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0/5/3
目錄:壹、歷史上造成人類高停工率的原因
貮、COVID-19導致的人類全球停工率之高是空前的
參、在空前高全球停工率之後
壹、歷史上造成人類高停工率的原因
大致有–
一、廣域傳播的動物、植物瘟疫
譬如據歷史記載:
.1346〜1353年肆虐於歐洲、近東、北非地區的黑死病,一般估計造
成7,500萬到2億人死亡,占歐洲人口30〜60%;大約200年後歐
洲人口才回復疫前數量。1629〜1631在義大利、1665〜1666在倫
敦、1679在維也納、1720〜1722在馬賽、1771在莫斯科復發。
.1520〜1521、1545〜1550、1576〜1578在中美洲阿茲特克聯邦
(Aztec–今墨西哥中、南部谷地)發生傷寒或天花疫病,一共造
成當地第一次疫前人口(有推估墨西哥谷地約150萬人、全墨西哥
約1,600萬人)50%〜90%死亡;這些瘟疫的流行有一些西方傳教士
記載。
.印加帝國(Inca–以秘魯的Cusco地區為中心,1438〜1533年間版
圖涵蓋南美洲西南部的大部份,地跨今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
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估計人口較多時約有6〜14百萬
;1532年中,西班牙人Francisco Pizarro González傳說只帶了168
人+27匹馬+1門炮+計謀開始逐步征服印加帝國)或許由於有方
便的道路網,1520年代中後期,從北方傳來的天花在短短幾年內迅
速蔓延、可能在1558年爆發傷寒、1589年再度爆發天花、1614
年白喉、1618年麻疹,陸續奪走了許多印加人的生命。許多人認
為其死亡率很可能與之前阿茲特克聯邦近似,但似乎没有確切證
據。
.明朝末年大瘟疫(崇禎6-17年,1633〜1644),其疫情之歷史記載
可查閱維基百科中國瘟疫史或百度百科明末大鼠疫一章之敘述;有
中國歷史學家提出「老鼠亡明」的觀點。若干後世專家學者對這次
疫情的死亡人數有些推估,譬如北京死亡20萬人,華北陝西、山
西、河北3省死亡1,000萬人以上,也有明末經過連續乾旱、蝗
災、鼠疫、天花、飢荒,全國損失約40%人口的推估。
.1918年1月〜1920年12月全球H1N1大流感,估計死亡人數在
1,700萬至5,000萬之間。(之前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
中外各國對於流傳性瘟疫的記載史不絕書,對於糧食作物流行性疫
情與蟲災的報導也很多;2者都會讓受災地區糧食生產停工。
二、乾旱、洪水、地震、嚴寒等天災
中外各國對於這類不可抗力天災的記載也是史不絕書,這類天災與
瘟疫常相前後;只舉年代距今較近的2個例子:
.1932〜1933年蘇聯大饑荒,由於乾旱等多重原因,在烏克蘭、北高
加索、伏爾加河流域、哈薩克斯坦、南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地
區發生,估計有550〜650萬人因飢荒死亡。
.1959〜1961年中國稱為3年困難時期,各地連續發生嚴重乾旱、糧
食減產,1960年全國總人口較前一年減少約1,000萬、1961年人口
較1959年減少約1,348萬。中、外都有一些學者研究後認為飢荒從
1958年開始,延續到1962年,死亡人數在1,500〜3,000萬之間,
也有更高的估計。
三、大型戰爭
除戰、訓之外進行糧食作物生產的屯駐類型軍隊外,一般軍隊平常
是只消耗,不事生產的,打仗時則為了保護、拯救□□□□而努力
殺人、放火、放水、強暴、搶刼,使很多「敵人」失去生產能力。
以前衛生習慣不好,糧食、醫藥、戰馬、車輛、軍械、被服等後勤
補給作業也未必及時,據古時候中外許多戰史野史記載,大型行軍
作戰,其沿途病死者常不比戰死者少多少;所殺死殺傷的人中有不
少是為了士兵覓食,沿途所搶刼城市鄉村中的平民。軍隊行經之處
常如蝗蟲過境。舉3個大型戰爭的例子:
.1618/5/23〜1648/5/15,歐洲陸續有20國(不計大邦國中之小邦
國)參戰的30年戰爭,估計士兵與平民約800萬人死亡。
.1914/7/28〜1918/11/11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估計約3,900萬名士兵與
平民死亡。
.1939/9/1〜1945/9/2的第2次世界大戰,士兵與平民的死亡人數若自1937年中國戰場起計,估計超過7,300萬人。(Wikipedia內文有稱絕大多數估計約6,000萬人)
此外像:
.1936〜1938年的蘇聯大清洗(有估計約681,692〜120萬人還害)、
.1975/4/17〜1979/1/7的紅色高棉大屠殺(有估計約150〜200萬人
還害)
之類執政集團大量殺害國民情事,雖然没有武力交戰,仍有內戰性
質。
除1918年1月〜1920年12月全球H1N1大流感外,上述幾個原因 造成的
人類高停工率都僅止於局部地區,即使死亡人數最多的第二次 世界大
戰,其波及地區(交戰地區有歐洲、北非、南亞、東南亞、大 洋洲、
東亞;派出軍隊的地區還有西亞的土耳其、中東的伊朗與沙烏 地阿拉
伯、南非、北美、中美洲墨西哥、南美洲阿根廷)似乎仍不及 1919年
前後的全球H1N1大流感那麼廣。
貮、COVID-19導致人類全球停工率之高是空前的
一般煉油廠向原油供應商採購之長期合約價格是浮動的,以「基準
原油價格加或減○碼」的方式定價。所謂基準原油價格指的是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IPE或ICE–布倫特原油)、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NYMEX–西德州輕原油)、杜拜商品交易所(Dubai Mercantile Exchange Limited,DME–安曼原油)3個交易所的原油交易價格。[烏拉爾原油(Urals
oilF俄羅斯將3個油田所產出品質有異的原油混合後,成為品質統一的烏拉爾牌號原油出口)、和OPEC一籃子原油均價(OPEC Reference BasketFOPEC各國所產原油均價,也是各國原油業者常會參考的2個價格)]
–布倫特原油(Brent):在北海、西部地中海油田生產,於西歐提煉;北海、歐洲、非洲、地中海地區的原油市場均以布倫特原油定價,或將之視為參考價;約占全球原油交易量之50%。
–西德州輕原油(WTI):北美生產或銷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進行報價,約占全球原油交易量之25%。2016年美國解除從1975年開始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
–杜拜原油(DME Oman)主要銷往亞洲地區。
這3個交易所都處理原油的現貨與期貨交易。原油的真實供應商與需求商會以原油期貨避險,油品重要買賣商也會有儲油交易之類的投機性操作。同時如眾所周知,有許多完全無原油實物交割需求者會在期貨市場中投機,純粹賺取買賣之間的價差。(儲油交易–oil storage trade /contango:在油品價格出現自然或人為操作之上漲趨勢時,買進油品現貨儲存起來,賣出期貨,以減少供應,提高將來的售價)
NYMEX為西德州輕原油提供2種期貨商品,其契約金額、最小跳動值、每一點價值、原始與維持保證金、合約月份不同:
・ 輕原油期貨(代號CL)–以實物在庫欣(Cushing,
Oklahoma)的
儲油設備(槽∕罐)或管道口按FOB價格進行交割;賣方也可以
將庫欣儲油設備內自己所有原油的所有權轉讓給買方,或通過管道
把原油傳輸給買方,以完成交割。
・ 小輕原油期貨(代號QM)–以現金交割,主要供純投機者交易。
還有許多金融業者依托上述3個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平台,發行衍生性
金融商品,像中國銀行發行的期貨商品原油寶、台灣元大投信發行的
ETF元大S&P原油正2(00672L)等等。
-----------------------
從2014年起,由於美國頁岩油有利可圖持續擴大市場份額、OPEC也增產原油希望把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業者擠出市場、非OPEC產油國也不得不增產以免出局,於是全球原油總供給量不斷增加,價格從當年115美元/桶跌到2016年1月的26.5美元/桶。頁岩油業者固然承受很大財務壓力,但OPEC各國也承受很大財政壓力,於是OPEC邀請若干非OPEC產油國一起協商減產,以提高油價;協商組織稱為OPEC+(有合作憲章、部長會議、聯合監督委員會、聯合技術委員會,但無永久性正式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目前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安哥拉、阿聯酋、沙烏地、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委內瑞拉,7非5中東1南美共13個成員國,2018年估計占全球石油儲量約72%、產量約42%;+目前包括蘇丹、南蘇丹、巴林、阿曼、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馬來西亞、汶萊、墨西哥共10國;沙烏地、俄羅斯分別為2方主角。
2016/12/10 OPEC+同意在2017/1/1-6/30每天減產180萬桶,沙烏地減產最多;其後原協議經5次延長並調整減產量,決定減產至2020/3/31。(2016年底簽訂減產協議時OPEC有14國,+有11國)(依維基百科資訊,全球有98個多少能生產一些石油的國家;像美國1、加拿大5、中國8、巴西10、挪威14五國原油產量都排名世界前15大,但既没參加OPEC也没參加+)
石油業界一般認為2019年原油供需大致平衡,約每日1億桶;這個平衡被COVID-19打亂。
在中國爆發的COVID-19持續向境外蔓延,石油消費需求與原油價格自1
月中旬起出現明顯下跌趨勢;2月下旬歐、美各國感染案例快速增加。
OPEC石油部長們於3/5會議中同意繼續將減產協議再延長至年底,並於
4〜6月每天擴大減產150萬桶。但在3/6與俄羅斯協商時,俄羅斯拒絕擴大
減產(據稱理由是擴大減產穩住油價,最大受益者是北美頁岩油業者;
似乎低估COVID-19蔓延的嚴重性)。
(有研究機構大致估算目前幾個原油主要生產地區不含稅的損益兩平油價:沙烏地及附近國家約為每桶9〜11美元、俄羅斯約為11〜13、北海約為14〜20、美國非頁岩油業者約與北海相近、美國頁岩油業者約為每桶32〜36)
Oil and gas barrel production Cost, March 2016
Country
|
Gross
taxes $ |
Capital
spending $ |
Production
costs $ |
Admin
transport $ |
Total
$
|
UK
|
0
|
22.67
|
17.36
|
4.30
|
44.33
|
Brazil
|
6.66
|
16.09
|
9.45
|
2.80
|
34.99
|
Nigeria
|
4.11
|
13.10
|
8.81
|
2.97
|
28.99
|
Venezuela
|
10.48
|
6.66
|
7.94
|
2.54
|
27.62
|
Canada
|
2.48
|
9.69
|
11.56
|
2.92
|
26.64
|
U.S. Shale
|
6.42
|
7.56
|
5.85
|
3.52
|
23.35
|
Norway
|
0.19
|
13.76
|
4.24
|
3.12
|
21.31
|
U.S. non-shale
|
5.03
|
7.70
|
5.15
|
3.11
|
20.99
|
Indonesia
|
1.55
|
7.65
|
6.87
|
3.63
|
19.71
|
Russia
|
8.44
|
5.10
|
2.98
|
2.69
|
19.21
|
Iraq
|
0.91
|
5.03
|
2.16
|
2.47
|
10.57
|
Iran
|
0
|
4.48
|
1.94
|
2.67
|
9.08
|
Saudi Arabia
|
0
|
3.50
|
3.00
|
2.49
|
8.98
|
Source:Wikipedia
最大;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對亞、歐、美客戶給予空前的折價水準(4月
份原油出口定價對亞洲下調4-6美元/桶,對美國下調7美元,對西北歐煉油
商的旗艦級阿拉伯輕質原油下調8美元,平均售價約僅為10.25美元/桶),
以吸引煉油業者多採購沙國原油;還漏口風說將自4月起把原油產量提高
至每日1,000萬桶以上,甚至1,200萬桶。(沙烏地這種操作法實務上也許
只能批操作一批次。如果這個報價與一批次採購量連結成交、能夠增加銷
售量,即使不預收較高比例現金貨款,我認為對沙烏地是划算的。但如果
没有增加銷售量,這次操作就可能是不划算的)(俄羅斯也不是不會計算
,我不知道它4/6拒絕擴大減產真正的戰術目的是什麼?但就是戰術失敗
可能也只是輸掉沙烏地一批次大減價所增加銷量的一部份)
俄羅斯表示也將自4月起自由生產,使市場擔憂沙俄2國降價搶市占率的做法將使原油市場供應氾濫。3/6(周五)沙俄協商破裂後,原油價格就已下跌10%上下,3/9(周一)油市開盤一度狂洩30%,創1991年美國在伊拉克發動戰爭以來的最大跌幅,不久後跌幅收斂至20%上下。紐約西德州原油4月期貨報每桶32.31美元,布蘭特原油5月期貨報每桶36.09美元,似乎快比超商架上的礦泉水便宜了。
-----------------------
2020/3/09標普500指數開盤後跌7%,觸發第一層熔斷機制。
2020/3/12標普500指數開盤後短時間內跌逾7%,觸發熔斷機制。
2020/3/16標普500指數開盤下跌逾8.14%,觸發熔斷機制。
2020/3/18標普500指數盤中跌幅逾7.01%,觸發熔斷機制。
10天內4次觸發熔斷機制,這是空前的。
(自1988/10/19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批准紐約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施熔斷機制以來,1997/10/27第一次觸發熔斷,2020/3/09是第二次)
美國道瓊工業指數2020/2/24跌1,031.61點(-3.51%)、2/27跌1,190.95點(-4.42%)、3/9跌2,013.76點(-7.79%)、3/11跌1,464.94點(-5.86%)、3/12跌2,352.60點(-9.99%)、3/16跌2,997.10點(-12.93%)、3/18跌1,338.46點(-6.30%),1個月內7度跌逾千點。從2/21(周五)收盤28,992.41點,2/24跳空起跌,到波段最低日3/23盤中最低價18,213.65點,1個月內跌10,778.76點。
(一般股市專家認為股市有大作手集團控盤,不管是自然發生還是人為製造的特定事件,都只是他們為其所製造股價較大波動湊合的藉口。若他們不想在理應導致股價較大波動的自然事件發生時股價波動太大,他們也會有理由解釋為何股價没有太大波動。我没有能力判斷這個說法對不對)
-----------------------
據美國能源資訊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2020/4/8所發佈截至4/3之統計數據,前4周美國各類油料總供給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0.7%(motor gasoline product減少19.2%、Distillate fuel product減少7.9%、Jet fuel product減少22.0%);而截至4/3為止當周國內石油日均產量較原先估計僅減少約5.7%。
有媒體報導美國汽油品日消費量已來到至少30年新低。有油品服務公司統計美國油井數量已從年初的796口縮減至529口,加拿大僅剩35口,史上最低;而部份靠壓力產油的油井其生產不能說停就停,必須逐漸減產;照這樣的生產–消費變動速率,全球將在60天內用光所有原油儲存空間。另有媒體報導雖然美國政府的資料顯示截至4月中旬庫欣的庫容量仍有近30%未裝滿,但處理該地儲油罐出租轉租業務的中間商表示,所有庫容在3月中以前就租罄,3月底後一筆轉租案都没有,5月上半月就會裝滿。
若陸上新儲油設施趕建不及或不應趕建過多,而油輪正常運量下降,那用各型油輪儲油是自然發展方向。
(陸上儲油設施需要保留一定空間,讓各地原油能移轉調度)(美國政府對各地儲油庫蓄油統計應該不會不依總容量、正常最大實儲量、已儲量、在途量、已租出待發運量、可租餘量…分別計列;應該不會不統計陸地庫容在建量、預計完工進油之新庫容與日期,也不會不統計不在陸地的在途量與浮動儲油量;我没有花時間查考)
能淹沒儲集層(reservoir),且會侵蝕井下零組件;將來重啟產能時不
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高盛3/30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許多品質較次的原油報價已經跌破零–生產商願意付錢請需求方將原油運走。
-----------------------
由於COVID-19已導致全球約30億人處於限制交流活動的狀態,經濟活動大量減少,石油需求大幅降低,生產出來的油品連儲存的地方都快找不到了,沙、俄、美怎麼鬥得下去?没有產油方有本事堅持自己不被多數接受的主張。歷經多方多次反復折衝,OPEC+在2020/4/12由沙烏地主持的視訊會議中達成OPEC+史上最大的減產協議,5/1-6/30每日減產970萬桶,約占全球供應量1成;雖然美國中央政府「無法」限制業者產量,也依法不得進行cartel活動,美國眾業者還是得依默契配額減產,所有產油國產油企業都得合作減產。有說該協議希望油價短期內能回升15美元、還計劃從7月到年底將全球日減產量降至770萬桶…。歷史經驗顯示減產協議的實現率會打折扣。
有報導稱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一個由OECD設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署長認為縱然每日減產1,000萬桶,也不足以抵消石油需求銳減量,仍將導致第二季石油庫存以逐日1,500萬桶的速率增長;有類似看法者不少。
之前在原油期貨市場中買進5月期貨者多不想在5月付錢交割原油,而轉倉至6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西德州輕原油(WTI-QM)5月期貨在最後交易日4/20一般交易盤,終場狂瀉305.97%,每桶收在-37.63美元;道瓊市場資訊顯示,這是1983年開始有紀錄以來,原油期貨合約出現的最大單日跌幅,也是史上首度出現負的公開市場原油報價。(符合交易所交易資格,真實擁有儲存空間的買方才能進行交割,才有機會買到負價格報賣的原油)(最後交易日4/20以每桶-37.63美元收盤的是可以用現金結算的5月小輕原油期貨QM,可能是被輕原油期貨CL的報價坑了。5月WTI-CL的最後交易日是4/21,回到每桶10元。理論上可能會有同時在CL與QM兩個平台上操作的大作手集團存在)
Movement of WTI price from January 2019 to April 2020
The crash started in mid-February 2020(Source: Wikipedia)
每桶65.65 美元開始下跌趨勢,3/6(五)暴跌10.07%、3/9(一)續跌
24.59%…,2020/4/17(五)收盤每桶18.27美元、4/20(一)-37.63、4/21
10.01、4/22 13.78、4/23 16.50、4/24 16.94、4/27 12.78、4/28 12.34、4/29
15.06、4/30 18.84、5/1 19.34。(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原油價格
從2008/7/11的最高價每桶147.27美元跌至最低2008/12/19的32.4美元)
COVID-19所造成原油價格的跌幅是上次全球金融危機的2.017倍(即使以4/21收盤價10.01計算跌幅,也比上次全球金融危機時大8.66%),帶給石油產業和其他與石油產業相關度較高產業的壓力比上次金融危機時大得多。石油產業占國民所得與政府財政收入比例比較高的國家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也比較大。
當然也有產業或次產業獲利。譬如有新聞報導3月份ULCC、VLCC、LR2、LR1(Ultra/Very Large Crude Carrier、Long Range)級油輪的租費上漲。ULCC、VLCC平均日租費2月中旬約3萬美元,自3月上旬起漲,到4月中一度漲到約21萬元美元,漲幅高逾6倍,之後下滑到約16.7萬美元;運送成品油的LR2日租費於4/25漲到17.3萬美元的歷史高點、LR1漲到11.2萬美元,較前翻倍。有市場研究公司估計石油產品的海上儲存量從一個月前的3,370萬桶,4/24增加到3,370萬桶;油輪公司股價上漲。
當全球疫情減輕,經濟活動逐漸復甦時,原油產業須要一面出售新產原油,一面逐漸將原油庫存降到安全存量一線。在正常秩序下,當全球經濟活動復原、全球原油庫存降回安全存量之後,全球原油生產才會復原。很專業的團隊才有能力對石油產業復原的路徑(scenarios)進行比較接近實況的模擬預測。
大宗物資(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農副產品)的交易模式是不是大體類似?在COVID-19疫情肆虐期間,除了農副產品以外的大宗物資產業從業者、以及與奢侈性消費相關程度比較高產業的從業者,會比維生型產業的從業者辛苦得多。
由於2019〜2020糧食生產供應現況良好、展望也樂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於2020/4/2發佈新聞,小幅上調了全球糧食供應的預測值。同時由於COVID-19疫情引發的需求下降,FAO 3月份的食品價格指數比2月下降4.3%;由於有些國家擔心下半年可能出現缺糧情況而進行屯糧,唯有國際稻米價格連續第3個月出現上漲。這顯示大多農副產品供應鏈中的業者,日子也比疫情流行之前差一點;據一般觀察,維生型產業的從業者亦然。
世界主要城市COVID-19疫情前後景象對比
二、COVID-19導致的人類全球停工率之高是空前的
為節省篇幅,本文不轉載新聞所報導各國各方對疫情、失業率、
GDP、政府財政預算…的統計、估計、預測數字。目前看起來
COVID-19帶給人類的死亡人數會比1919年前後的全球H1N1大流
感少很多,但導致的全球性停工率比以往所有瘟疫、天災、戰爭都
高,消費總需求降低率、運輸中斷率、全球分工合作的供應鏈斷裂
率、企業虧損率、人民失業率、生活鬱悶程度…都可能是有史以來
最高的,對全球經濟民生影響很大。
所幸在COVID-19肆虐中,全球水、電、基本糧食、醫療、資訊等
民生最必需品的供應鏈未受不良影響,政府服務效能亦未比平常低
落。同時因為人類經過不斷學習,科技進步,對於民間社群、企
業、產業、金融(貨幣)、社會、國家、國際各種系統內與系統間互
動關係的了解比前代多很多,使得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前代高很多。
譬如經過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教訓,政
府不會讓重要企業包括重要銀行出現無序破產倒閉的情況,也不會
讓大量失業同胞孤苦無助流落街頭,同胞們也因為更懂道理而更能
共體時艱,從而讓大致穩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
三、世界糧食計劃署多次提醒2020年東非蝗災擴大問題
Food Security Information Network(FSIN,食物安全資訊網絡–一個由聯
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等16個全球性與區域性組織支持
,關於食物安全資訊的網路平台)於2020/4/21發佈了由歐盟及美國國際
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贊
助資金,由FSIN協調編寫的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主要結論包括於2019年末:
–在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1.35億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in Crisis
or worse phase)狀況,其中7,300萬位於非洲、4,300萬位於中東與亞洲
、1,850萬位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50萬位於歐洲烏克蘭;其中
有7,500萬名兒童發育遲緩、1,700萬名兒童處於消瘦狀況。(比2018〜
2019年間增加了2,200萬人)
–全球有1.826億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緊張)壓力下,徘徊於飢餓邊緣;
其中12,900萬位於非洲、2,800萬位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2,500
萬位於中東與亞洲。
–奈及利亞、民主剛果(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蘇丹、南
蘇丹、衣索比亞、葉門、敘利亞、阿富汗、海地、委內瑞拉10個國家
的糧食安全問題最嚴重。
–COVID-19疫情導致油價大跌,非洲等糧食不足地區的原油出口國因而
收入大減;加上對貨運的限制措施可能降低缺糧國家進口糧食的效率
、富裕國家與組織可能減少以往對缺糧且貧窮國家的糧食援助…,可
能加重糧食不安全國家和地區的問題。
–導致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衝突(導致7700萬人陷入重度糧
食不安全狀況)、極端天氣事件(3400萬人)和經濟動盪(2400萬人
)。
–糧食不安全會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和難民問題。
-----------------------
近年來氣候(氣溫、降雨、暴風等)波動的頻率與幅度比以前多且大,
所引發之乾旱、洪澇、水質變化、病蟲等災害對全球糧食生產在數量、
質量、地理分佈等各方面帶來很大的挑戰。有研究單位預測如果不採取
有效的因應措施,到2050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
5〜30%。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指出過去的
5年(2015-2019)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9年是史上第二熱的年
份。非洲的自然環境脆弱,是全球受氣候變遷影響最顯著的區域之一。
殖的條件「高溫+潮濕(大量降雨)+農作食物來源」出現→煌災出現
。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500萬隻的蝗蟲群,一天可吃掉能餵飽3.5萬人
(2,500人?)的糧食,一天可隨風移動100〜150公里覓食,玉米、高
粱、黃豆…什麼都吃。最大一個煌蟲群估計有60公里X 40公里,數量
可達1.5億隻,近2,000萬人面臨糧食嚴重不足的威脅。為了搶在2020年
3、4月新一波雨季與農耕季前,趕緊控制住擴大中的蝗災,索馬利亞於
2/2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傾全國之力救災,並請求國際馳援。
2月上旬蝗蟲成群結隊飛越紅海,已在印度西部、巴基斯坦東部造成災
害。聯合國 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11警告各國必須立即聯合採取
行動;蝗蟲不會等待,它將鋪天蓋地而來並製造毀滅性災難。之後從
FAO陸續發佈的新聞中看到:
・ 梅琳達·蓋茲基金會2/24捐款1,000萬美元,用於支持東非抗擊煌災。
・ 歐盟2/27捐款1,100萬美元,以應對沙漠蝗蟲疫情。
・
德國2/28捐款1,700萬歐元,用於援助受東非沙漠蝗蟲疫情直接影響的
人們。
・
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通過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3/4向
民主剛果東部地區抵禦力建設計畫捐款5,000萬歐元,該計畫將由
FA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聯合實施。
・ FAO 3/20宣佈聯合國中央應急基金於本周批准發放1,000萬美元貸款,
將用於購買農藥、租用直升機和飛機、購買帶噴霧設備的車輛,以及
在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開展環境影響
評估,以進一步擴大沙漠蝗蟲控制行動的規模。(聯合國中央應急基
金已於1月份向FAO撥款1,000萬美元,本次為補充前次撥款)
・ 萬事達卡基金會4/17宣佈捐贈1,000萬美元,用於加強在東非抗擊沙漠
蝗災的行動;捐款將於未來12個月內逐步到位,旨在協助FAO及早發
現蝗群,提前開展地面和空中噴灑作業以及評估影響,以促進可持續
和負責任的滅蝗行動。基金會將重點關注吉布地、厄立特里亞
(Eritrea)、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和烏干達6個受影響國家的
災情,含蓋5萬公頃土地面積。
2020/4/11新聞報導東非遭受今年第2次蝗災,數量大約是上一波的20倍;
大部分地區,包括肯亞、衣索比亞、南蘇丹、吉布地、厄立特里亞、坦
尚尼亞和剛果都發現蝗蟲群;他們缺乏農藥和噴灑農藥的飛機。
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因為許多國家擔憂國內COVID-19疫情蔓延,導
致糧食生產下降,到4月中旬已有泰國、柬埔寨、越南、俄羅斯等13個
國家宣布對糧食出口採取限制或限額措施。
巴基斯坦派送30萬公升農藥和50台裝備,將與巴基斯坦聯手抵抗第2波
蝗災,並援助巴基斯坦建立「巴中植物病蟲害防控可持續治理中心」。
中國正防阻蝗群藉著由印度洋發源的季風所產生之氣流,進入雲南。
-----------------------
非洲大陸經過歐洲列強殖民、獨立建國運動、中國近年或援助或貸款進行公共設施建設,除南非在1942〜1982年間經濟高速成長,經由1989/8/15〜1994/5/10擔任總統的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努力廢除種族隔離政策、1990/3/4釋放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94/4/26-29舉行總統普選由曼德拉當選、1997/2/4第5部憲法生效…,而轉型成功外,其餘國家仍然相對落後,正持續努力追求進步發展中。
非洲有許多國家或礦藏豐富、或土地肥沃,先天條件不差。最有條件所費不多,就能在糧食方面救濟非洲、並協助他們有理想的青年先到美國實習後回國發展農業、循序進步的是美國,而美國卻苦於眾多非洲國家在聯合國許多投票中,一面倒的支持中國;不曉得美國同胞是不是願意深刻反省一下這是怎麼回事?當然大家都了解美國再富裕其援外能力也有限,在協助美國以外國家發展方面有其優先順序。
二戰之後經由自己努力+美國協助,許多國家復興了、許多國家發展了、許多國家脫離貧窮、獨立國協(俄羅斯等9國)與東歐諸國正走在合理的道路上、中國也發展得很快…。
人之間、企業之間、國家之間又競爭又合作是正常的,若想發展得好一點,心態、努力和競爭策略對不對很重要。現在是不是美國同胞可以多分配一些援外資源,與大家「一起」協助非洲發展的好時機?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首先美國若有農場主賣不掉想拋棄的農產品,政府是不是能視情況以其生產成本買下來,無償或以很低價格運送給非洲等地缺糧國家?
在新聞媒體中可見度較高的大國和大企業領袖中,歐巴馬前總統夫婦、比爾蓋茲與梅琳達夫婦、即將退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夫人、俄國總統普丁先生等人似乎都是援助非洲計劃很好的領袖人選,他們似乎都没有與大家快樂合作的個性障礙。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美國前輩移民們在建國時是帶著歐洲已有之高度文明開疆闢土的,之後一路順遂,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在國家民族層次,從赤貧、文盲、帝制開始發展的合理道路,難免常常在利己利人幫助較落後國家時出現求好心切、揠苖助長、欲速反不達的錯誤情況,讓受幫助國家同胞反感;這不難舉例。
美國不斷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但他們幾乎都在「美國文明」的環境中努力,不曉得能不能冷靜謙虛下來,多用點同情同理心觀察,甚至體會一下不同環境中不同型態的壓力與限制,包括不同社會中不同的主流價值觀與群眾習性對維持自尊、和抗拒「改變」的不同形式?當然美國同胞完全没有義務和責任這麼做。
一般傳統威權社會由於習慣,大多數同胞會自然覺得不「井然有序」怎麼行,不容易理解當全民教育程度的分佈型態,從絕大多數人民處於斷崖之下的形態,逐漸變成峰值較低式鐘形分佈形態後的情況。這種教育程度和財富分佈形態的改變需要…
|
參、在空前高全球停工率之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