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四:個別企業與產業的營運波動

在本文中我們試著從某個角度,就現代經濟體系中部份個體面–個別企業和個別產業的部份活動做一點很簡略的勾勒。

是「商品」滿足人類許多需求,所以從某個表相看,商品是人類許多經濟活動的直接標的。對於商品,有使用與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者會進行比較、選擇、議價、購買、保存、使用、維護、以及(商品)失效後處理等作業,而商品供應端的作業則相對比較複雜。本文僅就商品供應鏈中個別企業、與個別產業的營運波動稍做討論。

商(產)品的生命週期

大家都知道一個或一類商品的市場生命週期可以概分為導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而社會中有一個愛好新奇又具有高購買力的「產品早期使用者(往往同時是奢侈品的購買者)」階層。在導入期的未成熟新產品若具有吸引力,通常由早期使用者階層的採購來支持其繼續發展。不少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等目的,對於某些特定新產品,也會在其導入階段以補助研發、補助營運資產、減免稅負、補貼貸款利息、提供貸款擔保、補貼消費者採購價金、直接入股等各種方式介入支持。

在新產品的導入期會有許多企業投入和陣亡,投入潮和陣亡潮可能不只一波;在新產品的成長期亦然。由於該時新產業的規模尚小,企業的投入潮和陣亡潮對當期總體經濟影響不大。

現代由於全球交通、資訊(包括知識、消息等各類資訊)、資金、人才的流轉速度很快,機動能力很強,在有利可圖或有利可圖的機率較高處大家峰湧而入,唯恐後人,在無利可圖時大家也急速退出,唯恐後人;所以較諸前代,產品的生命週期大為縮短、產品價格和產業營運的波動幅度增大。大家看看品牌(生產)廠商是如何努力將電影、音樂、時裝、手機、電視機、汽車等新產品在全球同步上市?它們銷售的成敗通常在上市後數週內便見分曉。大家非快速不可,如果動作慢了遭到模仿,不要說獲利減少,甚至連產品研發成本都可能難以全部回收。

計劃生產型商品的庫存、塞貨與銷售頓降

在新產品進入成長期時由於銷售量快速或穩定成長、後市確定看好,產生規模經濟,整個供應鏈(包括原物料零件、組件供應和成品銷售通路等)和產業成型、售價降低。在這個階段有關廠商以研發(產品差異化)、採購、生產、行銷、客戶服務、財務調度等等各方面的作業效率激烈競爭市場佔有率。

為了快速交貨,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都會備有「合理數量」的庫存。一旦下游發生去化不如預期的情形時,因為熟練作業員工的養成(或非熟練作業員工的效率損失)耗費不貲,所以在銷售不順利的初期,生產廠商通常不會讓整條生產線完全停工,多半以降低生產數量(作業員工減少工時)的方式繼續增加自己的庫存,同時向下游塞貨,於是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庫存通通增加。若下游最終消費者的買氣持續不振,通路商會首先停止進貨(不再接受塞貨),上游生產商接著不得不完全停止若干條生產線的工作並裁減作業員工,一直波及到最上游的原物料供應商;競爭能力較低的企業退出市場。

當供應鏈存在超額庫存時,商品生產端會敦促銷售端採取特販措施力圖加速去化庫存,像抽獎、贈品、針對特定新消費群體促銷、與其他商品搭配促銷、降價(名牌為了避免傷害形象可能利用二手貨通路)、公關捐贈…等等。

另有一種常見的情況:由於產品供應面競爭激烈,個別企業們為了搶進產業成熟期的存活圈,多會有一個明知利潤降低、甚至無利可圖,但仍努力擴大銷售量和市場佔有率的衝刺階段,希望把「氣比較短」的對手擠出市場。當產業銷售端已將可能的需求市場開發到接近極限,全供應鏈的庫存到達新的高點,於是泡沫破裂、銷售頓降,市場上切貨、倒店貨横流…,全產業均受災。

產業景氣的逐步恢復

就一般商品而言,一般消費者即使一時超額購買,也總有「用罄、用壞」之時,然後恢復採購;此時下游通路會先出清庫存,當批發商的庫存降至「再購點」時會恢復向生產廠商訂貨;當生產商的成品庫存降至再生產點時會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作業,當工廠過多的原物料庫存降至「再購點」時會再向上游訂貨;這樣一階一階逐步恢復產業的正常秩序。所以在供應鏈較長的產業中,當商品零售市場的景氣已逐步恢復正常時,上游因為熬不住而被迫停業裁員的數字可能仍在增加。

供不應求時的超量訂貨

由於各種原因,商品可能出現「需求意外地大增」而導致供不應求,供應鏈中許多環節買不到貨的情況。採購人員此時常會向所有可能的供貨來源超量下單,先湊足需求最要緊,超量部份以後再設法處理(譬如用逾期交貨、品質瑕疵等原因拒收一部份,自己吃下一部份、但延期付款,再向下游塞一點貨等等)。這種越向上游膨脹得越大之超量訂貨的假性(或說虛妄、泡沫)需求,會造成產業失序,增加營運波動的幅度。

庫存商品所有權與貨款風險

由於供應鏈競爭劇烈,所以在實務上零售商店面的存貨多為通路商(批發商)寄存,賣掉後才付錢給通路商;通路商處的庫存多為生產廠商寄存,通路商出貨後才付錢;生產廠商處的原物料庫存多為原物料廠商寄存,要俟發交生產線使用後才付錢。而所謂付錢並非立刻以現金給付,而是一般企業每個月定有固定的請款與付款日,賣方在買方的請款日備齊應備之合格請款文件與銷貨憑証向買方請款,買方經審核無誤後在付款日交給賣方○○○日後兌現的期票。在這種「大家都盡可能玩別人的錢」之市場習慣下,一般說來愈上游的企業其收款風險愈大。當然一般企業會努力持銷貨憑証或待兌款項之票據向金融機構辦理貼現,或向金融保險業者辦理應收帳款保險。(當然在國際貿易上仍然存在L/C、FOB、CIF、D/P…等付款方式)

寡頭壟斷往往是市場競爭的較長期均衡點

因為規模經濟的緣故,通常大廠在標準品市場具有競爭優勢;但規模愈大的品牌商和通路商愈不喜歡只向單一廠商進貨,以保持其可以行使選擇權的地位,同時也為了避險(供應商由於本身的原因可能發生暫時難以供貨、或減量供貨、或產品品質下降的情形)。市場經濟在這兩股力量的聯合作用下,當產品到了成熟期時,產業內各企業間的競爭也差不多分出勝負了;經過購併、敗者退出等過程,多半形成寡頭壟斷形態–幾家大廠瓜分量大的標準品主流市場、若干家中或小廠生產特殊規格品滿足利基市場(niche markets);全市場出現較長期、較穩定的均衡情況。由於要將市場上所有大、中、小廠商結合成卡特爾(Cartel)並不容易,於是寡頭壟斷市場的行為特徵和完全競爭市場相當接近,過度剝削消費者的情形並不容易發生。

由於科技不斷進步,產品不斷被改良,甚至出現替代產品,加上其他各種原因,寡佔市場中各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新的企業和產業會興起,老的企業和產業會衰微或消失;寡頭壟斷者的生活並不安逸。

市場經濟中產業庫存量恒有偏多的傾向

在市場經濟體系內,產業生產鏈中的庫存量似乎恒有偏多的傾向,在到達某個臨界點後就會進行調整,當調整完畢後庫存量又會再度開始趨向偏多,如此週而復始,企業與產業的營運亦隨之而有常態性的波動;這是個別產業和總體經濟景氣循環波動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同前節所述,許多產品不斷改良或改變,不斷發生新的「流行」,產品單價之變化也常為下降趨勢,所以堆積庫存多半遭致跌價損失。卓越企業如何對應這種市場波動的傾向?

以完善的資訊系統支持前變(proactive)管理

有若干卓越企業大約在近二十年前就能建立相對完善的電腦管理資訊系統,減少研擬經營決策時猜測的成分。他們說服銷售通路據實回報卓越企業商品之銷貨與庫存數字(下游企業通常不向上游企業開放內部營運資訊,上游企業大多仰賴歷史往來記錄、與其銷售人員的業務拜訪來觀察下游企業的營運情況,以決定其放帳額度),以每日、甚至及時(real time)檢視其零售商–批發商–大區域發貨倉庫–生產工廠各階各點的計劃與實際銷貨量、在庫、在途、在製、計劃生產量、以及零組件的在庫在途量。這樣做的企業比較能夠立即發現銷售端的異常現象並盡快調查原因研擬完整對策,該降價清倉或減量生產就馬上依序實施一系列配套措施,領先競爭對手。

如果整個產業的成員都能減少一些盲目行事的情況,社會應能減少一些資源的虛擲。

在網業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建立合理的工作價值觀並善用資訊網絡系統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準備在討論虛妄性繁榮、貨幣效應、與金融業的特殊性等現象之前,先用一篇短文單獨申述一下管理資訊系統這個課題。


註:不同商品和產業的營運型態不同,本文僅例舉一種型態,以方便本系列後續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