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看朝鮮核子試爆危機–抉擇(十)
Apr. 28, 2018
實施馬歇爾計畫期間
–1948/4/9~1958哥倫比亞內戰(敵對派系仍間歇交火,好轉中)
w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OEEC)
1948/4/16冰島、愛爾蘭、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西德、奧地利、瑞士、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
臘、土耳其18個國家為了協調接受美國馬歇爾計畫援助事宜,加速戰
後重建,簽署歐洲經濟合作公約,成立OEEC。OEEC的目標為:
・
為重建歐洲促進各國在生產方面的合作
・
減少關稅與非關稅障礙以擴張歐洲區內貿易
・
研究建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
研究多邊支付
・
建立高效運用勞動力的環境
OEEC於1961/9/30轉型為OECD。
w 1948/5/14以色列於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略)
–1948/5/15~1949/3/10第1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勝)
– 1948/6/16~1960/7/12馬來亞緊急狀態(馬來亞脫離英國獨立)
w 1948/6/24~1949/5/12柏林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柏林4國分占區
德國4國分占區
柏林4國分占區
二戰之後德國依1945/2/4-11雅爾達會議之協議被分為蘇、英、法、美4國占領區,柏林分為東柏林(蘇聯占領)與西柏林(法、英、美分占)2大區。德國重建開始後,蘇聯拒絕在其占領區採行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反之亦然。於是美國計劃先將德國西部的3國占領區合併後將主權交還德國人民。為說服法國同意合併,美國除了以馬歇爾計畫增加對法援助外,還保証德國西南部由法國占領的薩爾不併入西德。(1949年西德成立後薩爾成為法國的自治區,但鐵礦由法國直接控制。1955/10/23薩爾舉行全民公投,於1957/1/1回歸德國成立薩爾邦)
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盧6國於倫敦討論美、英、法3國占領區合併後制憲成立聯邦德國(西德),以及西德地區納入馬歇爾計畫等政治、經濟、金融、貿易事宜,自然未邀蘇聯參加,但在4個德占國共組的盟國管制理事會中也没有把倫敦會議的決議資料交給蘇聯。
------------------------------------------------
德國西方占領區1948年6月的貨幣與經濟改革
政府於戰時幾乎都先增稅到上限、發行愛國公債到賣不出去、直接徵用物資到徵不下去,然後直接印鈔票經過採購部門與軍公教人員薪資部門發出去,然後實施民生物資配給制,然後…。
若貨幣增加的速率持續超過可交易商品增加的速率,不是持續發生商品(消費商品、金融資產、固定資產、無形商品…)價格膨脹以消化多餘貨幣,就是產生愈來愈多滯積的貨幣,或既有價格膨脹又有滯積貨幣,給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通貨持續膨脹時市面上流通商品減少
,商家不賣了,屯積起來,因為賣了就吃虧。在價格管制或配給制度下通常黑市發達,要不就以物易物。
在戰後帝國馬克貶值的時代西方占領區出現一個奇特現象,美軍的香煙由於品質標準化、易攜帶、易分割、流動性高,居然成為日用消費商品交易計價的中介而貨幣化,還持續升值。這種香煙本位制讓美國占領軍搜刮了一小筆德國財富。
貨幣與經濟改革勢在必行。由於在1935~1945年間德國的現金流通量+活期儲蓄總額增長5倍,而比較不容易準確估計的GNP(國民總生產)也大約下降了一半,於是在改革計畫中基本上舊幣與新幣的兌換率定為10:1,銀行存款與債權債務等合約價格都按這個比率折算。但每人可將40舊馬克按1:1的比率兌換新馬克,雇主可為每位員工兌換60馬克的基本生活費,但只為企業提供發放給民眾之17%的新馬克,以增加市場上的商品供應,保證民眾日常生活能正常運行,並促進就業。銀行將每個儲蓄賬戶1分為2,一半的儲蓄可以10:1的比率立刻以新馬克提現,另一半要等90天後視市場情況再決定怎麼兌換,這可以讓銀行保有一半存款金額,不致於立刻被擠兌一空而破產…。
由於美、英、法3國一直無法與蘇聯就德國貨幣與經濟改革方案取得共識,西方決定於1948/6/20開始單獨於西方占領區內實施改革。(西方3國無法就改革方案與蘇聯取得共識,與西方不把倫敦會議的決議資料交給蘇聯,這2種說法是矛盾的,外行人無意查考)
6/20星期天自早上起,西德所有城市都排著長蛇陣,大家兌換新西德馬克。第2天商店開門營業時,商店裡的商品琳瑯滿目,顯示出在日常消費商品的銷售通路中,中間批發商和零售店主們對新貨幣的信任。黑市與灰市幾乎消失、工廠的煙囱開始冒煙、建築工地開始忙碌、汽車開始在路上奔跑、街上行人有了生氣…,西德社會換了一副面貎,起死回生
。
與貨幣改革同時,管理當局對許多商品大幅放開價格與生產銷售管制、降低稅率、逐步取消統制經濟。(本文意在省視歷史變遷的大梗概,大梗概就有其很大局限,對文內提到的所有事件無一能夠細述)
(這個改革對於債權人、債務人、財富中實質資產比率高的人…等不同社群人士的影響,不容易以直觀判斷,因為不容易在事前準確預估各種物價變動率和工資變動率,需要等待波動幅度穩定到正常狀態才知道。但大致上可以預測在財富中持有舊貨幣比率較高者比較吃虧)
(各地人類已進行過許多次幣制改革,專業人士可以查閱各方對各次幣值改革事後的檢討研究,吸取前輩們的經驗。我們遲早還要進行貨幣改革的)
--------------------------------------------------
蘇占區當局於1948/6/19發表聲明,說大柏林在蘇聯占領區內,經濟上為蘇占區的一部份,為防止西方占領區所發行新貨幣對蘇占區貨幣流通的破壞,保護蘇占區居民與該區經濟利益,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路實施交通管制:停止客運,貨運須經徹底檢查後才放行…。但對於其他蘇占區與西占區的邊境一時間無法嚴格管制。(若西占區當局在「
決定」進行貨幣改革時没有給蘇占區當局準備應變的合理時間,那是惡劣的)
由於在西占區新貨幣制度下立即貶值的舊帝國馬克仍可在蘇占區使用,導致舊帝國馬克大量湧入蘇占區,等於洗刼蘇占區人民財富,蘇占區通貨膨脹立刻飈升。蘇占區被迫緊急應變,規定舊鈔必須由蘇占區當局膠粘補丁標記後方得使用,之後於1948/7/24發行新東德馬克。(也有報導稱蘇占區早已將應急的adhesive
coupon分發到各區公所,在6/19就開始貼上舊鈔的工作;6/24開始發行新鈔,先換發未粘貼coupon的舊鈔。外行人無意查考真實情況)
可能為了報復西方3國突襲發行新西德馬克同時趁機併吞西柏林,蘇聯於1948/6/24起封鎖西柏林邊界,阻斷外界對西柏林的運輸,還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與煤炭,只保留波茨坦合約所規定從西德漢堡、漢諾威、法蘭克福飛往西柏林的3條寬度為3公里的空中走廊。為防止西柏林落入蘇聯手中,美、英、加、澳、紐、南非空軍自次日起至1949/5/12封鎖結束前共進行278,228次飛行,從4個裝載起飛機場,經3條空中走廊到3個御載機場,向西柏林250萬居民提供了2,326,406噸物資,包括食物、藥品、燃料、日用品、布匹、電廠零件、機械設備…。(1948/6/24前即有小規模空運補給)(若去回計1次飛行,則347天278,228次飛行意指每條通道兩頭的機場平均每5.38分鐘起降1架次,連同計算、配當、聚集所運送的物資,除富裕外,還需要強大的動員、組織等執行能力。實際上飛行總次數是計算到1949/9/30的數字,共15個月。有報導稱在實際作業最繁忙時,空中前後2架飛機只能保持3分鐘間隔,機場每1分鐘就有1架飛機降落)(有報導稱西柏林並未於1948/6/20開始貨幣與經濟改革,是在緊急空運開始後開始)
(城市的糧食大多從城市以外來,城市也得為城市以外區域提供服務,各方貿易供需才能平衡。美、蘇既然都不想打仗,為什麼不能用西柏林交換某一片東德土地呢?還是談不攏?)
從1949年2月開始,美、蘇就解決柏林問題進行秘密談判,到1949/5/5莫斯科、華盛頓、倫敦和巴黎同時發表關於解除德國各佔領區和柏林之間禁運的公報,定5/15結束封鎖;蘇聯在1949/5/11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鎖。但此後空運活動仍繼續進行,到9/30日才結束。
– 1949~1956巴勒斯坦游擊隊游擊戰(雖過高峰期但迄今未停止)
w 經濟互助委員會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mecon)
1949/1/5-8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6
國於莫斯科會議後宣佈成立Comecon。這是蘇聯仿效OEEC成立的經濟
合作組織,以免其衛星國被OEEC牽走。阿爾巴尼亞於1949年2月加入
(1961年停止參與活動,1987年退出)、東德1950年加入、蒙古1962
年、古巴1972年、越南1978年加入,共11國。觀察員國有芬蘭(1973
)、安哥拉(1976)、莫三比克(1985)、衣索比亞(1986)、葉門
(1986)、伊拉克(1975)、阿富汗(1986)、寮國(1986)、朝鮮
(1956)、墨西哥(1975)、尼加拉瓜(1984)共11國,咨詢國有南
斯拉夫(1964)。中國於1950年以觀察員身份列席Comecon例行會議,
1962年12月宣佈停止參與一切活動。(Comecon 1991/6/28於布達佩斯
宣佈解散)
就以「計畫控制」的範圍與強度而言,極端共產主義社會在一端,成熟的自由民主社會在另一端,其他不同派系社會主義和○○主義視其主張在兩端之間定位。在Comecon中蘇聯是指導者和決策者,協調各國的計畫,將之整合成總計畫,希望總效率最高。初期在各國都需要蘇聯協助時,由大哥分配,弟弟們只要有被照顧到就没有很多意見,效率頗高,大家初級工業化的發展堪稱順利。但當大家都站穩腳跟後情況就不同了
,而不管是大哥還是弟弟們都難免有私心,對於未來局勢發展的判斷和對策會有不同,那和諧程度就會降低。同時共產主義社會中大學教授、醫生和清潔夫同志的收入差不太多,這…。
w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49/4/4美國、加拿大與西歐10國共12國於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成立軍事同盟性質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由美國領導。
(當美、英、法3國占領區還政於西德人民,撤退占領軍後,在歐洲大地上蘇聯的軍力超出其他國家很多,從蘇聯戰後的擴張傾向看,大家針對蘇聯成立防衛聯盟並由美國領導合理的)
w 1949/5/2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
w 1949/8/24蘇聯第1次核試爆
w 1949/10/1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w 1949/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成立。
w 戰後原列強殖民地陸續獨立,民族國家成為主流。
w 巴黎統籌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CoCom)
美國從1948年開始私下非正式籌組對共產集國實施局部禁運的同盟,
碰到1948/6/24~1949/5/12柏林封鎖、1948/6/28南斯拉夫被逐出共產黨
和工人黨情報局(Cominform)、1949/8/24蘇聯進行第1次核試爆、
1949/10/1新中國成立等事件,東西方對峙氣氛增加,對共產集團實施
局部禁運的重要性也明顯增加,這種情勢減弱了自由民主集團內部因
為對於禁運利害不同所導致的矛盾衝突。
這個秘密結盟的行動於1949年11月公開,1950/1/1 CoCom成立,有美、英、法、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7國參加,總部設在巴黎,開始對蘇聯集團實施局部禁運。1950年初西德、丹麥、挪威、加拿大加入,1952年葡萄牙,1953年日本、土耳其、希臘加入,會員達到15國。幾個保持中立的非會員國包括瑞士、奧地利、芬蘭、瑞典、冰島希望盡量維持中立,但會視情況與CoCom非正式合作,不會銷售會與CoCom會員國產生嚴重對立關係的商品項目。
CoCom禁運的項目清單大致分為3類:
–軍火清單,包括所有武器項目…
–原子能清單,包括可裂變物質、核反應器與其零組件…
–特定高科技工業與商業項目,包括可供軍用之民用品、噴射引擎、
GPS追踪設施、內嵌高階電腦商品…,目的在避免這些可兩用(民
用、軍用)商品從民用流入軍用。
這顯示當時西方集團在資源、科技、產業發展等方面是領先東方集團
的,事後看來2個集團在各方面發展的差距持續擴大。
CoCom禁運的對象是CoCom認為需要遏制其軍事工業發展的國家或政
治實體,隨情勢的演變而改變,不只有蘇聯與其東歐衛星國家,還有
韓戰期間的中國與朝鮮、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禁運的項
目也會隨情勢的演變而改變。
CoCom於1994/3/31解散,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清單後來被瓦森納協定
繼承。(Wassenaar
Arrangement: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
術出口管制的瓦森納協定,共33國於1996/5/12簽訂,目前有42個簽署
國)
w 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人類會有各種各樣思想、主張和行為,法律應該只懲罰罪行,問題是
多數人對於罪行的定義是隨時代環境變動的。
情報單位在他國資助同情我國人士為我國蓃集情報、進行有利於我國
的行動是常態,大多數個人和企業等組織都在其生活的社會中為贏得
競爭做同類的事,該不該被懲罰應該要看行為者有没有犯罪。
司法定罪要看確鑿的證據。
在前節所述柏林封鎖和蘇聯進行第1次核試爆等事件發生後,紅色恐
慌彌漫美國。
1950/2/9參議員麥卡錫先生(Joseph Raymond McCarthy)於林肯誕辰
紀念日在西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婦女俱樂部發表了「國務院裡的共產
黨」演講,聲稱自己有一張紙,上面記錄著為國務院工作的共產黨人
名單。這種指控、抨擊、調查、訴訟…活動使他成為美國最知名的政
治人物,道德的捍衛者,「麥卡錫主義」成為美國那個瘋狂獵捕共產
黨同路人時代的標誌。
據報導,那個時代有一系列反共委員會、忠誠審查會在聯邦、州和地
方政府林立,許多私立委員會也致力於為各大小企業進行監察,試圖
找出可能存在的共產黨員以及試圖顛覆美國的行為。
在國會有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參議院內部安全委員會、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永久調查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Homelan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al
Affairs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監察共產黨活動,在1949年到1954年間,總計有109項有關共產黨活動的調查由這些或其它國會委員會執行。
政府依據忠誠法案(Executive Order
9835–1947/3/21生效,常被稱為Loyalty Order)審查政府僱員的忠誠,如果有理由相信當事者參與對美國政府不忠的行為,甚至外國裔公民行事不符合美國人做事的風格,就可以將其解僱。不論公、私部門,像船員、碼頭工人、娛樂業、醫療與公共衛生業、學術界、教科書、圖書館、作家、軍隊…全被網住,不忠的黑名單滿天飛。
到1956/4/9美國最高法院在Slochower v. Board of
Education, 350 U.S. 551(1956)一案的判決中限制司法部檢控共產黨人的權力,美國社會因為紅色恐慌所捲起的獵巫行為才慢慢退潮。
這段期間聯邦調查局最神氣,許多調查行為包括鼓勵告密、私拆信件
、竊聽、盜竊證物、跟踪監視、逮捕盤問、思想檢查…其合法性都可
疑。全球自由民主的典範國家似乎由秘密警察統治。
在這段期間有1對至死不認罪的夫婦被執行死刑、數百人被囚,因麥卡
錫主義失去工作的人數不易估計,可能有12,000人,一般認為絕大多數
的罪名都冤、假、錯或莫須有。
–1950/6/25~1953/7/27韓戰(南、北韓依然以38˚線分界)
–1950/10/7-24西藏昌都戰役(中國再將西藏納入版圖)
w 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
1951/4/18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西德、義大利6國簽署巴黎條
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
),1952/7/23生效,有效期50年。
煤是重要能源,鋼鐵是重要工業原料。當時没有煤和鋼鐵就無法發展
機械工業,没有與機械有關工業就無法提供先進產品、發展先進經濟
、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連帶没有先進的武器、軍隊、國防…;於是有
搶奪能力的國家非搶奪煤礦、鐵礦不可,這種搶奪會導致戰爭。
當時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煤炭產地魯爾區(Ruhr),法國擁有歐洲最
大的鐵礦產地洛林區(Lorraine)。洛林於1766年併入法國;普法戰爭
結束後於1871年中洛林區東北部+亞爾薩斯(Alsace)割給德國;第1
次世界大戰後1919年法國收回亞爾薩斯・洛林,並於1920~1923年間3
度進入魯爾區,都在英、美干預下未能占領;第2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
被德國兼併;二戰結束後1945年法國收回洛林。
歐洲有識之士普遍認為法、德2大國為爭奪煤、鐵資源,歐洲不會平靜
太久。
法國上層社會圈子中主張建立歐洲合眾國的國際合作派經由法國外交部長,於1950/5/9提出成立媒鋼共同體的主張(Schuman Declaration–舒曼計畫),建議成立一個超國家的公署來促使生產現代化以提高質量、以相同的交易條件向成員國提供煤和鋼鐵、管理向媒鋼共同體以外國家的出口、改善煤鋼產業內工人的待遇。這個建議一公佈頗受歐洲國家歡迎,美國與正控制魯爾工業區的英國都表示支持,1951/4/18包括6個國家的ECSC成立。
ECSC的成立有3大意義:
・ 德國的工業早為戰爭狀態做準備而分散設置,藉便捷的鐵、公路交
通網連結上下游。二戰中盟國空軍為了轟炸效率多轟炸交通路網的
重要節點或幹線,所以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戰後有說仍保留了戰
前的大約70%,工程師、技術工人和生產組織體系都未受重大損失。
戰後戰勝國為了不讓戰敗國保有軍事力量,計劃將德國有關機械類
工廠中的機器設備都拆除運回自己國內,但可能因為戰後德國煤、
鋼的產銷由同盟國控制,拆除德國工廠的急迫性降低,需要保留相
當多軍力預防蘇聯向西擴張版圖(拆除工廠的任務多由軍隊擔任)
,忙於應付柏林封鎖危機…等原因,使得同盟國拆除德國工廠機械
設備的效率遠不如蘇聯紅軍在中國東北搬遷滿洲國工廠的效率,這
保留了德國過半的原有工業能力。在ECSC成立後盟國不僅不再管制
德國的煤鋼生產,還協助德國快速重建並新建、擴張現代化的煤鋼
產業。
・ 有說ECSC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由各國讓出一部份主權所成立的超國
家(supranational)機構。ECSC是3權分立的:其最高理事會(High
Authority)由1名主席與8名各成員國派出的代表組成,他們不代表本
國的國家利益,就職時宣誓維護的是共同體的利益,可以作出具備
法律效力的決定;其共同議會(Assembly)監督最高理事會,議員
由各成員國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而非代表國家;其法院(Court)用
具備國際法效力的條約仲裁成員國之間的糾紛;ECSC有1個政務協
調會(Council),由各成員國各指派1名代表參加,會議主席按成員
國名之字母順序每3個月輪換,應成員國或最高理事會之請召集會議
協調共同體與國家的有關政策,並有一套表決制度。可以說ECSC是
今日歐盟的前奏。
・ 對於影響全球人類生活的壟斷性資源,ECSC提供了一個合理而有效
的處理案例。(ECSC是不是只有在德國戰敗時才可能實現?)
w 對德國懲罰的終止
在1949/5/2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西德與3個軍事占領國於1949/11/22簽署Petersberg
Agreement(西德擴大在3國占領下的權利)→1951/4/18簽署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巴黎條約的進程中,占領軍拆除德國工業設備的工作便陸續減緩至終止,但對於禁止生產武器、產業去中心化、重整煤鋼產業的限制措施仍然持續。
在3個西方盟國占領軍於1955/5/5終止駐軍時,對西德的限制措施全部
取消,西德恢復國家主權。之後1957/1/1薩爾地區回歸德國;
1990/10/3東德併入西德,兩德恢復統一;1991/3/15美、英、法、蘇放
棄對德國的占領權。
|
馬歇爾計畫的執行與結果(1948/4/4~1952/6/30)
w 執行的組織
代表美國執行馬歇爾計畫的經濟合作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ECA)其任務有3:
–促進各受援國的工業與農業發展
–恢復或維護歐洲貨幣、預算與財政的健全
–促進受援國之間以及與其他國家間的國際貿易
還有一個未成文的目標是遏制集權主義或說蘇聯勢力在歐洲的擴張。
各受援國都分別與美國政府簽署有關實施馬歇爾計畫的合約。ECA派駐各受援國首都的特使與辦公室協助受援國組織成員包括政府、工商業界以及勞工領袖的諮商小組,對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決定援助資金的具體流向。
w 援助資金在受援國之間的分配
給各受援國家的援助金額大致按照人口比例分配,調節因子是:
–工業較發達國家獲得的人均援助相對較多,因為他們的復興對於恢復整個歐洲經濟會起比較大的作用。
–二戰中同盟國獲得的人均援助>中立國>軸心國。
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
藍色圓柱代表各國接受援助的相對數量(來源:Wikipedia)
各國獲得的援助總額與占比為英國32.97億美元(25.9%)、法國22.96
(18%)、西德14.48(11.4%)、義大利與第里雅斯特12.04、荷蘭
11.28(8.8%)、比利時與盧森堡7.77、奧地利4.88(3.8%)、丹麥
3.85、挪威3.72(2.9%)、希臘3.66、瑞典3.47、瑞士2.5、土耳其1.37
、愛爾蘭1.33、葡萄牙0.7、冰島0.43億美元。
w 援助資金的使用
所有援助資金都交付給受援國的政府,由受援國政府與ECA共同管理。歐洲各國政府在二戰中為向美國進口物資幾乎都用光了外匯儲備中的美元,連儲備黃金都快用光甚至用光,馬歇爾計畫提供的美元幾乎是各受援國政府當時僅有被國際接受的外匯來源。
受援資金大多用於購買美國商品,初期進口食物和燃料,之後進口馬歇爾計畫預期的重建所需物資。到1951年中,有32億美元用於進口糧食、飼料、肥料,16億美元用於進口燃料,34億美元用於進口原料和半製成品,19億美元用於進口機器、設備與車輛。
在援助後期受到美國國會與韓戰爆發的影響,在受援資金中逐漸增加了使用於重建西歐軍備的進口項目。
Wikipedia提到馬歇爾計畫資金中有5%交給美國中央情報局從事海外秘密行動。
w 歐洲支付聯盟(European Payments
Union–EPU)
二戰之後為進行國際貿易,歐洲國家間多個別簽訂雙邊支付協定,以固定匯率結算雙邉貿易款項,並以信用額度限制債務上限。
為促進國際貿易,加快各國經濟復蘇,18個OEEC國家於1950/9/19成立EPU,回溯1950/7/1生效。EPU是個使用美元的歐洲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結算中心或說貨幣交換所。
每個會員國在EPU有一個賬戶;該國貨幣依該國經濟情況與EPU計價單位(某克黃金–certain grams of gold)間有一個固定兌換率,也就是與美元間有一個固定兌換率(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率在布列頓森林體系內是固定的);該國賬戶在EPU有一個信用貸款額度。
在每個月底各貿易國之間可部份以黃金、部份以在EPU的信用額度結賬
;結賬後 EPU結記其每個賬戶對所有其他賬戶的借方或貸方餘額,以及每個賬戶對EPU所授予信用額度的餘額。EPU的期初資本由美國提供
,供會員國在其EPU信用額度內實際付賬用。若EPU的債權債務國雙方都是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的會員,則雙方的中央銀行也可以在BIS結算EPU賬戶餘額;但當時BIS只有美、英
、法、比、德、義、日7個會員國家。
在經濟活動發達,銀行普及到某個程度後,功能局限性高的EPU於1958/12/27退休,由歐洲貨幣協定(European Monetary Agreement–EMA;除冰島、挪威、西班牙以外的EPU 15個會員國,加上北愛爾蘭於1955/8/5簽署)於同日接手服務。
w 相對基金–以德國KfW負責運用的ERP特別基金為例
(KfW指西德國有的德國重建信貸銀行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德國稱馬歇爾計畫相對基金為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Fund–ERP
Fund)
因為馬歇爾計劃要求受援國償還,所以要求受援國政府以其本國貨幣,就受援美元金額,按該國匯率設立相對基金(counterpart fund)。基金來源為借款人借入馬歇爾計畫美元後按匯率換算,以本國貨幣分期償還的錢。受援國必須將援助資金的60%用於工業發展。
西德在運用馬歇爾援助方面表現得最好,在政府調控下大多用於貸款給進行重建工程的私人企業;馬歇爾援助也在西德再工業化的過程中起了核心作用,譬如1949-50年西德煤炭產業投資總額中的40%是由馬歇爾計畫所援助的資金提供。
西德的ERP基金由KfW在馬歇爾計畫部的監理下負責管理運用。KfW在1949年後期開始收到馬歇爾援助借款人所償還的錢,於1950年初開始對國內的投資計畫進行融資。到1953年底KfW收到ERP基金的規模達到折算(2017年?)18.9億歐元的規模。
西德政府決定從政府預算中提撥應償還到期外債,把ERP基金留下來以其本息不斷滾動,用於對長期投資項目進行融資,協助德國經濟發展。後來基金的融資範圍擴及基礎建設、振興中小企業和環境保護,1990年以後還把融資範圍擴大到原東德境內。ERP基金的監理責任在馬歇爾計畫結束後移交給西德聯邦財政部,於1961年再移交給西德聯邦經濟部。
2007年KfW繼續以銀行型態營運ERP基金,將ERP基金在不變更基金目標的情況下,分為以46.5億歐元進行股權投資、與以32.5億歐元進行融資2個部份。
歐洲其他國家的馬歇爾計畫相對基金最後大多成為政府的一般收入,
以抵消財政赤字。
有研究報告稱各國相對基金中有5%撥充ECA的管理費用支出。
w 技術援助計畫
在馬歇爾計畫中美國的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等單位也對受援國提供了重大貢獻。一般認為戰前歐洲國家在企業與工廠製造管理等方面比美國落後大約一個世代,BLS等單位組織了1~2千名美國技術顧問,包括經濟、統計學者與工程師到受援國家工廠,現場指導如何以統計方法等各種技術提高生產力與工作績效;約有15,000名美國技術專家隨援助等專案到歐洲現場工作。美國邀請了約2.4萬名受援國家的各界專業人士,包括工業家、工程師、商業經理人、農業從業人員、政府官員等訪問美國礦場、工廠、農場、商店、辦公室,觀摩工作方法,還介紹美國的多元社會以及聯邦、州、地方政府的運作與管理…。有數萬本科學與技術書籍和許多論文被譯介到歐洲。
有研究稱技術援助計畫延續了10年,總計花費約3億美元,美國實際上只支付了其中1億。
w 對美國馬歇爾計畫援助資金的償還
開始時雖說各受援國要設立相對基金,最後以相對基金償還受援資金,但幾乎所有受援國最後都把相對基金編入政府預算了,並未償還美國,除了德國例外。(有些研究稱馬歇爾計畫中的援助資金分為贈予和融資2個部份…)
w 德國清償有關2次世界大戰的債務
馬歇爾計畫於1952年6月結束,在1952/2/28~8/28於倫敦舉行的London
Debt Conference中,經計算西德須要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仍未清
償的160億馬克(德國決定償還)+二戰結束後向美國借入的160億馬
克,債權人決定免除一半,由西德分30年償還僅約150億馬克即可。
在1953/2/27於倫敦簽訂的London Agreement on German
External Debts中
還有一條重要規定:在西德有貿易盈餘時才須以外銷收入的3%償還到
期債務,這提供了西德債主們大力向西德進口的誘因,大有助於西德
經濟的重建與復興。
倫敦債務協定還考慮了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的債務償還問題。在1990
年德國發行20年期資助償債債券償還了包括延期利息的2.394億馬克債
務。
德國政府除了向二戰中所有的對德作戰和被德占領地區的國家政府進
行賠償以外,德國政府與民營企業還對民間的戰爭受害者,包括猶太
人,被德國軍隊、政府和企業強迫徵用的各國各地勞工進行個人賠償
。當2007/6/12德國對二戰個人賠償工作結束時,德國總理曾表示德國
在二戰之後支付了大約640億歐元進行賠償。(若以紐約外匯市場歐元
對美元2007年每日收盤價平均匯率1.3716折算,640億歐元相當於467億
美元。若以2006年平均匯率1.2572折算約為509億美元)
到2010/10/3德國也通過發行愛國債券,清償了與2次世界大戰有關的所有已知債務。
德國同胞願意為自己這一代+祖上遺留債務償債的道德情操與奮鬥精神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w 德國馬歇爾計畫的執行效益
各受援國,包括美國在生產力、產業、金融、經濟、政治、社會等各
方面因為執行馬歇爾計畫所收到的效益無庸外行人敘述。馬歇爾計畫
為現代世界在戰爭之後的重建與復興提供了典範,它也為戰後大量美
國私人對歐洲的投資搭起橋樑,為現代跨國合作建立基礎。
馬歇爾計畫或類似馬歇爾計畫在什麼環境下會成功?什麼環境下會失敗
?它在文明程度比較高的西歐、日本成功了,在文明程度低於德、日甚多的台灣、韓國也成功了,在那些地區失敗?為什麼?
成功也需要檢討的。馬歇爾計畫在成功中有那些從總體面、個案面檢討起來需要改進的地方?
|
二戰結束後1945~1953年美國對世界的援助
除了上文所述美國從戰後到1947年底給歐洲超過140億美元援助,和馬歇爾計畫約130億美元援助外,美國也給了亞洲59億美元援助,包括日本24.4億、國民政府的中國與台灣10.51億、韓國8.94億、菲律賓8.03億、印度2.55億、印尼2.15億、巴基斯坦0.98億美元;另給以色列2.82億、其他中東國家1.96億美元援助。
1945~1953年這段期間美國給世界各國的贈予和融資共443億美元。外行人未查考多少贈予多少融資。
|
二戰與馬歇爾計畫對今天人類處理所面對的國家衝突問題有何啟示?
註:從網路上摘錄幾則資訊
二戰幾個主要參戰國1930~1950年 GDP per capita
1900-1970年二戰主要參戰國平均個人國民所得
來源:期貨日報–摘錄自王荊傑先生淺析馬歇爾計畫的作用與影響一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