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宗教、道德、法律、公民教育

個體與系統的行為模式3
台灣抵抗武力侵略的是非、意義、方法(五)

2023/1/31

○個體、系統、關連  ○知道、不知道、可控制、不可控制、決策  ○個人與系統的行為模式  ○善、惡  ●宗教、道德、法律、公民教育 

[宗教] 

宗教的功能 

宗教是一套理論+活動體系,基本上包括:

  –提出一套解釋人之來由、人類社會運行的道理,以及一套與父母親屬、鄰里居民、朋友、師長、君王官吏教士相處(應對進退)的思想言行模式供大家參考採行,以改善個人的生活情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同時藉由社群(教會)互助活動和個人祈禱,以撫慰和舒解痛苦、焦慮、徬徨無依的人心,帶給大家倚靠、希望、和安定。

–提出一套解釋宇宙、自然界的來由、現象、和運行的道理,舒解因為無知帶來的恐懼、滿足好奇心。

–同時提出一套適應大自然環境中常態及異象的思想言行模式,恊助人類在大自然環境中生存並改善生活情境。

–………

・ 信仰能產生力量。人在對宗教所提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產生信仰後,會在日常生活中依照教義行為;個人行為會影響其他人和系統。 

◆仇恨+準備復仇也能降低,甚至消除焦慮和傍徨無依感,帶給大家倚靠、希望、和安定。外行人不知道愛與仇恨,那一樣更容易召喚、凝聚人心?也不知道愛與仇恨之間如何協調比較好? 

◆「明晰事理–言行適應事理–設定適應事理的努力方向與階段性目標」是不是根本?

宗教的發展 

・ 為推廣教義,需要教士團隊、印行經書和解釋經書內容的書、制定傳道和宗教性集會的禮儀規範(教儀)、建立宗教組織(教會)、設立集會所(教堂)、舉行各式各樣宗教集會和教友互助活動、協助貧苦的教友同胞、行有餘力後協助貧苦的非教友同胞…。

・ 隨著教友人數、教會數量、和教會收入總和增加,很自然的,宗教為人類在心理、生活等許多方面(譬如教育、醫療、扶貧苦、救災難、文化傳播、甚至經濟發展…)的需求提供許多服務,並隨經驗累積發展出許多理論。

・ 教會的收入主要來自信眾、民眾、事業體包括政府的捐款,基督宗教徒有形同律法的「一奉獻」。教會在所收到的流動+固定資產扣除支出有節餘後,會有資產經營收入。◆免稅或減稅額等同於政府代表全民的捐款。

・ 基於各種原因,社群的「統治」集團對於可能威脅自己統治地位的力量,都有注意、防範、打壓遏制甚至消滅的心態與行為,基督耶穌生活的那個時期便是極多例子之一。◆競爭場域中競爭各方多有類似心態與行為。

・ 以天主教的發展為例,極簡化說幾點: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持續傳教並陸續在近東(約現中東)、希臘、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黑海北部各地成立教會的耶穌宗徒們,有強大的忍辱耐苦、傳道(行銷)、與組織能力,但没有往反抗統治者、以武力或武力邊緣方式為耶穌死難復仇的鬥爭路子發展,而是努力傳播基督的大愛。上帝福音最初在受壓迫的猶太人中傳播,後來向同受苦難的非猶太人傳播,在公元50年前後居然到羅馬向統治族群羅馬人傳播。公元70年羅馬軍隊摧毀耶路撒冷和聖殿,受猶太教徒怨恨的天主教徒開始編撰新約聖經,主要在歐洲依照羅馬帝國的地理行政區劃系統建立教會的運作體系。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西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13年,與東羅馬帝國皇帝李錫尼共同頒布米蘭詔書,將宗教信仰自由歸還給帝國人民。因為皇帝信仰上帝,國禸官、軍、商各界活躍人士自然成為天主教徒者眾,政府與教會在各方面相互支持協力。狄奧多西一世380年頒佈薩洛尼卡詔書,用婉轉、非直接強迫的方式,實質上確立了天主教為帝國國教。成功統一西歐和中歐大部份地區的查理大帝747/4/2814/1/28768年任法蘭克國王)用劍在若干地區傳播天主福音,不信則死,但他對天主教發展有很多好的貢獻。由於若干原因,天主教於1054年分裂為以羅馬為首席的天主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席的希臘正教東正教)會。天主教在發展過程中有若干次堪稱重大的改革,現代同胞比較知道的是以馬丁路德1483/11/101546/2/18為代表的宗教改革,認為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一定需要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為媒介。◆對天主教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天主教歷史淺談

約在610年,默罕默德麥加開始傳播自稱直接得自真主(上帝)使者加百列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教與天主教尊奉同一個無所不能的真主(上帝),默罕默德說他直接從上帝的使者加百列領受啟示,視耶穌為上帝的使者之一,可能有該教與天主教地位平等、地中海東岸與西岸2個地區平等,不願意被天主教和地中海東岸勢力霸凌、統治的意思。◆也許因為在歷史記載中,最初傳播伊斯蘭教的團隊成員中無一來自天主教會,而且經典內容差異大,一般不認為伊斯蘭教是從天主教分裂出來的。◆目前伊斯蘭教有遜尼派(約佔穆斯林總數之75-90%)、什葉派(約佔穆斯林總數之10-20%2大宗派,和若干小宗派及無宗派的信徒。

・ 若以信仰人數排序,印度教是目前世界第3大宗教,但外行人對於印度地區社會與宗教發展的歷史很少涉獵,未便著墨。有興趣看看印度教皮毛的朋友可參閱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印度教,或英文Wikipedia條目Hinduism

・ 人類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從來就繁多,大體說來多追求善良、和平、友愛、互助的社會秩序,但各教教義、行為規範、修行法門、傳教方式有差異頗大者(如強調一神、主張多神…),本文不申述。

・ 目前世界主要宗教請見連結。

◆一般認為天主教第一個教會於公元30年誕生,並追認其誕生日為第一任教宗起職日,到2023年已持續1993年。除了13091377亞維儂教廷時期,和13781409並存2位教宗14091417年並存3位教宗外,說天主教會系統是人類迄今聖經道統未被推翻、首都羅馬未遷移、各屆公認最高領袖(樞機主教團秘密選舉產生的教宗)都同意自己為接續前任的,持續期間最長的組織體,應該不誇張。就組織經營角度看,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為什麼天主教會系統其團結的命脈能夠這麼長?其答案可能是所有事業體領袖和組織經營學研究者都想知道的。◆光獨占∕壟斷特定產品不足以讓經營該特定產品的事業體在競爭環境中很長期生存。◆天主教的對立教宗問題可參閱本連結。 

◆相當簡化說,天主教會有教宗–樞機Cardinal–由教宗任命、終身職、目前有223位在職樞機主教)–羅馬教廷主教團(自選團主席)–教省(總主教–Archbishop)–教區(主教–Bishop,由教宗任命)–總鐸區(總鐸–Dean)–堂區(主任–Pastor)的全世界單核心行政官僚體系。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和佛教總體來說在傳教和公益活動方面呈現多核心化(多宗派;如新教的路德宗長老宗聖公宗…,佛教的淨土宗慈濟宗幾個台灣臨濟宗派…),並無全教總領導,但在各宗派內部有行政階層系統。天主教組織之大概可參閱天主教組織概況天主教會聖統制 

◆從某個角度看,佛教比較強調緣、因果、業報、積德消業、輪迴、人人可成佛…,基督宗教、伊斯蘭教比較強調一切交給上帝∕真主,祂自有安排,死後審判、要信…。◆中國人說命運主宰時的天,有與萬能之上帝、真主相近的意思。◆從本段內容看,佛教信徒行事似乎應該比基督宗教信徒更積極,但實際上長期相反,本文不討論原因;不過慈濟宗積極行善的作為可能逐漸改變傳統佛教以往主流的出世樣貎。 

宗教與祭祀 

・ 越早期的人類對於自然災害的逃避與抵抗能力越低、對於不明現象的畏懼感也越高,對它們既畏且敬,便定期+視情況需要獻上貴重的牲禮甚至活人祭拜;若有災難就祈求祂們赦免自己的罪過並保証自己未來會乖、若無災難也報答祂們的寬恕並祈求祂們繼續保佑。祈求對象有日、月、星、風、雲、雨、雪、地、山、川、水、火、飛禽走獸(龍、蛇、獅、虎、豹、象、鷹…)、各種傳說中和想像中的神明鬼怪…。

・ 人有善根善心,會定期祭拜歷代祖先、先聖先賢先師先輩恩人、土地神、農神、五穀神、醫神、藥神…,以敬表感恩並祈求祂們繼續庇佑。

・ 從古到今人類上述祭祀多得不易盡數,常與各種宗教混雜,甚至本身就形成獨立宗教。各國專家學者對此有不少研究,譬如Human sacrifice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九壇八廟 

教士是人、教會是人類組織,難免有人的問題 

・ 教士是人、教會是人類組織(各種規模、目的不同的系統)。人和人類組織在活動時自然會出現人的優點和缺點,教士和教會不例外。

・ 雖然宗教和宗教組織都勸善勸修行,在現代以前,教士都被視為上帝的代言人、民眾導師,可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長期領先到19世紀末葉的歐洲地區,其大小宗教歷來仍有許多血腥暴力,像以武力傳教、殺害異教徒、侵犯人權(如神職人員性侵女性等)、壓制異議(如拘押主張日心說學者等)、詐欺斂財(如發售贖罪券等)、教權與皇權相爭、宗教戰爭、神職人員內部權力鬥爭分裂等等,貪污腐敗的傳聞也幾乎不斷。

・ 為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吸引(或誘引)信徒,不只早期宗教領袖們藉助了神(包含大家不明所以的神通神術神蹟)、魔鬼、上古神話、原罪、罰、善惡因果報應、末日審判、天堂、地獄、巫術(或魔術)等等說法做法,與真實可鑑的善言善法善行一起成為宗教的道法與文化。 

佛教是中國人全面內化的外來文明之一 

一般多認為佛教在漢明帝永平10年(西元67年)傳入中國,不只早期有不少印度或西域僧人到中國傳教譯經,也有許多中國僧人陸續冒險遠赴印度直接求法。在中國儒、道、法、墨諸家學說和大、小宗教的競爭下,佛教仍然很快在民間和官方普及開來,並東傳朝鮮與日本。從中國佛教發展史看,中國同胞已全面內化了佛教義理,使它在中國盛行,迄今不衰,近年還持續發揚光大,向全世界推展。 

人事物的發展在競爭環境中很少完全順遂,除不易計數的較小磨難外,佛教也經歷過若干次比較大的法難;一般認為在中國有4,有些人認為有5次。 

◆關於佛教在中國早期的發展,有不少研究,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參閱佛教傳入中國論考西行高僧傳晉唐時期海路交通中往來佛僧的群體考察等著作。 

◆中國前輩同胞學習、內化過不少境外先行文明,在農業方面引的有胡蒜、西瓜、玉米、馬鈴薯、花生、菠蘿、菸草、機械耕作…。不少民族革命家稱1819、到20世紀中葉,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欺侮、壓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說台灣到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地區到21世紀初期已全盤西化(衣住行育樂、產業生產經營技術等大部份項目都從西方先行國家引入後內化),人民生活福祉從而快速且大幅提升,可能不算誇張。◆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台灣、大陸)、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現代化的速度相對較快,與這段期間這些地區的同胞比較勤勞奮發等不少因素有關,本文不討論。

宗教現代化 

・ 隨著科技逐漸發達、民眾教育逐漸普及、平民財富漸有餘裕,傳統宗教若干教義內容和勸善的說法做法,以及教士們半神或神的代言人地位需要「自然順暢」地逐步調整,否則可能逐漸被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明的新興宗教取代。由於慣性,逐漸和平調整或取代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譬如民主憲政很成熟的英國、荷蘭、日本等不少國家仍然保留王室或皇室迄今,由人民稅金奉養)

・ 人的慾望、需求很多樣,環境很多樣,人的空虛、痛苦與需要的慰藉、倚靠自然也很多樣,於是提供心靈服務的各宗教自然會差異化、多樣化。成功的宗教其經營方式一向與時俱進,個別宗教的經營早就開始企業化、宗教們總體早就開始產業化。 

宗教經營企業化、產業化、現代化 

在宗教經營企業化、產業化的趨勢下,假宗教真騙財騙○、宗教事業體財務法制化是問題。許多人知道台灣當年在社會逐漸富裕,到各地宮廟還願+祈求者的獻金日增,同時□□彩開始盛行期間,有道上的兄弟姐妺說開廟很賺錢,也確實有不少兄弟姐妺介入宮廟經營。 

一般說來,所有產業(包括心理諮商產業)、企業都是為社會提供服務以交換收入的,只要有收有支有盈餘就都照章向代表全民的政府納稅才公平合理。但因為慈善工作者没有有形收入–在宗教事業體中絕大部份工作(奉獻)者都是志工義工,可能連做工時果腹的便當都自己準備;也没有向收受支出(受幫助)者收取對價;宗教事業體若有財務盈餘並不分配給「股東」,而是繼續供給未來行善活動運用;長期以來宗教事業體的收支有許多没有收支憑証,没有合乎有關交易法令規定的賬冊與審計;宗教事業體多與從政人士及政治團體有不願意向社會公開的各色往來…;使問題變得複雜困難。大家不難想像外人在宗教場域碰觸收支財務問題時所可能引起的風暴。許多宮廟有過或正有隨喜捐獻箱欠收而入不敷出的艱苦日子。 

宗教產業內也有企業新進、退出、合併、分裂等情事,當產業內出現「宗教理念和財務報告都很清楚、而且經營能力強、能滿足現代信眾心理需求的事業體逐漸增加,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信眾信任它們」的情況時,宗教產業的文化自然會向更為良善的方向發展。這個方向有宗教與類宗教事業體復興和新興的成功機會。


土耳其從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國家成功轉型為宗教自由的世俗國家

在伊斯蘭教執政的國家中土耳其在凱末爾革命成功,於1923/10/29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後,1924/3/3廢除哈里發,將其權力移交給大國民議會,同時通過現代化的新教育法令;1924/4/8廢除伊斯蘭教法庭;1925年秋天起鼓勵土耳其國民放棄傳統中東服飾,改穿現代歐洲服裝…,快步向全盤歐美化的方向發展,使土耳其成為世俗國家 

若排除長時間使用有效鎮壓的手段,社會主流價值觀之改變通常是漸進的,需要一長段時間,土耳其社會能和平地從排斥很快轉變為真心平等對待異教徒,是令人佩服的。 

重點是為什麼凱末爾團隊能使土耳其政體和社會很快成功轉型?本文不討論。本文也不討論在一黨專政國家中的宗教自由問題。

 

從幾個人口數字看…

有估計目前全球基督宗教徒約有24億人、伊斯蘭教徒(穆斯林)約有19億人、印度教徒約有12億人、中國約有14億人(有估計不足10億)、印度約有14億人。 

基督宗教徒一夫一妻、雖然傳教堪稱積極但早已不侵犯別人的信仰自由;穆斯林一夫可有4妻、規定其子女出生後即為穆斯林。做幾組假設後估算,穆斯林人數超過基督宗教徒人數似乎指日可待。 

近年來在跨國大企業中印度裔高管人數持續增加,英國還於2022年選出印度裔首相。參閱印度為什麼盛產跨國公司CEO(請注意圖一中深色比例為外籍或外裔CEO)、印度裔掌管美國大企業盤點美企中的那些印度籍CEO 

大家不擔心美國選出黑人總統、不擔心英國選出印度裔首相、不擔心印度同胞在國際大企業內的競爭力愈來愈高、本來也不擔心中國大陸快速進步,但…。 

宗教(包括無神論)的意識型態會影響信徒行為,目前伊斯蘭世界和中國大陸同胞行事之「開放與尊重他人的程度」偏低,同時印度傳統種姓階序所衍生的歧視與世襲等問題仍可稱嚴重,關心文明競爭的朋友可以自行推估宗教,包括類宗教意識型態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過程的影響。 

2個有關開放與尊重他人程度的例子:2022/9/13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122歲女子因為頭巾没戴好被警察逮捕後在拘留所內死亡的事件,引發伊朗多地抗議風波,若干名抗議民眾死於警察鎮壓;中國大陸政府未採用多數國家採用的統計方法,公佈新冠疫情近期趨向激烈的真實統計數字,使國際社會無法及時了解中國境內病毒變異與疫情變化實況,影響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抗疫工作;這個作為對人類的不友好性,超過2022/2/24起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境內暴力殺戮5萬烏克蘭軍民、毀損大量烏克蘭同胞歷代辛勤建設的成果、百萬烏克蘭同胞逃難、衍生全球通貨膨脹…。

道德 

道德是一套由理論支持的思想言行規範,目的在使有關系統中的所有成員都各自犠牲一部份慾望的滿足(節制部份自由),從而使系統中所有成員都獲得在不生暴力動亂之前提下,最大公約程度的慾望滿足。

・ 在這種不生暴力動亂的系統情境中,各個成員的滿足程度基本上與其相對力量之大小成正比。在安定的動態均衡情境中,各個成員雖然對其需求的滿足程度不盡滿意,但都還能接受而不以暴力方式抗爭。

・ 在環境(譬如系統內各成員的相對力量、氣候…發生變動)改變時,系統要達成新的動態均衡,有關成員(行為者)的思想與行為方式須要做適宜的相應改變。譬如大家都知道幾個世紀來女性與男性之間、親子之間、師生之間、雇主與員工之間、人民與政府之間…互動模式持續變遷的過程;在變遷過程中,與這些社會角色有關的道德規範是同步變遷的。

・ 道德規範幾乎存在於人類活動(思想、行為)的每個面向,個人的道德是他在每個活動面向之道德的組合。通常每個人的道德不會完全相同。

・ 系統的道德為所有系統成員道德的總合,會有主流道德。通常每個系統的道德不會完全相同。

・ 一般觀察,也有研究認為,全人類有主流道德,所謂世價值

・ 道德規範展現能力的方式包括:從個人的價值觀與修養驅動、從與個人生活有關之各系統的輿論、與可能產生的輿論驅動;讓可能犯規者在感受到道德規範的內外驅動力量後,以自律的行為遵守規範。行為總是遵守系統道德規範之個人,常被褒獎為教養、修養好,或有涵養。

・ 個人在選擇遵守道德規範前,內心或許會有掙扎。系統在選擇遵守道德規範前,系統內部或許會有爭論。

・ 道德的傳授途徑在[公民教育]一節中敘述。

・ 有些人行事明顯只追求自己、局部或說次系統的最佳利益,而不管其他人、其他有關系統的利益,不合常理地損人利己,所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居然能得逞,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得逞。為什麼會這樣,本系列計劃在下一章省思「人類之間合作與競爭的動態均衡」時再略做討論。

・ 在社會創新能力勃發、社會變遷迅速的近代和現代,道德規範的變遷常落後於社會變遷,在家庭、學校、和其他社群中引起若干衝突,得靠尊重他人合理自由的道德規範及法律協調。 

[法律] 

・ 在成文法通行前,人類社會只有由社群中多數人約定俗成的道德律。即使在台灣目前有律師而且公眾容易監督的成文法時代,大家對於法官的判決都常覺意外,古時候不成文法時代的司法情況不難猜想。

・ 人類可能在可以熟練使用文字不久之後就進入政府發布成文法令階段。以中國為例,有說在周朝即有文字法令,但推測那時文字法令基本上只在識字官員之間傳布,民眾識字率很低。加上許多村落離掌理王法的縣衙門頗遠,交通不便,都得走過去,而出遠門吃住開銷不小,絕大多數非縣城居民可能都打不起官司;似乎是家法(家規)、宗法(家族法)、行規、幫規…當道,糾紛基本上由有關社群中有威嚴的領袖或長老依多數人接受的道德律裁決。

・ 在天主教為主流宗教的地區除君王的司法機構外,還有宗教裁判所。伊斯蘭教為主流宗教的地區政教合一。

・ 法律以道德規範為基礎,通常在接近道德規範尺度範圍下限處設定開始處罰的標準線,越向下方處罰越重。

・ 不論古代的家法、宗法、行規、幫規、宗教法、還是現代法令,法律展現能力的方式是以社群多數意見的力量(公權力),強迫社群中與法律衝突(犯法)者就範,屬於他律。

・ 和道德規範一樣,法規也基本上落後於社會發展;但也有法規走在新犯罪情況之前,以防範新犯罪模式於未然。

・ 因為現代生活的面向越來越多,民眾間發生糾紛的項目、情況越來越多,使得法規條文越來越多,我們須要努力在各個法規面向找到執簡御繁的有效方法。

・ 司法工作牽涉社會活動樣態、預防犯罪、立法、執法、罪行調查、有關辯論與審判、處罰、犯罪者行為矯正、犯罪者刑期屆滿後之更生協助…,工作項目繁多。

網路上對於中國古代識字率的討論不少,外行人依自己幼、童年時期的農村(不少農民赤腳、有些人家茅草屋頂、自己家前牆為窯磚砌後牆為土磚)生活經驗猜測:古代農民生活單純,對於文字的需求不高,越古代越然;但大家需要會簡單的加減算術。隨著社會發展,生活複雜度提高,對文字的需求隨之提高。就生活的複雜與變化程度而言,官員商人>工人>農民;官、商收入較高,受基本生活約束的時間較少,他們和其子女在古代應該會先讀書。一般猜估,在1950年以前,不計台灣,中國歷代就算在太平時期,民眾識字率可能都在20%以下(不談識字率的定義)。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參閱19世紀中國大眾識字率的再估算、和清末中央教育會述論2篇研究。195010月起中國大陸展開大規模識字運動,1964年第2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識字數在500以下的文盲率為52%;一般認為以當時中國虛報工作成績的風氣,這個數字虛胖。 

雖然有不少更早期的法律文件被考古界發現,一般認為迄今可證實的,全世界最系統化的最早法律文件是巴比倫王朝漢摩拉比法典(約於西元前17551750年製作,1901年底到19021月由法國考古隊發現),玄武岩石碑上所銘刻約4,130行法典全文除序言與結語外,共收錄282條條文,條文大類包括在審判中的有罪行為(誣告、偽証、歪曲判決)、竊盜有主財產(偷竊與收受贓物、綁架、窩藏逃亡奴隸、破門而入、入室竊盜、刼掠燃燒的房屋)、土地使用(耕作、房屋…)、商業行為(物棧、客棧、快遞、貿易、放貸、質押)、婚姻∕家庭∕財產(次類別稍多,略)、侵犯人身(侵犯父親∕自由民、導致流產)、專業人員(外科醫生、獸醫、理髮師、建築工、造船工、船夫)、農業(牛、僱用農工∕牧民∕季節性工人∕牲畜和馬車、牧羊人的職責、竊盜飼料∕農具)、僱用工資(工匠、船隻)、奴隸(出售奴隸擔保、在國外購買奴隸、拒絕主人支配)。 

中國迄今有考古實証的信史自商朝(約西元前1617~前1046年)起,一般認為到周朝(約西元前1100~前476周公旦時期禮樂已備。春秋(西元前776~前476)與戰國(西元前475~前221)時期諸子百家有一些關於法律的討論留下來,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商鞅(西元前390~前338)變法。史記有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漢書有律曆、禮樂、刑法、食貨、郊祀等志,其中若干記載與法律有關。但我們從以上記載中看到的內容都比較零散。有些人認為李悝(西元前455~前395)所彙編的法經(有說約成書於西元前407年)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分盜、賊、囚、捕、雜、具6篇,現已失傳,其6篇篇名得自後代記述中提及。有說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訂秦律,作為全國統一的法令頒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後又加以修訂。197512月出土之1,155枚+80枚殘簡的雲夢秦簡中所記載之秦律,對於國家治理而言已堪稱完備;經整理後的竹簡內容被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簡」一書,其電子書見連結

雲夢秦簡中「效律」部份條文,現藏南通中國審計博物館  來源:維基百科


來源:百度百科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修訂秦律,比西元前407年李悝彙編法經晚了186年,看起來內容豐富許多,本文猜測可能有3個比較豐富的原因:186年間社會複雜度增加很多、186年間政府治理能力成長很多、法經可能是李悝為輔佐戰國七雄中魏國國君治理國家,所彙編當時最急需整理的法令。而秦始皇是為統一6國後治理全天下所有行政事務修訂法律。由於農業時代社會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猜測的可能性較高。 

中國與西方古代法律比較 

秦律比漢摩拉比法典晚了約1,529年,但中國地區的考古工作比歐洲和近東(現稱中東)地區晚了很多年才開始,未來產生新發現的機會比歐洲和近東地區高。 

不過以秦始皇法家導向的治理需求,雖然會為法律文字預留統治者解釋的彈性,但法律會盡可能編得周全。猜測秦律內容即為當時中國法律的水平,而從法律內容輔以史料記載,可以推估當時社會活動情況之大概。 

本文不比較漢摩拉比法典與秦律的內容。

[公民教育] 

・ 道德與法律教育在古代歐洲可能主要在教會例會中,經由教士講道向民眾灌輸;在古代中國可能通過私塾和官學的老師向學生灌輸+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受鄉紳等意見領袖影響(鄉紳大多為没有成為官學生員和未入官府的曾經讀書人、退休官員、未必退休的較富裕商人。較富裕的商人通常識字、能讀書、精於計算、且閱歷較豐富)。由於基督宗教在歐洲長期實質上的國教地位,向下滲透性很強,可合理推測,歐洲農民即使不識字,也是長期、經常受教會教士「教育」的,而中國農民没有這種「被強迫」受教士或其他人教育的壓力。◆古代農民的分類請見連結。

・ 在慘烈的三十年戰爭1618/5/231648/10/24)陸續停戰期間,先後總計有109個代表團參與,由3個獨立協議組成的西發里亞和約1648年完成,較大規模的戰爭結束;這個和約標誌了民族國家興起、不干預他國內政(主權)、和宗教信仰自由被歐洲大多數統治階層接受。經過農業與人口復蘇,接著發生工業革命(約17601840,有人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它對人類生活(工礦農林漁牧狩獵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與金融∕人口集居∕建築∕武器與戰爭∕人民生活型態∕宗教義理∕政府治理∕道德規範∕法律…)模式產生19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全面且深巨的影響。


1648年西發里亞和約後的歐洲  來源:Wikipedia

・ 三十年戰爭顯示,火槍兵、長槍兵、騎兵的編組與戰地快速靈活的運動,需要專業程度高的士兵,武器製造也需要更高的技藝,因此需要士兵與工匠識字、閱讀作業規範,也就是在學校集中接受更多的教育訓練。在三十年戰爭後,有些國家開始重視國民義務教育。在工業革命普及期間,國民教育水準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國民義務教育便逐漸成為世界潮流。道德與法律教育自然成為國民義務教育課程的一部份。

・ 於「在他國短期居留、國籍、與納稅相對映之權利」等概念清晰後,在一國國土內居留的人類便有人民、國民(擁有居留國國籍)、公民(依國籍國法律負有義務與權利,法律可能有褫奪公權之處分條款)等區分。

・ 當民主法治政體興起,通常在民主法治國家內:公民有選舉與被選舉、當選後組織政府等政治權力;公民只要守法,有獨立於政府管理和企業管理外的生活空間。這牽涉一組與基本上人治之集權專制國家不同的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章,民主法治國家進而強調公民社會公民教育等概念與實務。集權專制國家並非没有選舉與法律,但其社會運轉的根本理則與民主法治國家不同,本系列留待「人類2個主要集團的競爭」一章中略作討論。

・ 各國公民教育課程的內容有些不同,我國部份可參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本文不申述。 

--------------------------------

 後記: 

多年來常見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漢武帝又是中國歷史上重要性較高的皇帝,受許多想重現中華帝國榮光的同胞推崇。因為對儒家學說那麼早就獲得獨尊地位的說法存疑,加上本系列計劃極簡單比較一下中國與歐洲兩地社會的發展歷史,怕犯大錯,便在撰寫本篇法律部份時,再度溜覽部份史書對漢武帝的記載。建議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不妨直接參閱於漢武帝時任職史官的司馬遷所編著史記中之孝武本紀東漢班固所編著漢書中的武帝紀北宋司馬光所主編資治通鑑卷十七至卷22,自己思考。若還有時間,不妨再參閱資治通鑑16內文編碼119之最後一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