萄牙佔領摩洛哥(Morocco;位於非洲西北角)的一部份。
|
1471:葡萄牙人在西非迦納(Ghana;因為該地出產黃金,沿岸被稱為黃金海岸。黃金長期是鑄造貨幣的主要原料)建立保護商貿用的要塞,這個要塞自1637年起成為葡萄牙在西非的總部。1595年荷蘭、英國人亦侵入這裡,收購、捕捉黑人原住民販賣至美洲或他處做為奴隸。
1483:葡萄牙船隊抵達剛果,與原著民友善往來,希望透過剛果與非洲內地交往,進行貿易;剛果王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派駐使節。1491年葡萄牙在剛果王國首都設立大使館。
|
1485-1497:格拉納達戰役(西班牙收復伊比利半島上最後一塊失地)
1488: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率船隊繞過
非洲最南端的岬角,不久後自Great Fish River河口(有說自莫塞爾灣Mossel Bay)返航。迪亞士在回程時將該岬角命名為風暴角,葡萄牙國王將它改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1492-1503: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贊助下(葡萄牙人認為地球比哥倫布所計算的更大,幾個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最近便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所以婉拒了哥倫布的提案)完成了4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到過大安地列斯群島(Greater Antilles)、小安地列斯群島(Lesser
Antilles)、今委內瑞拉的加勒比海沿岸、以及中美洲的巴拿馬
、宏都拉斯一帶海岸。
1493:哥倫布於第二次到美洲時,在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面積76,480平方公里,位於古巴東南方,是加勒比海中僅次於古巴的第二大島
,當時住有約100萬名原住民;今分屬多明尼加與海地共和國)開始建立歐洲人在美洲第一塊殖民地。(後來島上原住民在西班牙人等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天花等疫菌肆虐下,到1544年幾乎滅絕;殖民者便買入非洲黑奴在農場、礦場做工)
1494: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蘭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
,以一條經線(longitude)劃分兩國在歐洲以外新世界的地盤–經線以東
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1529年兩國在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中修訂了這條經線的位置。
|
西班牙與葡萄牙兩次約定的
新世界地盤劃分線
1494-1559:義大利戰爭(西班牙擊敗法國,管轄義大利半島大部份土地)
義大利戰爭主要是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家族(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一連串爭奪義大利控制權的戰爭。當法國得勢時,教宗與諸侯便站在哈布斯堡王朝一邊;當哈布斯堡王朝得勢時,教宗與諸侯便站在法王一邊,甚至引進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力量。這六十多年在義大利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猶如歐洲各股政、軍、商界力量千年權鬥的縮影。
|
1497: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商人僱用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卡博托(
Giovanni
Caboto;英文名John Cabot),在英王亨利七世前一年授權下,向西航越北大西洋探險,在紐芬蘭島(Newfoundland;位於加拿大東部外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盛產鱈魚)登陸,稱該島為Newfoundland
。卡博托被認為是從十世紀末期北歐維京人自格陵蘭(Greenland)駕船來此定居,被原住民逐退後第一個登島的歐洲人。
1497:西班牙佔領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梅利利亞(Melilla),1509年續
佔其右側的奧蘭(Oran;現為阿爾及利亞第二大城)
1498: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瑪(Vasco da Gama)發現從歐洲到印度
的航線,抵達印度西海岸科澤科德(Calicut;又稱卡利卡特,中國明朝稱古里;在中國宋朝甚至宋朝以前,中國人和阿拉伯人就在這裡從事香料交易。中國鄭和第一次西行於1405年冬,達伽瑪第一次東行於1498年5月都到了此地,兩人也都在此地過世);回國時所攜帶的船貨其價值為整個遠征隊費用的60倍。此後葡萄牙即避開伊斯蘭世界,在此地直接與來自印度
、東印度香料群島(今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一帶)及中國的產品進行貿易;1503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堡壘。科澤科德至今依然繁榮。
|
1499-1503: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失去更多愛琴海中的島嶼…)
1500:葡萄牙國王於本年03/09派遣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前往印度;艦隊經過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 islands)後為躱避赤道無風區改向西南方向前進,於04/22發現巴西陸地,便登陸插上刻有葡萄牙皇室徽章的十字架宣佈佔領;05/03再度起航,前往原來的目的地印度。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開採紅木(可生產紅色染料供紡織、服裝業使用)、建立紅木貿易站,再淘金、種植甘蔗…。
1501:中美洲巴拿馬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05:葡萄牙於1490年就已到訪過的莫三比克(mozambique;位於非洲東南部,臨印度洋)殖民,在沿海建立許多貿易站和堡壘,使之成為航行船隻經常停泊的港口。之後以此為基地,不斷在印度洋上探險,發現並佔領了許多大小島嶼。
1509:葡萄牙艦隊在第烏戰役(Battle of Diu)中擊敗奧斯曼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等國家所支持,由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國、古吉拉特蘇丹國[位於今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
state)一帶,該邦為印度國父甘地與現總理莫迪的出生地。邦半島東北角的坎貝(Khambhat)是古代西印度的貿易中心;古吉拉特蘇丹國是埃及–紅海、伊拉克–波斯灣二條航線與麻六甲之間東西方貿易最重要的中間媒介站]、科澤科德國所組成的聯合艦隊,其海軍步兵也贏得登岸後的陸上戰鬥。之後葡萄牙成為印度洋的霸主,並能自由進出紅海與波斯灣,取得東、西方海運貿易的優勢地位與龐大的貿易利益。
1508年波多黎各、1511年古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10:西班牙人在今南美洲西北角哥倫比亞的聖塔瑪莉亞(Santa
María
la
Antigua del Darién;臨近巴拿馬邊界)建城,之後陸續向東、向南建立
若干城市。
1510:葡萄牙第二位印度地方總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攻佔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建立殖民地與海軍基地;1511年繼續征服馬六甲[Malacca;中國明朝稱滿剌加,原臣屬於暹羅。
1405年(明成祖永樂3年)其酋長遣使隨來到當地宣揚國威之明朝使者尹慶至南京進貢,明成祖冊封其酋長為滿剌加國王,使滿剌加與暹羅同列,成為中國的忠實屬國。之後原先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附近地區最重要的港口,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在兩次季風之間於此地停駐。鄭和將滿剌加做為中國與印度之間航運的中途整補基地,興建城堡與倉儲],建立殖民地,做為向東印度群島擴張的前進基地。
1513:阿方索派人乘船到中國廣州港,與中方協商確保葡萄牙人與中國貿易的安全。
|
1516: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家族成員
)因為繼承登基;1519年再因繼承登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
。他是人類歷史迄今因為聯姻關係獲得最多封號(超過28個擁有領地的皇帝、國王、爵位封號)與最大領地的人,即位後繼續於歐洲與海外征戰擴張,曾說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1556年他退位時把權位與領地分由兒子與弟弟繼承,不再集中於一人。
|
哈布斯堡王朝1547年在歐洲的統治區域(未包括海外殖民地)
1517:馬丁路德貼出95條論綱,被視為宗教改革運動開始。
|
1519/09/20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在西班牙國王贊助下率5條海船、約270人從西班牙南部塞維亞(Sevilla)出發,僅一艘船18人於1522/09/06回到西班牙南部桑盧卡爾德·巴拉梅達(
Sanlúcar de Barrameda),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僅這一條船上所載的香料,除了能彌補整個探險隊的全部花費外,還掙得一大筆利潤。麥哲倫於1521/04/27在菲律賓中部的宿霧(Cebu)因為介入當地部落內爭,於麥丹島(Mactan Island)被原住民殺死。
1519-1521: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領軍征服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當時中美洲最強大的國家),將墨西哥南部納入西班牙帝國(約於1550年佔領整個墨西哥);1524年繼續征服今天的宏都拉斯,並派部將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於1524~1527年間征服今瓜地馬拉與薩爾瓦多地區(有說1528年征服薩爾瓦多)。佩德羅於統治期間殘酷地摧毀了瑪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與阿茲特克帝國(被視為繼承瑪雅文明)及南美洲的印加文明被視為美洲三大古文明]。科爾蒂斯於1521年將其征服的地區命名為新西班牙(New pain);1535年西班牙設立新西班牙總督區,以墨西哥城(Mexico City)為首都。後來新西班牙總督區管轄範圍最大時包括今墨西哥、除巴拿馬外的中美洲
、美國西南部七個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科羅拉多
、新墨西哥、德克薩斯洲)、以及亞洲的菲律賓。
1522:西班牙在南美洲委內瑞拉建立殖民地。
|
蒙兀兒帝國(1526~1857;意即蒙古):帖木兒帝國於1506年滅亡後,巴
卑爾(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父系源自帖木兒、母系源自成吉斯汗)於1525年攻入印度,次年建立帖木兒帝國。(葡萄牙人於1498年進入印度)
|
蒙兀兒帝國最大疆域
1532:加入西班牙航海探險船隊,曾在巴拿馬定居養牛的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了一小支軍隊征服印加帝國(Inca Empire: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印加文明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由於受到傳染病天花侵襲,以及爭奪王位繼承權內戰的影響,1532年時印加帝國的國力大損),開始在秘魯殖民。1542年西班牙成立秘魯總督區,管轄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部份的殖民地。
同年皮卓·德·孟多薩(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將抵達的城市命名為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今阿根廷首都),開始殖民。
|
1534-1535:埃爾南·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北上到北美洲西海岸,探索了今日美國的南加州地區,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1534:葡萄牙以澳門做為與中國貿易的停駐地;1557年(明世宗嘉靖36年
)中國廣東地方政府正式給予葡萄牙人在澳門居留權,葡萄牙正式在澳門殖民。
1534:法國探險家傑克斯·卡蒂爾(Jacques Cartier)受法蘭西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指派,探索前往富裕亞洲市場的西向航道,抵達紐芬蘭島、聖羅倫斯灣(Gulf of St. Lawrence)西岸、北岸以及安蒂科斯蒂島(Anticosti Island),與希望和歐洲貿易的當地原住民易洛魁人(St. Lawrence Iroquoians)建立連繫後返回法國。1535、1541年又兩度到聖羅倫斯灣溯河深入,希望在今魁北克(Quebec)、蒙特婁(Montreal)一帶建立殖民地,但原本友善的原住民態度轉變,攻擊殖民者,卡蒂爾遂先回法國,所載回原以為是黃金與寶石的礦石經檢驗後並無市場價值。
|
1540年代起加勒比海早已有之的海盜(以英、法籍為主)更加盛行。
|
1546-1547:第一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天主教德皇擊敗德國新教聯盟)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運動領袖與支持宗教改革的許多德國諸侯,於1531年組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Schmalkaldic League),共同以武力抵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維護天主教權威的鎮壓行動。聯盟於第二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小勝後,查理五世授權其弟主持議和,雙方於1555/09/25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Augsburg Settlement),同意教隨國立–神聖羅馬帝國各諸侯在其所轄地區可以自由選擇信仰民主教或新教(路德宗)。
|
1559:西班牙人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Pensacola;位於墨西哥灣北部一個海港)建立據點,1565年在今佛羅里達州東北角建聖奧古斯都城(St.
Augustine),1566年先驅勢力抵達切薩皮克海灣(Chesapeake Bay;西面與維吉尼亞州交界,北面為馬里蘭州)。
,到非洲購買黑人後運到加勒比海的海地賣給西班牙殖民者,換取當地大量的獸皮、生薑、糖和珠寶後,於1563年9月滿載而歸。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因為債務壓力,秘密投資了他第二(1564)、第三(
1567)趟以及之後的販奴貿易。第三趟返航時為躱避颶風襲擊,在墨西哥灣的維拉克魯斯港口(Veracruz)被西班牙的反走私武裝艦隊襲擊,僅霍金斯與其表弟法蘭西斯·德瑞克兩艘船返回英國,此後更多英國船長從和平走私轉為海盜。
|
1565: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宿霧(Cebu)建立殖民地,1571年興建馬尼拉城
,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
|
1568-1648:八十年戰爭(荷蘭共和國自西班牙帝國中獨立)
1570-1573: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割讓塞浦路斯)
1575:葡萄牙在西非安哥拉(Angola)開始建城殖民。
|
1577-1580:英人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曾參加他表哥约翰·霍金斯第三次販奴貿易,之後在英國政府支持下從事海盜職業)自英國出發
,越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Cape Horn)後沿南美洲西岸往北航行,抵逹加拿大西海岸,因無法通過北冰洋,改向西穿越太平洋,經過菲律賓群島,穿越麻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返回英國普利茅斯,完成據知為人類第二次的環球航行。
|
1580:有葡萄牙王位繼承候選資格的西班牙國王,在葡萄牙王位繼承爭議中以武力擊敗競爭者,登上葡萄牙王座。
|
1581-1598:沙俄向東方擴張(俄羅斯沙皇國滅西伯利亞汗國)
1583:英國宣佈紐芬蘭島(Newfoundland)為其殖民地。從本世紀初起葡萄牙、英、法等國漁民即常至該處漁場捕魚。
|
英國因為在法國宗教戰爭中支持新教徒對抗天主教、又支持荷蘭自西班牙帝國中獨立、還支持英國船隻在美洲等地海域劫掠西、葡船隻的海盜行為
,自1560年代起即與支持天主教的西班牙及羅馬教宗對立,天主教會拒絕承認信奉新教之伊利莎白一世的王位合法…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艦隊於1588年7月下旬在英吉利海峽擊敗了來襲的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這場海戰很有名。
|
1592: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發現阿根廷東部海外的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他1587年探索西北航道,抵達格陵蘭島西部海岸外迪斯可島(Disko Island;10世紀時曾為維京殖民者夏季漁獵基地
)之旅的航行日誌,是之後數世紀船長教科書中的典範。
1595:荷蘭船隊航抵今印尼爪哇島(Java)的萬丹(Banten),載回香料獲利400%,立即引起荷蘭人東航熱潮。
|
1596-1597:棍棒戰爭(今芬蘭地區農民起義反抗瑞典統治貴族,失敗)
1596-1597: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z)的探險船隊第三次探索北冰洋,於1596/08/25再度抵達新地島[Novaya Zemlya;位於俄羅斯北方外海、北冰洋圈內。俄國獵人可能在10或11世紀即到達該島。1553年英國航海家休·威洛比(Hugh Willoughby)的船隊為探尋東北航道時亦曾抵逹該島,由於當時夏季已將結束,威洛比掉頭到摩爾曼斯克(
Murmansk;俄羅斯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附近瓦爾澤納(Varzina)河口的島上過冬,酷寒奪去了所有船員的性命]北島的東北海岸,但很快就被封凍於港內,次年6月中旬方得返航。巴倫支於返航途中第6天死去;17名在營地越冬的隊員,有12名於1597/09/16回到阿姆斯特。這是已知文明人類第一次在如此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建立營地(小屋)過冬。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