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個體與系統的行為模式(2)

 台灣抵抗武力侵略的是非、意義、方法(四)

2023/1/9

○個體、系統、關連  ○知道、不知道、可控制、不可控制、決策  ●個人
與系統的行為模式  ●善、惡  ○宗教、道德、法律、公民教育 

個人與系統的行為模式

價值觀、性格、能力的形成

・ 事實似乎從無例外地顯示,人生活在「個人身體+環繞身體某個體外空間範圍」的系統中;人要求生,就必須從體外環境中獲取維持生存所必要的維生物,如食物(動物、植物、水…)、空氣、保暖、安全地休息…。嬰兒必須在父母或其他大人的保護、養育下逐漸成長。就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言,胎兒在母體內接受母親的愛、出生後立即開始接受身邊人類的愛。人類要繁衍後代,就必須男女交媾…目前人類繁衍後代不須經過交媾行為,但仍然須要男生精子與女生卵子結合、須要母親或代理孕母在體內子宮養育。嬰兒身邊可能有人不喜愛這位嬰兒;若有,可能也是少數吧?

・ 某一天,我們觀察到嬰兒會保護自己手裡的東西;另一天,我們觀察到嬰兒會拿別人前面的食物、玩具等東西(侵掠他人?);没有人教他這些動作。

・ 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早期必須與其他動物、甚至其他人類競爭維生物→競爭勝敗的經驗會留在人(從事競爭者)天生的記憶中→經過天生的思想能力分析、歸納,人會得出勝率較高的競爭∕戰鬥∕生活模式→這個模式若一再或經常有效就會固定下來成為習慣→個人解讀以及回應外界現象的習慣就被定義為這個人的價值觀和個性(性格),通常不易改變→個人的價值觀和個性決定他的常態性行為模式。

・ 雖說人的行為模式不易改變,但還是可能變的,還可能偶有與其常態性行為模式不符的短期突變行為出現,還可能在很短時間內顯現巨變。偶然性突變的原因本文在下面潛意識、潛能方框內略作說明。

・ 大家都知道剛出生的嬰兒在所有方面的能力都很微弱,後天能力都是經過長期持續培養、學習、並在包括訓練的實際運用中鍛煉出來的。

・ 由於人類的行為習慣與能力會適應環境的變遷與鍛煉而變遷。所以人的形體除了隨年齡自然變化外即使没有顯著改變,但其思想、價值觀、能力、行為模式可能有顯著改變。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不一定是變好)

・ 大小社群(組織、系統)都有由其所有成員加總形成的主流價值觀、性格、能力。 

文字、聲音記錄 

人類發明並持續改善文字、以及保存和傳播文字的方法,使經驗和思想得以長期累積並傳播,供後人參考,人類文明才容易持續進步。 

人類發明並持續改善記錄以及傳播聲音的方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也貢獻良多。目前聲紋頻譜鑑識技術認為特定人、物品的聲譜圖有唯一性。即使聲音會受很多因素影響,聲紋鑑識的應用越來越廣。


慾望(需求)的滿足與限制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人類的慾望(需求)有不同層次,通常由低向高依序追求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自我實現)。

・ 從某個角度看,或許可將人類的需求分類簡化為利(物質)、名(精神)。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也可簡化為在滿足生理與安全需求後追求自由…。

・ 個人特定慾望的強度會受邊際效用和自己能力等因素影響。

・ 能滿足慾望的資源不足會限制慾望,也會引發競爭∕鬥爭∕戰爭。

・ 「比較」會測試出某人對某項特定慾望的最佳滿足點–譬如在多次口渴時喝不同數量的白開水,會使某人測試出以白開水解渴的最佳數量或較佳數量區間。「比較」也會提高慾望的上限–譬如當馬、汽車、飛機出現,人類就3次提高了對移動速度這個慾望的上限。

・ 在競爭中因為堅持求勝(不想輸),可能使競爭者「不擇手段」地追求勝利;在大家都步步高時,其追求甚至顯得無止境。追求好還要更好和自我實現也可能出現慾望無止境的情況。人的慾望有很多向度,外行人不知道人類的慾望是不是本就無窮?即使在資源無限、没有競爭刺激的情況下也會無窮?不擇手段的情況包括殘酷虐人、殺人,甚至虐、殺很多人。

・ 求勝(不想輸)的慾望會衍生出妒忌、見不得別人好、即使損人不利己也想破壞別人好事等慾望,甚至寧可兩敗俱傷。

就像可以滿足食慾的食品有許多種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食品之間有強弱不同的可替代性。對於同類的需求與供給,通常存在可替代性;甚至在不同的需求與供給間也可能存在可替代性。善用可替代性是降低競爭衝突的重要法門。

・ 熱情和慾望兩者的強度成正比。

・ 因為個體的能力並非無窮,同時系統中存在競爭與合作,所以基本上在系統中個體没有無限的自由、在大系統中的次系統也没有無限的自由。(◆說基本上是因為外行人不確定這個說法有没有例外 

利益、同類感、合作 

・ 人類先天的思想能力中包括分類。

・ 譬如都是女人、都愛打藍球、都很窮、喜歡同一個明星、爸爸都很兇、親戚、同學、同事、同鄉、價值觀或行為模式相同、…都是同類(人類大系統內的次級系統)的例子。在比較複雜的情況中,同類感可能由好幾個分類指標綜合出來。與同類親近能產生精神上的舒適感覺。◆不曉得2位同樣年輕、都很帥的男生碰到一起,會惺惺相惜還是互相排斥?

・ 人類個體或社群之間會為共同目標(利益)合作。

・ 外行人認為人類合作的首要原因是共同利益,其次是同類感(物以類聚),不知道有没有再其次?

・ 在人類系統中,當某些競爭者進行競爭A時,其他未參與競爭A但可能受競爭A影響的人類,會關注競爭A的發展對他們有利還是不利。當競爭A的發展對他們不利時,他們可能聯合起來遏制競爭A的發展;也可能有些人會加入競爭A中(協助進行競爭A的特定競爭者、甚或自己成為主要競爭者之一),使競爭A的發展對自己有利。導致競爭A縮小降級結束、或擴大升級。

對一起合作所獲得利益之分配方式不滿,是仇恨的來源之一。

個體的行為模式 

・ 人在自己價值觀、性格、能力的基礎上行為(活動),行為會受內生與外生變數影響。(內生變數譬如生病、年老自然體衰…)

・ 事實顯示,人是會思想的動物、人的行為會受思想影響、思想會受認知影響。有人說人者心之器,因此若要影響A的行為,就要先影響A對與其行為或可能行為有關之認知。

・ 人在行為前會衡量行為的得失,通常得大於失才會做。但事前的衡量(預測)常與事後的結果不符。讓事前預測盡可能接近事後結果是人需要一輩子持續修煉的能力。

・ 一般說來,人會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幫助他人的動機尤其是行為,與自己行有餘力的餘力成正比;幫助他人的順序多視他人與自己關係的親疏由近及遠。偶有寧與外人、不予家奴,或雖富裕但一毛不拔等情況。

・ 人會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因此經常顯得待人處事的標準不一。標準越一致者通常越受眾人尊敬。

・ 人的思想過程有邏輯(理則),所以行為也有邏輯。看似突然、令人意外的「非理性」行為,如前所述,或與潛意識、潛能有關。徵兆未必明顯的非理性行為可能是瘋狂的,規模較小的譬如滅門血案、到中小學槍殺若干中小學生、遊覽車司機燒死全車觀光客、1978/11/18人民聖殿教Peoples Temple909914918)名信眾集體自殺案…。在競爭場域中非正常行為或為戰略戰術運用。

・ 兵者,詭道也;在競爭場域中,真假虛實詐欺的招術很多。

・ 正常情況下,人在競爭中都不想輸。一場競爭告一段落後,各自結算,常或得或失、或有得有失。大家各有讓步、互惠皆贏是讓大家都比較舒服的合理境界;但大家都輸的情況不罕見,還有少輸為贏的俗語。◆問題是在競爭前競爭中,有一方若判斷自己會贏很多甚至全贏,就不會採取大家各有讓步、互惠皆贏的戰略戰術。◆實務上,在競爭場域中,明顯的最強者若能主動讓出較多的高機率可獲得利益,承擔公道的利益分配方式倡議工作,會大有助於互惠皆贏的結局。

・ 有些人在自己的慾望(需求)獲得適當滿足之前,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行為;有些人會非被迫地委曲自己、成全他人,還有些人甚至會為他人、他人們的生存犠牲自己的生命。除父母對子女外,外行人不知道這類人數量多少。 

經驗、意識、原始慾望、壓抑、潛意識、潛能 

意識是人感官的感知(認知)。當動詞時,它是一種能力;當名詞

時,它是所感知情況的記憶。外行人這個定義黙然假設了意識是由後天經驗產生的,但人顯然有些原始慾望是先天的,那有没有先天的意識呢?外行人不知道。 

由於各種原因,人可能都有長期不願意想起的記憶、與長期不願意表現的慾望和能力,這種不願意被稱為壓抑。有些被壓抑的東西偶爾仍會在自己體內某處躍動而被自己感知,有的可能自己都已經「不知道」自己有這項或這些記憶、慾望、能力。被壓抑的東西可能在某種情境中被激發而表現出來。◆有無壓抑的人嗎?

佛洛伊德1856/5/61939/9/23)、阿德勒1870/2/71937/5/28)、榮格1875/7/261961/6/6)、弗洛姆1900/3/231980/3/18這些前輩和當代許多學者對意識、潛意識;集體社會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壓抑;事出必有因、夢;本能潛能本我、等情況與可能的情況進行了很多研究與論述,形成精神分析學門。 

如這些學者研究所見,除外顯性格外,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潛在性格。 

就一般觀察,所有人在生活(正職+業餘工作+家庭工作+休閒娛樂)中都無法完全發揮其能力、更不敢完全展現其慾望。 

意識是靈魂嗎?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得主之一Roger Penrose曾探討意識與腦部微管中量子振盪效應的關係。這個話題離本系列的主旨太遠,但有興趣的朋友仍然可以看看這段視頻:人生命結束後意識會以量子形態繼續存在。◆隨著科技發展,研究者發現許多精神∕心理現象,甚實是生理物質變化的現象。

 

邏輯(理則)

宇宙(太陽系?)中所有個體其行為所依循的根本理則可能相同? 

人類為了生存、改善生活狀態、在競爭中勝出、或純粹好奇等原因,會在休息之外不停活動,並研究與生活有關或無關的人事物。從古到今,人類是不是運用相同的理則思考(歸納、分析、推理、演繹、決策)並活動? 

人類是不是成功預測了許多人、事、物的運行?成功創造了許多器物,讓它們如所設計地運行?包括成功讓許多太空船∕衛星沿著如所規劃的軌道在太空中運行?…◆為什麼預測人、和預測以人為主要基本單元的系統行為,其成功率較低? 

如果人類個體∕系統與宇宙(太陽系?)中所有非人類個體∕系統的活動邏輯(行為理則)不同,人類又不很清楚有關對象(個體+有關系統)的活動邏輯,人類能正確預測有關對象的活動嗎?我們若不能正確預測有關對象的活動,能成功創造器物嗎? 

人類迄今有發現什麼個體∕系統其活動的根本邏輯與人類不同? 

人類的失敗,是因為不了解有關對象其活動的根本邏輯?還是因為不夠了解或∕並無法掌握有關對象其活動環境中會影響其活動的諸多變數? 

◆說「太陽系?」,是因為雖然美國航太總署2012/6/17宣佈航海家1飛出太陽系邊界、2018/11/5宣佈航海家2飛出太陽系邊界,但人類對太陽系以外的情況仍然了解得極少。◆說「根本」,是因為外行人不知道人類是否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套理則系統的非主幹部份。◆目前知道理則∕科學定律有系統層次差異,低階系統的定律包含於高階系統的定律內;亦即低階系統是高階系統的一部份。◆邏輯學是個不小的學門。

 
系統(集合體)的行為模式 

・ 不論是生物還是無生物,其大小集合體(系統、社群)都有由集合體內所有成員加總形成的主流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目前人類可以觀察到不少非人類動物族群至少部份的行為模式,但無法觀察到非動物是否有思想能力與價值觀,「没有」是目前定論植物是主動生長的吧?它們為什麼會向陽生長、避開阻礙生長?

・ 就我們的觀察能力而言,有的集合體我們感覺得到–有形(譬如我們可以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細菌和病毒)、有的感覺不到–無形。我們對人類各種社群的感覺亦是如此,它們有一些似乎無形。

・ 系統(人體、其他動物體、植物體、人造組織體…)為發揮其命定的功能,系統內部各單元會形成分工合作的結構、會有特定單元∕個體擔當系統、次系統領袖(協調樞紐)的角色。

・ 在較大的系統內會有次系統、次次系統…、個體,各不同系統與個體會有自己的行為模式和目標,大家如上所述,為達成上位系統的目標分工合作。但實務上大系統內各次系統與個體們之間也往往存在競爭(內鬥)等變動不居的關係。

・ 組織有正式領袖;但由於各種原因,也會有非正式領袖。非正式領袖之影響力大於正式領袖的情況不罕見。

・ 一個人造組織成立後,往往自己有綿延不息的維生能量;譬如家族、企業體、國家、社團(宗教社國、系友校友會、國際扶輪…)。

・ 系統(社群)也有其潛意識和潛能。

・ 如同個體的行為模式會改變,系統的行為模式也會改變。

・ 對系統內的個體言,系統是個體的生活環境,即使没有強迫性規定,個體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也自然會受環境影響。

・ 個體擁有內在的情感和能夠外顯、影響其他個體的力量,如果個體一直不發揮其力量,則該個體在系統內除了其存在的位置外,「似乎」不存在。質量是力的形態之一,質量存在就有力場。

・ 由於群體(譬如全人類這個系統)慾望是群體中所有個體慾望的加總,所以群體慾望自然很多樣,且可能顯得「似乎」慾望無窮。

・ 往細裡看,個體行為就不單純,系統行為通常比個體複雜。外行人能力不足,只能如瞎子摸象,對系統行為模式拉裡拉雜寫幾條如上。

人類的行為能力有極限嗎? 

・ 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有生無生物體的研究進入分子層次後,技術上基因工程已經可以復原復健、改良生物體,複製、創造新生物體,可以預見將對地球上目前的生態系統產生很大影響。人類永遠會把科技運用在避禍求福方面吧?人類在19世紀甚至有些項目更早,就已經能夠運用工程物理化學工程技術改良無生物體,複製、創造新無生物體。

・ 人在母體內從零開始,出生時其思想與活動能力是很弱小的,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經由不斷被養護教育,加上持續主動學習與鍛煉而逐漸強壯;人死後原生命一切歸零。但人造的電腦和電腦機械動物不同,在依照舊規格完成新硬體製造後,只要輸入舊硬體所運用的作業系統與舊存記憶體,新硬體之動能一開始就可以如舊硬體一樣強大。電腦或電腦機械動物未來可不可能離開人類,成為可以獨立生存發展的物種?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 人類運用本身所持續創造的各種器物,包括電腦和電腦機械動物,長期來說其行為能力是否可能無限發展?人類早就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善、惡

個體或系統感受→思考→決策→以行為反應的座標中心 

・ 上面括弧中一連串活動的座標中心是獲得感受的個體或系統自己,以行為反應的目的是離苦得樂。

・ 於是很自然地,個體或系統會覺得:讓自己愉悦的行為是善行,讓自己難受的行為是惡行。

・ 可設想自己處於一個球體中心,自己慾望、感受、行為的項目很多,可以說有許多向量從球心向球面所有的點放射什麼出去,或接收什麼

進來。由於慾望、感受、行為都有強度,強度可能時時不同,所以由許多向量端點組成之球面不是平滑的,而且每支向量時時以不同長度收放。 

個體或系統對他方施加行動 

・ 在不虛偽詐欺的前提下,有利於別人的動機與行為是善、有害於別人的動機與行為是惡;捨己為人是偉大的善,較少見。衍生說,在有關各方均為自願的情況下,大家無償交換或有償買賣交易思想、行為、物資是善,偷竊、詐欺、掠奪是惡。

置魚食於魚勾上放下水中誘魚吃,意圖釣魚,是對魚偽善詐欺→強奪其性命→飽自己食慾或出售或分享他人。稍有社會經驗的同胞都知道這類行為處處時時都有。 

人天生(本性)性善?性惡? 

・ 外行人不知道人天生性善或性惡,認為個人和人類社群其性格形成的過程與行為模式如以上「個人與系統的行為模式」一章中所簡述。

・ 好人會做壞事、壞人會做好事。依性格與行為模式觀察,有誠實、慈愛貢獻(行善)傾向比較高的人和社群,有欺詐、剝削掠奪(行惡)傾向比較高的人和社群。在至善與至惡2個極端之間,性格、思想、與行為模式有許多善、惡不同比例的組合。

在中國和歐洲若干正史、筆記、小說中有些千刀萬剮、碎屍萬段、剝皮實草(仍成人形)炮烙(燒鐵具燒燙受刑人、或將受形人綁在中空銅或鐵柱上灼燒)鐵裙(將穿鐵片所製裙子之受刑人放火上烘烤)烤銅牛(將受刑人放入中空銅牛中烘烤)(將受刑人鋸四肢→挖眼珠→注銅汁入耳→灌入喉→割舌割鼻→丟入豬圈→…)…等酷刑記載。

・ 有記載許多貧苦或容貎體態不好的百姓終生無配偶,而「天授或神授的」君王無論才貎德行如何,後宮佳麗數十數百,還要求若干妃嬪於自己死後殉葬,隨侍於地下(天主教國家一夫一妻,君王不例外)。

・ 從世界歷史看,古代戰爭多離不開搶糧食搶財寶搶女人搶房舍土地搶…,屠城不罕見。

・ 社會中能夠易位思考,對別人的處境能夠感同身受的個體越多,社會可能越祥和。

・ 從某個角度看,慾望、需求、供給、競爭、合作、善、惡…交加讓世界繽紛多彩富趣味。如何不讓這些交加的繽紛釀成讓多數人痛苦不堪的大災難,需要全世界所有父老兄弟姐妹們共同努力。 

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綜合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門的研究發現與研究方法,研究人在系統中如何行為?為什麼這樣行為?行為過程受那些因素影響…?行為科學界也會研究人類以外動物的行為。 

其研究發現被廣泛運用在決策理論、廣告行銷、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組織理論、領導與團隊成員激勵、選舉與政治動員、醫病關係、教育訓練、動物飼養等等許多方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