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十四、戰爭(十)– 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格局的主要變化(四之三)


本系列在「四、人類歷史中幾項變遷」一文中曾簡敘技、生產與文化活動的主要變遷幾個主流宗教大航海時代以前疆域比較大的幾個帝這三項題目,本文不再贅述,直接就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格局的主要變化,以中國與歐洲相比較,開始做一點小結。 

二、中國與歐洲早期的發展歷程類似 

J 在經濟方面進入農業時代、鐵器時代的時間差不多;
J 在政治方面都實施封建制度;
J 在社會方面都有奴隸制度;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與老子、孔子
   、孟子、荀子出現的時間相去不遠,柏拉圖學院與稷下學宮建立的時間亦
   相近;
J 羅馬帝國建立的時間(西元前27年)比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間(西元前
   221)晚不到200年。〔比秦始皇統一中國更早的幾個大帝國,其領土
   面積最大時期的君王是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I;於西元前522
   前486年在位)、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於
   西元336~前323年在位)、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於西元前
        269~前232年在位)〕
J 中國人建長城,羅馬人稍晚也在萊茵河與多瑙河間建界牆、在英格蘭北部
   建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在蘇格蘭中部建安東尼長城(
       Antonine Wall),大家建長城和界牆的目的都是為了阻擋北方部族南下
J ………

三、之後中國與歐洲在各方面發展出現差異的源頭 

1. 中央政府集權程度
中國於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建,實施中央高度集權的郡縣官僚制。歐洲羅馬時代的政制初期為部落聯盟,之後發展為貴族寡頭專政的共和制,西元前27年與中國一樣改為帝制。帝系之更迭一樣有賴武力,成功依法世襲者有限;元老院與人民大會仍然繼續存在,還設有監督皇帝的監察官,雖然實際功能都不大,但聊勝於無。因為羅馬帝國没有像中國那樣發展出比較健全的官僚體制,貴族與各行省軍事將領間政治結盟與鬥爭的情況比中國複雜,大多數羅馬皇帝集權與有效行政的程度不如中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後歐洲進入多國分裂的封建時代,全歐洲總體行政效能更不如中國。(從行政管理技術的角度看,封建制度比郡縣官僚制度原始) 

2. 政教合一與政教分立
本系列前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政教分立使歐洲人民需要同時供養兩套統治人馬
,負擔加重;與中國老百姓相比,歐洲老百姓多交了稅錢,並無更多好處,反而多受並非必要的約束當政教激烈鬥爭時老百姓更慘。 

3. 社會自由程度奴隸、隸農自由農、佃農
羅馬時代好像比中國民主,事實上羅馬公民僅佔總人口之少數,人民多為奴隸,自由農不多,大家被貴族階層統治,甚至是奴役;中古封建時代農民同樣被剝削得很厲害。中國在大一統後雖有皇親國戚與官僚、士大夫階層,但階級劃分不若歐洲森嚴;基本上没有奴隸,自由農、佃農的生活基本上比中世紀歐洲隸農自由。 

4. 工藝發展
由於中國集權的中央政府於漢朝初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進步的農業技術,使中國農業的生產力高於歐洲。也由於與歐洲統治階層相比,中國集權的中央政府没有掐老百姓過緊,在中世紀時期中國境內的私戰較少,社會基本上比歐洲安定,老百姓較有自由發展的餘裕,看起來除建築工程水準不如歐洲外,一般生活用品的工藝水準大致比歐洲高。 

5. 科舉制度
一個組織體的結構與運作方式當然會影響組織效能。一個大國的運作效能,由其中央與地方行政體係健全的程度決定。歐洲國家與中國的最上位統治者基本上都是世襲到被競爭者以武力取代,但中國以科舉考試的方式選任各級新進官員、官員不世襲的制度,使中國政府的行政效能高於歐洲社會。不僅如此,

從某個階級分類法看,中國社會在秦朝以後、民國以前可以分成三個大階級
­­ú 以皇帝為首的政府統治階級。
­ú 未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府的大批讀書人–士。他們也屬於被統治階
  ,但因為大多以民間學校(私塾)的教師為業,自然成為民間的意見領
  袖、輿論的製造與傳播者。由於他們與皇帝、政府官員讀同一套儒家的
  經書,人數比政府官員多得多,便掌握了傳承理論體系的道統,成為以
  輿論監督政府行聖人之道的力量,政府常需攏絡。當然士大夫階層也難
  免甚至恆有醜陋的一面,並不比其他階層人格高尚。
­ú 被統治的農工商大眾;在農業時代大家自然重農;也許因為商人大多
  較機巧或奸巧,雖然比較富有、勢力大,但也常遭敵視(在同時代的歐
  洲情況相同,猶太人甚至老在社會發生大災難時被抓來當替罪羔羊)。

在農業社會要出人頭地只有做官一途。自武帝以後漢朝考選官員都自儒家五經的內容出題,隋唐宋明清諸朝之科舉都因因相隨,遂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知識的主流。 

實施了1300多年(5871905),人人可以報考的科舉制度〔包括武則天南周長安2年(西元702)開始的武科舉〕對中國推廣平民教育、普及知識、提高官僚水準、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統一各地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態度、亦即提高中國各地文化的一致性…有很大貢獻。 

(從總體觀點詳細比較歐洲聖經–教會體系,與中國儒家經典–士大夫階層在社會運作中的功能異同,非屬本文範疇) 

上述差異使得從秦朝到元朝這1,500年間,中國社會的生產力與文明高於歐洲。放寬一點看,或許可以說從西元前300年到西元1600年這1900年間,中國人民的生活福祉大致上比歐洲人民高。 

四、再之後中國與歐洲在各方面發展出現差異的源頭 

以後見之明看,十字軍時期社會的變化使歐洲轉折向上。 

從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三世紀末期,幾位能幹的教皇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接續發起或促成十字軍東征運動10961291,本系列之前曾以第七、八、九、十共四篇文章簡略敘述。除了收復伊比利半島外,延續了兩百年的十字軍運動並未能改變西方與東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地中海東岸與南岸的邊界,但使得歐洲
J 所有離家遠征、没有在戰爭中陣亡的農民兵眼界大開、識見提高;
J 許多領主與騎士陣亡,領主與騎士這兩個貴族階層的力量大為衰弱,亦即
   在君王之下,統治農民大眾的中間階層大為衰弱;
J 許多識字的從軍者在戰爭劫掠中接觸並帶回了保存在東羅馬帝國與阿拉伯
   世界中的古希臘與阿拉伯典籍;於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關閉其高
   等學府時,當地也有許多學者與技術人員帶著典籍西逃到義大利等地,都
   使歐洲與東方的思想學術交流迅速擴大;
J 與東方、埃及還有伊比利半島的商業貿易往來都因戰爭而更加擴大;
J ………
直接導致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君權擴張運動、商業快速發展、城市與市民中產階級興起、土地制度變革與農民自主權提高、自由農的數量大增…,這些變化相互激盪,使得歐洲不斷進步。 

文藝復興運動 

外顯的發展常是跳躍式的,但時間與歷史是連續的;無日積月累之功,即無一朝頓悟之妙–個人與社會的成長如此,墮落亦然。 

或許由於教會力量的專斷與保守,歐洲從西羅馬時代後期開始,到十字軍時代初期,約800年時間的哲學與科學發展可說是停滯的,没什麼可觀的創新。直到十字軍時代(包括伊比利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歐洲人才再度與古希臘時代活潑、理性的著作與思潮接觸,加上大學興起,知識便逐漸脫離教會與修道院的掌控而流傳開來,哲學與科學再度注重實驗等「科學」方法,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束縛與框限,重獲自由。 

義大利土地狹長地伸入地中海中部,長期作為西歐與希臘、北非、東方幾個異質文明交會的界面,貿易發達、社會風氣比較自由,於是財富與才學自然會聚;而財富與才學會聚自然推進了學術、技術與藝術的發展。如水之就下
,隨著貿易網絡,相對高端的商品、學術、技術、藝術、生活方式…自然從義大利向法國、瑞士、奧地利、德國、荷蘭、英國、西班牙、捷克、波蘭…漫溢,再觸發各地的發展,形成後世回觀歷史時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 

1213世紀進入歐洲或由歐洲新創的產品有阿拉伯數字、風車、紡車、造紙工廠、磁力指南針、眼鏡、天文望遠鏡…。同時在醫學、哲學、法學、詩
、建築、雕塑、高等教育等方面都有可觀的新發展。 

在被多數歷史學家界定為文藝復興時期的1417世紀,希臘語的文學、歷史、演講和神學資料進入西歐學校的課程中;禁欲、蒙昩的傳統權威與教條被摒棄,解放個性、肯定人權、寫實、講求科學的人文主義興起;各地的作家不用拉丁文而用自己的方言寫作,帶動了大眾文學;在政治上反對封建體制、推行民族國家中央集權的官僚系統… 

本文僅略舉若干後世所知名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與作品: 

文學:
但丁(1265-1321義大利人,著有神曲等)、彼得拉克(Petrarch1304-1374義大利人,著有歌集等)、薄伽丘(1313-1375;義大利人,著有十日談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人,著有許多詩歌、戲劇)… 

藝術:
達文西(1452-1519;義大利人)、米開朗基羅(1475-1564;義大利人)、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義大利人)… 

哲學、政治學:
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義大利人著有論人的尊嚴等)、馬基維利(1469-1527;義大利人,著有君王論等)… 

科學:
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德國人,發明鉛合金活字印刷術)、哥白尼(1473-1543;波蘭人,著有天體運行論等)、維薩流斯(Andreas van Wesel1514-1564;比利時人,著有人體的構造等)、韋達(François Viète1540-1603法國數學家,著有分析方法入門等)、伽利略(1564-1642;義大利人,著有兩種新科學等,Albert EinsteinStephen Hawking等科學家都稱他為現代科學之父)、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英國人,著有心臟與血液運動論等)、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愛爾蘭人;著有懷疑派的化學家等)… 

……… 

西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中國明朝開國,1644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滿清遷都北京。從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在科學領域的成就看,中國文明自明朝中葉以後已落後於歐洲。 

宗教改革運動 

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約1320-1384;英國人)自1376年起批評教會過於和執政者接近、政教勾結、生活優渥腐化、許多由教宗所主導的教會規條不符合聖經的意旨 

揚·胡斯(Jan Hus1369-1415;捷克人)大肆批評教宗等聖職人員貪財濫權,言行已偏離基督真道,強調教會的主權屬於耶穌基督,聖經中所記載基督的話才是信徒的依歸,而非教宗或其他神職人員所訂之規條,要求平民在彌撒中也能領聖杯(當時教會規定只有神父可以領聖杯) 

(早年只有神職人員才能接觸到拉丁文聖經手抄本,文藝復興時期陸續完成各國語言之翻譯本,活字印刷術問世後聖經便逐漸被印刷普及)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人,將聖經翻譯為德文)反對神職人員專制設定人是否能夠得到上帝赦免其罪的標準,譬如購買贖罪券等等,主張惟有藉著上帝的恩典因信稱義…。1517/10/31他在德國Lutherstadt Wittenberg 教會的門上貼出反對贖罪券的95條論點,徵求學術辯論,有人將原拉丁文內容翻譯成德文,並印刷發行,立刻傳遍歐洲,大大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衍生出二個主要的新教教派:路德派與加爾文派。加爾文派的領袖是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國人1536年後定居瑞士日內瓦 

當時皇帝、君王、領主、議會,貴族、騎士,教會中不同教區、修會、修士
、神學家…分別支持羅馬教廷與新教,小型戰爭不斷,在各種政治、宗教、經濟的利益衝突中,引發1618-1648擴及全歐的三十年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在宗教方面的結果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諸候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天主教、路德教與加爾文教均為合法宗教、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君權擴張運動 

J 許多領主與騎士在十字軍東征戰役中陣亡,君王大規模將領主封地收歸君
  王所有的阻力大幅降低;
J 教會的權威遭到質疑,與君王抗衡的能力降低;
J 商業、城市、市民中產階級逐漸興起,商人與工匠們自然組織行會,他們
  大多支持廢止貴族封建制度、擴大君權與官僚體制;(這麼做對中產階級
  有利)
君王就利用時勢擴權,將軍隊與財政等權力迅速收攏到君王手中,民族國家就隨著封建體制之逐漸退廢而成型。法國與俄國甚至成為君王絕對獨裁的國家。 

與歐洲大陸上幾個大國政制發展的節奏略有不同,英國在1066年被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征服[本系列曾在六、戰爭(二)一文中簡述]後,到1210年前後領先成為歐洲王權最集中的國家。但1215英格蘭的封建貴族們為削減國王過大的權力,在倫敦聚集,強迫國王約翰(John, the Lackland)簽署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即最初的大憲章(
Magna Carta the Great Charter),規定由25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權隨時召開會議否決國王命令,並可使用武力佔據國王的城堡和財產。等貴族們各自返回封地後,約翰立即宣佈廢棄法案,教宗也否定貴族對法案所載權力的要求,英國即陷入內戰。本文不敘述後續發展,大致上英國政制自此反反覆覆、領先其他國家展開君主立憲的進程。到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召集模範國會(Model Parliament)後,議會政治漸入正軌。英國之所以領先走上君主高度集權與之後君主立憲的道路,自有其國內外原因,本文不敘。 

商業快速發展、城市與市民中產階級興起 

二百年十字軍東征大大促進了工商業發展;因為地理區位關係,做為十字軍整備基地的義大利北部地區與西西里島得利最多,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許多城市迅速繁榮,財才會聚,自然招來當時實力最強之神聖羅馬帝國的侵略。腓特列一世Frederick I)於1154-1174年間5次進軍義大利,並於1158宣告統治義大利。1167年教宗國與西西里組成倫巴底同盟(Lombard League),北義大利的多數城市陸續加入,共同抵抗神聖羅馬帝國在義大利擴張勢力的企圖。1176年同盟擊敗帝國軍隊,在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約
Peace of Constance)中,帝國同意各地方城市擁有獨立的內政與司法權,可以自由選舉執政官。同盟於1250腓特列二世Frederick II本系列於十、戰爭(六)中對腓特列二世曾有簡略介紹]去世,帝國對於義大利的影響力大為降低後解散。 

當地中海沿岸居民嫻熟地中海航運後,由於海運的運量比河運與陸運大得多
、也快得多,地中海沿岸、尤其是北岸便發展得比較快。同樣的,波羅的海與北海沿岸、尤其是南岸也發展得比較快。1293年起波羅的海與北海南岸城市的商會組成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隨著時勢發展,同盟在擴大後又衰弱,至1669年解體;本系列曾於「十一、戰爭(七)」中有極簡略之介紹。 

商人與工匠聚居城市後,他們的收入與知識程度比農民高,很自然地逐漸依專業類別組織行會,以集體力量維護並爭取行業利益;人類生活的內容慢慢多采多姿起來。 

由於貨幣與銀行業的發展使得財富得以累積並移動,以後見之明回看,在商業興起、商人致富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現端倪。 

農民自由化
 
在封建領主與騎士階層勢力弱化、商業快速發展、城市與市民中產階級興起的過程中,農民的自由程度提高–是合理而自然的發展。
 
黑死病 

1348-1352年間黑死病流行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一般記載認為大約有三分之一人口(城鎮人口死亡率多超過一半),2,500萬人死亡。之後於義大利(1629-1631)、倫敦(1665-1666)、維也納(1679)、馬賽(
1720-1722)、莫斯科(1771)等地再度爆發。
 
黑死病對歐洲造成頗大衝擊:
  人口減少
→農田荒蕪、物價暴跌、百業蕭條…
→勞工缺乏、工資提高、基層勞動同胞的人權提高
可耕地∕人口比例提高、人均資產提高,大有利於歐洲後來的發展
  大眾人生觀趨向消極、懷疑權威
→今朝有酒今朝醉,酗酒、賭博、享樂等放縱行為增加…
→對神的善能產生懷疑、宗教信仰動搖、教會的權威降低
  替罪羔羊遭殃
→農民與富人、城市人衝突(認為黑死病由城市人、富人帶來)…
→猶太人照例成為大家歸咎的主要對象之一…
  地方政府的權威增加
→地方政府因為負責第一線救災,權威增加…
影響公共資源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之分配
  文學與藝術的方向改變
→城市中懂拉丁文之教士、教師死亡甚眾,地方文字重要性提高
→宗教題材大幅減少、生活寫實題材大幅增加
  ………
藍字顯示之影響較長遠。

歐洲文明或說基督教文明的邊疆往外推移 

將邊疆往外推移本就是十字軍運動發起者的主要目標之一,雖然歷經200年戰爭,基督教文明在東方與南方和伊斯蘭教文明的邊界並未變動,但在西南方伊比利半島上的收復失地運動、與北方十字軍運動[本系列曾於、戰爭(六)一文中簡述]都是成功的,俄羅斯也成功地向西伯利亞拓展;最成功的毫無疑問是地理大發現,本文另立一節。 

五、地理大發現 

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義大利威尼斯人;1271年隨父親與叔叔出發,1275年抵達中國上都今開平,隨後抵大都今北京1292年從泉州經海路返國)在義大利熱那亞的監獄中口述其遊歷中國的經歷,由獄友比薩的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語(Occitan language)寫成馬可波羅遊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遊記於馬可波羅在世時即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為鉛字活版印刷術發明前少見的跨國暢銷書,可見當時歐洲大眾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嚮往之情。

或許受到市場上許多來自中國與東方的高檔產品,像絲綢、瓷器、香料,和馬可波羅遊記等等的影響,當時歐洲人長期響往東方。東方的產品經由陸路來到西歐時,由於多次徵稅、轉手,價格很高;於是航海經驗豐富國家中富於冒險精神的人們,在15-17世紀間,前仆後繼地展開了後世所稱的大航海或地理大發現時代。 

前仆後之所以還有大批後繼者,是因為探險的倖存者都因為帶回來的船貨在扣除探險隊總投資後仍有富餘,而發了大財。 

本系列曾於十一、戰爭(七)一文中簡述中國鄭和下西洋與歐洲向東探索之里程碑性質的事件。以航線而言這些航海探索可以分為沿岸航行與橫渡大洋兩類;初期歐洲航海家的絕大部份探索均為沿岸航行,哥倫布因為深信地圓說,在從西班牙國王、王后及其他投資者處集足資金後,於1492年開創了首次越洋航行: 

1. 沿岸航行
–繞經非洲南端往印度,再續往東方(這是當年探險者最常採行,商業價值
  最高、最成功的航線)
–東北航道[經巴倫支海(Barents Sea)、新地島(Novaya Zemlya)、北
  冰洋往東探索。維特斯·白令(Vitus Bering)探險隊的副手阿列克西·奇里
  柯夫(Aleksei Chirikov)是第一位經東北航道抵達北美洲西海岸1741
    的歐洲(俄國)人,可惜因為二次派遣小船尋找下錨地點都失敗而未
  登陸] 

2. 橫渡大洋
–中大西洋航道(這是哥倫布4次往返歐洲與美洲的航道。1492年哥倫布的
  首次越洋探險其意義猶如1961年蘇聯的首次載人環繞地球飛行而冒險
  程度遠過之。1959年蘇聯無人太空船於登陸月球時撞毀、1969年美國2
  空人成功登陸月球後返回地球)
–西北航道(越北大西洋,沿今加拿大北部沿海往西探索。1903年才完成首
  次全程通行) 

十字軍東征、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地理大發現的年代歐洲社會(政府+民間)充滿動能,自然導向了科學研究、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民主政治、社會主義、醫學革命、資通訊革命等一連串發展。 

這段期間中國人在做什麼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