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十二、戰爭(八)– 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格局的主要變化(四之一)


當初一念莾撞,不知天高地厚的要省思中華民族復興的較佳策略,於是在邏輯上需要先反省人類社會發展的道理,因此需要先反省人類發展的歷史。而人類是個相當有趣的動物族群,怎麼可能一個人用幾篇短文就全面且深刻地反省了。但也不好半途而廢,所以即使自知淺陋,還是得硬著頭皮想下去。人生事常常如此。 

一、17世紀以前人類在幾個主要生活領域的發展
 
1. 植栽與蓄牧技術 

在採集與漁獵時代人類必需與蛇鼠禽獸爭,在天氣變化中掙扎…,時時處處都有危險。到游牧與定居農業時代,曝險程度降低,植裁產品尤其是穀類的保存期限一般可以比魚、獸等肉類長,生活便比較安定,閒暇時間多一點。到懂得蓄牧、運用獸力耕作與田間管理(如培土、灌溉排水、除草、施肥、輪耕、防霜防凍、防治病蟲害等提高土地上農作物生產效率的經營方法)後
,農牧作業的效率提高,生活就更好一點了。 

當食物的保存期間能夠比較長,人類有點閒暇後,把閒暇用來研究發明的人們就陸續產出一些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與物品。當食物增加後,人口的存活率就能提升,總人口數逐漸增加。當人均農業產量愈高時,人類可以從事研發與農牧以外產業的時間及人口就愈多,休閒時間也愈多。 

中國在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6〜前221年)對於鐵質犂具的研製、耕牛的運用、與興修水利的工法等農業技能有相當大進步,秦、漢兩朝則奠定了中國統一治理較大疆域的基礎,漢初即以官府的力量在全國教導農民提升農耕技能,使中國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效率開始並保持領先西方(歐洲)世界約有1200年之久,也使中國的人口密度、人口總量與文明的發展持續高於歐洲超過一千年。歐洲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其文明發展速度才開始超越中國,到十七世紀時其社會文明開始超越中國。
 
目前人類有足夠的能力統計並預估各地區各種主要糧食產品其產量、庫存、價格之變動與各地區人口成長率,只要職司監控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的同胞們不懈怠,完全可以定期公佈有關資訊給全人類參考。
 
目前全球農業部門在基因食品與農業工廠方面的研發工作有些進展,人類也已經有粗可運用的避孕能力;就總體而言,我們應該不需要再擔心當年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98 年發表人口學原理)等人所擔心的人口過度增長問題。
 
人類固然會互相爭執殘殺,但也會互相照顧扶助。目前人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發展方向是對於嚴重罪行都廢除死刑,所以今天在大中華地區如果還有同胞因為無法養活自己與小孩而自殺,甚至帶著小孩一起自殺,是受託為同胞處理公共事務之政府部門的耻辱;對台灣、香港與澳門的政府部門而言尤其耻辱。有關學研機構可以努力為大家設計一套指標,藉以衡量政府該管部門對於「提供服務範圍內所有住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工作績效,追究中央與地方該管官署首長的失職責任。在經濟景氣大幅滑落時,保障失業人口溫飽、貧窮學齡人口就學、貧窮老人就養的體制尤其重要。
 
在最起碼的公義(道德)底線之上,各人、各社群之間時而競爭、時而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看起來是有一群人長期炒作糧食類大宗物資的價格;在自由經濟體制中炒作情事難免,如何不讓這種炒作危害人類糧食安全、或過度不當影響社會所得分配,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FAO與幾個農業大國政府的責任。
 
2. 冶煉金屬、製作使用金屬工具(略)
 
3. 語文與記錄工具 
 
最早人類的經驗靠口耳相傳,精準程度較低,文字與記錄工具的發明和不斷改善使得人類經驗(資訊)得以大量累積並流傳
 
古時候由於地域阻隔,各地語文自然不同。隨著不斷有小疆域整合為較大疆域,較大疆域中互動比較頻繁的居民自然會有統一語文的需要。隨著交通愈來愈發達,人類日常活動的地理範圍愈來愈擴大,基本上各地方言持續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但也有些疆域,譬如民族國家為了保持自己疆域內國民團結的獨立性,刻意在經過疆域內各方言之間角力後,選擇並強化自己獨特的國定語文,抗拒與外國較強勢語文自然融合的趨勢。民間企業在發展產品時也有這種情況(像電子、資通訊產品不同規格之爭等)。 
 
從全球角度看,英語、華語、西班牙語、日語、德語…都是方言,今天在跨國交流(商貿、團隊合作、旅遊、資訊網絡連繫…)日益頻繁,世界愈來愈像地球村的情況下,全球語文朝向統一逐漸發展是合理的,我們不宜費力抗拒語文自然融合的趨勢。
 
4. 數學醫學、天文學、定位和輿圖學(略)
5. 造紙和印刷術火藥(略) 
 
6. 建築 
 
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古埃及人建築金字塔做為法老王(統治者∕國王)的陵寢
,並有宗教與紀念成就的意涵。本文認為當時統治者也很可能用築金字塔來消耗奴隸們在休耕期間富餘的時間與人力避免他們作亂。[中美洲的馬雅(Maya)文明與阿茲提克(Aztec文明中都有金字塔型廟壇建築,也許因為他們那時還不懂得運用輪子,其規模比古埃及金字塔小得多。這三個文明所在地的緯度全年都没有不適合人類活動的季節] 
 
歐洲的國王們與各地區封建領主們為了抵禦頻繁的戰火,其防禦工事早年由高土堆與木材結構組成;到11世紀至15世紀中葉之間興建了許多石砌城堡與教堂;城市興起後則於城市外圍興建城牆,在戰時可以容納城外農民與糧食庫存,保存戰力。到15世紀中葉歐洲的王權開始擴張,逐漸把領主的封地收歸國有;為了不讓城堡成為叛亂者的依靠,城堡的建築或強化必需得到國王同意。當商業興盛到超過某個程度後,財富從(人口分散的)農村移轉到(
人口集中的)城市,郊區的家庭或家族城堡就逐漸被廢置了。
 
中國的政治結構在中央與地方關係上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之就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為主不論中國處在大一統或分裂為X的情況下,除了百姓集居城市的城牆外,並無官賈可以自建個人城堡的社會氛圍。(官賈其高牆大院宅邸的外圍牆對軍隊來說是很單薄的) 
 
7. 貨幣
 
人類早期的主要財產是保存期限很短的食物無法移動的植栽與房屋等建築物以及可移動的蓄牧動物與小量的手工藝品等大家以物易物交易不方便,載重運輸的能力也很有限,所以貿易量很小
 
貿易、商業是分工合作的連結劑與載體,分工合作可以產生專業與規模經濟
,提高人均產量產值,從而提高人類生活的福祉。
 
人類早就用貨幣來計量商品的價值,貨幣不僅潤滑了商業交易,也使財富得以長期、大量累積,同時使財富從不能或不易移動的型態變成可被攜帶、隨人移動的型態。當人類使用郵滙、電滙工具後,兌換成貨幣型態的財富在接受持有人的指令後,可以立即自行前往天涯海角任一合格金融機構的某個帳戶中供人取用。 
 
人類長期以金、銀為主要鑄幣原料,這使得擁有金、銀礦源的國家不事其他生產即可向外國進口財貨。即使鑄幣權為君王獨有(君王有將特定領地範圍內的鑄幣與貨幣發行權讓予有權勢諸侯的情形),但在管理鬆弛時鑄幣廠常發生走私行為;在從非洲與中南美洲將金、銀原料運回殖民母國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土匪與海盜打刼。
 
為了徵稅,政府很早就有能力統計(或推計)全國主要產品的生產總量,也知道應該控制貨幣發行量,但貪婪昏庸的君王常在入不敷出時濫發貨幣。西方在西羅馬帝國(降低銀幣的含銀量)時期,中國在宋朝(幣)和元朝(
紙幣)時期都有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使人民對貨幣,尤其是對紙幣失去信心的記載。 
 
研究顯示中國在西元前1世紀漢朝時即有書寫在鹿皮上的財物憑證。隨著商業需求,於7世紀唐朝的長安即有滙票流通,經過五代十國,史書記載約在北宋真宗(西元1000年前後)期間,今四川省成都地區民間自行印製的紙幣(交子最初只是存款憑證,很快演變成可轉讓存款憑證)流通甚廣。為消除民間發行紙幣信用不足、並常有發行商過度挪用存戶存款從事投資,致使準備金不足應付提領等弊端,北宋仁宗天聖2年(1024年)將紙幣改由政府壟斷發行,普及各地,與金屬貨幣並存。 

研究顯示匯票於12世紀開始在歐洲流通,14世紀普及歐洲全境。1661年瑞典中央銀行的前身試驗發行紙幣,僅通行3年;美國麻塞諸塞殖民地政府(Province of Massachusetts Bay)於1690年發行紙幣,很快就作廢。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1694年由英國政府的債權人所聯合成立之民營銀行,一開始即為英國政府唯一的國庫)於1694年開始發行以該行所擁有對政府債權為擔保之紙質銀行券(banknote英格蘭銀行向民眾借錢的可轉讓借據等於英國政府經由英格蘭銀行向民眾借錢),之後演變為以政府稅收與銀行本身庫存黃金(或金幣)為擔保發行銀行券,再逐漸演變為現今的貨幣流通系統。
 
如所週知,人類長期以貴金屬鑄造貨幣。當人類經濟逐漸發展,所生產的財貨大量增加,財貨貿易數量隨之大幅增加,貴金屬礦藏量不足以滿足貿易對於貨幣的需求數量後,流通貨幣遂不得不轉變為以紙幣為主、小額金屬硬幣為輔。今後電子(無實體)貨幣的潮流已勢所必至。以台灣的島域環境、幅員規模與資訊科技基礎,很適合進行失敗風險很小的全區性電子貨幣先導實驗,成為全球典範。
 
由於在經濟景氣時社會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數量膨脹,在經濟不景氣時社會對於貨幣的需求減少、貨幣流通速度變慢、流通數量收縮…,使得金融系統中貨幣的需求量、發行量、貨幣乘數、貨幣供應量、存量、流通量、長短期利率、長短期匯率等變數,以及不同行業產銷動能周期…之間的連動關係連專家都不易掌握,遑論一般經商者與民眾。而各國貨幣市場、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市場中各種商品價格的自然波動又吸引投機者炒作,以擴大波動率等操作方法圖利;這又使得各國的中央銀行與物價監視部門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經常以各種方法(直接規定價格、或以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價格…)對多種主要商品價格進行調控。也許由於對經濟系統結構的掌握能力不足或運氣不好,也許由於與投機者勾結舞弊等原因,政府進行調控的時機與力道經常錯誤,結果反而更加擴大了各種商品的價格波動率。
 
各種商品市場中實可避免的價格過度不穩定使許多人不明不白受損,也有不少人糊裡糊塗賺錢。為了應對自然與人為的不穩定也導致許多部門人力物力不必要(無實質生產力)的浪費…,降低了人類生活的福祉。今天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中有不少問題需要而且可以成功改革,但這個課題非屬本文範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