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白銀帝國的手工業與醫學

廿一戰爭(十七)白銀帝國的手工業與醫


在工業革命前,人類會運用石初態金屬與簡單的合金,和獸(牛、馬…)、水、火、風、自然重力(位能;水的自然推力也來自位能)等天然、原始(一階)的能源能量來協助工作。會用木竹、葉加工油熬炸動物油脂舂製植物種籽(麻籽、菜花籽…)〕煤(屬化石類能源)、天然石油…為燃料會用輪子、槓桿、離心力…

在工業革命後,人類工作時運用的能量迅速多源化:除了以前的一階能源能量與燃料外,還會運用蒸氣、電、磁、原子核子、光等衍生能量來推動複雜的機械裝置為人類做工會運用經過多層次加工後所得的化石化學、核反應等類燃料(有固氣態)…

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機器時代,文明發生很大變革,之前的製造型態被歸類為手工業。


手工業

一、分工合作

人類從很古早的時候就知道分工合作了。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一伙人一起從事一項工作(專案–可能是打獵、打漁、打架、蓋房子…)時,各人或各組人之間會分工合作;士、農(包括漁、獵…)、工、商…之間,各產業內、產業間都有分工合作。因為許多事務都有聚集與規模經濟,也自然會演變出地域分工。不只人,土地、動植物和非生物的生產力亦被人依其特性分工合作。

二、民營與官營

人類的手工業小作坊在古早開始時因為產能產量不高,很自然的,會先為君王和其僚屬等統治階層服務所以由官方直接管轄;因為工人不事耕織由官方保障他們衣食無缺,這是員工具公務員待遇的徹底官營。官營又可分為由中央政府經營的國營、和由地方政府經營的官營等型態,本文併稱官營。

在農業產能產量有多餘時,手工業和服務業–商貿、娛樂業…)的產能產量就會增加服務範圍就會擴大到平民百姓,並出現民營作坊。在滿足官府需求後,當地作坊會先為鄉里需求生產落腳在城鎮中的作坊會先滿足市民與城鎮周圍鄉村居民的需求;活躍的商人會試著將作坊的產品運銷到外地。本系列曾提過在需求–生產–商貿供給的系統中,商人由於掌握最多的市場資訊,會賺最多的錢。但在幾近獨占或供不應求的商品市場中,生產者為王。

從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看,在戰國時期各地民間就有許多經營不同事業致富的人。在工業生產方面司馬遷曾提到巴寡婦清,其先得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和「猗頓(戰國時期人名)用鹽鹽起;而邯鄲鐵冶成業,與王者」,還提到卓氐、鄭氐、孔氐、邴氐數人皆以冶鐵致富。

〔史記為司馬遷撰述,大約成書於漢武帝征和二年(西元前91年)前後,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號;西元前104101)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指丹砂,是一種藥用礦物,研末入丸散或沖服,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外用可治療瘡瘍腫毒;秦皇帝萬乘均指秦始皇。邯鄲戰國時代趙國首都,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有冶鐵都之稱今為河北省一省轄市;是相等的意思

中國歷代國君為了充裕稅收、維護統治權力等目的,將若干關鍵性業譬如礦石、冶鐵、晒鹽、牧馬、火器、熱賣舶來品等商品的產銷收歸官營。歷代文獻中常有百姓抱怨官營事業產品在品質和價格等方面不如民營。

在君權時代官方需求量大的高級商品常有專門供應官方需求的官營作坊或工場存在,官營與民營事業並存是歷史常態

三、匠籍制度

民以食為天,古時候無不以農為本。同時為了紡織服飾、興築各項有關民生與國防之工程設施提供生活器具與軍需用品,也不會忽略工業發展。所以歷代都很重視各類工匠的匠藉管理,有不少皇帝還重視到不許工匠轉業規定其技藝必需世襲

為了徵稅,人類很早就有戶藉登記與人口普查制度,只是大家為了逃稅會匿報人口人口統計很難確實。

即使現代實施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仍常以國家力量保有(補貼民營或國營)若干關鍵性生產能力,對於關鍵性人才也常會列冊關心他們的動態。民營大(有力)企業為了保持或不斷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對於關鍵性技術、人才、原物料的關心程度比國家只高不低。

四、產品的商品化與生產型態

各種物品,不管是生物還是非生物,都可以商品化。在近代早期的經濟學中
,作者為了將商業或商品競爭分類,稻米市場常被用來做為完全競爭
產品無差異,有很多於總供需量中佔比很小的賣者與買者自由買賣的市場中有關各方都無法單獨影響價格)的例子,但今天米是可以差異化的,有不同品牌水在三十年前基本上是免費的常有善人燒了茶水連同碗置放於道旁的架子上供行人自由飲用,這是功德;今天飲用水是有價的,也被差異化,有不同品牌至於人,早就價格差異很大了。

古早時候手工業和農業一樣,生產者以個體戶或家庭戶的經營型態為主,偶有規模比較大的農、牧礦場或工場。工業革命後工廠的競爭力大增,成為工業生產型態的主流,生產管理很快成為顯學與專業。

有研究者估算中國在鴉片戰爭時國內市場總銷售金額前二名的商品是糧食和棉布,其商品率分別為10.5%52.8%。可見當時農家糧食生產主要還是自給的;棉布的商品比例雖較高,仍大多由耕織結合的農戶生產供應。所以宋明、清三代雖然基本上商業活動日益繁盛不事耕織的專業人口日益增加但到清末中國社會仍未脫離自然經濟的型態。

在人類對商品既要低價工廠量產的標準品)又要差異化(有個別品味的極少量特產品)的期望下未來當3D列印式生產技術與其週邊各類供應體系發展到具有市場競爭力時,在網購環境中,各類小型體商品的產銷型態會與現在不同。

五、手工業技術等相關發展

在海運發達前連通中國中原、關中、中亞、西亞、歐洲地區的商路被稱為絲路,可推測這段期間中國與週邊國家之貿易是出超的。而在全球海運出現突破性發展,歐洲人到全球殖民後,尤其自1565年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開通馬尼拉大帆船航線後,中國商品更對全球出超,成為白銀帝中國之所以自大約西元前100年張鶱通西域之後,到西元1810年鴉片大舉輸入初期之1900年間大多能夠出超是因為中國民生手工業技術持續領先周邊國家與西方世界當然工業發展的前提是農業生產能夠養活大批不務農的工、商業與政府官吏等人口。

出超是近代貨幣運作與運作知識比較成熟後出現的詞,一般在討論古代經濟時很少用這個詞,因為没有貨幣統計數據。

秦代墓葬中出土的陪葬物品和當時的文獻記錄看當時煮鹽煉丹
、葛、絲紡織製鞋、製革、冶銅、冶鐵、製陶、木工、竹器、漆器、玉器、玻璃、模具、雕塑、車輛、建築工程等技藝已相當發達。秦始皇墓中出土的青銅製兵器多經過鉻酸鹽處理,至今仍能寒光閃閃、相當銳利。

西漢時發明紡織提花機,織品益發精美。冶鐵技術有很大進步,已開始用煤煉鐵鐵器的種類與數量增加、質量提升。能以百煉法(增加鍛打與淬火次數以減少雜質提高強度)炒鍊法(將生鐵加熱至半液體和液體狀態,加入鐵礦石粉不斷攪拌,與空氣中的氧一起作用,以降低生鐵的含炭量)製鋼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已多有用鐵、鋼製造者。

由於鹽鐵生產對民生的重要性政府稅收入不敷出,以及民間大業者富裕到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引發物議並有干擾皇權之勢漢武帝遂將鹽、鐵與冶銅、鑄錢業收歸官營;東漢時冶鐵業再改為民營。

西漢時蔡倫發明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造紙的方法。能用銅、鐵造齒輪。能造長20米、寬78米的船隻。東漢時發明水力鼓風爐用以燃旺炭火鑄造鐵器。懂得用火井(天然氣)煮鹽,產量提高一倍。陶器向早期瓷器發展

南北朝時代北齊國550577年)前後年間,綦毋懷文發展出灌鋼法,用溶態的生鐵灌注到没有鍛打的熟鐵中,使鐵滲碳成鋼;用雙液淬火法製刀(稱為宿鐵刀),提高了刀的品質和產量,同時大量節省了昂貴的鋼材。

隋朝發展官營手工業,將全國各地優秀工匠遷居長安、洛陽,還經常徵召各地工匠到京城服役,為皇室、官府、軍隊生產各種公務、軍需和生活用品在京城與地方州縣設置許多管理各類官營作坊的機構(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君王與諸候們就這麼做了,但隋朝做得更霸氣)隋代能製堅硬美觀的白瓷器皿(之前北朝時代開始)、能造大船。資治通鑑記載在大運河連通後,隋煬帝於大業7年(611)用50多天從江都(揚州)巡幸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時乘坐的龍船長200(隋尺折今29.51厘米,200尺約59公尺)5045船身分4層,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都用金玉裝飾下層供太監等宮內侍臣居住。

隋代的建築工程頗有可觀。除了疏鑿連通(南北)大運河,興築大興(長安
)、東都(洛陽)等城市外,李春於大業6年(610在今河北省趙縣洨河上所建造的一座大石拱橋(趙州橋,今稱安濟橋),橋長50.82米、寬9米、圓弧拱跨度37.47米、高度7.23米,大拱上左右各有兩個小拱,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洪水壓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而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其構思與施作很可貴。




























趙州橋(今名安濟橋;錄自維基百科)

在跨度相同時,1/4弧拱橋的弧長,比當時標準的半圓弧拱橋的弧長短少
43%。因此趙州橋橋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圓拱橋節省40%上,既減輕橋身的自重和應力,又使橋面坡度比較平坦,便利橋上的交通。由於趙州橋圓弧拱的跨度大,其拱高足以讓水面船隻通行1991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定為土本工程歷史古蹟(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s;到
2014年止共有27個國家263入列,中國僅此一件,在名單上未見長城。入選工程偏重美國)〕

唐代發明火藥與雕版印刷(有學者認為中國在6世紀時就使用雕版印刷),對紡織品染色和陶瓷品施釉技術有相當大進步,在金銀器與銅鏡製造、竹造紙方面也有新發展。有記載絲織品的質料和花樣在33種以上,並能編織精美的毛織品與白棉布衫。著名的唐三彩能在高嶺土胎上加黃青或藍三種色釉燒製而成。同時從目前出土的許多唐代精美之金銀銅鐵製器物看,當時已普遍使用簡單的車、切削、拋光、焊接、鉚、鍍等工藝。

唐代時手工業者逐漸集居城市。對於手工技藝之教習,新唐書(古代有後朝編撰前朝歷史的傳統五代時期即有唐書北宋仁宗認為唐書編得不好下詔重修用了17年始成)百官志曾記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謾刀鞘之工二年,矢鏃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幘之工九月。教作者傳家技」。手工同業也從唐代開始組織行會維護業者利益同時處理業者與官府之間的溝通事宜

宋代在學術研究與工藝創新方面的活躍程度,在中國君權時代可能僅次於戰國時期。改良了灌鋼法,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竹筒鑽井汲鹽術,指南針也很可能在宋代發明。紡織業興盛,明顯出現地區分工的情況:廣南西路(
包括今廣西全境、雷州半島及海南島等地)棉紡織業、兩浙(兩浙路,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蘇省的鎮江市和蘇錫常地區、上海市、福建省閩東地區)和川蜀地區絲織業發達、西北地區毛織業聚集,麻織業散布在廣西
、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在高級絲錦上以精細的金線或金箔織邊或編織圖案。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所產宋瓷外銷全球河北曲陽定窯
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窯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被稱為七大名窯。多種紙張大量生產,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政府國子監刻書被稱為監本、民間書坊刻書被稱為坊本、還有不少士紳家庭的私刻本。由於河運海運貿易發達造船業興盛廣州泉州臨安(杭州)、建康(南京)、平江(蘇州)、湖州(太湖南岸)、潭州(長沙)、衡州(衡陽)、揚州都成為造船中心最大可造出約600噸的船並發明隔水艙在海上航行時若有一二個隔水艙漏水船隻仍能安全航行;在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年)全國年造船量己超過3,300唐朝以前外國人來華貿易都乘坐其本國海船,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多搭外國商船;宋、元、明初則反過來。宋朝時鑄造硬幣的數量據信為全球最多,且品質精良穩宋錢在金國遼國朝鮮日本、南洋等地通行宋朝可能是全球最早較具規模流通紙幣的國家。

有研究計算亞歐地區有58個國家與宋朝通商,北宋神宗元豐3年(1080年)制定的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在各外貿港口有專賣外國商品的蕃市、供外國人居住的蕃坊、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的蕃學,朝廷還制定蕃商犯罪的罰條。

有研究估計北宋末期有46個城市人口超過10萬。

元代集中控制手工業工匠(官營),鹽酒、茶、農具竹木等重要民生必需品均由官府專賣但在實務上很難禁絕民營業者私下買賣其手工業比前代仍然有些進步。棉布產量隨著棉花田增加而增加。新產青花瓷造型優美、色彩清新。造船業用輪車起碇,用羅盤針在海上導航。陸續發明錫活字、木活字、輪轉排字架與雙色套印;會用小塊銅版鑄印。各手工業的行會組織日趨周密。

元代奴隸貿易盛行,有不少黑廝高麗奴被販運進口充當勞工,也有漢、蒙、色目男女被販運出海,中國內地之間也有買賣人口(有技藝者、童男女…)情事。為了防止被掠賣的人口逃遁,掠賣者或買主常以藥啞其口,或以火烙其足


明代規定各行省匠籍工人每隔二或三年(量住地遠近)需至京城服役三個月
,輪班更替稱為輪班匠,世代承襲,全家免其他徭役。由於每次服役往返都奔走道路旅途勞累、盤費甚多所以逃役者眾明憲宗成21年(1485年)開始准許輪班匠繳交匠班銀折扺役期,明世宗嘉靖41年(1562年)全面以匠班銀代替京城服役,最後廢除了工匠輪班制度但匠戶對政府的勞役義務仍然存在

明代使用旋坯車製瓷瓷坯更精細並標準化,以吹釉代替刷釉,施釉更加均勻光澤並發展出彩色瓷器從宋代改良的灌鋼法進步到蘇鋼法煉鋼;天工開物〔宋應星(1587~約1666年)編著,於明崇禎10年(1637年)刊行,是一本匯集當時農業與手工業技術的百科全書〕中繪有木製活塞鼓風箱,可以加大、加快鼓風量與風壓;明初有高一丈二尺、一次可融2,000斤鐵礦砂的高爐。

灌鋼法
將生鐵片蓋在捆緊的若干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更均勻的滲入熟鐵中;並改用塗泥的草鞋遮蓋爐口燒煉,使空氣中的氧易於滲入。

蘇鋼法
以熟鐵為料,置於爐中,將生鐵板放在爐口,當爐溫升到1300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地淋到生鐵液,以大幅提高滲碳氧化的效率,使鐵渣分離,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

世祖順治2年(1645年)廢除匠戶等專業人才需為官府服勞役的制度,官營手工業因為不易招募熟手而日趨没落。在較大工場或商場工作的百姓可以另投別主自由轉業。許多行業按件計資也按工匠技藝高低和工作繁簡論定工資到雍正時期蘇州踹布業(踹布工匠腳踏菱角樣式巨石,左右滾動,使布質緊密光滑)雇佣數量比明末增加了二三倍清朝中葉以後工人有倡眾歇作(罷工)要求提高工資的情況。

除紡織與瓷器製作技藝繼續發展外,清代玻璃製造有較大進步,清宮玻璃廠能生產透明玻璃和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造型美觀。煉鋼高爐有高一丈八、九尺

有記載稱康熙時戴梓(16351704)發明能連續擊發的連珠銃、衝天炮子母彈母彈內裝子彈)…,應屬後人編造,並無事實。

六、務農、務工、務商同胞的所得

鼂錯西元200154年;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太子家令,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論貴粟疏中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提到「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窮人想要富有,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刺繡不如在市區開刺繡品店。農工商業間全行業平均所得的差異排行,似乎自古以來基本上没有大變化。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待農而食之,虞(開闢山澤)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本文譯:徵是徵兆的意思;意謂在供需法則作用下,目前昂貴的物品未來會便宜,目前便宜的東西未來會昂貴
–如果要抬槓,當然現在有太多商品其功能愈來愈強同時愈來愈便宜
,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
)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又說〔…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看起來從古至今,大家對於人類社會分工合作與群體行為其背後動力的觀察並無二致從古今其他文獻看大家也多同意人性中善惡念頭都有…。

在網路發達後,傳統商人賺取資訊財的機會已日漸減少,商業形態正在發生革命性轉變的過程中。

從漢朝到清朝中葉,中國農業與手工業的技術,或說中國文明長期比四鄰國家高應該是事實。從漢朝到明朝中葉,中國文明不比西方世界低,甚至略高應該也是事實。但在工業革命後中國人以往在各方面的智慧結晶似乎全成了兒戲、小孩辦的家家酒。

近、現代研究經濟發展的專家們對於經濟發展的模式有:
延伸式extensive growthinvolution不變地延伸–長期停留在重復而没有改變的狀態,只有現況範圍的延伸與擴大)
斯密式the Smithian Growthevolution由改變分工方式與製程安排等結構所帶來的小幅而漸進式成長)、
庫茲湼茨式the Kunznetsian growthrevolution由技術變革帶來的跳躍或革命式成長
等等分類法有許多研究者曾對中國為什麼没有發生工業革命提出看法,本系列在之後再提康熙皇帝時會簡略說明為什麼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精英份子們在清初再度做了錯誤的方向性選擇。

醫學

與古代歐洲文明相較,中國至少在房屋建築與醫學兩個領域落後。前者顯現在現存的古建築上後者則顯現在古代與醫學有關的文獻上。

目前中醫理論雖已頗受西學影響,但其實務仍停留在望聞問切上,大概是外觀病徵(體貌言行、神情、氣色…)、把其脈象(頻率、強度、流態…)
、按其軀體(肌肉、筋骨;位置、強弱、緊弛…)問其異常表現與感覺,然後就其徵候依據學理(經絡、氣血、精神循環,陰陽臟腑寒熱、節瘤瘀塞腫膿、寄生蟲…)與行醫經驗,研判病源病因後用藥或再加物理治療(推拿、針炙…)。藥則大致如本草綱目〔李時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萬暦2115181593年)編撰修訂,於萬暦23年(
1596年)刋行期間遠途跋涉、多方採訪,是一部集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所載,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蟲、鱗、介、禽、獸等類單品或組合品項,經煎、煮、熬等加工程序處理後內服或外敷。

中國現存最早、理論已頗為系統化之醫書黃帝內經可能成書於戰國時期。漢代有淳于意、張仲景、董奉、華陀等名醫行醫的記載,有麻醉與解剖人體治病的傳說。隋朝政府設有大醫署教授醫學與藥學,翻譯十餘種天竺和西域的醫方書。之後歷代都有些小進展,但無大發明。清初康熙年間有些精通醫術的傳教士向中國傳授西方醫學,並被延攬進入朝廷建立試驗室傳授解剖學知識,給中醫帶來衝擊。

清末不少人嘲諷中醫「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其藥之而癒者,乃其不藥而癒者也;其不藥不癒者,則藥之亦不癒」,甚至主張廢除中醫。

從西方史籍看,有傳說Democedes於西元前522年在雅典建立醫學校西元前2
Galen of Pergamon129200 or 216即對解剖學有所著述羅馬人在
外科手術使用鉗子手術刀燒灼劑剪刀縫針、探針和擴張器等

宰赫拉威Abu al-Qasim al-Zahrawi9361013阿拉伯裔伊斯蘭教徒,被認
為是現代外科學之父,幾乎一輩子生活在西班牙西南部的Cordova10世紀時
可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當時伊比利半島被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統治
了許多外科器械(像檢查尿道內部耳朶內部取出咽喉內異物的工具
摘除死胎的鉗子,使用羊腸線縫合人體組織…)他在西元1000年編纂完成
30醫學百科全書醫學方法論Al-Tasrif英文翻譯名Albucasis in Surgery 
land instruments書中描述如何縫合血管、介紹牙科儀器、解釋血友病的遺傳
特性),其拉丁文譯本到西元1700時還是伊斯蘭和歐洲內外科醫生主要
的參考書、醫學院教科書。Rogerius1140前~1195年;義大利人1180
前後所寫的The Practice of Surgery為現代外科手冊奠定了基礎1241年神聖羅
帝國皇帝菲特烈二Frederich II)允許實行人體解剖。

雖然西方醫學的發展比中國好但不曉得什麼原因,西方傳染病(天花、黑
死病…)為虐似乎比中國還厲害;西方人的壽命到18世紀時與中國人似乎在
伯仲之間就是較長好像也長不了23

因為古時候對於戶籍没有紥實的登記與統計不知出生率以及嬰兒戰爭、疾病饉、各種災害…的死亡率所以很難推估古時候某地區人類的平均壽命;但有些研究者還是勉力推估。

有研究認為中國人在夏、商時期平均年齡不超過18歲,周、秦大約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初年35歲。中國大陸地區195757歲、198168歲;1985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
、女性70.8歲。

1950年台灣人平均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55

有研究中國歷代包括江山一統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死於疾病或衰老339人、不得善終272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

有研究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到西元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4000多年中,約有67個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皇帝平均壽命只有42歲。活不過40歲者60%

另有研究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209人,平均壽命僅39歲多

有研究清朝歷代皇帝一共生有103位皇子(不包括皇帝)、82位皇女,平均壽命皇子32歲、皇女26歲,大量死於5歲之前。其中康熙共有35皇子
20皇女,五歲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歲以上的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大部分死於40歲左右。享受最好的營養、生活水準醫療條件,清皇族的壽命不過如此,一般百姓可想而知。

歐洲有研究(括弧內為不同研究推估)穴居人平均壽命18歲、青銅時代希臘人近2018歲、古羅馬時代2329歲、文藝復興時代35)、十八世紀35.536歲、十九世紀4240歲,十九世紀45)、二十世紀初葉49歲、192055歲、193560歲、195268.5

有研究十九世紀末西歐地區的平均預期壽命約37歲,1900年美國約47歲。有研究1939年英國本土平均壽命63歲、印度27歲。有研究中世紀時印度約32歲,2000年時延長到64

有研究報告在中世紀英格蘭地主家庭男性的平均年齡約31.3要没有在兒童時期死亡,一個10歲孩子的預期壽年為32.2;一個能活25歲的人,他的預期壽年為48.315世紀時Canterbury基督教堂Canterbury是一個位於英格蘭東南海岸地區Kent County的天主教城鎮St. Augustine597年在此建立一所教堂與修道院Canterbury區的大主教座堂中世紀時成為一處眾人朝聖的地方)僧侶的平均壽命與上述地主家庭的男性(有高社會地位)近似。羅馬教廷Vatican亦近似。

有研究1975年全球平均壽命約59歲,其中在非洲極貧窮國家只有40歲,在工業發達國家70歲以上。

---------------------------------------------------------------

附錄:

大國重器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攝製,於201311月播出,介紹目前中國設備(裝備
製造業的發展,共6集,每集50分鐘。有興趣的朋友可藉以對中國大陸自1983年開始的重工業發展有一概略印象,或可降低在思考全球、中國、台灣發展策略時降低發生偏頗的機率

一、國家博弈

二、國之砝碼

三、趕超之路

四、智慧轉型

五、創新驅動

六、製造強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