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6, 2018
隨著科技發展,天涯已若比鄰;跨國,甚至在全球活動的個人與社群越來越多,將來若大家的語言文字能夠輕易相通,人類又會有新景象。外行人依舊省視全球在2013/1/1~2018/3/3之間幾椿可以注意一下的事件或課題,以避免就朝核問題做最後討論時視野過度狹礙。這幾椿省視比較着重戰略面,為求在省視時時間與事件脈落完整一點,部份內容會與之前幾篇略有重覆。由於內容較長,預計分3篇貼入部落格;下一篇將很簡單地省視中國戰略處境的變遷。
核子武器與裁軍
w 人類若干與裁軍相關的條約
依據聯合國裁軍事務∖登記冊和數據庫∖相關條約網頁內容,基本上照抄如下,並插入各國第一次進行核子試爆的年份,可以看到人類對於裁軍的努力。(大多條約可連結查閱)
多邊協定
–1945年美國首次核試爆
–1949年蘇聯首次核試爆
–1952年英國首次核試爆
–1960年法國首次核試爆
–1964年中國首次核試爆
–1972年《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
》
–1974年印度首次核試爆
–1998年巴基斯坦首次核試爆
–2006年朝鮮首次核試爆
(傳聞中以色列和南非都進行過爆炸當量很小的核子試爆,不錄)
雙邊協定
–1972年《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因美國退出於2002年失效
–1987年《美-蘇中程和短程核力量條約》
–1991年《美-蘇裁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1992年針對《第一階段裁武條約》的《里斯本議定書》
–1993年《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蘇聯崩解後由俄
羅斯承續START I)
–2002年《美俄裁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ORT–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Strategic Offensive Reductions)
–2009年《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取代到期的START II,經美國參議院與俄羅斯聯邦會議通過,2011/2/5兩國換文生效,有效期10年,並可以延長5年)
w 美國領導國際社會不擴散核武器體制,自己卻不完全遵守這個體制
–1968/7/1開放簽署、1970/3/5生效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
1項規定,各簽約國須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簽定安全保障恊議
(safeguard
agreement–SA),由IAEA查核簽約國屨行NPT的情況。
–美蘇從1969/11/17開始比較認真地進行裁軍會談,1972/5/26於莫斯科簽署美蘇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主要規定(一)可以各在2處地點,每處各部署100枚反彈道飛彈、(二)必須提供對方自由檢查我方相關設施部署的權力,這項檢查基本上經由間諜衛星執行、(三)共同成立一個協調會來處理與本條約有關規定的執行細節。
–1974/7/3美蘇簽訂一項限制反飛彈系統的協議,將佈署反飛彈系統的地點與數量縮減為1處100枚。
–做為領導國際社會進行不擴散核武器努力的國家,美國雖於1977/11/18與IAEA簽定SA(1980/12/9生效),但SA內容卻不適用於由美國單方面所決定,對與美國國家安全直接有關之重要活動與設施,對美國使用與移轉核物資也不做任何限制。(雖然不能說美國與IAEA的SA簽了等於白簽,但也差不多簽了等於白簽)
–1983/3/23美國總統於演說中倡議太空導彈防禦系統(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俗稱星戰計畫–Star Wars Program。這個倡議已經違反了1972年的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1984年成立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Organization(SDIO)統籌這項計畫,希望英國、西德、義大利、以色列、日本等盟國都參與。後來由於若干原因星戰計畫的進展很小,SDIO於2002年1月改組為Missile Defense Agency。
–1996/9/10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到2018/3/5有183個國家簽署,其中166國交存批准書,包括俄羅斯。本條約需要1996年時已擁有或正研究核能反應器的44國全部批准後才能生效;這44國迄今仍有印度、巴基斯坦、朝鮮3國未簽署條約,美國、中國、以色列、伊朗
、埃及5國雖已簽署條約但其國家議會未予核准。條約雖未生效,但聯合國每2年舉行一次促使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的會議。
–美國於1998/6/12簽署IAEA安全保障協議附加條款(Additional Protocol)、參議院於2004/3/31批准、美國總統於2008/12/30簽署、2009/1/6生效。(依IAEA網站Status of the Additional Protocol網頁資料
:到2017/12/4共有147個國家簽署附加協議、132個國家該附加協議生效;俄羅斯於2000/3/22簽署、2007/10/16生效;中國於1998/12/31簽署
、2002/3/28生效。外行人未查考美國所簽署附加條款之內容是否符合與其他國 家一視同仁的精神)
–2001/12/13(在2001/9/11恐佈攻擊、2001/10/7美英聯軍進攻阿富汗之後
)美國經與俄國討論,通知俄國將單邊退出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
;依合約條款,這項通知於6個月後生效。
–2002/6/13美國退出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6/14俄國亦宣佈退出,並稱不再受START II約束;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失效。
–NPT第6條敘述締約國承諾就及早停止核軍備競賽與核裁軍方面的有效措施真誠地進行談判,同時在NPT序文中提到促進停止製造核武器、清除現有全部儲存、並從國家武器庫中取消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美俄2國確曾朝此方向努力並有成效。2000年代國際政、軍媒體討論反導彈系統的內容很多,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增加;美國逐漸將中、俄2國並列為其威脅,中國逐漸成為美國的首要威脅;但有關各擁核國家更新核武庫的訊息很零星。隨著美國決定pivot
to Asia,2012年9月有美國媒體報導儘管美國正著手削減軍事開支,但是為了確保戰略威嚇能力
,計劃保留和強化核武庫裡的5,113枚彈頭,整修或更換運載、發射系統等老舊的核武設施,打造12艘新潛艦以汰換老舊的俄亥俄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升級現有的義勇兵3型洲際彈道飛彈,打造具有核武投射能力的F-35戰機以取代現有戰機;有研究單位預估美國未來10年至少須要投入3,520億美元經費來做這些事。
(美、俄2國近年對於發展核武的態度於下篇省視中簡述)
對於被國際社會視為防止核武器擴散機制4大支柱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美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俄裁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SORT),美國完全不遵守或不完全遵守後面3項,甚至可以將之擴大解釋為美國完全不遵守這4項,而美國卻領導國際社會在全球防止核武器擴散。美國在領導國際社會防止核武器擴散時,當年和現在不完全要求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遵守規矩;卻要求所有無核武國家完全遵守規矩,自然讓大多數國際社會成員覺得不服氣但無奈。
俄羅斯在發展核武器方面的行為似乎比美國守規矩,它的不守規矩容易被視為是對美國先不守規矩的回應。
如果大家認為應該繼續防止核武器擴散,美國仍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全面性領導能力的國家。
|
蘇聯崩解、北約東擴
w 蘇聯崩解後北約東擴
–二戰1945年結束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於1949/4/4成立,其軍事委員會下轄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迄今都由美軍將領擔任;除法國、西班牙和愛爾蘭外,所有成員國都指派一些本國軍隊由北約統一指揮。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北約經過199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3國加入,與2004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7國加入2次大規模東擴,2009年克羅埃西亞(
2013年加入歐盟)與阿爾巴尼亞(2014年成為歐盟候選國)加入、2017年黑山(Montenegro)加入後,原來東歐8國中,除了原南斯拉夫境內部份國土(現分裂為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科索沃、馬其頓4國)外都已加入北約,所有未加入北約的國家都陸續與歐盟簽署了穩定與夥伴協議(Stabilization and Association Agreement–SAA),接受歐盟許多方面的援助,希望能早日符合入盟條件。除科索沃與馬其頓外,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2國加入了北約的獨立伙伴行動計畫。
–前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中除波羅地海3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已於2004年加入北約與歐盟外,喬治亞(2004)、亞塞拜然(2005)、亞美尼亞(2005)、哈薩克(2006)、摩爾多瓦(2006 )5國各於括弧中年度加入北約的獨立伙伴行動計畫。
–北約目前有29個會員國。與前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繼承蘇聯)盟邦數量大幅減少。
〔北約的獨立伙伴行動計畫(Individual
Partnership Action Plans
IPAP)是北約與非會員國間一種進行對話與合作的固定伙伴機制〕
前蘇聯原東歐8個兄弟國家中只餘不到1國未加入北約,前蘇聯原15個加盟共和國中只餘7國未與北約建立關係。很自然的,俄羅斯對於北約這個軍事組織的東擴,會有國家西南面所受安全威脅增加的感受。
|
911恐怖攻擊事件、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伊朗發展核武器
w 911恐怖攻擊事件
2001/9/11上午有19名蓋達組織成員刼持了4架從波士頓、紐華克(
Newark, New Jersey)、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飛往舊金山與洛杉磯途中的民航客機,美國航空11號班機於當地時間8:46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北座大樓、聯合航空175號班機於9:03撞擊世貿南座大樓、美國航空77號班機於9:37撞擊五角大廈、聯合航空93號班機在機上乘客與刼機者搏鬥後於10;03在Shanksville, Pennsylvania附近墜毀(一般認為撞擊目標是白宮或國會大廈);除19名刼機者死亡外,造成2,977人受害(包括1,115人失蹤或遺體未尋獲)。
w 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
美國對911恐怖攻擊必然報復,在號召全球反恐的旗幟下:
–2001/10/7美、英聯軍進入阿富汗(阿富汗戰爭後來共12國軍隊參加
日本提供支援)
2011/5/1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海豹突擊隊於巴基斯坦境內擊斃,
2011年7月美軍開始逐步從阿富汗戰場撤出,但迄今衝突未結束。
–2002/7/10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行動部先遣隊進入伊拉克;之後美國
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JSOC)
若干Task
Forces(TF)亦進入伊拉克,為正規軍打前哨,偵察、確
認若干攻擊目標,並在正規部隊攻擊發起前奪佔若干機場等高價值
目標。2003/3/19晚JSOC TF20的TF Dagger、TF 7、TF 64越過伊拉
克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的邊界進入伊拉克…;2003/3/20
清晨5:34正規部隊發起攻擊。根據伊拉克領袖家人與前任保鑣提供
的情報,2003/12/13美軍捕獲伊拉克領袖。2010/8/18美軍戰鬥部隊
完全撤出伊拉克,伊拉克戰爭結束。戰爭中共有12國軍隊參加、日
本提供支援。美國在這次戰爭中雇用許多民間保安承包商協同軍隊
作戰,他們操作高科技武器、提供阿拉伯語和英語翻譯人員、以及
後勤補給等工作。
w 伊朗發展核武器
–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面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人口最多(2017年估計8,100萬人,與非屬中東的土耳其、德國伯仲)、有偉大的古文明與帝國(波斯帝國…)歷史、當今石油儲量與產量排名世界前5大、地緣影響力(包括隔波斯灣與阿曼灣相對的國家,共有13個鄰國)重要。
–伊朗發展核武問題本系列已於第(三)篇中做了很簡單的省視。
–(朝鮮於2006/10/9進行第1次核子試爆,2006/10/14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一致通過1718號決議對朝鮮實施制裁)
–2006/11/2-11伊朗舉行陸、海、空軍與民兵參加,發射地對地、地對艦、潛射飛彈的演習。2006/12/23安理會一致通過1737號決議案對伊朗實施制裁。
–伊朗與朝鮮2國發展核武初期事態演變有些類似。雖然國力比朝鮮強很多,但鄰國中沙烏地與巴基斯坦和美國軍事關係密切,在美軍佔領阿富汗和伊拉克後,可說3面被美軍包圍。若非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治與社會方面進展很不順利,伊朗是不妙的。
–伊朗迄今未進行核試驗,並於2015/7/14與列強簽署核協議。本系列將在下一篇中簡述列強與伊朗所簽署核協議的內容,不再省視2007年以後有關伊朗核武問題的事件。
很自然的,美國對阿富汗與伊拉克各方面的影響力增加,俄羅斯會有自己與傳統中亞、西亞盟邦之南面所受安全威脅增加的感受。
|
俄羅斯復興、美國在歐洲盟邦佈署飛彈防禦系統
w 俄羅斯復興
–蘇聯1991年底解體,一個主權法人(蘇聯聯邦)消失後,原來聯邦內部、聯邦與世界各國間有些債權債務寃找不頭、債找不到主,可能有如革了一次不流血的小命,有關各方的財富稍微重分配了一下
。有關各方基本上認命,基本上承續原蘇聯國際條約的俄羅斯對於原蘇聯債務也許能賴的就賴,藉機整頓一下,做些改革。
–2002/6/13美蘇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失效。鑒於研發、部署中、長程彈道飛彈的國家增多,因此研發飛彈防禦系統就成為若干有能力國家努力的方向。
–有報導稱美國的全球反飛彈防禦系統計畫在捷克建立雷達預警基地、在波蘭建立10個攔截導彈發射井,自2002年開始與2國政府秘密接觸
,但由於條件談不攏,當時遟遲未能達成協議。
–俄羅斯在療養、復原的過程中,可能為了追求效率吧,其領導人在早有相當基礎的民主政治體制上,採取塑造領袖權威、壓制反對批評等集權做法。若「感覺」集權在可忍受的範圍內而其績效超過成本,多數俄羅斯同胞會滿意並接受,但西方民主比較「成熟」的世界自然會覺得俄羅斯怎麼又走回頭路了…。
–全球石油價格從2003年第1季突破每桶30美元後基本上持續走高,2008年達到長波段頂點(2008/7/14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點,北海布倫特、杜拜、西德克薩斯3大石油市場2008年均價每桶96.99美元)。由於俄羅斯石油儲量、產量都不少(儲量在各國中排第7上下;年產量從2006年起超過沙烏地阿拉伯,迄今為全球最高),好像輸了血一般,又還過魂,面色紅潤體力旺盛起來;加上若干內政改革見效,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要恢復俄羅斯民族的光榮。(在全球各國中,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最高;2016年產量第2,僅次於美國)
–分2期於1964、1973年完工的雙線友誼輸油管道(Druzhba
pipeline,全球最長的輸油管道)在俄羅斯境內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阿爾梅季耶夫斯克(Almetyevsk, Tatarstan)收集來自東西伯利亞、烏拉山區、裏海區域所生產的石油,輸送到白俄羅斯南部的莫濟里(Mazyr, Belarus
),再分北、南2線,北線經波蘭輸往德國;南線經烏克蘭、黑海輸往斯格伐克、匈牙利、捷克;另一條輸油支線管道經俄羅斯布良斯克州的烏涅恰接合點(Unecha junction in
Bryansk Oblast)分別輸往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此外蘇聯還建設有天然氣輸送管道;油、氣生意有拉近俄羅斯與東、西歐社會各方面聯繫往來之功。(另有成品柴油管道分佈在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境內)
–近年在歐洲原油市場中,俄羅斯長期保持28%〜30%的占有率。在俄國原油出口量中,一般約有90%出口至非獨立國協國家;在出口至非獨立國協國家的數量中,歐洲約占70%,中、日、韓約占30%,近年中俄的石油貿易量增加很快。(獨立國協於蘇聯解體後的1991/12/8成立,目前有俄羅斯、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9個成員國,烏克蘭、土庫曼2個聯繫國)
–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Eastern Siberia–Pacific Ocean oil
pipeline(ESPO)〕從泰舍特(Tayshet)通往海參崴東邊納霍德卡港(Nakhodka)邊的Kozmino油港,再從Kozmino油港將原油運往韓國、日本及亞太地區。ESPO在中途的斯科沃羅季諾(Skovorodino
)分輸站建有一條輸油管支線輸往中國黑龍江省漠河縣,再輸往大慶。2011/1/1俄羅斯開始輸油到大慶,2012/12/25開始輸油到納霍德卡港邊的Kozmino油港。
–當俄羅斯還過魂又站起來時,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美、俄一強一弱之間比較和諧的氣氛到2005年前後自然會消減一些,利益衝突點漸漸多起來;同時俄羅斯在傳統大國心態下,對國家在西南面與南面受到壓迫不會覺得舒服。(俄羅斯西南面與南面各國若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比俄羅斯更欣欣向榮,俄羅斯有何可說?但若西方在軍事方面於俄羅斯周邊加強有針對俄羅斯嫌疑的部署,俄羅斯就會在軍事方面有針對性反應)(不過北約的軍事部署若不以俄羅斯為假想敵,要以誰為假想敵?當然2001年第4季以後增加了反恐這項新任務)
w 美國在歐洲盟邦佈署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可能因為在阿富汗與伊朗2國戰事順利、利比亞放棄核武計畫、北約與歐盟順利東擴、前蘇聯喬治亞與烏克蘭2國親西方政府於2004年上台…,其全球獨霸的氣勢於多極走向中似乎再回頂峰,在國際事務上美國單邊說了就算的情況在之前隨著歐盟、日本、中國…等國國力提升而減少的走向中再度增加。
–有研究稱美國於2005年考慮在海外建立環繞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網;2005年11月派團赴波蘭南部山區勘址;2006年5月提出在歐洲建立反導基地的選址對象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土耳其、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美國副總統2006/5/4在立陶宛、5/5在哈薩克演講時都批評了俄羅斯民主倒退、打能源霸權牌(俄國對銷售給前加盟國的石油不再以兄弟價,改以市場價計費)的批評。接著美國以伊朗不斷發展核武與彈道導彈能力為由,再度積極與波蘭和捷克2國商談建立反導彈基地的事。以捷克和波蘭的位置說在當地佈署飛彈防禦系統是為了防阻伊朗的飛彈當然牽強。(當時全球有美、俄、以色列、日本4個國家已佈署飛彈防禦系統)
–2007/1/20、1/23捷克與波蘭2國行政首長與媒體談話時顯示了同意美國在2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傾向。
–媒體報導2007年1月下旬俄羅斯航天、反導彈與太空防禦領域的將領們表示在捷克佈署雷達站、在波蘭部署反導中心可以監測到俄羅斯中部和北方艦隊(司令部在Severomorsk,於俄羅斯西北部的Murmansk Oblast有幾個不凍港口基地和造船廠)潛艇所發射導彈的相關資料,立刻輸入美國的反導彈控制中心,對俄羅斯及其盟國構成威脅;美國佈署在波蘭與捷克的導彈防禦系統可能推毀俄羅斯的洲際導彈,莫斯科將採取適當的反擊措施,甚至可能摧毀美國在歐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俄羅斯國家杜馬(State Duma–是俄羅斯的下議院,其上議院是聯邦委員會)、聯邦安全委員會、外交部官員也批評美國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波蘭、捷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這樣的行為是不必要的,破壞全球戰略力量平衡…。(波蘭與俄羅斯之間仍隔著白俄羅斯與烏克蘭2國可產生軍事緩衝功能,但俄羅斯決定強硬回應,意思是若西方勢力再向俄羅斯進逼,俄羅斯將反擊)
–2007年2月以後俄羅斯持續以多種方式回應美國想在波蘭與捷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譬如批評美國單邊主義、到處動武、為所欲為的錯誤政策;說民主不是一袋土豆,可以撒在那裡就在那裡生根開花;認為美國的做法將重新激起軍備競賽,打亂美國–俄羅斯–歐洲的安全體系;加強與敘利亞、伊朗、印度、中國、委內瑞拉…的合作並出售武器;2007/7/14宣佈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150天;制定針對美國在東歐佈置飛彈防禦系統的軍事計畫…。
〔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Treaty on Conventional Armed
Forces in Europe–CFE)由北約與華沙公約(Warsaw Pact已於1991/7/1廢除)2大軍事集團共同制定,旨在削減雙方於歐洲地區所部署常規武裝力量的條約,包括武器類型、削減方法、情報交換、核查措施、聯合協商小組等內容,1990/11/19由22國首腦於巴黎簽署,1992/11/9起無限期有效,生效後做過幾次補充與修改;在蘇聯分解與原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分裂後成員國變成30個。在因為克里米亞問題西方制裁俄羅斯後,2015/3/10俄羅斯宣佈自次日起停止參與CFE
;用了比較溫和的語氣退出。在美國準備於東歐地區佈置飛彈防禦系統時起,美國就違反條約,CFE實際上已失效〕
–2008/7/8美國國務卿與捷克外長於捷克首都簽署美捷反導雷達預警
基地總協定,內容主要包括美國對在捷克的反導雷達基地擁有指揮
權和管理權,可在基地部署美軍士兵;美國將承擔捷克免遭彈道導
彈襲擊的全部責任,並將在捷克受到恐怖襲擊威脅時與捷克合作;
設在捷克和波蘭的反導系統不得用於背離聯合國憲章的活動;美國
在沒有受到直接安全威脅的情況下不能主動發起攻擊等。
–2008/8/20美國國務卿與波蘭外長於波蘭首都簽署波美反導基地協議
,美國同意在波蘭長期部署愛國者導彈,幫助波蘭提升空防能力,
波蘭則接受美國在其領土部署10個導彈攔截裝置。
–2009/9/17美國新上任總統在白宮宣佈放棄在東歐建設導彈防禦基地的計畫,將飽受爭議,防禦遠程洲際導彈的歐洲陸基導彈防禦體系
,改為靈活性高,可適應多種任務需求的海基導彈防禦體系;同時在土耳其或巴爾幹半島建造陸基發射台與雷達裝置,令美國保護區域大大增加而且更有效。(美國官員在重新評估後表示與過去相比
,伊朗對發展遠程導彈的興趣減少,其中短程導彈襲擊帶來的威脅大於遠程導彈帶來的威脅)
(不同飛彈防禦系統之間的成本效益分析與戰略或戰術性取捨,必有很專業的嚴謹比較;比較結果會隨科技與政、經、社會情勢的發展改變。一般常識性的看法是若不在芬蘭、波羅的海3國、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一線佈署飛彈防禦系統,對防禦俄羅斯而言是一種後退;同時海基固然有其優點,但比陸基貴。不知道美國這種防禦線的後退,是不是能讓美俄進一步削減戰略核武器的談判容易些?或讓俄國更加努力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從之後美國pivot
to Asia的發展回看,美國在全球戰略佈局上,可能為了應付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即將增加的緊張情勢,而先行降低東歐地區緊張情勢,讓歐盟和北約多承擔些責任)
–2009/12/11美國與波蘭簽署美國駐軍地位協定,内容主要包含駐波美軍士兵在波蘭的法律管轄問題、愛國者飛彈在波蘭部署、以及2國在未來10年中的其他軍事合作等內容。
–2010/2/1美國國防部發表第1份彈道飛彈防衛檢討報告,指出彈道飛
彈的威脅愈來愈大,美軍已展開陸上、海上反飛彈系統的部署;計
劃於2011年在捷克安裝雷達,2012~2013年間在波蘭佈署10枚攔截
飛彈,2018年前在全歐洲完成飛彈防禦網的部署,以因應可能來自
伊朗的彈道飛彈攻擊。由於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戰略安全重心已重
新配置,歐洲必須分擔本身的安全責任。
(美國新任政府從決定放棄在波蘭與捷克部署陸基反飛彈系統,轉
變為又依照前屆政府好不容易在卸任前與波蘭、捷克敲定的陸基方
案佈署,顯示新政府對陸基反飛彈系統派的妥協。大家知道所有政
策都牽涉有關政商集團的利益,跨國政策更牽涉有關跨國政商集團
的利益;牽涉利益愈大,決策時各方競爭或說鬥爭就愈激烈,什麼
招數都有的,甚至鬥出人命)
–2010/7/3美國與波蘭簽署波美反導基地協議補充協議;波蘭外交部
與國防部說這份補充協議是對於美國新部署方案的技術協議,做為
原協議的附件。俄國外交部依舊重申莫斯科反對在歐洲部署飛彈防
禦系統,因為没有看到歐洲受到伊朗如此範圍與規模的導彈威脅;
說大家應當先進行聯合評估,然後再審視有沒有在不動用軍事手段
的條件下戰勝這些挑釁的措施。俄羅斯這個聯合評估的具體主張從
來没有被美國接受過。
–俄羅斯依舊認為在波蘭部署飛彈及在捷克部署雷達追蹤站,是對俄
國安全的一大威脅,將繼續就此問題尋求對話。美國則主張若能勸
使伊朗不追求核武能力,美國會放慢在歐洲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的腳
步。(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比在東歐大)
–2012/11/10媒體報導波蘭在其空軍基地為一小組前來協助進行飛行
員訓練的美軍舉行了歡迎儀式;媒體稱這個小組是美國在波蘭第一
批駐軍的一部份,波蘭政府歡迎美國和北約在波蘭駐軍,以增強其
國防。
|
洲際彈道飛彈、飛彈防禦系統、數位通訊作戰協調系統
突破飛彈防禦系統與核彈頭小型化
w 俄國的洲際彈道飛彈
–2007/5/29俄國政府宣佈能穿越當今與發展中飛彈防禦系統的RS-24 Yars洲際彈道飛彈試射成功,與UR-100N、R-36M2、Topol、Topol-M合計500餘枚構成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戰力。美國則有500餘枚義勇兵3型洲際彈道飛彈。[義勇兵3型(LGM-30):固體∕液體燃料引擎
、飛行高度1,120公里、射程13,000公里、隨射程能攜帶W78或W87的彈頭數不詳(有說8-12枚)、飛行速度每小時28,000公里、慣性+軍用GPS導航、準確度200米圓機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發射井發射、1970年起服役迄今〕(RS-24Yars:固體∕液體燃料引擎
、射程11,000〜12,000公里、能攜帶至少3枚500千噸或6枚150〜300千噸分導式彈頭、飛行速度每小時24,500公里、慣性+GNSS導航、準確度150〜250米圓機率誤差、發射井與輪載發射架發射,取代RS-18與RS-20;2010年6月起陸續服役迄今)
–一般認為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戰力不如俄羅斯,但核動力潛艇的潛射核導彈威力優於俄羅斯;核子威懾與核戰第2擊能力美國比俄羅斯強大。(RS-24公開的技術資料比義勇兵3型少很多,從公開資料看不出RS-24的威力比義勇兵3型高。不曉得美國國防部是不是為了爭取研發與建立飛彈防禦系統的經費,而故意放風誇大RS-24的威力)
–俄羅斯正研發RS-28 Sarmat洲際彈道飛彈,俄羅斯總統在2018/3/1對
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為它吹噓了一下。從已公開的資料中看,它的
特色是其運載火箭能承載10~24顆MIRVs(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這有助於突破飛彈防禦系統,提高對手
防禦成本。據報導這種技術已發展了約50年,全球至少已有6個國家
水準高低不同地擁有這項技術。
w 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
在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失效後,有些有能力的國家投入研發反導彈技
術,還是美國的績效領先,俄羅斯其次。
若要求周延,得從應用範圍與載台等角度看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
視應用範圍不同,可分為戰場、戰區、區域、國家等級別。
視載台不同,可分陸基、海基、空基(飛機)、天基等類別。
視攔截時程不同,可分為飛彈上升段、中間飛行段、下降段等差異。
視攔截高度不同,可分為大氣層外、高空、中低空等距離。
視打擊器不同,可分為彈頭撞擊、爆炸、電磁波、雷射光等方式。
還可以再分,但非專業敘述只能很簡單還未必正確地混搭著粗看。
天基系統
2018/1/19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的天基紅外線系統(Space-Based Infrared System–SBIRS)發射第4顆與地球旋轉同步軌 道衛星,提高了SBIRS的能力。SBIRS是一套以具紅外線感知能力的衛星群組,來發現並監控(包括長、中、短程)飛彈發射後其飛行全過程 的系統,包括:
–4顆高橢圓軌道(highly elliptical orbit–HEO)衛星
–6顆與地球旋轉同步軌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衛星,就衛星與地球的位置關係而言,它們可說是靜止軌道衛星。
–地面資訊接收處理與控制站(美國本土控制站、海外中繼站、多任務移動處理系統)
目前已佈署3顆HEO、4顆GEO衛星,每顆衛星都具有高速掃描型3色紅
外探測器(用來發現)+高分辨率凝視型紅外探測器(用來追踪)。
HEO可在飛彈發射後10~20秒內即捕捉到其尾焰,將預警資訊傳遞給指
揮控制系統;在飛彈助推段,上升段,中段和再入大氣層或下降段進
行全程探測與跟蹤,通過精確定位為攔截導彈提供座標,在來襲導彈
進入陸基海基雷達探測範圍前發射,實現多層攔截以提高攔截成功率
。
除飛彈預警、飛彈防禦指引功能外,SBIRS還可提供戰術情報收集和戰
場態勢感知等方面的訊息集成能力。
目前SBIRS還包括3顆2009年發射,分布在3個不同平面太陽同步軌道上
的3顆低軌道衛星,被稱為STSS(Space Tracking and Surveillance
System),它們都裝備了寬視場掃描探測器和窄視場凝視多光譜探測
器,為Defense Support Program(DSP–美國第1代的天基紅外線系統)
進行提升功能的實驗。由於之後美國選擇了GEO衛星,STSS將於壽終
後自然退出SBIRS。
陸基、海基、空基系統
美國從2004/7/22開始在阿拉斯加、加州部署陸基攔截飛彈;2009年初
步完成預警衛星、X頻段雷達、海基與陸基攔截飛彈系統的測試,並持
續進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與部署。美國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又國
勢強盛,有能力把飛彈防禦系統圍著俄羅斯在東歐、西亞、東北亞、
阿拉斯加進行陸基部署,在大西洋歐洲端、太平洋亞洲端進行海基部
署,還有人類中最強大的天基、空基部署以及核潛艇核戰第2擊能力;
當然也在北美洲本土進行陸基部署。
大致看,目前美國在飛彈上升段的防禦工具是薩德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雷達組有2種模式,分別用於
飛彈上升段、高層下降段;攔截高度40〜150公里、速度每秒2.8公里
(換算每小時10,080公里、8.24倍音速)、作戰範圍200公里、有報導
稱其雷達探測範圍可達2,000公里;曾多次測試自C-17運輸機中帶降落
傘落下後點火,成功截擊來犯飛彈;2008/5/28開始於陸軍服役,有報
導稱已部署於美國德州、夏威夷、關島、以色列、土耳其、韓國,在
以色列與土耳其僅部署雷達。若與發射端距離適當,搭載標準3型飛彈
的海基神盾作戰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也是不錯的飛彈上升段防
禦工具。此外美國研發過針對飛彈上升段的飛機載雷射系統,後來由
於技術問題與預算緊縮於2014年9月取消計畫。
在飛彈中間飛行段的防禦工具是標準3型飛彈(SM-3):2008年底起
於美國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神盾艦上服役迄今,陸基型2010年起於
歐洲波蘭與羅馬尼亞佈署。2008/2/14、2008/2/21美國海軍2次以改良型
標準3型飛彈擊毀衛星,第2次被擊毀的衛星當時在太平洋上空飛行高
度247公里、速度每小時36,667公里。美日合作研發,於2017/2/3晚
10:30於夏威夷外海首次進行海上試射並成功擊落目標的SM-3 Block
IIA,其最大攔截高度1,500公里、攔截半徑2,500公里、速度可達15.25
倍音速(換算時速16,200公里),但2017/6/21與2018/2/1兩次試射均未
能成功攔截目標。
在飛彈下降段中低層的防禦工具是愛國者飛彈(MIM-104 Patriot:視
PAC-I、PAC-II、PAC-III、PAAC-4…等型號不同其最大作戰高度10〜
40公里、反飛彈作戰距離15〜100公里、速度2.8〜6倍音速)。
陸軍薩德與海軍神盾2個系統其指揮、管制、通訊、情報資訊相容。許多專家認為飛彈防禦系統其防禦的「有效程度」可疑,但又不能不研發部署。
w 美軍的數位通訊作戰協調系統
–美國海上防禦目前使用艦載神盾戰鬥系統,艦載標準3型飛彈等各種
武器均由該系統管制。使用該系統的驅逐艦常被稱為神盾艦,目前
有美、日、韓、澳、西班牙、挪威6國海軍配置,中華民國與英國有
類似艦種,可以看到美國海軍的全球聯防意圖。〔神盾戰鬥系統(
Aegis combat system)–或譯宙斯盾系統,其作業概念從1958年開始
進入工程設計階段,歷經變易,1973年上艦試裝一套,1991/7/4第一
艘配備神盾電腦化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作戰系統的亞里·勃克級多用
途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下水服役〕
–美軍有戰術資料連結系統(Tactical Data Link–TDL)與Multi-TDL
Network(MTN)系統,能將各種敵人位置,我方位置等等「戰場 景圖」資料與作戰命令簡單轉換成統一電腦資料格式後再快速傳遞
接收,提供美軍(空、海、陸)許多指揮管制系統(C4ISR–
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s、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使用,目前北約盟國與日本也使用這
套系統。(MTN refers to the network of similar and dissimilar TDLs
integrated through gateways, translators, and correlators to bring the air,
land, and sea common tactical picture and/or 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together)
–理論上空軍、陸軍各作戰單位及武器單位的硬、軟體動態資訊均可
運用物聯網觀念將之聯結入作戰管制系統,依媒體報導美國若干軍
種已各自設計建置作戰管制系統。理論上空軍系統與陸軍若干次軍
種(譬如裝甲兵、傘兵…)的系統應該會先成熟,陸軍全系統離成
熟可能仍頗有距離,三軍整合更需要時間。
w 突破飛彈防禦系統與核彈頭小型化
–一般研究突破飛彈防禦系統的方法是提高飛彈速度、變換飛行軌道
、裝備電子干擾與紅外線干擾系統、分爆誘彈、MIRV…
–在發展MIRV時需要降低每顆彈頭的體積與重量,也連帶降低了每顆
彈頭的爆炸當量和殺傷力;這是核彈頭小型化。
–核彈頭小型化連帶降低彈頭仍然很高的殺傷力,這對人類來說很可怕,因為它降低了使用核彈頭的道德門檻,理論上它可以裝在短程和中程飛彈上發射,比較容易用較小型飛機甚至無人機運載投射,比較容易用艇載、較小型人駕車載、無人車載、甚至用人運載至目標處以延時或遙控方式引爆。
–與大型彈頭相較,理論上小型或微型核彈頭其疏忽和故意失竊的機率大幅提高。
–這種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衝擊與變化?
|
為什麼俄羅斯與中國大力反對美國佈署前沿飛彈防禦系統
飛彈防禦系統的第一階模組包括雷達(偵測目標區域飛彈的發射、飛行軌跡定位…)、攔截器(武器、載具、出發設施…)、資訊管理(資訊接收、集成、分析、決策、指令傳達、指令執行情況回饋…)。
設在捷克的高功率雷達轉個方向就可以從偵測伊朗變成偵測俄羅斯;設在韓國的高功率雷達要從偵測朝鮮變成主要偵測中國,其偵測角度的調整更小。而攔截器的打擊座標位置由決策軟件依據雷達訊息決定。
自動物之間有戰爭以來,於某類環境中,在某個位置上的武力其正從事
、將從事的是防禦還是攻擊行為不易在事前知道,何況還有攻擊性的防禦作為。
美國在競爭前沿地區佈署的飛彈防禦系統要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攻擊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吧?這要請教實際設計與操作系統的專家們。
一般認為目前的戰略性、戰區性、戰場性飛彈防禦系統美國領先很多,第2名是俄羅斯。日本與以色列基本上採用美國系統,並在若干專案上與美國共同研發。其他國家即使預算充足也還需要人才和時間積極累積經驗。
俄羅斯與中國用各種手段反對美國在其國防前沿地區佈署飛彈「防禦」系統是人性自然反應,需要講求的是怎麼思考、怎麼做才高明?
什麼樣的大國關係對人類總體發展比較好,以及如何在互動中發展對全人類有益的大國關係是人類永遠的課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