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2
前言:
台灣這個地方的居民,經過所有前輩和當代同胞接續努力,已經有能量在許多方面為自己和人類的福祉做更多貢獻。宗教界人士或許可以想想值不值得做本文標題所說的2件事?
為把這2件事說得清楚一點,分成「引文」和「主文」2部份敘述。
--------------------------------------
引文一:台灣的宗教信仰
接續上一篇省視,大家可能都同意宗教活動對於民眾的意識型態→價值觀念→道德規範→法律規範→日常行為→…有相當大影響(未必以一條鞭形式影響)。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19年5月刋布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第七期第四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就台灣同胞的人身屬性、生活型態、宗教信仰活動、價值觀、對各種社會現象之態度…做了相當多面的了解,建議對台灣社會變遷有興趣的朋友溜覽所有調查項目的結果。
該報告在宗教信仰部份的調查結果顯示信民間信仰者占49.3%、信佛教者占14.9%、信道教12.4%、信基督教5.5%、信天主教1.3%、信回教0.0%、信…(161-162頁。印度教未列入調查選項,不曉得在其他中有没有?本文猜測若有也比信回教者少);祭拜祖先的占83.1%、没有祭拜祖先的16.9%(160頁);參加宗教活動的頻率:從未參加者占34.4%、幾乎没有(比一年一次更少)者21.8%、一個月一次3.9%、一個月兩三次5.9%、每星期一次4.1%、每星期好幾次2.9%、…(165頁)◆本文猜測一個月參加宗教活動≧1次的16.8%同胞大多信基督宗教的天主教∕基督教、或佛教的慈濟∕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系統。◆從2009、2014、2019三次調查數據看,相信基督教、佛教中其他、民間信仰、本土宗教的人口比例逐次增加,相信佛教的人口比例逐次減少,本文未查考原因。
引文二:佛教在台灣的發展
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和佛光山、法鼓山、慈濟等「人間佛教」團體,如何帶動台灣佛教從出世走向入世?等研究告訴我們,台灣佛教的發展歷程大致是荷蘭、西班牙佔領時期的泛靈信仰階段→明、鄭時期的移民宗教階段→清朝時期的閩南佛教階段→日治時期的日化佛教階段→光復初期的大陸佛教階段→1960年代以後的人間佛教階段。◆[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一文對台灣解嚴後兩岸佛教界之往來、及台灣佛教界肆應社會脈動之情況著墨較多。
在外行人的印象中,星雲師父對佛教義理的通俗化和利生化有很大貢獻,可以從他撰寫的佛光祈願文(家庭・倫理、勉勵・期許、社會・職業、佛教・法會4類各25篇)、經懺佛事等大量著作、演講中感覺到他的做法。依出生日期早晚排序,星雲師父、惟覺師父、聖嚴師父、證嚴師父、還有許多比他們早或晚的師父們,都有很好的說法傳道能力、設立不少學校、與建不少規模不小的寺院、從事公益活動。
在台灣經濟能量向台灣外部世界漫溢時,台灣宗教場域的能量也同步向國外幅射。幾大佛教系統都在許多國家設立寺院、道場、學校等分支機構、組織若干國際性的佛學研究∕僧伽∕信眾聯誼類組織、多次主辦與佛教有關的國際會議、申請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會員、也與基督宗教及西藏密宗等友教人士常有教義交流。而慈濟人在做中修行傳道,不只在台灣,還盡己之能在全世界多地聞聲救苦、佈施濟貧、珍惜物資、改善環境的努力特別令人敬佩。前述師父們領導台灣同胞共同在佛教文明方面創造許多成就,這些成就是台灣文明∕中華文明∕人類文明的一部份。
引文三:各宗教在台灣的交流
在跨宗教交流方面,1943年5月於重慶成立,當年6/15中央批准立案的中國宗教徒聯誼會,在1950年2月遷台復會時改名中國宗教徒協會,仍運行不綴,2022/9/15舉行80週年慶祝大會。◆復會改名時間在網路上查不到,後由中華民國道教會簡小姐與張秘書長提供。
天主教羅馬教廷於1964/5/19設立宗座宗教間對話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 for Interreligious Dialogue–PCID,1988/6/28改名為Dicastery for Interreligious Dialogue),與佛教間的對話於1960年代開始。在台灣部份,據宗教之交流可達成共識合作一文敘述,1994/1/24-27慈濟功德會與天主教首次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地點在花蓮慈濟護理專科學校。1994/8/12-15,中國佛教會與天主教主教團交談與合作委員會等單位,於彰化靜山天主教靈修中心合辦佛教與天主教關懷家庭研習營。1995/9/1-4仍在彰化天主教靜山靈修中心,由中華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主辦,結合中華佛教青年會、天主教中國主教團交談與合作委員會、天帝教等單位合作舉辦第一屆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另據新聞報導,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1995/7/31-8/3與佛光山合辦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流會議、2017/11/13-16與靈鷲山無生道場(創辦人釋心道,2001年再創建世界宗教博物館)合辦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台灣天主教女修會會長聯合會與佛光山於2018/10/13-20合辦第一屆天主教修女與佛教比丘尼對話國際研討會。◆有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不妨看一下這篇小傳記:惡水上的大橋–馬天賜神父與台灣宗教交談的發展,也可以看一下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
在網路上看到不少國家有宗教合作論壇之類的組織與活動,本文略。
引文四
杭廷頓教授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認為人們的文化和宗教身份將成為冷戰(1947/3/12~1991/12/26)結束後世界衝突的主要根源…。
自某個角度看,很簡略說,從西元約300年到約640年,基本上與政治分離又互相協作的天主教是歐洲和近東較開發地區(地中海區域)的主流宗教→在伊斯蘭教於西元610年從阿拉伯半島興起與擴張勢力範圍期間,北亞、中亞與南亞(印度)以西的地區分屬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2家天下→天主教教宗號召十字軍東征(1095~1291年),反擊伊斯蘭教勢力→14~16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中亞、南亞、東南亞、西非→隨著地理大發現(15世紀中葉~17世紀),基督宗教進入西中南非、印度(南亞)、南北美洲、東南亞(菲律賓)→約1800年前後~1900年前後大英帝國興盛,1900年前後美國興起,伊斯蘭教徒抵抗基督宗教徒在中東地區的經濟霸權迄今。◆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信奉伊斯蘭教、奧圖曼帝國(1299~1923年)版圖除歐洲部份外,信奉伊斯蘭教。◆一般人有個印象,英國海外殖民地在英國治理下,文明水平比其他國家的殖民地高。但從1840年代到1940年代,英國控制了印度大部份地區,但2011年統計,印度基督宗教徒的比例只約占2.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原因為何?
The caliphate(伊斯蘭教國王的疆域), 622–750
Expansion under Muhammad, 622–632
Expansion during the Rashidun Caliphs, 632–661
Expansion during the Umayyad Caliphate, 661–750 來源:Wikipedia
來源:維基百科
稍微誇張一點,或許可以說伊斯蘭教徒與基督宗教徒之間的利益爭戰由來已久,目前以中東地區信奉伊斯蘭教國家們為主要成員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同是產油大國的美國之間在有關石油等問題上仍常有矛盾,杭廷頓教授擔心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2大文明之間可能發生衝突並不奇怪,2001/9/11的恐佈襲擊和隨後的反恐戰爭(2001/9/16~2013/5/23)証實了教授的擔憂。
從美國婦女爭取投票權的過程看意見衝突與人類文明的發展 本文認為一般說來,所謂文明衝突的根源仍為利益衝突,而且物質∕實質利益衝突所引發的憤怒與仇恨,遠大於對事情看法不同(單純價值觀不同)所引發的不舒服感。當然感受∕心情好不好也是一種利益的形態。◆人會找些理由說自己不是為了私利行動,是為了正義、公益或什麼堂皇的原因行動。 伊朗同胞歧視女性的文化導因於男女2性之間實質利益的衝突嗎?也許伊朗男性認為不要說男女平權了,只要尊重女性就會減弱男性對事物的主導權,導致男性傳統的實質利益極可能受到削弱。本文没有查考伊斯蘭教義是如何主張並解釋男女權益問題的,很可能古時候男女權益在全世界都根本不是問題。 美國大陸會議於1776/7/4通過美國獨立宣言,宣言中有一段話「…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翻譯成中文是:…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人們為了確保這些權利而成立政府,政府恰如其分的權力來自於接受治理者的同意;只要政府的任何表現無助於成立它的目的,人們就有權改變或廢除它,並成立新政府…」,但美國直到1920/8/18才有足夠多的州數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的條文「合眾國或任何州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或限制合眾國公民的投票權,國會有權通過適當的立法強制執行本條文」。當時這條修正案並未賦予非裔、亞裔、西班牙裔美國人和美洲原住民婦女選舉權。◆參閱WikipediA Women’s suff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條目。 本文加入這段內容是想說一項較大的改變,不管是朝好的、壞的、或那個方向改變,都需要因緣具足,聚足突破阻礙的能量。從某項改變所需要具足的因緣∕能量看,對於改變的路徑和所需要花費的資源(人氣、時間…),可能會有比較合理的推估。 不會有大陸同胞因此說「大家看看,美國人當年又狂殺印第安人、又拖延多少年才給婦女投票權啊?現在美國警察殺老百姓的人數比我們多啊,那有資格對我們的人權指手劃腳啊,我們的人權比美國好多了…,中國有中國的文明和發展模式」吧?這個說法並非全無道理,但不好。 |
因為台灣同胞民主法治、互相尊重的主流價值觀念已根深柢固,同時目前台灣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並不存在武力衝突的因子,所以即使不真正了解異教的教義,但在信仰不同的專業教士之間、平民之間、平民與異教教士之間,大家都往來無礙。一般說來,台灣同胞對於基督宗教和西藏密宗多少有些粗淺模糊的概念,關心時事者在反恐戰爭期間會看到一些關於伊斯蘭教的新聞報導,關於印度教的資訊則很少。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對世界幾大宗教多一些了解呢?由於各宗教都是為人生化解憂煩焦慮痛苦、促進平安祥和快樂的,但法門似乎有相同有相似有不同,「編輯各宗教人生答問」是一個彼此增進了解的途徑。
互相了解的各方一樣會因為利益難以調和而發生武力衝突甚至戰爭,但和互相不了解相比,在戰爭前戰爭中或許比較容易溝通並找到止爭或停戰方案;外行人說的是或許。
大家都知道有一類人只想盡可能多了解別人,卻盡可能讓別人不了解自己。一般大宗教由於要多招收信徒,或偶有騙人入教的情況,但經典教義自古都是公開的。
主文 壹、編輯各宗教人生答問
A. 編輯的意義
1. 方便苦惱眾生尋求解方
2. 方便好學求知者查詢宗教問題
3. 方便各宗教彼此增加認識
4. 各宗教或許因此改善某些對教義的傳統解釋方式
5. 在精神文明場域為世人提供更多、更上一層樓的服務
台灣地區居民經過所有前輩與現代同胞持續努力,在硬件與科技方面為全世界提供服務的能力,於資訊和半導體類產品暢銷全球後,特別在近年全球新聞界非短期報導中美競爭與半導體產業競爭狀態的潮流中,已逐漸被較多世人了解。
在精神文明方面多年來我們也有長足的進步,但在像高低水流一樣自然的,有競爭性的服務場域中,除了自1970年代起有若干流行音樂歌唱家、影視表演家在全球華人世界走紅外,我們還没有文化產品出現在全球大文化百貨商場的明顯櫃位。
一般認為文化產品有歌曲、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詩歌、散文、小說、書刋雜誌、戲劇、電影、遊戲(傳統+在手機∕電腦∕網路上+主題樂園+…各種類型的遊戲)、建築、器皿、生活價值觀、法律、宗教、日常生活表現…。
就外行人狹隘膚淺的觀察所及,覺得大致說來,漢傳佛教教義具有不遜於其他宗教的涵蓋性、合理性…。在台灣,星雲等師父50多年來,將修行教化的重點從個人避世清修轉向利益人間生活;而証嚴師父近50年來特別重視聞聲救苦,將募捐、佈施、修行、勸善合為一體…。如果說50年來佛教徒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不亞於基督宗教徒,應未誇張。
由於大家知道的原因,目前台灣同胞的表現容易受到國際關注與同情,台灣佛教界此時若能協調有關各方,共同匯編各宗教人生答問,比較容易獲得國際協助而事半功倍,時機應屬適宜。
B .動能比較大的編輯工作團隊
一般認為在台灣佛教場域,慈濟、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4個系統的理論素養不低、信眾較多,工作能量較大。如果政府願意支持,甚至與宗教界一起倡議這項工作,是否可以由文化部或什麼單位牽個頭,先和這4個系統商量一下怎麼進行比較好,再和台灣其他宗教系統協調。
前文曾提及天主教羅馬教廷從1960年代開始,就在全球與各宗教進行各種形式的對話,迄今努力不停;聯合國、許多政府和民間非營利組織也持續進行了很多宗教合作活動,大家都累積了很多經驗和成果。台灣團隊在編輯各宗教人生問題答問時,應該不會孤單,可以邀請大家在前人的基礎上盡可能合作。
C. 編輯方法
1. 採用維基百科的編輯方法,人人可以按照規則編輯內容。維基百科內文詞語的連結參閱,容易讓查閱者對問題有縱向橫向、系統性、全面性的了解。可以在編輯全程都請維基百科團隊派員提供編輯技術指導∕輔導。
2. 台灣各宗教各自組織專家團隊,由佛教和天主教團隊各提出一個條目架構系統草案,再和所有團隊協商修改決定條目架構版本1。
3. 開放自由編輯後,各宗教專家團隊各自在各條目下編輯該宗教之內容,並負責對所有自由編輯之內容進行審稿∕同行評審、修飾文辭等等工作。
4. 除了天主教的教義爭執由羅馬教廷統一協調外,各大宗教的宗派都很多,經本更多,對經義的看法幾乎不可能統一。好在没有必要統一,所有編輯工作都公開透明、平等交流意見、在公開版本內保留所有異議,由讀者自行判斷。維基百科就是這樣做的。
5. 可於適當時機在台灣召開幾次有深度和國際一流水準的國際研討會,擴大編輯工作的號召、匯流、行銷…效果。
6. ………
D. ………
--------------------------------------
引文四:中美對於人類發展模式之爭
近20年來,在中、美2國對於人類發展模式主張不同之爭議,或說中美爭霸的環境中,出現2種情況:①西方先進國家同盟想把全球商品供應鏈在中國部份分散一些到中國以外地區,有些大型跨國企業已開始分配較多資源扶持印度產業發展;②比中國後進的國家們想取代中國各種商品的全球供應地位,至少多分幾杯羮;在後進國家中印度似乎是表現最積極者,它和中國大陸一樣具有人口規模很大的特點,而人口結構比中國年輕。
如果西方同類發展型態國家、與中國同類發展型態國家雙方各自和平發展,大家和平競爭、該合作時合作,全球人類自行判斷那一種發展模式對自己比較好、或階段性比較好,自行選擇並和平演變發展模式是很好的。可惜競爭行為中自然存在的「侵略性」出現在仍未爆發直接武力衝突的軍事活動中,雙方產生武力衝突的可能性有上升趨勢。
◆中國大陸無需把目前遭遇的困難過度歸咎於美國,而在國內發動仇恨美國的民族意識;美國亦然。省視人類歷史,上述情況會自然發生,時間早一點、晚一點,速度快一點、慢一點,強度高一點、低一點,和平競爭還是以武力決勝負的差別而已。各國對於中國發動競爭的時機、姿態、方法,和美國應對的方法自有判斷,也有自己肆應的方法。
在台灣各方面能量向國外傳佈、並面對國際競爭時,各企業自會衡量怎麼做最合適,已經有幾家大型代工企業到印度設廠。宗教界可以做些什麼呢?大家或許可以在國外工作總預算中多分配一些資源到印度,外行人對此有幾條想法如下。
主文 貮、多了解一點印度教
A. 佛教界多向印度教界請益是自然合理的
1. 佛教是在印度和印度教的環境中產生、發展、衰微(卻在中國大陸→台灣興盛)…,就學術研究而言,佛教學者研究印度教是自然合理的。
2. 因為上述原因,佛教學者可能比其他宗教學者更容易親近、理解印度教。
3. 與其他「社會–宗教的對映關係」相比,目前印度教與印度社會可能更是一體之2面,也許有必要同時了解印度社會與印度教。◆目前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一體2面性,可能僅次於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社會。
B. 研究印度教∕印度社會的學者可與赴印度投資設廠的企業合作嗎?
1. 赴印度投資設廠的企業,大部份員工是印度同胞吧?多了解一點印度社會和印度教是否比較好?
2. 目前已赴印度投資的台灣企業規模都不小,其人力資源部門每天都需要與廠內印度同事接觸,其公關部門經常需要與工廠所在社區的各色政府和民間機構的人士連繫。這2個部門若能聘請若干研究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人士在部門內工作,談好為企業、和為研究工作的時間分配,會不會兩全其美?這些人士非為企業工作時段的薪資福利和作業費用,可由宗教界或台灣政府有關部門支付,也可由企業贊助,這在會計作業上不難處理。
3. 在印度研究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人士,不論有没有分配時間為台資企業工作,都盡可能拜託台資企業安排,與該企業印度籍幹部住在同一宿舍區內,以增加雙方交流機會是否比較好?住宿人士給付住宿費。這對大工廠來說應該没有困難吧?
4. 企業可與台灣政府有關部門合作,為該企業內的印度籍幹部提供學習華語和中華文化的安排;也為該企業在印度的台籍幹部,和在印度研究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台籍人士,以及…,提供學習印度語言和文化的安排。◆美國國務院是如何為美國擬駐印度外交官快速培訓印度語言並了解印度文化的?可以向他們請教,他們應會樂意提供經驗和教材。◆不會有台灣同胞鐵齒說是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吧?外行人親身體驗過一點點中國大陸不同省份之間的文化小差異,工廠內來自不同省份的員工們還會因為小事幹群架。◆台灣內部閩客同胞之間就有一點點文化小差異。
5. 赴印度設廠的台資企業可能多與印度企業合資,是否不要讓印度股東負擔研究印度教與印度社會人士在廠內的費用?大家明算帳。
6. 所謂台灣政府有關部門,可能包括…。
7. 外行人知道學者型人士大多呆不慣工廠,呆不慣就不呆吧。一般說來,學習印度語和研究印度的專案多與印度大學之有關科系合作。
8. ………
C. 赴印度研究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人士,對於編輯各宗教人生答問工作的印度教部份可能會有點小幫助。
D. 對印度教與印度社會的研究成果能否向全民公開?
E. ………
-----------------------------
後記:
一、台灣進入總統競選的季節了,外行人在上屆總統選舉時曾對這件事胡說八道了幾番。因為這件事有時間性,所以下一篇省視會先對2024年總統選舉胡說八道一下。
二、有興趣又有時間初步了解一點印度社會的朋友,不妨先參閱維基百科印度種姓制度、潘查亞特制度、Local government in India這幾個條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