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西太平洋地區抵抗武力侵略的軍事戰略(1/2)

2024/11/10

目錄

A. 太平洋3條島鏈、B. 中國解放軍亟思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C. 猜想美軍的西太平洋戰略、D. 公開的日本國防戰略、E. 猜想菲律賓的國防戰略、F. 猜想澳洲的國防戰略、G. 猜想其他主要國家對中美在西太平洋對峙的態度 

A.    太平洋3條島鏈 

在爭奪太平洋控制權的競爭與可能發生的戰爭中,依太平洋中各島嶼的位置劃出3條島鏈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以上2圖之來源皆為檀香山報導官網

為什麼要爭奪太平洋控制權?為什麼要在太平洋中劃出3條島鏈很簡化說,原因有2 

1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分為資本主義、共產主義2陣營。共產主義陣營(執政黨對國家進行集權專制統治,生產資源公有)為拯救全人類脫離被資本家剝削的苦海而進行世界革命;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執政者經由全民定期普選產生,不願意生產資源被共產化)希望生活在民主法治的環境中。這2個陣營的國民生活模式不相容,除了劃清界線,各自生活外,平常還拉幫結派,努力擴大勢力範圍;這2個陣營在西太平洋的界線就是第1島鏈。還有1個不結盟國家陣營,其內聚力不強,而且因為科技、經濟、文化、軍事能力都很弱小,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比較邊緣。 

2為在二戰之後,美國猶如鶴立雞群,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將其東方國防線遠推到東歐各國的西界,西方國防線遠推到西太平洋第1島鏈上各國的西界,這極大化了美國東西2岸的防禦縱深。對於縱深防禦的大致利弊可參閱縱深防禦Defence in depth)。 

不表原因,在1978年底中國不得不開始逐步實行改革開放措施、蘇聯則於1991年難逃崩解後,可以很簡化說全球已無符合嚴謹定義的共產主義國家,但仍有不少執政者集權專制的國家,其執政者常能終身執政。西太平洋第1島鏈仍然是民主陣營與集權專制陣營的界線。 

從美國立場看,第23兩條島鏈上有幾個島,目前可以發揮支援國防前線之軍需物資、部隊、與後勤人員的先期集聚與中轉功能。 

B. 中國解放軍亟思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 

有不少漏洞地說,除了被認為對美、中2國,或全球2大陣營之競爭態勢有相當大影響的若干科技、商品、信息、和人事外,所有人事物與信息,不分軍民用,都不受第一島鏈阻攔,可以自由出入流通。但由於美國海軍的戰力仍然稱霸全球,目前在第一島鏈以東與全美洲西岸之間,並没有能讓中國軍機軍艦可以安心停靠整補的港口,中國自然會擔心其軍機軍艦若東出第一島鏈太遠,有可能無法安全返回中國母港。 

從中國角度看,第一島鏈對它是條軍事鎖鏈,必須打開。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各種原因,自韓戰開始後一直到今天,第一島鏈確實是美國與其盟友們針對前蘇聯(今俄羅斯)+朝鮮+中國+越南的一條軍事鎖鏈。問題的根本在於人類2大陣營對於彼此之間的競爭或敵對作為能否自行約束在非武力的範圍內?這是目前人類所面對的較大考驗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共以武力打破第1島鏈,主要是以武力占領台灣後,除非有些國家主動進貢,並不能在第1島鏈以東獲取新的直接財務利益。如果民主國家陣營對中國的武力擴張行動持續採取對抗作為,則中國在戰爭→對抗→…」之前、中、後,其國民總福祉不會或不容易比準備戰爭之前增加,現在就可以看出這點。 

本文猜想,在南海9段線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東海釣魚群島Senkaku Islands dispute之外,中共很可能認為奪取台灣師出有名,取得台灣統治權對中國的好處至少包括:可以向台灣居民收稅;大量駐軍台灣突破第一島鏈,其太平洋一側的國防前線立刻前推到第二甚至第三島鏈,縱深大為增加,海權大為提高;在與各國往來時的位能(勢能)提高不少,對日、韓、菲3國提高最多,這3國在各方面都會自然向親中移動;海權與外交位能可以直接間接帶來經濟與財務收益;有助於提高中國同胞民族自尊心,從而…。所有壞處都會因為中國接著向世界示好而隨時間淡化、消失 

台灣目前對中共逐步進逼,迫在眉睫的灰色地帶(grey-zone)混合競爭∕衝突∕鬥爭式武力威懾,感受日益強烈,除非立刻投降接受中共專制統治,備戰負擔非常沉重,而且越來越沉重,如果民主國家陣營的支援僅口惠而實不至,自然會有受不了的臨界點。從2024/11/9國防部:美國2024財政年度提供台15億美元無償軍援 這則新聞報導看,美國開始對台灣有一些無償軍事融資。 

本文猜想,中共要突破第一島鏈,除台灣外,比較可能快速奪取的地方依序為日本的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s、菲律賓的巴丹群島Batanes)、日本的八重山群島Yaeyama Islands)、宮古群島Miyako Islands。其上策是協助甚至主導台灣的親共政黨取得中央政府執政權,或在取得中央執政權前先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或取得越多越好的地方政府執政權、∕或越多越好的地方議會席次。如果中共能以和平競爭的方式獲得中華民國過半數有投票權同胞同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併為一個國家,全球多數人類應能接受。這個事件自然會使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躍升一個台階,美國則相對跌落一個台階。 

對於中共為奪取台灣在軍事方面所可能採取的戰略和戰術,本文在下面C節中譯介幾位美國專家比較全面的意見,本系列也會在各省視篇章中隨機做一些零碎的約略討論。 

C. 猜想美軍的西太平洋戰略 

對於這個題目,全球各界的研討記錄不可勝數。 2019/5/23美國智庫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4位作者聯名發表了一篇84頁的報告–收緊鎖鏈:在西太平洋實施海上壓力戰略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本文在極少的閱讀中,認為這篇在發表後,可能所有關注美中軍事對抗的專家都閱讀過的報告很值得參考,而且其主張多與近年美軍的作為若合符節,可以做為思考台灣防衛作戰的基礎框架,就摘要意譯如下。 

譯文刪除原報告1Introduction,將其部份內容併入其他各章,以避免重複。原報告將全部參照都依論文格式寫在當頁頁末的注釋中,本文幾乎全刪;另全刪原報告第4Potential Costs作者簡介、與縮寫字彙總;以節省本文篇幅。意譯時在不影響原文所有表達內容之前提下,稍有節略與變動順序的情況;譯文中所有連結均為本文為方便查考所加;本文自己添加的參考內容與意見會以外加括弧的本文注方式區別。必須提醒的是因為外行人英文程度很差,難免錯譯,或有讀者若覺得譯文奇怪,請點擊下載原文閱讀。此外若或有讀者只想知道原報告所寫內容,就請不要點擊連結、並跳過所有本文注部份,外行人自己都覺得那2個部份十分囉唆。 

摘譯目錄C.1戰略背景C.1.1美國對中國崛起有何擔憂?C.1.2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反干預戰略危及美國利益C.1.3美國與中國在西太平洋可能發生衝突的地點、C.1.4中國4個可能的作戰行動、C.1.5在防禦中國上述作戰時,美軍與其盟軍面臨4個關鍵挑戰)、C.2海上壓力戰略的概念、能力、與協調C.2.1海上壓力軍事戰略C.2.2內線外線防禦的中心思想、C.2.3內線外線防禦有4個主要作戰方針C.2.43個支持上述主要作戰方針的戰鬥方針、C.2.5盟軍與伙伴的部隊、C.2.6軍隊目前的作為概念、能力、協調;C.2.7建議改善概念、能力、與協調;C.2.8預期中國的反應)、C.3 可能的成本(略)、C.4 後續步驟 

C.1戰略背景 

健全的軍事戰略清楚表明威脅的性質、可以調動的力量、以及可能發生對抗的背景。 

C.1.1美國對中國崛起有何擔憂?

1. 對外事務的掠奪性態度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活躍,不僅在其周邊地區,還在遠離亞洲大陸的地區,包括波斯灣和非洲發揮影響力。中國的國際行動,包括經濟投資、政治協議、和軍事部署的問題在於太常依賴剝削和恐嚇來達成目的。吉布地Djibouti就是明顯不過的證據,做為一個戰略位置重要但深陷中國債務的國家,無論歡迎與否,它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中國各種形式的侵擾。 

[本文注:提供2篇文章供有興趣者參閱美國說、法國說、中國說,吉布地怎麼說?一帶一路的在地評價2019/11/8,點擊連結即自動下載借錢給窮國的風險管理?中國一帶一路回不了頭的債務陷阱2023/6/8)] 

2. 日益增強的海洋地緣政治傾向 

解放軍數十年越來越增加的海洋導向意在打消美國遠距離投射軍力的傳統優勢,其海軍、空軍、和其他例如飛彈與反衛星武器等反介入區域拒止(或用中國的說法,反干預)之能力,均為此目的建立;這刺激美國及其盟國反應。 

3. 對國際現狀憤世嫉俗的態度 

這點與前2個擔憂有關,中國領導層不僅在口頭上,而且越來越多地透過行動挑戰現狀;沒有什麼比中國以在南海建造新島礁並將其軍事化的行動,做為支持其對南海所有權主張的手段更能具體說明這一點。中國其他的行動,包括對關鍵民用基礎設施發動網路攻擊、迫使外國公司忽視政治壓迫(本文注:可能意指不批評中國境內的人權問題、竊取智慧財產權、以及利用腐敗網絡侵蝕政府治理,雖然沒有把南海島嶼軍事化那麼引人注目,但也破壞了美國自二戰以來所維護的規則。這些行動並不新鮮,其他許多國家也這麼做,但中國政府這樣做的規模和強度令人深感擔憂。 

4. 獨裁的政治制度 

中國的獨裁政府以及對人權和個人自由的漠視,導致其與美國、美國盟友、該地區和更廣大地區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無論美國領導人說什麼,中共領導階層都堅信美國希望它被推翻。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共已著手打造讓威權專制主義安全的世界,並為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替代方案。 

在這種模式下,美國領導全球的標誌–「一個由聯盟、機構和規則支撐之自由貿易與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的開放體系」,將屈服於一個封閉體系,在這個封閉體系中,與北京的交易決定了國家命運。這樣的結果將毀掉美國75年來對基於規則之自由秩序的堅定承諾。 

如果上述4個特徵改變如果中國變得更加關注國內、強調亞洲大陸而非其海洋周邊地區、接受現狀、並擁抱更大的多元化,那麼美國及其盟友就不會那麼擔心中國的崛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能會類似今天的印度,一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崛起大國。然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美國別無選擇,只能試圖引導中國以對美國利益和價值觀威脅最小的方式行事。作者們認為採行海上壓力戰略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本文注接受現狀的說法不好,違背一部份根本人性。鼓勵創新就是鼓勵打破現狀,為個體與總體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只要不以武力侵略強迫他人接受即可

 

C.1.2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反干預戰略危及美國利益 

中國領導層利用一些對它有利的不對稱性來追求其目標。具體說,它攻擊了美國戰略的4個基礎要素:地理、聯盟、技術、與軍事準則doctrine。這些行動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反干預戰略。 

(本文注:中共大約在19491978年間、和1910年之後是大力反美的,近年則大肆宣傳美國以各種措施干預∕遏制∕遲滯中國的發展。但美國大約在1979201030年間是大力協助中國發展的,那段時期幾乎所有先進國家都協助中國發展,或說並非協助,而是互惠互助吧 

1. 利用地理的不對稱中國主要的領土關切台灣、南海和東海,與大陸的距離遠小於與美國的距離。美國在西太平洋擁有領土、盟友、和利益,但必須穿越廣闊的太平洋來保衛它們。一艘位於聖地牙哥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即使以30節以上的最快速度,也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行駛 5,600 英里(≒9,013公里)到達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圖 1);而航母的各種護航艦艇必須沿途加油。這個例子說明了為什麼快速反應是美國在西太平洋規劃中最棘手的問題,以及為什麼中國造成既成事實的意圖如此令人深刻擔憂。 

1距離和時間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制約能力 

2. 利用美國聯盟中固有的政治不對稱中國領導層一般利用軍事力量,特別是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來削弱美國盟友和夥伴對美國安全保證的信心。中國利用美國對駐紮在盟國領土上日益脆弱之前沿部隊的依賴,使中國的國防投資同時增加了美國盟友接待美軍的成本、還降低了盟友們對美國保衛它們的能力之信心。 

3. 利用技術不對稱解放軍已經擁抱精準打擊系統在全球的發展和傳播。它開發並部署了由遠端感測器、指揮與控制網絡、和精準武器組成的中央集權式陸基偵察打擊綜合體。該綜合體擁有廣域監視與定位、大量彈道與巡航飛彈、綜合防空系統、先進戰鬥轟炸機、龐大潛艦部隊、和現代水面作戰艦艇為後盾。中國的綜合體有效地將美國及其盟國在印太區域各關鍵地區的空軍基地、港口、設施、和人員置於危險之中。 

4. 利用軍事準則doctrine的不對稱解放軍發展了反干預軍事準則,以遏制美國式的武力投射Power projection,這種武力投射依賴駐紥在前線的大型資產和航空母艦打擊群。解放軍在學習美軍於1991年海灣戰爭和其他衝突中的表現、剖析美國的演習和作戰部署、閱讀美國的聯合軍事準則joint doctrine、並進行廣泛的間諜活動後發展了這一戰略。 

中國的反干預戰略危及美國利益。它限制了美國投射軍事力量的選擇,從而損害了美國在盟友和朋友中的信譽,這給尋求回應的美國武裝部隊帶來了相當大的危險。它為中國在中美競爭中提供了動力,迫使美國陷入代價高昂的反應模式。 

美國任何針對中國行動的策略都應該尋求扭轉所有這些趨勢。它應該產生更多美國及其盟國的選擇組合,同時限制中國的選擇組合;它應該 帶給北京相當大的成本、為美國在中美競爭中提供動力、迫使中國回應美國發動的作為。海上壓力戰略通過利用中國反干預戰略所攻擊的相同基礎要素來實現這些目標。

 

C.1.3美國與中國在西太平洋可能發生衝突的地點 

發展海上壓力戰略需要具體說明美國試圖阻止和擊敗的中國侵略行為;考慮各種情境是為規劃過程注入更大明確性的一種方法。美國與其盟國分析師一直料想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台灣、南海、或東海發生衝突。 

雖然人們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而且中國或許不會很快尋求常規衝突,但考慮它可以闡明美軍及其盟軍的潛在需求。 

(原報告註52:如果中國同時發動多路攻擊,例如在戰區內進行佯攻,以轉移人們對其主要目標的注意力,那麼衝突可能會在多個地方展開。美國和中國之間未來的衝突也可能發生在朝鮮或西太平洋以外的地區,特別是當中國的利益、和解放軍藉由武力投射保護利益的能力擴大時。在這些情況下,其海軍仍需從中國沿海基地出發,穿越第一島鏈;而解放軍在進行遠程軍事行動時也必須保衛其祖國免受攻擊。因此無論戰爭發生在第一島鏈還是更遠的地方,都有必要了解發生在第一島鏈之衝突情境的演變 

1. 台灣 

如果中國攻擊台灣,美國為執行警告,可能捲入戰爭。中國政府與台灣長達75(本文注2019/5/23發表的原報告寫70的政治衝突一直有引發一場大火的危險。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控制台灣是中國堅定不移的目標,並有很多為達成此目標的作戰計畫;而美國的領導人們則長期公開警告中國不要試圖以軍事力量改變現狀。 

中國已經發展了軍事能力,以之說服台北如果與北京對抗,將遭受巨大損失;並讓美國相信援助台灣代價高昂且最終徒勞無功。 

2016年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以來,中國以各種方式加大了對台灣的壓力,包括派遣軍機和軍艦令人擔憂地接近台灣;解放軍也提高了攻擊台灣所需複雜聯合行動的能力。 

雖然有些分析人士聲稱台灣能在沒有美國協助之情況下擊敗中國的攻擊,但這一結論建立在對台灣軍事能力過度樂觀的假設。簡言之,對於中國的攻擊,台灣一直是脆弱的。海峽兩岸的軍力平衡正朝著有利於中國的趨勢發展,美國可能必須進行軍事干預以避免台灣失敗。 

2. 南海 

中國正在進行的南海軍事化可能引發美軍參與的衝突。自2013年底以來,中國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海域它占領的地點填海造陸並建造基地。有些地點設有跑道、堅固的飛機庫、電子干擾設備、以及反艦和防空飛彈,可以支援中國未來的攻擊性軍事行動。例如解放軍可能以它為基地來攻擊和奪取其未佔領之另一個有爭議的地物。這項行動可以向中國公眾展示軍事實力,或在經濟低迷或政治醜聞期間分散人們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中國奪取任何有爭議的地物都將引發危機、升級、或與其他提出領土主張國家之間的戰爭。那些國家會在國內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要求它們不接受中國造成的既成事實。除了蓄意攻擊之外,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化還可能引發無意的衝突;因為在這些島嶼周圍移動軍隊和民間資產可能會突然引發中國與其他國家軍隊,包括進行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行動的美國船隻之間的對抗,無論是有計劃的還是無計劃的。 

3. 東海 

鑑於美國對美日共同防禦條約的堅定承諾,中國在與日本的東海領土爭端中持續的好戰表現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涉及美國的戰爭。自2012年以來,中國海警和海上民兵船隻不斷侵入日本控制的尖閣列島附近海域。中國戰鬥機飛越尖閣列島和其他島嶼附近的日本領空,迫使日本緊急出動戰鬥機攔截它們。由於雙方軍隊十分接近,一位船長或飛行員的一個錯誤就可能將有關國家推入一場軍事危機。 

未來中國可能會指揮民兵或軍隊以掠奪性行動騷擾日本,刺激日本做出過度反應。也許為了在與日本或美國不斷升級的長期爭執中展現決心,解放軍可能奪取尖閣列島內的領土;更糟的是中國入侵日本西南諸島,這是目前讓日本深感憂慮的突發事件。如果中國的攻擊迅速成功,改變了現狀,日本和美國領導人可能面臨必須將衝突升級以恢復原狀的艱難選擇。

 

C.1.4中國4個可能的作戰行動 

了解解放軍如何規劃未來的戰爭應該在任何尋求威懾中國領導層的戰略中占有中心位置。解放軍已經發展出一套協調一致的思想體系,描述預想中在獨立、或遼闊的戰役中進行聯合作戰,其中有4項突出的作戰方式:聯合打擊作戰、聯合封鎖作戰、聯合攻擊作戰、與聯合反空襲作戰,可以在設定的台灣、南海、或東海地區展開。這些作戰能運用不同的攻擊部隊編組,它們反過來需要美軍及其盟軍防禦部隊以不同方式應對。這些作戰也可能會交織在一起,例如打擊作戰可能先於兩棲攻擊,打擊作戰和兩棲攻擊可能包括封鎖和反空襲作戰。 

1. 聯合打擊作戰以空中和飛彈打擊為特色的聯合火力打擊作戰 

一個壓迫性的情景演變是解放軍發動打擊作戰,強迫對手屈服於中國的政治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能不會試圖奪取領土或派遣部隊登陸,而是使用飛彈和其他武器施加遠距離懲罰。 

中國針對台灣、南海、或東海地點的打​​擊作戰會包含幾個要素。在尋求取得資訊優勢後,中國會使用空中、飛彈、水下、電子、網絡、或其他資產發動打擊。在攻擊時,解放軍會抓住關鍵節點來削弱對手的戰鬥能力。那些節點包括空軍基地、地對空飛彈(SAM)雷達站、衛星地面站、以及燃料儲存和輸送基礎設施。在防禦時,如同下面反空襲作戰一節所討論的那樣,若解放軍冒險接近到足以釋放武器的距離,他們就會大肆發射其儲備的陸基、艦載、和空射飛彈,帶給美國及其盟國海、空軍毀滅性威脅。 

解放軍擁有龐大的打擊力量。依其目前的空軍基地和戰機航程,在台灣情境中,它可以集結約1,000 架戰鬥機、攻擊機和轟炸機;在南沙群島情境中,可以集結約500 架。藉由將部隊從較遠戰區移動到衝突區域,上述數字還能增加。這些機隊包括-16 攻擊戰鬥機,這種飛機可與美國F-15 相媲美,並配備多模式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很適合遠距離追蹤多個敵方目標。中國的飛彈武器庫包括7501,500枚能夠擊中第一島鏈沿線目標的陸基短程彈道飛彈、 270540枚陸基和空射的對地攻擊巡航飛彈,用於針對關鍵節點進行防區外精準打擊standoff precision strikes;以及可透過飛機、潛艇和水面艦艇發射的大量現代反艦巡航飛彈ASCM據蘭德公司研究,2017年中國有28艘驅逐艦、47艘護衛艦和41潛艇能夠發射反艦巡航飛彈。中國也已經探索在商船上或民用港口的貨櫃中安裝反艦巡航飛彈發射器,偽裝它們以發動奇襲。(本文注本段有關解放軍打擊能力的資訊是2019年作者們撰寫報告時的) 

(本文注:這篇2020/7/1的文章Stand In, Standoff討論了美國未來轟炸機隊如何在飛臨敵人境內目標附近、與在敵人防空能力範圍外」精準攻擊敵人目標之間正確平衡的問題,值得閱讀 

打擊作戰將帶給美國及其盟友艱難的政治選擇。如果領導人收到中國準備發動攻擊的跡象和警告,他們就必須決定是否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來遏制猛烈攻擊,此舉可能會因首先導致流血而引起公眾譴責(特別是如果中國事後撒謊說没有準備發動攻擊,或說攻擊準備是佯攻)。如果中國先發動打擊作戰,美國及其盟國領導人就必須決定是對中國的前線打擊部隊進行狹義反擊,還是對支持打擊部隊的後方目標,包括中國內地的目標進行廣泛反擊。這個問題在軍事上是直截了當的,因為摧毀賦予作戰能力的基礎設施所有力量和運動的中心,幾乎總是更可取的。 

在中國政權可能會將攻擊其領土視為生存威脅的情況下,將中國後方地區定為目標,可能會招致核戰陰影下局勢升級的風險。總之中國的打擊作戰將帶給美國及其盟國領導人從壞到更壞之間的選擇。 

2. 聯合封鎖作戰以電子與網路攻擊、飛彈與空中打擊、海軍水面與水下襲擊、和攻擊性(水雷、地雷)佈雷為特色的聯合封鎖作戰 

封鎖將以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繫來懲罰他使他投降。其方式包括海上禁止作戰、動能和非動能kinetic and non-kinetic打擊、武力展示、襲擊、和佈雷作戰,以將像台灣這樣的敵人窒息到屈服。 

[本文注動能打擊kinetic strikes)的形式簡單說就是打死hit-to-kill);所有對於人、物(器具、設備、設施…)所施加的徒手、冷兵器(石頭、不同材質刀矛棍棒…)、熱武器(槍、炮、炸彈、飛彈、雷射…)打擊都是動能打擊。實務上未必將目標打死,可能限於致殘、打傷,甚至只是威嚇]

[本文注非動能打擊non-kinetic strikes)是不使用武力而能產生效果的作戰行動,包括針對敵方軍民的心理認知作戰(虛假錯誤訊息…)、資訊網絡攻擊(針對公用設施、金融、太空衛星…等資訊網絡)、電子電磁作戰、擾亂金融與軍民物資供應…,旨在干擾、誤導、阻斷敵方與作戰有關之決策和行動,甚至干擾、阻礙敵方民眾之日常工作與生活。討論non-kinetic operations的文章不少,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閱2023/11/28發表的The Impact of 'Non-Kinetic Effects' in Modern Warfare: A Decisive Factor in Future Conflicts 

雖然封鎖可能在打擊作戰、兩棲攻擊、或反空襲作戰中發生,但也可能以不同的強度單獨發生。以動能打擊為特徵的高強度封鎖可能會迅速升級,而以武力展示為特徵的低強度封鎖可能會持續數天、數週甚至數月,這違背了人們對短暫衝突的預期。一場曠日持久、緩慢燃燒的對抗所需要的資源,可能比美國及其盟國戰略家們想像的更多,包括在拖延的強制性戰役中團結盟友和保持團結的政治勇氣。 

中國的低強度封鎖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上態勢感知和水面艦艇作業對商船運輸的干擾。高強度封鎖本質上相當於現代無限制潛艇戰,將高度依賴潛艇和水雷,而水面艦艇、飛機和陸基飛彈則發揮輔助作用。對台灣的高強度封鎖可以說明這種情況;中國海軍會集中其潛艦艦隊,阻止商船進入台灣港口,這對一個進口大量原油和食品的島國構成嚴重威脅。如果中國海軍將所有潛艇都投入到這項任務中,而讓自己在其他地方變得脆弱,那麼它可以在作戰區域集結50多艘潛艇,其中包括柴電動力、攜帶巡航導彈的元級潛艦、與安靜的核動力商級潛艦。除了直接阻斷商船和海軍艦艇外,中國海軍潛艦還可以在台灣附近海域佈設水雷。目前中國擁有超過50,000Naval mine,包括較舊的接觸型和影響型水雷以及較新的火箭推進型和智慧型水雷。中國的潛水艇和水雷可以共同對要拯救台灣之美軍與其盟軍築起一道不易穿越的障礙。 

(本文猜想本報告認為中國將高度依賴潛艇和水雷來封鎖台灣的海運港口,可能是假設中共會在封鎖台灣海運港口時,盡可能不影響不停靠台灣港口的船舶通過台灣週邊海域。本文猜想本報告未提封鎖機場的原因,是假設中共可能不會在封鎖海港時同步封鎖機場;一般空運對民生物資的影響很小,而且封鎖機場引發非必要擊落事件的可能性頗高) 

3. 聯合攻擊作戰以兩棲(本文注水陸)與空降攻擊為特色的聯合攻擊作戰 

更令人緊張的情境是,中國軍隊在美國及其盟友有時間做出反應之前發動突然襲擊奪取領土,從而給他們帶來既成事實。例如中國對台灣的兩棲攻擊可能會分成幾個階段展開首先解放軍將試圖透過出其不意的方式來獲得資訊優勢,這是其軍事準則的關鍵信條;它可能以軍事演習或武器測試來掩飾人員與物資的集結;它還可能運用非軍事強制工具,即所謂的「灰色地帶grey-zone」活動,來誤導美國及其盟友。下一階段將涉及中國的打擊和反空襲作戰,解放軍會尋求通過解除反對兩棲登陸之美軍與其盟軍的武力,來建立空中優勢和海上控制,時機對成功至關重要。最後階段是解放軍部隊在目標地點登陸,並迅速增援它以抵擋美軍和盟軍的反擊。 

[本文注對軍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花一刻鐘略讀一個與灰色地帶grey-zone活動有關的概念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非常規戰爭和常規戰爭的混合體),多數人可能會同意混合戰爭包含()灰色地帶行動。自古以來,大家對於不是手到便能擒來的爭奪,多以灰色地帶混合競爭∕衝突∕鬥爭、或混合戰爭的方式進行。目前俄烏戰爭、以色列奪取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戰爭是混合戰爭,中共意圖奪取台灣是一場仍未見血的灰色地帶混合鬥爭,全球專制集權與民主法治2個非正式國家陣營之間長年進行灰色地帶混合競爭∕衝突∕鬥爭] 

根據目前兩棲登陸船的清單,依照合理的損失率,假定沿途遭受25%損耗,解放軍在對台灣第1個攻擊波中約有20,000名士兵能夠登陸,他們會在隨後的攻擊波中迅速增強。但因為地形、抵抗、海軍運輸能量不足,台灣情境的演變將証明對解放軍極具挑戰性。由於陸地較小,奪取南海、東海中的地點需要的部隊較少,但因為運輸距離較長,需要更長的時間把部隊送到那裡。解放軍也許可以用演習等詭計,提前在目標附近部署運兵船來縮短運輸時間。要逆轉解放軍的收獲需要把他們從其新近奪取的地點逐出,在政治上是一項令人怯步的任務。例如,如果解放軍奪取了南海∕東海中的地點,那麼美國及其盟友將不得不考慮對中國部隊進行報復,而在某些人眼中,除了佔據不屬於任何人的無用岩石之外,一無所獲。(本文注:不曉得空降攻擊–包括傘降與機降攻擊在幾種常見情境中的損失率可能如何?網路上有一些資訊,我們國防部,尤其是美軍不會没有研究,這與反空降作戰有關 

4. 聯合反空襲作戰以攻擊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之美軍,來保護北京政權為特色的聯合反空襲作戰 

在上述幾種情境中,解放軍都可能進行反空襲作戰,以防止美軍干預並保護北京政權。反空襲作戰的焦點不是追求脅迫或領土,而是解除西太平洋地區美軍與其盟軍的武裝,以阻止他們對中國軍事和政治目標的報復。中國人認為反空襲作戰本質上是「防禦性」的,雖然它們可能發生在中國的進攻戰役中;因此正如國防部所指出的那樣,「凸顯了解放軍理論中進攻和防禦的模糊性」。反空襲作戰包括部署覆蓋大陸的綜合防空網絡、攻擊敵方空軍基地和航空母艦,以及透過艦艇和人工島嶼上的防空系統將中國的防空能力擴展到境外。 

中國反空襲作戰所需的能力與打擊作戰所需的能力類似。如果中國領導層想要逐漸增加對手的痛苦,而不是立即癱瘓他們的防禦,那麼它可以攻擊前線作戰部隊,例如單艘船隻或飛機,也許使用潛艇等隱形載台,至少在最初階段可以掩飾罪責。即使是最強大的美國軍事能力也可能無法阻止中國的反空襲作戰。 

儘管美國和盟國的潛艇可能會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潛入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騷擾解放軍的打擊部隊,但快速連續發動過多的打擊可能會暴露他們的位置。同樣,雖然美國隱形遠程轟炸機可以穿越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防禦,打擊位於軍事重心與前線的部隊,但它們抵達目標區的時間受限於自遠方基地前來的漫長飛行路程。這種抵達目標的時間限制具有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發動閃電戰以施加懲罰或奪取領土的開頭幾個決定性的小時。因此中國的反空襲作戰成為一個棘手的作戰問題,美國任何單一武器系統都無法獨自解決。 

(本文注:在本方框第34兩個小節中,原報告都提到解放軍「…解除美軍與其盟軍的武力…」。由於外行人不想在本文討論的猜測性原因,美軍在二戰之後所直接介入的戰爭韓戰、越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都明顯有迅速消滅直接對手之政權,然後盡快退出武力戰場的能力,不必陷入泥淖,但可說都没有這樣做。如果美國直接遭到中國像1941/12/7珍珠港事件這樣的攻擊,美國會如何反應?猶疑、拖拉、準備一段時間後再看看情況?還是進行反擊但不碰中國領土?對於解放軍目前有没有戰勝美軍的能力,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應該十分清楚。但藉著在公海場域自己練兵不斷叫陣、敵退我進、敵進我繞走、以不開戰為前提糾纒、大肆宣傳中國越來越強大是安全的,只是或許有些划不來的併發壞處


C.1.5在防禦中國上述作戰時,美軍與其盟軍面臨4個關鍵挑戰 

在防禦上個方框C.1.4節所述中國那些作戰時,美軍與其盟軍面臨4個關鍵挑戰: 

1. 在衝突一開始就迅速削弱中國的侵略 

美軍與其盟軍必須迅速做出武力反應,以挫敗中國造成既成事實的企圖。在最可怕之入侵台灣的情境中,反應需要在幾個小時內開始,在中國佔領目標領土或損耗對手軍隊之前,美國和盟國部隊不會有幾週或幾個月的時間在戰區附近大規模集結,然後反擊。如果赴援友軍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圈之外與共軍開始衝突,他們會没有足夠時間殺到戰鬥環境中的決定性位置。美國和盟國部隊必須從衝突一開始就讓中國的攻擊部隊遭受損失,即使它們只是減緩共軍的前進速度,也會為增援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迫使中國消耗資源,並使解放軍的計畫變得複雜。在該做的事情中,快速反應需要保衛、並強化友軍及其基地,以便他們能夠承受中國的第一擊並隨後進行報復。 

2. 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環境內快速投入增強前線部隊的武力 

儘管前線部隊可以幫助遲滯中國的攻擊並爭取時間,但他們仍然需要部署在美國大陸或其他戰區的部隊快速增援。美軍與盟軍部隊必須與大量中國飛彈、艦艇和飛機作戰,來阻止並最終擊敗解放軍的侵略企圖。出於各種戰略原因,包括對美國能力的評估,解放軍將其進攻性打擊武力分散在許多部隊中,這使美國及其盟國的增援作戰變得很複雜;不僅需要快速部署,還需要在中國反介入的動能(kinetic)和非動能(non-kinetic)攻擊能力下部署。例如當中國的反艦和對地攻擊飛彈在海上、空中、登陸的海港、集結區阻斷增援部隊時,中國的網絡攻擊能造成美國所部署網絡的混亂甚至中斷。 

3. 保護並維持部隊和關鍵作戰基地 

一旦進入戰區,前線部隊和增援部隊都會面臨中國區域拒止能力的不斷攻擊,特別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基地於受到中國飛彈的大規模攻擊時非常脆弱。美軍集中在少數地點,例如距離台灣海峽最近,位於日本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美軍將兵力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地方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西太平洋廣闊的群島地理、美軍與盟友關係的歷史演變,以及冷戰後美國以犧牲韌性(resilience)為代價強調優化效率。 

在衝突中,中國可以向少數大型友軍基地發射大量飛彈。僅攻擊少數基地,解放軍就可以削弱美國及其盟國很大一部分的打擊力量。這些預期效益成為中國首先攻擊友軍及其基地的誘因,這一事實破壞了西太平洋的穩定。強化和地理上分散的部隊有助於減輕中國區域拒止系統的威脅。然而地理上分散的作戰將為美國物流系統帶來重大挑戰,該系統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同時在寬鬆的環境中運作。因此分散式作戰至少需要新的維持概念以及對維持能力和部隊結構的重大改變。 

4. 在受到攻擊時獲得並保持資訊優勢 

資訊優勢之戰在未來與中國的衝突中至關重要,並可能最終証明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使在衝突開始之前,中國於武裝衝突門檻以下的準備作為,在欺騙行動的支持下,能掩蓋中國的意圖,並模糊衝突與和平之間的界限,從而為中國提供潛在的決定性先發優勢。一旦衝突開始,大量編置的中國前線打擊武力,會對美軍與其盟軍的目標定位循環–識別、優先順位排序、執行、和評估對目標所造成損害之勞力與技術密集的過程帶來巨大壓力。中國強大的反C4ISR能力藉由降低美國與其盟國的態勢感知能力,阻礙協調、指揮、和控制,會進一步加重上述對於目標定位的挑戰。同時中國日益擁有自己複雜、高度集中化的 C4ISR 架構,這個 C4ISR 架構大大地提高了解放軍在整個戰場空間定位美軍與盟軍的能力,特別是如果這個架構没有被美國和盟國之反 C4ISR 能力削弱的話。 

儘管除了上述4個之外肯定還存在其他挑戰,但它們對美國與其盟國規劃者關注的關鍵問題提供了合理的匯總。 

美國必須防阻中國領導層相信自己可以在西太平洋引發局部衝突,並以有利的條件迅速獲勝。不幸的是,美國目前將兵力集中在少數基地的軍事陣勢可能會誘使解放軍在危機期間迅速發動打擊,從而切斷美國與其盟友和夥伴的聯繫。美國新的兵力陣勢將分佈的、有彈性的、前沿部署的打擊部隊部署在第一島鏈沿線的戰術防禦位置上,將穩定局勢。如果運用得當,它將促進相互威懾並激勵各方和平處理爭端。下面C.2節藉由內線外線防禦概念Inside-Out Defense concept介紹這個陣勢。


C.2海上壓力戰略的概念、能力、與協調 

歷史表明當侵略者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將生米很快煮成熟飯時,威懾便會失敗。俄羅斯在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而沒有引發有意義的抵抗或反擊,足以示範這一點。[本文猜想美國在阿富汗戰爭War in Afghanistan 20012021)中的表現,尤其是2021年美軍撤出阿富汗階段的混亂情況,可能為俄羅斯領袖們於2022/2/24全面入侵烏克蘭的決定提供了強烈的吸引力] 

中國的軍事能力已經日益成熟,如果中國共產黨下令,解放軍能發動快速攻擊來改變現狀,包括奪取領土;在美國能做出有意義的回應之前,華盛頓與其盟友們就會收到一份既成事實。 

位於衝突地區之外的美軍必須穿過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 (A2/AD) 網絡來恢復原狀restore the status quo ante,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美國的政治領袖們將面臨不作為或升級到更高級別暴力的尷尬選擇,無論怎麼選,美國及其最親密盟友們的國家利益都會遭受引人注目的損失。 

中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須要讓敵人意外地先發制人、主導作戰節奏、和在遭受重大損失之前取得勝利。如果美軍現在不能為中國取得既成事實的可能企圖做好準備,等於放棄威懾以及在必要時擊敗中國侵略的能力。 

本報告提出海上壓力軍事戰略,建立一個有縱深之前沿部署的防禦陣勢,其中包括以新的內線外線防禦作戰概念來克服距離和時間的限制,挫敗中國的反干預戰略,並迅速削弱中國的侵略,防止既成事實。如果不能防止發生既成事實,衝突就可能升級到超出美國及其盟國政治領導人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在其他措施發揮作用之前輸掉一場戰爭。(本文將Inside-Out Defense operational conceptInside-Out翻譯為內線外線 

解決既成事實問題。該戰略和概念要求沿著第一島鏈部署精準打擊網絡,特別是陸基反艦和防空能力,以挑戰中國透過迅速侵略取得成果,甚至還無需付出鮮血、財富和名譽等昂貴代價的能力。 

C.2.1海上壓力軍事戰略 

如上面C.1.2節所述,中國在地理、聯盟、技術和軍事準則等場域搶先了美國一兩步,但這些要素仍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優勢,海上壓力戰略要為美軍與其盟軍的利益奪回這些要素的優勢。 

1. 地理方面 

這個戰略利用了地理要素特別是日本、台灣、菲律賓、海洋、以及東南亞半島形成的屏障,從中國大陸向外看,除了沿著第1島鏈的少數狹窄海峽外,天然的島嶼鏈在危機或戰爭期間限制中國進入廣大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圖2)。 

 圖2:中國視野下的東亞沿岸地區  將本圖向右90°即為常見視角  (本文注請留意本圖將日本4大島與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呂宋島都劃到第1島鏈外面,這和把它們劃到島鏈裡面在心態上有無不同? 

中國文獻顯示他們對這些近海地區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和控制它們的迫切慾望。中國領導層認為結合空中和海上力量、以及大量的陸基飛彈可以阻止被包圍;但海上壓力透過部署美國陸基精準打擊網絡,來威脅中國商船和軍艦離開東海和南海必須經過的海峽,顛覆了中國這一信念。 

[本文注:上段所說的中國文獻顯示與中國較早期的歷史記載不符。中國從元朝開始就斷續實施嚴格的海禁sea ban,看不出來重視和熱愛海洋;康熙皇帝將台灣納入版圖之決策並非當時舉朝一致的願望。當然中國這些較早期的歷史記載與中共為了向東向南擴張,強調台灣+釣魚台列嶼甚至隠含琉球諸島整個南海自古就是中國一部份的說法相違背。雖然會為了利益說謊是人類天性的一部份(外行人清楚記得自己曾經說過幾次謊、偷過幾次東西),有實力者也希望謊言長期持續說下來會積非成是,但誠實是公平正義與社會和睦的重要基礎之一 

2. 聯盟方面 

海上壓力充分利用了美國的聯盟,這可能是美國與中國長期競爭中最顯著的優勢。本戰略要求深化與盟國在敏感軍事計畫上的合作,包括戰區打擊作戰。雖然美國已經與盟友分享訊息,但增加這種分享將證明是互惠互利的;更深層的合作將增強聯盟的決心並提高聯合的效益。 

中國領導人應該認為本戰略是可信的,因為與更具侵略性的做法相比,它帶來的升級風險更少,這意味著美國與其盟國領導人不會因為自我威懾self-deterred而不使用本戰略;本戰略還透過提高美軍與其盟軍的復原力resilience來加強危機穩定性crisis stability)。藉著減少中國希望透過突襲造成的損害,海上壓力降低了中國發動突襲的誘因。 

[本文注眾所週知,即使在核戰Nuclear warfare)與許多現代武器的恐佈陰影籠罩下,人類之間仍然發生許多戰爭。為了贏得或不輸掉競爭∕衝突∕鬥爭∕戰爭,大家發展出不少與威懾有關的現代版概念與理論。上段譯文中提到原報告用詞self-deterrencecrisis stability,有關這2個詞的討論文章不少,本文在極少的閱讀中,引介3Rethinking the Relevance of Self-DeterrenceStrategic stabilityCrisis stability as a priority in US-China relations,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不妨略讀](本文注resilience常被譯為彈性、還原能力、靭性…) 

3. 技術方面 

在技​​術方面,本戰略建議開發和部署針對中國精準打擊系統的反制措施,它支持部署美國與其盟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美國的關鍵投資包括陸基反艦和防空武器,以及反C4ISR能力;其中許多能力已經存在,並且比替代方案,尤其是昂貴的戰鬥機和水面艦艇成本更低。透過對本戰略推薦的能力進行更多投資,美國可以相應減少對更昂貴替代方案的投資,從而避免超出預算。美國擁有高效率且有效益地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挑選並佈署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技術資格。 

相較之下,中國在組織和預算上將遭遇壓力,難以部署能夠克服美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投資的新技術。即使他們發展了正確的能力,尋找並與美國機動地面部隊交戰將很耗時,如果這些部隊擁有遠程導彈並得到空軍和海軍部隊的支持,解放軍將很難戰勝它們。 

4. 軍事準則方面 

最後,因為中國中央化指揮作戰模式固有的弱點,包括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資訊,海上壓力戰略重新獲得軍事準則方面的動力。中國的軍事準則顯示了一種堅定的信念戰略是一門科學而非一門藝術,它對預測衝突結果保持極大信心。既然威懾的成敗取決於領導人們的理智,海上壓力便針對中國領導人們這個信念。具體來說,它旨在挫敗中國的海上控制、空中優勢、和資訊控制優勢,中國領導人們認為這些是軍事勝利的必要條件。 

海上壓力會降低中國領導層對其控制未來衝突進程和結果之能力的信心,因而增強威懾力。本戰略否定了解放軍領導層幾十年來計劃的戰爭型態,迫使其要麼加倍投資反介入能力,要麼尋求另一種方法,例如規避美國地面部隊和武器,這將花更多時間,需要更遠距的載台,並導致沿途損失。不管怎樣,改變解放軍的軍事準則將使中國投入金錢和時間。


C.2.2內線外線防禦的中心思想 

實施海上壓力戰略需要新的作戰方法,本報告提出一種新的作戰概念「內線外線防禦」,做為激發進一步討論和辯論的出發點。這個概念關注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的時間和距離問題,是本報告後續對當前活動進行評估並提出關鍵建議的基礎。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這個概念同樣運用中國一直應對美國與其盟國的方法,來應對中國;也就是說,它利用西太平洋的地理情況來創造一個能夠削弱、延遲、和阻止對方部隊投射武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架構。 

將在激烈競爭環境中「致命、有彈性、有堅持作戰能力的內線(前線)部隊」,與「靈活敏捷、能在安全線外進行遠距,或滲透入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作戰的外線(支援)部隊」結合起來,可以在西太平洋建立一個反應靈敏、能存活、有縱深的前沿防禦,於衝突一開始就迅速削弱中國的侵略。這2個相互支持的部隊構成強大的內線外線防禦陣勢。 

雖然內線外線防禦本身不足以使美國在與中國的衝突中獲勝,但透過擋開既成事實,它可以為其他行動贏得需要的時間,例如後續的懲罰性打擊或遠距封鎖,以產生想達成的效果,有助於在中美之間恢復對美國更有利的升級動態。藉由呈現更強大的防禦陣勢,內線外線防禦將使中國在危機中做出選擇:是冒險進行大規模且代價高昂的衝突、還是尋求緩解緊張局勢的出口。 

1. 內線(前線部隊 

內線部隊的骨幹是採取偽裝、隱蔽、欺敵等反偵察措施之機動、分散、難以發現、有內在生存能力的地面部隊,以及岸上的兩棲部隊。他們會把第一島鏈上的群島變為持續密佈空中∕海上∕陸上感測器、飛彈、和電子戰網絡系統等多域能力的防禦bastion體系,以增強對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動態的感知能力,於中國軍隊有超過特定規模的集結與行動時立即提供警示,從而削弱中國的時間和距離優勢。 

一旦發生衝突,內線部隊會利用該地區的海洋地理,在第一島鏈沿線和內部迅速採取分散的、有彈性的陣勢,形成初步的防禦屏障,立即向中國的軍事行動挑戰。於和平時期,他們提供美國承諾和決心的可靠作戰訊號,這會使中國領袖們的決策計算複雜化,並削弱他們對軍事計劃的信心,因而猶豫。這些內線部隊也有助於挑戰中國在武裝衝突界線以下的高壓行動。 

這些內線部隊將在西太平洋突發事件中發揮3個主要作用中國軍事準則認為軍事行動能成功的必要前提是空中優勢、制海權、資訊優勢,我們的內線部隊會在空中、海上、資訊上與中國部隊競爭優勢;線部隊會攻擊中國投射武力的部隊,以延遲並拒止其透過侵略實現目標的能力,譬如奪取美國盟友或伙伴們的土地,同時阻止中國軍隊越出第一島鏈;線部隊會削弱中國的關鍵系統,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中打開缺口,讓外線部隊利用。 

做為說明性範例,一個概念性的多域地面單元可以如下組織:a)總部及總部連,包括有機通訊organic signal排、工兵排及醫療排; b)火箭砲兵連,配備M142高機動火砲火箭系統M142 HIMARS)、或能夠發射一系列對地攻擊和反艦飛彈的新型多任務發射器Multi-Mission Launcher c)複合防空連,配備遠程和近程地對空飛彈、槍砲和定向能directed-energy weapon系統,以提供廣域空中拒止和定點防禦Point defence d)軍事情報情監偵連,配備有機的空中和地面感測器; e)電子戰連,具有電子攻擊和防禦能力; f摩托化步兵Motorized infantry連,為分散的部隊提供安全保障;和 g)前向支援連Forward support company,能夠在嚴峻的環境下維持分散的部隊。 

[本文注signal主要是信號的意思。在陸軍實務上於古代是負責傳令傳信,有線無線通訊工具發明後負責通信通訊;在現代主動偵察+通訊工具發明後通信單位的任務更加擴充。Organic有器官的、組織的、少施甚至不施化肥之農作的、生物化的、能主動的…等意;本文認為現代陸軍在戰地運動時,每位單兵都應該具有熟練運用無人機進行視距外偵搜打擊+通訊中繼的能力;每個伍都要有1架伍∕班級無人機。聯兵營中要有負責為營長、營部、和所有同營官兵連通、彙整資訊、進行電子作戰electronic warfare)、與反電子作戰的有機通訊作戰排] 

(本文略去原報告圖3 

在衝突期間,多域地面部隊可以根據任務組織成較小的多域部隊基本單元,並在相當大的部署區域內進行分散式部署,以使中國的目標定位複雜化並提高生存能力。無論是有人駕駛還是無人駕駛的水面下載台,都可以做為內線部隊的一部分在東海和南海內部或附近作戰,以增強這些島嶼稜堡bastion)∕堡壘。 

考慮到它們在和平競爭時期和威懾中的作用,包括在衝突開始時遏制中國侵略的需要,內線部隊的核心可能由在西太平洋前沿部署的單位組成,例如海軍陸戰隊3III MEF)。在危機期間可以利用在第一島鏈中預先安置的裝備庫存來快速部署新增部隊,以擴大初始的核心。考慮到對內線部隊進行再補給可能有困難,特別是在衝突初期,他們需要有足夠的彈藥和維持性物資的庫存,以便在長時間沒有再補給的情況下進行戰鬥。隨著危機或衝突的發展,從美國本土和其他戰區湧出的額外部隊與外線部隊一起,會增強內線部隊的力量,特別是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下降時。 

2. 外線(支援)部隊 

外線部隊主要由空中和海軍水面部隊組成,將提供靈活敏捷的力量來支援沿著第一島鏈配置的內線部隊。美國壓倒性的大規模戰鬥武力會駐留在外線部隊中。 

在和平時期,外線部隊可以藉由在西太平洋的額外部署來擴增內線部隊。一旦發生衝突,他們將支持內線部隊沿第一島鏈建立的防禦屏障,並在第二島鏈提供縱深防禦。如有必要,外線部隊可以前湧填補內線部隊防禦屏障中的任何缺口,這些缺口或因美國無法進入盟國或夥伴領土、或因中國攻擊所導致的損耗而產生。內線部隊可能將解放軍的行動導向可預測的方向展開,這將使解放軍產生外線部隊反攻作戰可以利用的弱點。 

對於內線部隊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綜合體中打開的缺口,這些外線部隊可以憑藉其在防區外的能力或滲透能力加以利用;像增援大量兵力加強防衛作戰,同時展開反攻作戰譬如攻擊中國大陸上的目標。最後,外線部隊能利用其強大的行動自由來執行其他優先任務,像是扣押中國海外資產使其面臨風險、或阻斷中國海上貿易。 

儘管外線部隊主要的駐紮和作戰環境,不像內線部隊那樣具有致命性危險,但他們仍然處於中國遠程精準打擊系統的射程範圍內,因此需要採取彈性和分佈式的陣勢。隨著衝突的發展和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下降,某些外線部隊成員,例如小規模的有人和無人水面作戰單位,在島上機動防空系統的保護下,利用第一島鏈的地形遮蔽其信息,可以向前推進,成為內線部隊的一部分參與作戰。 

內線和外線部隊應該讓美軍與盟友和夥伴們共同創造規模優勢,而避免集中的弱點。也就是說以平衡殺傷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式,遍及戰場空間的地理廣度和深度配置部隊,將它們編織成一個有效的戰鬥網絡,使美軍在第一島鏈內部建立戰鬥能力,而不必將他們實際集中到對中國的精準打擊體系而言,高度脆弱之大型、近距離的基地內。


C.2.3內線外線防禦有4個主要作戰方針 

4:內線外線防禦概觀(本文略去原報告圖3 

1. 海上拒止作戰在第一島鏈與中國爭奪海上控制權,擊敗中國海軍 

海上拒止作戰將阻止中國在第一島鏈內或附近獲得和維持海上控制的努力;在中國海軍運送登陸部隊登上盟國或夥伴領土之前擊敗他們;迅速打破海上封鎖;阻擋中國將海上力量投射到近海以外的地方。裝備有能夠發射反艦巡航飛彈(ASCMs)或反艦彈道飛彈(ASBMs)發射器的地面部隊,可以從第一島鏈沿線的分佈位置攻擊一般的中國水面戰艦,特別是裝備有遠程地∕艦對空飛彈(Surface to Air MissilesSAMs)的解放軍先進水面艦艇。 

[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反艦飛彈anti-ship missileASM)、List of anti-ship missiles反艦彈道飛彈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ASBM)、anti-ship cruise missileASCM面對空飛彈Surface to Air MissileSAM)、巡弋飛彈還是巡航飛彈? 

在衝突早期壓制這些艦艇將極大抑制中國建立海上控制權的努力,並可能在中國的外圍防空系統中造成缺口,從而供外線空軍利用。這些部隊也能置中國商船運輸於危險之中。 

5陸基海上拒止系統的重疊覆蓋

185kmNSMType-12)、370kmSM-6)、499kmPRSM-LRASM)、800kmNational ER ASCMSRBM)、1,600km Ground Launched Tomahawk[本文略去原報告對於上述註解的註解]

 過去的CSBA兵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射程至少為 100 海浬 (nm)(約 185 公里)的陸基反艦飛彈,例如海軍打擊NSM或日本的 12 陸基反艦巡航Type 12 surface-to-ship missile,將涵蓋中國船舶尋求越過第一島鏈的大多數可能過境路線。然而這項評估假設美軍可以廣泛進入盟國和夥伴領土,包括越南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雖然射程為100 海浬185 公里或更近的陸基反艦飛彈可以為第一島鏈提供強大的海岸防禦並覆蓋一些有爭議的地物,但它們的射程不足以攻擊在東海與南海更遠地區作戰的中國海上部隊。為地面部隊配備一系列射程更遠的飛彈(圖5),可以避免美軍進入時受到更多限制、使地面部隊能夠攻擊靠近中國大陸和在台灣海峽的解放軍海軍部隊、並為重疊反艦火力提供更強大的戰場覆蓋。 

儘管解放軍海軍有動能和非動能防禦,配備先進尋標器的先進陸基反艦飛彈可以使地面部隊選擇性瞄準高價值解放軍水面作戰艦艇和兩棲艦艇。由於這些陸基系統的彈藥庫存不足以攻擊所有海上的中國目標,它們可以專注於競爭中的關鍵性海上航道、打擊中國海軍的高價值資產、帶給解放軍不確定性。CSBA的早期研究突顯了不確定性如何能帶給敵軍實質損耗,強迫他們追尋效益較低且成本更高的行動過程。為了促進這些打擊,部隊們可以透過有機地面和空中感測器、超視距雷達Over-the-horizon radar、潛艇和無人水下航行器、衛星、有人和無人水面艦艇、以及有穿透能力之有人和無人飛機的組合來接收目標數據。這些系統需要多域命令和控制C2)網絡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來連結它們,這個網絡目前尚不存在。 

(本文注Global Market Insights公司於20248月出版了市場研究報告飛彈導引頭市場、機會、成長動力、產業趨勢分析與預測,2024-2032」,網路上有2個網址gii.twgminsights.com,以不同內容引介這份報告,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不妨瞄一下 

水面下部隊,包括有人和無人載台,將以充當前方感測器和對中國艦艇進行魚雷和反艦巡航飛彈(ASCMs)攻擊的方式支援內線部隊。但他們首要的責任是擊敗第一島鏈內的中國水面下部隊,特別是在敵軍能退出南海東海之前。 

隨著無人水下能力不斷成熟以及中國反潛Anti-submarine warfareASW)部隊的能力和熟練程度越來越高,美軍可以越來越多地利用無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和智能水雷smart mine等無人載台在第一島鏈內進行水下作戰,讓載人潛艇留在競爭較少的水域,多充當指揮控制節點和導彈打擊載台。[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再參閱自主水下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 

此外,陸基火力可以與無人空中系統(UAS)配合攻擊由無人感測器偵測到的解放軍海軍潛艦。這些攻擊不需要具有高度致命性,只需要阻止潛艇退出南海東海或迫使其躲避,因而把自己暴露在被攻擊的危險中。(本文注:被美軍及其盟軍友軍攻擊) 

[本文注:鑑於目前無人機的普及情況,以及未來肯定迅速更加普及,對無人太空空中∕地面∕水面∕水下作業系統不熟悉但想有點概念性了解的朋友,不妨略讀無人航空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What are Unmanned Aerial SystemsUAS?Sensors and Measurements for Unmanned Systems: An Overview、以及上幾段中幾則關於水下無人航行器的常識性簡介][本文注:在迅速發展的AI晶片協助下,人造無人系統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可能,而是「會」使地球附近包括地球的小太空系統甚至太陽系進入新時代。而且人類自認為是萬物之靈的階段很可能被翻頁 

外線部隊還可以利用內線部隊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上造成的缺口,在第一島鏈內實施海上拒止。在沿著第一島鏈的陸基防空掩護下,水面作戰單位、第4代戰鬥機、和傳統轟炸機,可以用大量遠程反艦巡航飛彈ASCMs支援海上拒止作戰。有人和無人駕駛隱形飛機能夠穿透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圈進行海上打擊,並充當陸基飛彈等其他資產的感測載台。 

2. 空中拒止作戰在第一島鏈與中國爭奪空中控制權,擊敗中國空軍 

空中拒止作戰在第一島鏈內挑戰中國的空中優勢;在攻擊部隊下機前擊毀載運他們的運輸機;威脅遠程攻擊機,如 -6H-6 轟炸機將武力投送到第一島鏈之外攻擊友方基地、部隊和其他目標的行動。 

由於從主要位於第二島鏈和更遠方空軍基地出擊的作戰距離較長,美國和聯軍部隊無法派出足夠架次的戰機到第一島鏈沿線的衝突區域持續爭奪空中優勢,或維持一條防空邊界。沿著第一島鏈上各群島部署的改良陸基綜合空中與飛彈防禦(Integrated Air-and-Missile Defense systemIAMD)架構有助於彌補這一不足。這將增加敵方成本並減少其能夠攜帶打擊武器的飛機數量,迫使解放軍將較大比例的空中力量用於壓制敵方空防而不是突擊機隊。 

(本文注:台灣的處境與美國很不一樣,但應該也早已依照上述認知建立防空系統。大家都知道,任何事業都必須永續進行檢討、改善、與創新,否則很快就會落伍出局。我們國軍在嚴酷壓力下,必須盡快提高視野、放大格局,常態性邀請一些新經驗新知識新能量加入共同工作。美軍因為武器幾乎都經由完全公開或限制性招標程序,委由民間研發製造;而且有許多退役軍人、和專業程度很高的民間專家及專業組織永續參與研討國防問題;媒體也會挖掘炒作軍事新聞,特別是醜聞;整個產業的發展目前比其他國家健康。但肉和油水多的地方,蒼蠅蟑螂老鼠難免比較多 

這種新的陸基IAMD架構由分層之機動、遠程、廣域、和近程防空Short range air defense)指向的系統,綜合使用飛彈、槍砲、與定向能量directed-energy weapon的能力例如雷射laser和高能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s組成。為了超越愛國者等現有系統的射程,可以將標準6型飛彈 SM-6等較遠程武器調改為地面發射、或開發其他新武器,來增加IAMD架構的射程。(本文注:有興趣與時間者另可參閱Directed Energy Weapons: High Power MicrowavesCounter-electronics High Power Microwave Advanced Missile ProjectCHAMP  

不過為了提高它們的生存能力,架構不能太固定,那將容易被發現和瞄準。這些系統是可移動的,在簡樸的基礎上運行,並擁有 CCD等有機反探測輔助設備。(本文注CCDCamouflage–偽裝、Concealment–隠藏、Deception–欺騙) 

這些內線陸基部隊會得到外線空軍部隊的支援。首先,空中預警控制機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aircraft以及受到第一島鏈陸基綜合防空系統部份保護的情監偵平台可以增強戰場認知;其次,戰鬥機既可以填補防空邊界有限的缺口,又可以在第一島鏈之外提供縱深防禦;第三,具有滲透性的有人和無人戰鬥機可以在第一島鏈內間歇進行攻擊性防空(OCAOffensive counter air)掃蕩,以對抗中國的空中作戰行動,並對解放軍空軍基地進行攻擊性防空打擊。 

3. 資訊拒止作戰與中國競爭資訊控制權,確保美國占有資訊優勢 

解放軍將資訊優勢視為軍事勝利最關鍵的條件,因此反 C4ISR 和資訊拒止行動可能對威懾並在必要時擊敗中國的侵略產生巨大效果。資訊拒止作戰的重點是使中國的情監偵複雜化、擾亂∕中斷中國的通訊網絡、最終癱瘓中國中央化的決策。 

內、外線部隊都可以使用各種對地、反艦、和防空武器攻擊中國的感測器和關鍵節點,以部分致盲其 C4ISR 網絡。部隊們運用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反太空、和絡戰Cyberwarfare能力如虛假發射器和干擾發射器,加上CCD 和戰術機動性等非攻擊措施,可以迷惑中國存活的感測器,降低其通訊質量,並淹没中國的資訊處理與決策作為。身為防禦方,地面部隊也會利用複雜的地面環境來發揮自己的優勢。這些行動加在一起,提高了中國決策者們持續監控目標的難度、剝奪他們對關鍵戰場情況的認知,並抑制他們為其部隊做出中央化決策的能力。(本文注:有興趣與時間的朋友可參閱Radar jamming and deceptionRadio jammingmobile phone jammerCCD Camouflage–偽裝、Concealment–隠藏、Deception–欺騙) 

內、外線部隊的上述作為也可能促使解放軍升級衝突,以消滅防禦方的陸基能力。由於需要進攻更多的可能目標,而且他們的部署存在不確定性,解放軍將不得不發動更大規模的起始作戰。這顯然超出了似乎讓中國領導人覺得最舒適的灰色地帶活動。 

6:提高內線部隊靭性的措施 

4. 對地攻擊作戰                                                                                                    削弱中國陸基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折損中國用以登陸盟國或夥伴    領土的軍隊 

對地攻擊作戰會削弱中國陸基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包括感測器、遠程飛彈發射器、地面飛機、和地對空飛彈SAM系統,從而製造可供外線部隊利用的缺口。 

如果解放軍對東海南海區域內有爭議的地物或台灣成功地進行兩棲或空降攻擊,沿著第一島鏈部署的系統組合可以發動打擊,以瓦解和削弱這些登陸部隊。與海上拒止作戰同步,陸基打擊可以由潛艇發射對地巡航飛彈打擊、外線空軍和海軍在防區外發射遠程飛彈攻擊、以及隱形飛機發動近距離攻擊來加強。(本文注:不曉得原報告本段敘述是否意謂若解放軍成功登陸東海南海地物或台灣,美國內線外線的空海陸軍部隊應該全面反攻,毫不含糊?原報告在好幾處都強調相同主張 

7陸基遠程打擊

過去的CSBA兵棋推演使用了一組概念性目標,描繪了中國軍事設施、機動武器系統、空軍基地、和其他具有軍事價值之地點的深度和集中度。目標集target set 50,000 個目標點中約 70% 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 250 海浬(約463公里)以內。最深的目標點(紅色圓圈)表示已知或可疑的太空設施、反衛星武器、和其他高價值目標的位置。 

目前和計畫中根據中程飛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 Treaty射程限制開發之陸基對地攻擊彈藥munitions的最大射程為499公里。這個射程足以從第一島鏈打擊東海和南海中一些有爭議的和中國控制的島嶼。然而陸基系統要對第一島鏈內所有可能的目標以及中國大陸的目標進行打擊,就需要現有彈藥的增程版本、或新的彈藥與它新的發射載台。 

長期以來,解放軍在陸基遠程精確火力,包括中程intermediate;本文注:美軍定義射程在3,0005,500公里之間)與中短程(medium;本文注:美軍定義射程在1,0003,000公里之間)常規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方面,相對於美國及其盟國享有優勢。如果不受與俄羅斯簽訂的中程飛彈條約限制,美國就能尋求重新獲得這些陸基遠程打擊能力,迫使中國將更多資源投入空中和飛彈防禦。 

儘管進行大規模齊射並不總是具有成本效益,但它們在迅速打擊時間敏感目標例如地面飛機、飛彈發射器、集結的編隊、在港口主力艦、和關鍵 C4ISR 節點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價值。這類移動系統可以佈署在呂宋Luzon民答那峨Mindanao巴拉望島Palawan Island沖繩Okinawa Island、和九州Kyushu等大型島嶼上,在那裡它們比較容易隱藏。(本文注:更適合佈署在台灣,但原報告雖然主張台灣不能被中國佔領,但基本上没有看到把台灣列為伙伴的文字

 

C.2.43個支持上述主要作戰方針的戰鬥方針 

1. 在競爭激烈且能力受壓制的環境中維護C4ISR架構,以實現美國的資訊優勢 

僅攻擊中國的 C4ISR 架構不足以在西太平洋突發事件中取得並維持盟軍資訊優勢。面對中國的反 C4ISR 能力,美軍也需要維護友好的 C4ISR。一個友好的 C4ISR 架構能將地理上不同且分散的部隊整合進一個戰區範圍的多域作戰網絡中,支援「內線外線」防禦的概念。這個戰鬥網絡能將來自多個載台上各種感測器的數據data理想地融合在一起,並將資訊information傳遞給最適合採取行動的單位們。 

例如沿著第一島鏈配置的陸基發射器,其偵搜和目標定位數據可以來自各種感測器,像第5代飛機、有穿透能力的無人機系統UAS、甚至是從事細線無線電頻率低機率攔截∕檢測RF LPI/LPD)的太空通訊單元。內線部隊還可以提供與新軌道Low Earth orbitLEO)太空感測器連繫的分散式地面終端站網絡群組與其通訊程式。(本文注這個網頁可以提供一點對於RF LPI/LPD軍事應用的浮光掠影)[本文注與新近地軌道(LEO)太空感測器連繫…指的應該是近年在俄烏戰爭中大顯神通之星鏈Starlink)一類的系統;有興起又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參閱Starlink in the Russo-Ukrainian War 

總體而言,將感測器和發射器分離可以增加兩者的作業範圍和存活率。例如,這個概念可以讓一個太空單元或 F-35 使用被動感測器來偵測台灣海峽中的解放軍水面艦艇,然後通過充當中繼的多個海上或高架節點將目標定位等訊息傳遞給陸基飛彈發射器。 

[原報告注89被動感測器需要靠近敵方載台才能探測到它們。以可接受的風險實現這種接近需要穿透性無人機或消耗性載荷,例如攜帶被動感測器的飛彈(本文注飛彈順便攜帶被動感測器」已實施多年;有興趣的朋友另可參閱Good things come in small packages這篇商品行銷推廣文章,也可以看一下Extending the Horizon: Elevated Sensors for Targeting and Missile Defense這篇研究報告。越來越多的有人無人飛行器、海上船舶、陸基雷達…之信號收發裝置具有他源信號的中繼能力) 

美國與其盟國應該預見中國會運用反 C4ISR 能力,特別是那些切斷分散佈署之感測器們、決策者們、和射手們之間通訊聯繫的能力。因此美軍應努力提高其 C4ISR 架構的靭性,以減輕中國攻擊的影響。可能的措施包括強化感測器和通訊以防止干擾;建立相互支援和重疊的感測層;改善資訊處理,以應對中國的 CCD、愚弄、和其他反情報監視活動;並發展備援通訊路徑。(本文注CCDCamouflage–偽裝、Concealment–隠藏、Deception–欺騙) 

儘管強化 C4ISR 架構的努力是值得的,但考慮到中國龐大而複雜的反 C4ISR 能力,美國軍方可能無法防止其網路受到一些破壞。因此美軍必須小心,不要建立一個過度集中的戰區作戰網絡,以致於必須保護它不出現任何嚴重的功能降級。相反,美軍應該接受競爭激烈且資訊環境被削弱是未來戰爭的常態,並制定應對的方法。 

美軍應在西太平洋建立聯合作戰網絡。也就是說,美軍應確保其戰區作戰網路由多層次的區域和本地網絡組成,每個網絡在必要時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行,並擁有自己的感測器們、決策者們、和射手們。即使在通訊鏈路嚴重退化或被切斷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這些區域和地方戰鬥網絡也能持續運作。 

這種方法不是加倍努力解決潛在的嚴重漏洞,而是利用聯合部隊固有的力量來克服逆境。更重要的是,一個聯合的「戰鬥網絡們之中的戰鬥網絡」將使美軍能夠對抗中國高度中央化的系統。中央化系統設計適合在占有資訊優勢的最佳情況下運作,而美國的 C4ISR 系統具有較佳的彈性∕靭性,能夠在資訊條件惡化的情況下持續作戰。 

2. 保衛友軍與基地免受中國多域攻擊 

中國的反干預戰略強調對遍西太平洋地區的美軍和基地同步進行遠程精準打擊。由於美國無法完全隱藏部隊或完美防衛它們,其前線部隊與基地必須承受中國最初的同步轟擊,迫使中國增加在短時間內攻擊所有可能目標所需的同步轟擊規模。 

(本文注:本文認為中國若在準備周全到某個程度,遇到合適的國際+台灣政經情境,發動迅速占領台灣的作戰,美國或許還有一點點武力應變遲緩、不以武力應變、或應變失敗的可能。會在打台灣之前先同步攻擊遍西太平洋地區的美軍與其基地?還同時打到日、韓、菲?攻擊過後還有多少彈藥可以打台灣當然邏輯上中共採取這個方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本文摘譯的原報告或美國國防部在考慮海上壓力戰略時,拿這個方案,甚至拿中國+俄羅斯+朝鮮同步對韓、日、台、菲發動佯攻∕半佯半實∕佯實機動變化∕實攻的方案,做為進行戰略準備的上限都是合理的 

防禦中國飛彈大規模精準攻擊的部隊和基地有4個關鍵面向:C4ISR擾亂並使中國定位目標的作業複雜化;空中和飛彈防禦限制擊中防空目標的彈藥數量;加固陣地減輕被彈藥擊中的影響,尤其注意保全攻擊敵人的彈藥;和復原在敵人攻擊過後,或在自己成功攻擊敵人後,使部隊盡快重新投入戰鬥。(本文注:這段意譯或與原報告之文意不完全相同 

現今的海基和岸基防空系統通常首先使用射程最遠、最昂貴的攔截飛彈,盡可能遠地攔截來襲飛彈,再使用短程攔截武器做為最後手段。過去CSBA 兵棋推演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專注於短程和中程(10-30 海浬19-56公里)攔截的防空概念,可以為防禦方提供較大的基地和艦艇防禦能力,且成本較低。 

對於採用此概念的海軍來說,更多的垂直發射系統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VLS)彈藥庫空間可供攻擊性武器使用。對於陸基防禦,優先考慮高容量點防禦point defense,包括定向能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電磁軌道炮electromagnetic railgun,可以大大提高對大規模巡航飛彈同步轟擊的防禦能力。中國人需要花更多時間來確認目標情況,或使用更多武器來進行更快的攻擊。 

強化通訊樞紐、燃料庫和飛機掩體等航空設施的關鍵節點有助於提高美軍面對解放軍先發打擊的靭性,並增加中國實現攻擊效果所需的彈藥數量。像快速修復跑道等復原資產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使部隊克服所遭受的損害。 

將地面部隊和空軍分散到第一和第二島鏈沿線的多個地點可以降低任何單一大型地點的損失;如果網絡連結適當,這些地點可以互相增援。車載豎立發射器transporter erector launcher和拖車貨櫃裝載發射器trailer-mounted containerized launcher等分散式陸基發射器可以在防空保護傘下實現分散、戰術機動、和CCD等被動和主動有機防禦措施,以削弱敵方定位目標的能力。誘餌需要部署在真實載台附近,由相同的防禦措施保護,並以相同的方式運輸,以確保可信度。[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飛彈發射車missile vehicle)] 

CSBA 長期以來一直在描述未來的戰場空間battlespace,其中的「發現者」將產生空前的全球透明度。無所不在的感測器包括能產生商業圖像的先進感測器、日益成熟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以及前所未有的吸收和分析數據的處理能力將使部隊更難隱藏和避免成為目標。在海上壓力戰略下,美軍需要恢復偽裝和欺騙等已經萎縮的技能,以製造一個被遮掩了的跨域難題。然而由於在日益透明的戰場空間中,部隊的部署並不總是能夠被隱藏,因此「內線外線防禦」中推薦的分佈式陣勢能使美軍和聯軍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當掩蓋如何使用部隊的意圖時,增加敵人對持續定位目標的需求與成本。 

3. 維持受到攻擊之分散式佈署的軍隊 

內線外線防禦需要在嚴酷的環境中、遭受攻擊的情況下,維持住在地理上分佈廣泛的部隊。美國目前的維持方法著重於在寬鬆的作業環境中優化效率,因此未來在競爭激烈的battlefields需要以新的概念和方法維持部隊。沿著第一島鏈各群島配置的地面部隊可以自己維持一段時間,特別在能夠利用預先存置的軍火和補給品庫存時;然而它們終究需要獲得再補給。小型空中和海上載具的組合可以共同為這些小規模、分散的編隊提供再補給並增加其機動性。例如在近期,海上支援船offshore support vessels可以提供後勤支援;未來負載容量 2,000 立方英呎2,000 cubit feet56.634 m3的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可以將大約 8 噸貨物運送給在海岸線附近作戰的單位;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sseldracones可以提供額外的可消耗貨物運輸和再加油能力。從空中,旋翼機rotary-wing aircraft和戰術運輸機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可以在無設施的島嶼和海上基地作業,以運輸貨物並協助調動部隊;水上飛機seaplane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將部隊和物資運送到各群島上分散的地點。 

維持部隊的另一個挑戰面是從第二島鏈及更遠基地,為第一島鏈周圍的空中作戰提供加油機支援。由於第一島鏈內大型近距離空軍基地難以防守以及競爭激烈的空中環境,在太平洋戰區跨越遠距離提供加油作業無疑是必要的。內線部隊在第一島鏈後方建立幾個能讓空中加油機安全作業的區域,對加油作業大有幫助。 

先前CSBA 的兵棋推演發展了另一個可能的概念來緩解這些挑戰。它要求使用KC-135 KC-46 等大型有人加油機,將燃料從關島和澳大利亞北部等較安全的空軍基地,來回運送到第一島鏈外緣,交給在幾個指定地點繞行的小型無人加油機或有人駕駛戰區加油機;突防轟炸機也可以把握機會在那兒加油。從那裡,較小的加油機將為戰鬥機和其他情監偵以及戰鬥管理C2在競爭的環境中加油,然後返回各指定的安全地點再次為自己加油,完成循環。(本文注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不妨略讀這2篇文章Tankers For The Pacific Fight: A Crisis in CapabilityThe Multinational Multi-Role Tanker Transport Fleet Programme


C.2.5盟軍與伙伴的部隊 

到目前為止,本報告主要關注美國的概念和能力。然而美國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相對於中國的持久優勢之一就是能夠組成一個盟友和合作夥伴的聯盟來支持作戰。理想情況下,海上壓力將是一項綜合策略,在不同程度上納入區域盟友和合作夥伴。在這種情況下,內線外線防禦可以做為一個聯合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美國的作戰概念。 

在內線外線的綜合防禦概念中,區域盟友和夥伴們可以發揮3個關鍵作用。首先,無論是在和平競爭時期還是在衝突中,它們都可以為美軍在其領土上提供基地和通道。事實上由於美國在第一島鏈中沒有任何領土,在第二島鏈中也僅擁有有限的領土,而海上壓力和內線外線防禦都有賴美軍在區域內有強固的基地以及准入權。 

其次,盟軍和夥伴部隊可以帶頭反擊中國武裝衝突等級以下的強制行動。這些努力可能包括利用領土和軍隊維持持續的監視網絡,以偵察和揭露中國的活動,並承擔與進行強制行動之中國軍隊對抗的衝擊。例如日本正在其西南島嶼部署感測器,以監視中國的海上活動;而且其海岸警衛隊對於中國海上民兵在爭議海域的挑釁行為,也持續進行有力的對抗行動。 

第三,在與中國的軍事衝突中,盟友和夥伴的軍事力量可以增強美國的軍事力量。對位於第一島鏈沿線的前沿國家來說,其部隊和能力,例如負責海岸防衛的巡航飛彈部隊和無人飛行器系統UAS,可以做為內線部隊的一部分來補充美國軍力。對於日本和澳洲等強大的盟友來說,其貢獻還可能包括高端的空軍和海軍能力,例如第五代戰機、先進水面戰艦和潛艇,它們可以增強美國的外線部隊。 

2個主要挑戰使實現聯合的區域策略和行動方法這個願景變得複雜。首先,太平洋地區沒有相當於北約的組織,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聯盟都是雙邊的,每個盟友和夥伴會對涉及中國的各種突發事件做出不同的貢獻;還有由於沒有區域集體安全協議可以使美國的盟友和夥伴自動參與,所以美國不應認為他們的軍事貢獻甚至美軍的准入權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美國不應將其戰略的成功押在盟國或夥伴領土准入權這一點上。其次,由於不同世代的設備按照不同的標準操作,以及對於安全的考量,要與所有盟友和夥伴實現高水準的作業互通和團結一直有困難。 

下面把重點放在美國的3個條約盟友日本、菲律賓、和澳洲在內線外線防禦中可以發揮的作用。其他區域參與者,包括台灣和美國在東南亞的合作夥伴,也會為此概念做出貢獻,而且往往會以重要方式做出貢獻。對這些參與者的角色和能力感興趣的讀者應該參考分析有關議題的現有報告。 

1. 日本 

做為美國最親密、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日本可以做為海上壓力戰略的北方支柱。因為日本位於中國附近的前線,並且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它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隊伍中是獨特的。做為內線外線防禦概念的一部份,日本自衛隊可以既是內線、也是外線部隊的一份子而與美軍並肩作戰。 

日本最近的國防計畫大綱(NDPG)意味著在日本在加強防禦作為以對抗中國侵略方面邁出積極的一步。 如果資源配置與執行都得當,NDPG 將大大提高日本支持海上壓力策略的能力。 NDPG 引導自衛隊重新平衡其現有部隊,以更好地運用其有限的人力。更具體地說,該文件將原本設計來對抗北方蘇聯的大量地面部隊,轉向對抗中國表現出來的航空航天和海上威脅。 

日本正在部署或計劃部署許多能力,這些能力將為美國主導的海上壓力戰略做出積極貢獻。除了新型彈道飛彈攔截器和2座宙斯盾岸上設施外,日本目前還在購買先進的空基和陸基反艦巡航飛彈、海岸雷達、F-35AsRQ-4全球鷹兩棲攻擊車 C- 2運輸機P-1海上巡邏機KC-46A加油和運輸機V-22傾轉旋翼機、以及新型潛艦和驅逐艦。有報導稱,日本正計劃為陸上自衛隊採購另一款第五代攻擊機EA-18G「咆哮者」高超音速武器、和運輸艦;它還計劃將其直升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 

(本文注日本防衛省於20206取消了本段所說的2座宙斯盾岸基彈道飛彈防禦基地的建設計畫;但在202212月宣佈計劃購買2新的宙斯盾驅逐艦,202312月宣佈確認獲得購艦資金)(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Aegis Combat SystemAegi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宙斯盾驅逐艦 

雖然這些能力將為海上壓力戰略增添巨大的可信度,但它們的任何組合都價格高昂。除了這些系統的維護成本不斷增加之外,人員成本預計也會增加。因此日本會希望在多個場域探索成本較低的選擇,例如持續的情監偵,有助於解決其系統目前面臨的目標定位挑戰。如果在戰術層面將日本的能力和對海上壓力戰略的貢獻,整合到美國應該為其本身系統所開發的未來多域指揮C2網絡中,日本的能力和貢獻將大大提高。 

日本為美軍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通道,但美軍在日本境內高度集中,並且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範圍內日益脆弱。大約 75% 的駐日美軍駐紮在沖繩島,完全處於中國精確打擊體系所能涵蓋的密度最大區域之內。美國應該努力與日本簽訂協議,允許飛機在危機期間從沖繩島難以防守的基地轉移,使它們能在日本領土上以更分散的陣勢執行任務。這包括從日本本土諸島上更廣泛之基地群出發作戰的空軍,和沿著弧狀分佈之琉球諸島作戰的地面部隊。 

2. 菲律賓 

面對中國對菲律賓所控制南海島礁的侵犯和脅迫,馬尼拉已採取一些使軍事現代化的採購措施。杜特蒂政府確實根據其第二地平線現代化計劃Second Horizon modernization program),批准分配約56 億美元採購一系列新國防設備載台,但仍然不清楚到底買些什麼、數量多少,以及依什麼順序。 

例如菲律賓海軍PNA)為至少2艘潛艇發布了對建議書的初期徵求preliminary request for proposals。同時PNA的一份報告稱,還需要新的武裝快艇、兩棲攻擊車、反潛直升機、快速攻擊艇、中型直升機、以及額外的護衛艦和多用途艦艇。菲律賓空軍PAF的需求包括雷達、固定翼運輸機、重型直升機、攻擊和通用直升機utility helicopters、無人飛行器系統UAS、遠程巡邏機、和新型戰鬥機。菲律賓陸軍Philippine Army希望購買的產品包括牽引式和自走式榴彈砲howitzer、火箭發射器、裝甲救濟armoured recovery vehicle、火力支援車fire-support vehicles、戰術無線電、地面機動設備、輕武器firearms)、和夜間作戰裝備(本文注:可參閱Fight at NightNight Combat Capabilitya Key to Battlefield Superiority 

菲律賓武裝部隊應強調能力的本益比,這將使中國奪取南海制海權的努力複雜化,並提高解放軍攻擊菲律賓領土的成本。無人飛行器系統與其他情監偵系統、巡邏艦、岸防巡航飛彈、機動防空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資產將提供菲律賓軍隊跨域能力,以監控海上通道並保衛群島。 

但對於海上壓力戰略來說,最重要的是美國能夠無阻礙地進入菲律賓常駐,以及進入機場、港口和其他儲存國防設備和物資的設施。准入菲律賓領土能讓具有多域能力的美國地面部隊駐紮在那裡,於南海大部分地區、呂宋海峽、甚至可能在台灣海峽對抗中國軍隊的行動;他們還可以保衛前往關島和第二島鏈的南部通道。 

根據 2014 年增強國防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美國開始在5個菲律賓軍事基地建築設施,儲存設備和物資:Basa Air Base(呂宋)、Fort Magsaysay(呂宋)、Mactan Benito Ebuen Air Base(宿霧)、Antonio Bautista Air Base(巴拉望)和Lumbia Air Base(棉蘭老島)。從不同地點抵達這些基地的美國和菲律賓部隊,可以取得預先存放在那裡的設備並分散到預定的部署區域。應該像冷戰期間北約的Exercise Reforger一樣,定期操練並公開展示這種機動能力。 

雖然有這些充滿希望的計劃,5年後只有一處場地開業,應加快這些設施的建設。一個障礙是,做為繼續執行該協議的先決條件,現任政府堅持不在這些基地存放武器,只存放救災物資和飛機燃料。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表明軍營、機庫、儲存其他防禦設備和物資的倉庫、或任何其他支持美國強大輪換部隊存在的基礎設施會被允許建造。 

儘管美國應該繼續尋求與菲律賓加強聯盟和更大的領土准入權,但鑑於這些挑戰,美國不應該採取以能否進入菲律賓領土決定成敗的戰略。因此美國應該考慮如何緩解衝突期間可能無法進入菲律賓的方法。 

(本文注2022/6/30菲律賓現任總統執政後,美、菲2國已於2023/2/1協議,將美軍在菲律賓的基地5個增加到9 

3. 澳洲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和澳洲在每次重大衝突中都並肩作戰。很像日本,澳洲是美國最親密、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可以充當海上壓力戰略的南方錨點。在和平時期,其強大的情監偵ISR能力可以提高對南海及更廣大地區的情勢感知,幫助鄰國反擊中國在武裝衝突水平以下的惡意行為,並增加對中國可能侵略跡象之顯示和警告。 

在衝突中,澳洲成長中的潛艦部隊可以做為內線部隊之一參戰,而其強大的空軍和海軍水面部隊可以增強美國的外線戰力。澳洲還可以在其北部島嶼部署遠程情監偵和陸基精準打擊能力,以幫助爭奪薩武海Savu sea和帝汶海Timor sea海域,並加強南海南部第一島鏈的防禦屏障。此外澳洲可以利用其與東南亞國家的牢固關係來增強它們的能力,並有可能獲得其部隊進入這些國家的權利。若能如此,這將降低美軍在關鍵時刻被拒絕進入的風險。 

在與中國的衝突中,美國在澳洲開展行動的能力是無價的,澳洲也可以充當在衝突中任何北約盟國可能援美軍力之集結地。其北部空軍基地對支援南海突發事件的美國轟炸機、加油機、海上巡邏機、和無人情監偵飛機來說,距離足夠近,又距離解放軍的大部分空中和飛彈威脅足夠遠;即使受到少數有能力系統的威脅,中國攻擊的規模和強度也相對可控,對空中作戰的影響較小。 

過去許多 CSBA 兵棋推演都檢驗了美國在澳洲北部部署資產的作戰效用。雖然這些兵推發現在與中國衝突時,從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RAAF)的DarwinTindal等基地起飛對美國的空中行動很重要,但他們也指明一個事實,即這些基地燃料儲存和再補給的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持美國持續、大規模的空中行動。此外,雖然澳洲北部所有空軍基地都可以支援戰鬥機,但只有2個(Darwin Learmonth皇家空軍基地)擁有支援重型加油機和轟炸機持續作戰的跑道。 

澳洲已公開承諾針對問題採取措施。在2016 年國防白皮書中,澳洲政府保証改善其燃料性和運輸大量燃料的能力,以支持其基地和作戰行動,包括一條連接空軍 Tindal基地的鐵路和額外的空軍基地燃料儲存。澳洲近期也已開始一項改善Tindal基地跑道,使它能供給 KC-30A 加油機和大型美國軍機起降的計畫。 

(本文注:說一丈,做一尺,預算超支,n年仍未完工;有些奇怪的採購…;是許多公共事務的常態,上段所說的計劃也是如此。關心的朋友不妨看2則報導2023/9/5 RAAF Base Tindal Redevelopment2024/7/31澳洲政府在Tindal基地記者會錄音文字稿 

國防部應與澳洲政府合作,擴大並強化其基地燃料儲備,在澳洲北部建立一個與已建立的太平洋國防燃料支援點(Defense Fuel Support PointDFSP)們相當的區域國防燃料支援點,並加強各空軍基地的再補給線。這些升級將緩解目前從澳洲北部進行空中行動所面臨的後勤挑戰,並分散美國空中行動目前對更脆弱之日本和關島空軍基地的依賴。總體而言,這將顯著增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作戰態勢,並更可靠地支援海上壓力戰略。 

澳洲可以與美國合作的另一個領域是聯合基地開發。美國副總統彭斯最近宣布計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馬努斯島Manus Island與澳洲聯合開發一個新的海軍基地,具體開發計畫尚未公佈,但澳洲和美國也應該尋求附近Momote airfield的基地權。馬努斯島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大陸北方;通往東亞的海上通道,和通往澳大利亞東部、新西蘭及其他地區的海上交通線位於島的側面;對於支持海上壓力戰略而言,它是空軍與海軍聯合設施的理想地點。[本文注:這是20216澳洲國防部關於支援Papua New GuineaManus Island興建Lombrum Naval Base新聞網頁 

[本文注: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可以從下面幾個網頁對澳洲國防軍的輪廓有一點印象澳洲國防軍Australian Defence Force)、澳洲皇家空軍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澳洲皇家海軍Royal Australian Navy)、澳洲陸軍Australian Army)] 

[本文注:在看到美國國防部監察長inspector general)於2024/4/11所發佈,對國防部後勤局Defense Logistics Agency)所主管全球591國防燃料支援點業務的審計報告Defense Fuel Support PointDFSP時,自然想到不曉得中華民國政府對國防部所屬各單位的審計作業系統長什麼樣子這個網頁是審計部對外交及國防作業進行審計後的新聞與公告


C.2.6軍隊目前的作為概念、能力、協調 

在概述了內線外線的概念後,本節評估美軍與其盟軍當前的作為,以闡明急需變革處。評估分為概念、能力、和協調,以分別反映對於美國追求反制措施時,海上壓力在軍事準則、技術、和盟友方面的的重點。 

評估得出兩個結論。首先,儘管美國各軍種已經發展出沿著第一島鏈部署精確打擊網絡的有用概念和能力,但他們的努力似乎既支離破碎又佈滿了常見的錯誤,包括單一軍種解決方案、不靈活的作戰編組、和資源密集的大型武器載台。透過更緊密的協調和對新方法的更大接受度,美國軍隊將在改善與中國的軍事平衡方面取得更快的進展。其次,雖然美軍與其盟軍改善了精準打擊作戰的協調,但預算和政治限制會繼續阻礙進展。如果美國及其盟國希望利用海上壓力戰略來遏制中國急速增長的軍事影響力,就會面臨痛苦的取捨。 

1. 概念 

過去幾年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已經研發了與海上壓力戰略舒適吻合的新作戰概念。雖然這些概念令人印象深刻,但三軍仍然過於關注保留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投射力量power projection的傳統方法。還有軍種之間對於概念發展工作的努力相當各自為政且不協調,同時國防部目前没有研發聯合作戰概念。 

在與中國發生任何可能的衝突期間,各軍種將一起作戰。然而他們迄今仍未選定一個特定的共同作戰挑戰來指導部隊發展工作。儘管陸軍和空軍已將多域作戰Multidomain OperationsMDO作為一種組織理念,但海軍抵制;根據海軍領導人的說法,海軍已經在多個場域中獨立作戰,所以這一概念並不新鮮。 海軍陸戰隊則顯示越來越接受精準打擊作戰的概念precision-strike concepts 

(本文注:針對中國的擴張威脅,一般人近年從有關美軍與各國軍隊在西太平洋與南海區域頻繁進行聯合作戰演習的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到,大家已經明顯朝多國多軍種聯合作戰的方向發展;只是台灣軍隊明顯一直被排除在外,由美軍單獨…) 

1.1 陸軍 

多域作戰Multidomain OperationsMDO概念,以前稱為Multidomain Battle,正在指導陸軍的現代化優先事項,包括在遠程精準火力long-range precision fires下一代戰垂直空運vertical lift、防空與飛彈防禦Integrated Air-and-Missile Defense system、和士兵殺傷力soldier lethality)方面的推展。經過數十年的暴亂Counterinsurgency)作戰後,陸軍已確認需要為聯合部隊快速、持續地聚集所有場域的能力,特別是陸軍跨職能火力小組一直在追求新的戰術、作戰、和戰略地對地火力。為了支援這些努力,陸軍創建了一支以砲兵旅為核心的多域作戰特遣部隊,該特遣部隊部署到感興趣的國家參與太平洋路徑Pacific Pathways計劃。在 2018 環太平洋演習RIMPAC)中,它用卡車發射的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sile成功擊中了一艘船隻。 然而迄今為止,多域作戰主要關注與俄羅斯在歐洲的衝突。使這個概念適應太平洋戰區,並確定涉及的相關能力、陣勢、和部隊結構,仍然是未來的計畫。 此外,多域作戰主要尋求擊敗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以實現聯合機動自由,並將敵人逐出其佔領區,而不是在衝突開始時就削弱侵略以防止既成事實。 

(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閱讀2018/10/9 From Multi-Domain Battle to Multi-Domain Operations: Army evolves its guiding concept這篇短文;注意新知者不妨溜覽一下NASA這個網的內容包括短視頻,其實那些發展已經不年輕;關心美國陸軍上一階段組織發展者可以看看Reorganization pla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本文注服義務役浪費時間?以陸軍為例:單兵教練(單兵裝備、火器射擊、地形利用、資訊連結判讀運用、備援無線電通訊操作、無人機反無人機操作、近身格鬥、救傷…)、團隊教練(伍∕班∕排∕連教練、不同情境戰術教練、政戰教練…)、不同地形戰鬥教練(濱海區、開濶區、林地、農作物區、村鎮市區、丘陵地、山地、溪流…)、跨地跨域教練(在新訓中心教練、下部隊後以駐地為中心機動教練、多域反登陸作戰教練∕單邊與對抗演習、教練∕演習時多多使用美軍英文術語、自行上網學習、本部隊∕跨部隊∕跨軍種經驗交流研討…)、…,外行人隨便想想,經過一年役期密集訓練,大家應該都會脫胎換骨、同袍感情親密無間、滿載而歸。就業後把在服役時學到鍛鍊到的概念、方法、與能力融入職場工作](本文注:陸戰隊還有海中∕灘岸爆破、先鋒登陸作戰、岸勤、…等教練與演習) 

(本文注:如能善用網絡的視頻、文字、音頻、互動、反復功能,師資不足不致於成為很大障礙)(本文注:邊做邊改,持續研究如何提高在役軍人待遇與病∕傷∕殘∕殁保險給付?如何培養軍中既活潑、有創新實驗機會、又有團隊紀律的組織文化?如何快速但逐步、踏實改革,在5年內讓軍隊成為朝氣蓬勃受人尊敬的職業? 

1.2 海軍 

2015年,海軍發布了一個稱為分散式殺傷力Distributed Lethality的概念,要求將單一或小的載台隊伍編入水面行動群Surface Action Groups,分佈到競爭環境中的廣闊區域。通過把形成網絡,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部隊分佈出去這個概念,努力使對手的定位工作複雜化,並快速應對敵人的威脅。 

同樣在2015 年,海軍採用了電磁機動戰Electromagnetic Maneuver Warfare)的概念,旨在利用電磁頻譜來阻止或削弱敵方定位海軍部隊的能力。2017年海軍首次推出了名為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的新概念,其定義為「一個中心的、總體性的作戰概念,它把整合、分佈、和機動的原則編織在一起,以極大化艦隊海上作戰中心的效能,同步所有作戰場域中各部隊的作用」。海軍觀察家們預計 DMO 將成為未來幾年海軍部隊發展工作的銷軸linchpin。它還開始試驗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hicle,以及它們做為 DMO 概念中之艦隊的一部分所可能發揮的作用。 

(本文注:關心海軍發展方向的非專業朋友或許可以先看一下2023/3/2發表的Every Ship a SAG and the LUSV Imperative,然後再參考2024/10/27這篇報導美軍「翡翠旗」軍演,陸戰隊F-35B測試XQ-58A忠誠僚機,會不會覺得包括空軍、海軍、陸軍、無人機隊∕艇隊、甚至太空載台的多國多域聯合作戰正在進入新時代民間是不是也會很快甚至更快實現類似應用 

1.3 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Marine Corps Operating ConceptMOC)為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團隊在未來衝突中如何組織、訓練、戰鬥、和獲勝提供了一個框架。在MOC框架內,下屬作戰概念包括在競爭環境中的濱海作戰進基地作戰。這些從屬概念強調使用難以定位的前沿基地、更廣泛的海上載台、跨域火力、可分佈部隊單位、以及更輕更敏捷的部隊實施進攻作戰,以支援海上控制。海軍陸戰隊已表示對保衛遠征前進基地的新攻擊能力感興趣,其中包括岸基反艦飛彈;它最近簽訂了一份將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sile)納入其部隊結構的合約。同時海軍陸戰隊也繼續致力於採購大量F-35BCH-53K,以及2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聯合強行進入作戰(Joint Forcible Entry Operations)的建構,這將需要更大量的兩棲艦艇。 

[本文注: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U.S. Marine Corps Force Design Initiative: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2024/10/3 

1.4 空軍 

空軍已與陸軍一起認可多域作戰做為其部隊發展工作的核心。陸軍強調該概念對遠程精準火力的需求,而空軍則強調了戰場空間連通性的關鍵重要性,這歷來是空軍的核心關注點之一。空軍已優先引用多坮指揮與控制Multi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MDC2概念來管理不斷擴大的戰場空間。在這一概念下,互連的系統和感測器可以相互通信,使空軍能夠在多個場域進行作戰。它還在繼續發展一種稱為有適應能力基地Adaptive Basing的概念,以提高其空軍基地和部隊的靭性。 

(本文注:網絡上關於MDC2的討論文章和研究報告很多,本文大致依時序選了5篇供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溜覽。Multi-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Maintaining Our Asymmetric AdvantageMulti-domain Command & ControlChallenges and Options for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Delivering on the Vision of Multi-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or JADC2 

2. 能力 

各軍種已開始發展新能力,並以符合海上壓力戰略的方式調整現有能力。一方面,大多數專案都有可靠的技術,專案風險相對有限,他們應該在未來幾年內按計劃擁有初始作戰能力。另一方面,儘管自川普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國防預算顯著增加,但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有關的能力實際上仍然以預算增加之前相同的步伐緩慢發展。因為既没有技術風險,也没有工業限制會造成發展遲緩,因此可以推論國防部領導階層没有能夠把這些項目放到它們應該有的優先順位上。這個結論如果準確的話,說明了任何試圖讓美軍移動其傳統優先順位之新戰略所面臨的組織障礙。 

2.1 海上拒止 

在忽視了幾十年後,美國武裝部隊已經開始提高使用遠程飛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的能力,這是阻止中國侵略的必要條件。美國海軍計劃購買遠程反艦飛彈(Long-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這是一種射程超過 200 海浬(370.4公里)的新型隱形巡航飛彈,針對競爭環境中的高價值海軍艦艇設計。該飛彈預計從F/A-18E/F超級大黃蜂發射,也可以從甲板發射器和廣泛部署在海軍水面艦艇上的垂直發射系統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VLSMark 41發射,這些選項將大大提高飛彈的作戰靈活性。空軍也採購了 B-1B 攜帶的 LRASM F-35是另一個可能的發射載台。同時海軍陸戰隊已考慮通過 HIMARS 發射陸基 LRASM 變體。 

美國海軍已要求雷神公司為其戰斧飛彈Tomahawk missile改裝新的感測器系統,以優化其反艦性能,預計射程為900海浬(超過 1,600 公里)。升級後的飛彈被稱為海上打擊戰斧Maritime Strike Tomahawk,應該在2020 年代中期服役。20184月,美國海軍與雷神公司和挪威Kongsberg公司簽署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isle合約,這是一種裝備在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和未來護衛艦(Future Frigate FFG-X)上,射程超過100海浬(185公里)的高生存力飛彈。最後,2018 12 月海軍宣布了一項供洛杉磯級攻擊潛艦Los Angeles-class submarine使用之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的翻新和重新認證計劃。 

[本文注關於美國未來護衛艦的研發與生產,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星座級巡防艦Constellation-class frigate)、與20246的媒體報導Future Frigate Still in the Future 

雖然取得了這些具體進展,但考慮到中國軍隊的數量和多樣性,美國反艦飛彈的庫存仍然太少。國防部和產業領袖們均表示,如果各軍種提出需求,反艦飛彈的生產可以加速。此外,以不同架構部署各種反艦飛彈艦載、空射、和岸上佈署,會給中國的規劃注入不確定性,迫使解放軍重視這些分散佈署之反艦飛彈的威脅,而必須相應改變其行動。這會導致中國發生迴避威脅的行動成本,同時帶給美國在衝突初期解除中國高價值海軍資產和其他目標之武裝的能力。

2.2空中拒止 

經過多年被迫放棄和忽視,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已開始重建其防空能力。美國陸軍已將防空與飛彈防禦列為其6大優先現代化事項之一,目前正在開發幾種新型防空飛彈、雷達、和 C2 系統,包括機動短程防空maneuver short-range air defenseMSHORAD、間接火力防護能力Indirect Fire Protection CapabilityIFPC、低層防空Lower Tier Air Defense、綜合空中飛彈防禦作戰指揮系統Integrated Air Missile Defense Battle Command SystemIBCS)、和指向能量防空系統directed energy air defense systemsdirected-energy weapon 

[本文注:對防空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Anti-aircraft warfare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fense][本文注:有關美國陸軍研發低層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Lower Tier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SystemLTAMDS)的最新概況可參閱3篇報導–2024/8/2 Army awards Raytheon $2 billion to begin LTAMDS production2024/8/7美陸軍簽約,LTAMDS雷達投入量產2024/10/25 US Army quits plan for next-gen Patriot missile replacement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開發自己的防空系統系列,稱為陸基防空Ground Based Air Defense。這些系統主要是短程系統,旨在保護其部隊和基地,而不是保衛一個大區域和特定範圍的空域。愛國者是目前或計劃中唯一能夠為大範圍、較遠距離之空中威脅提供防禦的陸基系統,但因為它是半固定的,缺乏接替雷達,而且沒有誘餌或虛假信號發射器等保護工具的支援,在面對中國大規模彈道和巡航飛彈攻擊時一直是脆弱的。即使部署多個砲兵群來保衛像嘉手納空軍基地這樣的關鍵設施,但中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在數量上仍然是壓倒性的。 

此外,雖然陸軍已宣布其目標是將短程防空Short range air defenseSHORAD 營的編制從9 個增加到18 個,其中10個現役,並為每個愛國者飛彈營增加一個間接火力防護連IFPC battery,但尚未做出為這些目標提供資源的決定。 

(本文注:到20238月美國陸軍已有15個現役的愛國者營,第16個已獲得撥款授權)[本文注:關心陸基防空的朋友可以參閱2024/2/28的報導Huge Boost To Army’s Air Defenses Planned In New Force Structure;只是從2024/6/14的文章Closing the Army’s Tactical Air Defense Gap看,美國陸軍目前現役短程防空營的數量只有4個;從The U.S. Army’s Indirect Fire Protection CapabilityIFPCSystem看,目前有3個可能是連級的IFPC研發實驗單位,希望在2026年前成立第1IFPC 

2.3對地攻擊 

陸軍遠程精準火力小組正積極研發幾種新型陸基飛彈和大砲來攻擊敵方地面目標(圖8)。儘管規劃者通常設想在涉及俄羅斯的東歐情境中使用這些能力,但事實證明它們也能在西太平洋地區對抗中國,特別是在壓制岸上行動和進行反炮兵射擊(本文猜測原報告中conducting country-battery firecounter-battery之誤方面。陸軍部長Mark Esper曾表示,在美國退出中程飛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 Treaty)之前,發展這些能力是陸軍的首要任務。 

[本文注:所謂在美國退出中程飛彈條約之前,可能意指在2019/2/2美國宣佈暫停履行條約義務之後,到2019/8/2正式退出條約之前;邏輯上有可能中國也加入,和美、蘇等主要國家新簽一份限武條約。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可參閱下面幾則報導Long-range firing capabilities army’s no 1 priority after INF withdrawal 2018/11/9Statement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ark T. Esper on the INF Treaty 2019/8/2Pentagon chief: US eager to deploy new missiles in Asia 2019/8/3As Prepared Remarks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Mark T. Esper at the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2020/2/15

上圖橫軸上由左至右幾個位置[從最左邊位置發射,射程可以涵蓋該位置的武器(該武器射程)]:菲律賓某地→[火箭助推榴彈砲 RAP Howitzer25 mi)]→[增程導引多管火箭系統 Extended-Range Guided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GMLR-ER 93 mi)]→美濟礁 Mischief Reef→[陸軍戰術飛彈系統 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ATACMS186 mi)]→永暑礁 Fiery Cross Reef→[Precision Strike MissilePrSM310 mi)]→永興島Woody Island→海南 Hainan上海 Shanghai[戰略遠程加農炮Strategic Long-Range Canon1,000 mi)]→旅順–北京(Lüshunkou District - Beijing)→[高超音速飛彈 Hypersonic Missile1,400 mi)] 

陸軍目前編制中射程最遠的系統是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ATACMS),射程僅約 186 英里(300 公里)。對於較遠程火力,陸軍要求一種名目理論射程為 1,400 英里(≒2,253公里)高超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這是各軍種正在聯合開發的能力。陸軍版本將使用技術上最簡單的陸基發射器,這意味著陸軍可能如一位領導人所聲稱的那樣最快到達那裡,比其他軍種更早部署高超音速武器;這樣的武器成本高昂,因此難以大量部署,但它會使中國的高價值目標面臨風險。陸軍還想要所謂的戰略遠程加農炮Strategic Long-Range Cannon SLRC)以打擊 1,000 英里(≒1,609公里)外的目標,其砲彈每次射擊的成本遠低於以高超音速飛彈為代表之製作精良的選項;這新的可重新定位的加農砲將利用陸軍已經擁有的技術。如果是電磁軌道炮,它需要大的電源,較昂貴;如果被發射體是發射後能遠距離飛行的滑翔機或無人機,成本會較低。 

(本文注:從這篇2020/5/1文章Army Tests New A2/AD Tools: Howitzers, Missiles & 1,000-Mile Supergun可以重溫本方框一開始2.611.1陸軍小節中所簡述,大致上從2010年代初期美國重返亞洲,尤其是重返東亞開始,美國陸軍就開始逐步醞釀的建軍策略) 

本文注:美國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眾院附加報告,要求陸軍部長委託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就美國陸軍Strategic Long Range Cannon研發計畫的可行性制定一份共識報告,該報告非機密摘要的平裝本於2022/12/20公開上市銷售,這是它的網絡介紹版,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快速溜覽一下。2022/5/24有一則新聞報導US Army termin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ort for strategic long-range cannon 

(本文注:一般認為美國在高超音速飛彈方面的發展嚴重落後於中國與俄羅斯。美國國防部2024/6/28發佈的這則新聞跟没說差不多,如果真有這場成功的飛行測試,應該有好幾個國家會偵測到這枚受測彈體的飛行軌跡。本文猜測,正準備在又一新場域大展身手拯救美國之Mr. Elon Musk的團隊在這方面應該也可以有些作為。外行人對馬誼郎先生在人類發展方面的貢獻十分尊敬,他好像已經掌握了蠻多人類的奧秘和一些宇宙的規律,做什麼都能成大功。如果他把在金融商品市場上削到的錢大部份用於科技發展或其他好地方,那他與自己科技發展等主要事業無關的純金融商品操作,倒可說不全是壞事 

為了補充這些遠程武器,陸軍希望更換或升級許多短程榴彈砲和中程系統,包括部署新的增程移動導引多管火箭系統(Guided Multiple-Launch Rocket SystemGMLRS-ER),其射程2倍於現有系統;而新型移動打擊飛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PrSM)則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的射程延長了近70%310 英里499 公里),剛好低於中程飛彈條約規定的500 公里限制。陸軍還正開發一種導引器seeker,它除了標準的對地攻擊功能外,還將賦予 PrSM 反艦能力。 

2.4彈性與維持 

過去5年來,美軍投資加強和提升其太平洋空軍基地,增設機場以支援分散式空中作戰,並提高航空母艦戰鬥群的生存能力。例如空軍正在進一步發展其快速猛禽計劃Rapid Raptor program,該計劃旨在 24 小時內將4 F-22 C-17支援燃料武器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然而除了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未來垂直運輸計畫future vertical lift programs外,美軍編制中沒有多少比C-130 C-17 小的戰術飛機,可以在內線外線概念所要求分散式作戰所需的較短、較粗糙、或臨時機場作業。就海軍而言,目前正在研究Pipefish概念,這是一種無人系統,旨在為海上或岸上的部隊輸送燃料。(本文注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不妨參閱Logistics Resiliency: Can we deliver sufficient POL to the warfight? Sustaining the fightResilient maritime logistics for a new era、美國海岸防衛隊Unmanned Systems Strategic Plan3篇報告 

國防部也正在尋求眾多新的通訊系統並改進現有功能,以維持未來作戰所需的頻寬、範圍和延遲;然而新系統和改進後系統的激增可能會降低各系統功能之間的相互可操作性。此外,改善信息交流的努力通常不會考慮在現有或未來的 C2CommandControl通路環境中,會包括許多新作戰概念所運用的分散式部隊、大量無人系統、以及跨多個場域的行動。 

各軍種正追求的所有概念仍然需要確保能運用電磁頻譜,以及對於能使中國 C4ISR 複雜化之先進電子作戰能力的投資,但2方面一直不足,特別是對地面部隊而言。經過數十年低強度的反叛亂反暴動Counterinsurgency作戰後,這種情況正開始認真改變。例如陸軍最近在華盛頓州路易斯堡組建了1個情報、資訊、網路、電子戰、和太空(I2CEWS)營,做為多域作戰特遣部隊的一部分;計劃在多梯層加強網絡和電磁活動元素的養成。各軍種也投資了一些系統,例如配備多功能 AESA 雷達的 F-35、海軍的下一代干擾機Next Generation Jammer)、海軍陸戰隊用於海軍 EA-18G 電子戰飛機的無畏虎 II 吊艙Intrepid Tiger II pod)、以及空軍EC-130H羅盤呼叫電子攻擊機EC-130H Compass Call electronic attack aircraft替代品(本文注EA37B。此外,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正在投資新的頻譜管理spectrum management工具和帶有電子戰系統的長航時無人機、對無線電營進行現代化改造以納入電子情報和網路能力、並透過更好的特徵管理來限制輻射散發。但總體而言,自冷戰結束以來,各軍種已經失去了電磁頻譜操作的大部分專業知識。國防部需要時間來重新獲得智力資本並重建專業的電子戰社群。 

(本文注:我們是否應研究由資通訊軍向各軍種營級部隊的營部連派遣1個資通訊協調班,並為營部連培訓一個資通訊作戰排?)(本文注:關於頻譜管理工具,可參考spectrum management tools,網路上資訊很多)(本文注:美國國防部將無人飛行器分為5,這篇文章簡介第2類無人機的應用)(本文注3篇關於賦予無人機電子戰能力的介紹供參考New UAV Electronic Warfare Capability Targets Enemy Air Defense SystemsKratos Demonstrates XQ-58A Electronic Warfare Capabilities for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Army’s growing arsenal of EW weapons seen as contributor to future counter-drone fights 

3. 協調 

近年來美軍與盟軍採取了多項符合海上壓力戰略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活動包括新的投資、演習、和軍售,以便在競爭激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更有效益地運作。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長期存在的預算和政治限制阻礙了美國與其盟國做好最大程度的準備。找到新的、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將使盟國能夠對中國形成統一戰線,增強和平時的威懾力和戰時的防禦力。 

盟軍與伙伴部隊西太平洋的盟軍已經提升與中國可能對抗的準備,日本和澳洲處於領先地位。日本2018 年國防計畫指南認可了與海上壓力戰略有關的若干主題,包括聯合多域作戰、持續情監偵、防區外火力、以及防空與飛彈防禦。為了落實這項政策宣示,日本同意購買2座價值超過20 億美元的岸基宙斯盾飛彈組(本文注C.2.51之本文注所敘述,已於2023年底確定獲得資金改買2宙斯盾驅逐艦,以防禦空中和飛彈攻擊。它還開始開發增程之空射反艦巡航飛彈和高超音速飛彈。日本官員先前曾表示對包括遠程反艦飛彈LRASM在內的其他防區外武器感興趣。2018 年底日本宣布其國防預算將成長 1.3%,這是自 2012 年以來連續第7年成長。 

澳洲 2016 年國防白皮書承諾該國實施雄心勃勃的現代化計畫,保証將至少 2% GDP 用於國防,並將潛艇部隊規模增加一倍,從 6 艘增加到 12 艘。到目前為止,政府一直恪守這些承諾,澳洲最新國防預算仍然維持在2020-2021 年達到2% GDP目標的承諾;2019 2 月,政府與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簽署了價值 350 億美元的合同,購買 12 艘新型攻擊級潛艇,這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防合約。(本文注:澳、美、英3國領袖2023/8/13於美國San Diego宣佈澳洲改向美國購買核子潛艇…) 

美國、日本和澳洲已經用軍事承諾來發展這作戰概念支持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環太平洋演習Rim of the Pacific Exercise,這是美國每2年在夏威夷及其周邊地區舉行的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演習。 2018 年環太平洋軍演中最引人注目的盟軍演出是一場操練,由3支軍隊攻擊並擊沉一艘退役的登陸艦Racine號。美國陸軍從車上托盤裝的發射器發射了海軍打擊飛彈NSM;日本陸上自衛隊發射了自己的車載式12陸基反艦飛彈Type 12 surface-to-ship missile;澳洲使用其新型 P-8 海神Boeing P-8 Poseidon海上巡邏機用 AGM-84 Harpoon魚叉反艦飛彈擊中了這艘退役艦;最後一艘美國潛水艇發射了一枚魚叉和一枚馬克48魚雷Mark 48 torpedo擊碎了該艦的龍骨,將它送入海底。這次演習是這3國在海上壓力戰略下最接近作戰的一次演示。 

雖然取得了這些成就,盟軍軍事規劃者仍然面臨挑戰。在日本,軍種間合作和聯合作戰的障礙仍然存在,部署任何可能用於進攻的能力例如防區外飛彈,也存在國內政治阻力。同時澳洲的主要觀察家們質疑坎培拉在遠程打擊能力方面的投資是否足夠。

 

C.2.7建議改善概念、能力、與協調 

1. 概念 

將本報告的方法發展為聯合作戰概念,以支持西太平洋海上壓力戰略。各軍種不斷發展新的作戰概念,但這些努力不協調且缺乏共同整合。在西太平洋支持海上壓力戰略的聯合作戰概念可以為各軍種工作提供一個框架,促進更深層的整合與協調。聯合參謀部應以「內線外線防禦」為出發點,制定新的聯合作戰概念。 

嘗試太平洋地區地面部隊的新組織結構。駐紮在西太平洋前沿的軍陸戰隊3遠征軍III MEF及其下屬部隊可以構成內線外線防禦概念中內線部隊的核心。第3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也可能需要由駐紮在太平洋戰區的美國陸軍部隊,例如主要駐紮在夏威夷的 25 步兵師25th Infantry Division做為內線部隊來加強;這兩個編隊都是以機動作戰為中心的組織,最適合傳統的兩棲或地面作戰行動。海軍陸戰隊和陸軍應該試驗非傳統的部隊設計,利用指揮控制、火力、防空、安全、情監偵、工程、電子戰、和後勤保障sustainment能力的新穎組合,以便在沿第一島鏈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進行分散式、多域火力部署。 

發展維持sustainment概念以支援海上壓力戰略。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支援第一島鏈沿線的分散式作戰需要新的概念,以在受到攻擊時維持遠距離部署的聯合部隊。規劃者應探索創新的方法以支持分散部署之部隊,包括大大利用預先配置的彈藥和維持性物資儲備、用有人和無人駕駛的空中和海上資產獲得機動性和再補給、以及利用3D列印3D printing等新興技術製造替換零件。 

[本文注:關於軍事後勤保障sustainment),下面3個主網頁可供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溜覽。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isIDA)的Sustainment網頁,下有What is sustainmentWhy is sustainment challengingHow do we support DoD sustainment 3個次網頁;海軍陸戰隊的Sustainment網頁;以及美國陸軍的Army Sustainment網頁,下有24個次網頁 

2. 能力 

加快部署移動、陸基、遠程飛彈的能力。地面部隊對第一島鏈沿線的海上拒止、空中拒止、和對地攻擊作戰的貢獻需要更鋒利和更長的牙齒。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目前開發和部署更遠程的陸基、反艦、和對地攻擊火力的努力應加快,並應納入射程超過 500 公里的武器,直至最終解除程飛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 Treaty。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也應開發機動性更強、射程更遠的陸基防空系統,為內線部隊沿第一島鏈提供具有足夠生存能力的廣域空中拒止,以便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內堅持作戰。 

建構有靭性的多域 C4ISR 架構,同時研發並佈署反 C4ISR能力。在西太平洋未來的衝突中,資訊優勢之戰可能至關重要,並可能証實具有決定性作用。而諸如無人機系統UAS提供的有機情報監視偵察ISR能力則可能對此作戰的成功至關重要。此外,這類載台可能可以充當通訊鏈路以支援分散的作戰。美軍也應在開發和部署擾器jammers CCD camouflage, concealment, and deception等主動和被動反 C4ISR 能力時,努力使其 C4ISR 架構更具靭性。 

整合所有轟炸機與其載荷payloads,以執行攻擊性海上任務。國防部應該將反艦飛彈和空投水雷整合到其轟炸機隊。雖然反水面作戰是這些載台的新任務,但對於在二戰和冷戰期間扮演重要海上角色的轟炸機界來說,這是重返以前的輝煌狀態。這些能力目前已部署在B-1B 等幾種飛機上,但將它們與具有相當航程和更高生存能力的載台整合,將使美國有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攻擊敵方水面作戰艦艇和其他高價值海上目標,而其他反水面作戰載台可能無法做到。例如B-2 已經整合了增程型聯合空對地防區外飛彈JASSM-ER,並擁有功能強大的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系統,該系統具有迄今為止尚未使用的海上模式;同一架飛機可以深入敵方領土,在港口、河流和其他地區投放水雷,以減緩敵方行動,並將敵方船隻引向特定方向。LRASM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遠程反艦飛彈)即以JASSM-ER為基礎改良。 

[本文注: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另可參閱AGM-158 JASSMAESA Radar for Seapower Maritime Applications2017/12/6)、Leonardo Seaspray AESA Maritime Radar to be Integrated on GA-ASI MQ-9B SeaGuardian2021/1/18)] 

3. 協調 

深化與印太盟友和夥伴的合作。盟友和合作夥伴在海上壓力戰略中至關重要,無論是在進入它們領土還是在它們貢獻能力和部隊方面。美軍應與印太盟友和夥伴密切接觸,制定和平時期和戰時的強化准入協議,並更好地了解每個盟友和夥伴可能願意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在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緊急事件中願意提供的兵力。美軍也應努力深化其與盟國和夥伴部隊之間的互通能力,特別是日本和澳洲等最有能力的印太盟友。國防部應與日本和澳洲合作發展聯合作戰概念。 

重新審視各軍種的角色和任務。隨著在西太平洋作戰的新概念不斷成熟,現有各軍種的角色和任務也應該如此。例如內線外線防禦設想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在反水面作戰任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關鍵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它們是否會為那些任務提供類似或不同的能力,以及它們是否會在單獨或重疊的地理區域中執行任務。回答此類問題將有助於協調各軍種間持續研發新概念和能力的努力。因此美軍應該審視大家的角色和任務,以確保新生的努力是整合和互補的,而不是彼此脫臼和不必要重複的。


C.2.8預期中國的反應 

對備選策略的任何評估都應考慮它是否為美國及其盟國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限制了中國的選擇;它是否使美國及其盟國處於成本方程式正確的一邊;以及它能否產生主動權,迫使對手反應。乍一看,上述海上壓力戰略似乎很有希望,然而戰略本質上是互動的,因此中國可能如何應對上述概念、能力、與協調值得思考。儘管預測中國的反應一直很困難,但至少有3種不同但並不互相排斥的反應似乎是合理的,雖然它們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清楚顯現。其他可能的回應也值得周全考慮。 

1.            

實施聯合海上壓力戰略可能會導致解放軍加倍增加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投資,特別是解放軍可能會尋求透過提高其目標定位能力和擴大其已經龐大的陸基飛彈庫存,來提高其發現和打擊陸基移動系統的能力;它也可以尋找並定位支援分散式地面作戰所需的感測器和網絡。一些中國學者已經提出這樣的選擇,它似乎符合解放軍現有的軍事準則和組織文化,中國的國內政治可能會推動這種反應。如果中國領導層放棄反介入區域拒止,解放軍和中共領導層可能會讓自己因為浪費大量資源來實施失敗的戰略而受到批評。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中國領導人們可能會堅決推動反介入區域拒止的進展,以應對美國的海上壓力戰略。 

無論隨後發生什麼政治動態,企圖尋找、定位、打擊在複雜地形中作戰之分散的地面部隊,可能証明對解放軍來說是一項挑戰。這些部隊一旦駐紮在第一島鏈,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很難被根除。即使是將這類部隊引入第一島鏈的可能性,也會為中國所面對的能力帶來不確定性;一旦這種不確定性被引入,即使並非不可能,也很難消除。即使付出巨大努力尋找並摧毀第一島鏈中分散的若干單位,也不太可能確定這些部隊構成的威脅已經被消除。 

試圖規避分散的地面部隊,就像美國在二戰期間對付日本那樣,也會證明是困難的;特別是像本報告所提議的那樣,有空軍和海軍支持的陸基遠程飛彈。假設中國的進步不會消除美國分散之陸基打擊部隊的生存能力,那麼由此產生的競爭動態將使美國受益。中國在提升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方面花費的每一元人民幣,如果没有明顯改變勢力平衡,那這一元人民幣就沒有花在武力投送、核武器、或其他更嚴重威脅美國與其盟國利益的能力上。 

2. 

北京對海上壓力戰略的第2個可能回應是,將注意力從大海這一側重新朝向亞洲大陸,加速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中已經明顯的趨勢;面對亞洲沿海的更大阻力,中國領導層可能會尋求加倍努力,在中亞及其他地區建立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這種發展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威脅不會那麼大。意識到海上前線的失敗,加上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投資的公開批評,也有可能導致中共擔心政權的穩定性,因為它的前提是民族主義和外交政策的成功;然後中共可能被迫投入更多資源用於內向活動,包括內部安全和相關工作。 

3. 

由於美軍和機動陸基部隊的部署可能帶來這些惱人的問題,可以預計中國會投入相當大的努力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也許對中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綜合利用政治與經濟壓力以及利誘來勸阻該地區的盟友和夥伴,不要與美國合作。北京可以利用其相當大的政治戰爭能力來減緩或阻止海上壓力戰略,例如將美國與聯盟的能力描繪成冒犯的和破壞穩定的。運用政治行動證明對中國具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如果謹慎行事,就可以避免軍事反應天生的一些升級風險。中國可能會對日本等加入美國戰略的國家實施經濟或貿易制裁;它還可能開展一場信息宣傳活動,將美國及其盟友描繪成侵略者,希望贏得國際輿論場合的同情。因此如果美國選擇實施海上壓力戰略,就必須做好在大戰略的大範圍內與中國競爭的準備。

C.3 可能的成本(略) 

C.4 後續步驟 

做為一種通過拒止進行威懾的戰略,海上壓力旨在說服中國領導階層,試圖透過侵略來獲取利益將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且很可能會失敗。 

本戰略提出的作戰概念–內線外線,做為一項強有力實驗計劃的出發點,說明軍隊與其能力在投資和武力結構方面應有的主要轉變,這些轉變能夠緩和美軍所面臨的挑戰,並對中國與其軍隊構成挑戰。 

要之,國防部應該採取以下行動,開始在西太平洋實施海上壓力戰略:

將本報告的方法發展為聯合作戰概念;

對太平洋地區地面部隊試驗新組織架構;

發展後勤保障sustainment)概念以支援海上壓力戰略;

加速機動、陸基、遠程飛彈能力的部署;

建構有靭性的多域C4ISR架構,同時研發並部署反C4ISR能力;

整合所有轟炸機與其載荷,以執行攻擊性海上任務;

深化與印太盟友及夥伴的合作;和

重新檢視各軍種的角色和使命。 

雖然本報告涵蓋了廣泛的主題,但有幾個議題和問題没有包括在報告的範圍內。未來的研究工作應該詳細探索下列場域:

根據內線外線等新的作戰概念確定美軍減少投資的場域(本報告沒有對此提出具體建議,只就減少對不適合競爭環境之傳統部隊的支出,提出了幾個值得探索處);

深入檢討西太平洋地區的戰區陣勢,以評估美軍未來可能如何進行分佈式作戰;

研究新興的指揮控制和戰鬥管理架構、以及相關技術如何為分佈式作戰和多域作戰提供新概念;

分析中國對美國及其聯盟戰略的可能反應;和

檢視盟國和夥伴軍隊相對於中國的強項與弱項。 

D. 公開的日本國防戰略 

(待續) 

 

後記:或有讀者在看完摘譯文字後,應該會覺得原報告是以如何做好美國國防為出發點,提出美國在西太洋比較合理且有勝算的國防戰略;而不是以如何保護在第一島鏈上的幾個國家為出發點提出戰略。由於都不願意在集權專制的政府「統治」模式下生活,在第一島鏈上的幾個國家與美國在國家安全方面是互惠互助的。當然邏輯上美國有把它西方的國防前線退到第二島鏈甚至第三島鏈之可能性,如果美國決定要這麼做,第一島鏈上的幾個國家是攔不住的,也没有道理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