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之三–競爭環境、國家發展願景與國土規劃


國土規劃方法仍在摸索中

所有人都做過計劃,做一個計劃時會先想定目標、之後研訂達成目標的方法和步驟、之後配給實施它們所需的資源,將計劃付諸行動。

國土–包括領海和領空,是承載全國同胞所有國內活動的場所,而每一位同胞對於未來的生活都有所追求和計劃。從某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把同胞們複雜多樣的活動概分為謀生(產業)、居住、和休閒娛樂等幾個大的類型來研究,以了解各個活動部門(士農工商服務等謀生產業、居住鄰里、公共設施、環境保育…)未來對於土地的需求,然後協調各部門需求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設法求得各方總满意程度最高的國土發展方案。

想對台灣國土規劃歷史和現況有點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文章:
林中森:新世紀國土規劃
http://water.nchu.edu.tw/main/MEETING/paper/02.pdf
郭翡玉:永續國土規劃
http://www.cc.ntut.edu.tw/~tsengco/4forum.doc
唐明健:永續國土規劃
http://www.cdc.fcu.edu.tw/discourse/pdf/discourse012.pdf

2008 年下半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學術單位進行一次新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姜渝生先生主持,突破以往由都市計劃界獨攬都市、區域以及國土規劃的成規,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交通運輸、環保研究團隊一起參加規劃,不論其成果如何,就「不要閉門造車,希望經由多方對話,知道各部門未來的願景與需求之後,再一起協調,然後規劃國土空間發展策略」的原始意圖而言,應是一次值得鼓勵的嚐試。

對於這種比個別都市規模為大、以國家為範疇的規劃方法,人類仍在摸索當中。之前共產主義政府想要統籌規劃的內容實在太過包山包海,綁死了多數人的才華,迄今無一成功。目前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模式是世界主流,但仍在不斷試誤修正、跌跌撞撞地發展之中,迄今表現雖令人不滿意處甚多,但還没有出現讓大家覺得更好更可行的理論。

企業界發展得很快。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7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表,當年政府總歲入為新台幣一兆六千三百多萬元;依據中華徵信所 2008 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報告,台灣已有二家企業集團在 2007 年其全球合併總營收超過同年中央政府的總歲入。全球大企業們如何編製他們的中程和年度計劃?他們如何協調資源的調度以追求理想?政府和國土規劃部門有何可以向他們借鑑之處?這是另外一個題目了。

先分析競爭環境,再談自我定位、願景和目標

不管在邏輯還是實務上,釐訂願景和目標都是所有規劃工作的前端作業。但願景和目標不是夢景和飛鏢,所以現實競爭環境分析會走在自我定位、願景和目標前面。在企業界,目前探討競爭環境的主流方法是優劣勢分析(SWOT –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五力分析(在現有廠商間的競爭力、面對新進入者的競爭力、與客戶的議價能力、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威脅現有產品的能力)、和大環境分析(PEST –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一個追求理想的團隊在向創業投資公司爭取支持時,若不能在競爭環境分析中有力說明自己的產品和團隊能夠獲利,是一毛錢也要不到的,没有任何情面可言。

可是政府行政部門在向立法部門要求資本門預算時,立法部門是如何替全國同胞把關的?是把關嗎?會不會不論那個部門,大家多多少少都存有「不是花自己錢」、「你要、我也要」的心態?民間企業在上市向全民集資之後,在這方面也出現不少問題;同時本業賺一塊、股市賺○○塊則是另一個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明的系統運作不良天性。

建議民間多多成立公民監督團體

由於人性有自私面,所以公道有賴於各方力量相互制衡。在全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的網業時代,我們建議民間–除了就業人口以外,還有愈來愈多學驗俱豐、仍然身強體健、不虞生活的退休同胞–大家多多成立公民監督團體,把參加公民監督團體的活動當成交友聯誼和休閒娛樂,在網路上互相呼應,先試著減少政府的浪費和錯誤,為社會公平正義再盡一點心力。

建議政府發行各產業願景白皮書,每年修訂

如前所述,在規劃國家和國土發展政策之前,規劃者–政府應當了解各產業的處境和願景、與他們未來對於使用國土的需求,然後才好進行協調,所以我們建議政府協助各產業定期發行產業願景白皮書;有些國家甚至連最敏感的國防部門都會發表政策白皮書。台灣在各產業本身、研究智庫、証券與投資銀行業、以及學校等處都有許多產業總體研究人才,要做好這件事並無困難。而所謂定期,以現今產業競爭之劇烈、環境變遷之快速,願景白皮書可能每年都需要修訂。台灣有若干產業出版年鑑,但其內容未必著力於全球競爭分析、台灣合理的定位、與可及的願景,不易直接有助於政策規劃。

由誰來寫這些白皮書呢?內容會誠實客觀嗎?我們建議由政府各部門,依其所負責支持的產業別,各自編列預算,每年招標,產官學研等公私單位都可以前來競標,由研考會定期將得標者的報告匯集成套。由於產業研究工作已經逐漸自成一個次產業,同時有關金融投資的業者亦多設有產業研究部門,所以他們在競標中可能佔有優勢。而得標者在研究和撰寫過程中應會誠實客觀,因為國內外許多單位和人員會拿這套白皮書來參考,有不少眼睛盯著看,像:
1. 產業界(包括學界)可能參考它擬訂競爭策略
2. 金融界和資本市場的投資人可能參考它進行放貸和投資活動
3. 政府可能參考它分配資本門預算、並調整公務人力配置
4. 國土規劃部門可能參考它擬訂國土空間發展策略
5. 年青人可能參考它規劃前程
6. …

以各產業的願景白皮書為基礎,各界賢達人士再來匯整、協調、提煉、或創思國家總願景,就不會太過於瞎子摸象了。在這種基礎上研擬出來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應該可以減少一些以偏概全、一廂情願的毛病。

拍拍手!真好,從此國政可以比較理性而順當地運行了!
是嗎?
不是的,不會那麼順當的。

歌謠有云「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兩人相打撞破鼎…」。 即使10個理性的經濟學家對於同一現象都會有11種不同意見, 何況若干牽涉到價值觀念和情緒的願景了。譬如有人主張台灣與大陸的產業界分工合作,在大陸民主化後取消國界,將有助於雙方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競爭耗損,在現實政治環境中是最有利於全民福祉的選項;而有人認為不要太過天真、太没骨氣,失去主權、被併吞後豈會長期有好日子過?不獨立毋寧死…

大海裡總有波濤、社會中難免爭執。對公共事務的利益糾葛和不同意見雖然需要花費時間溝通協調,但最後總能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地折衷解決。當然從中長期來看,常有少數意見才比較合理的案例,但民主政治的根本決策原則是「社群最大滿意度–社群內各分子滿意度的最大公約數」,持少數意見者是要委曲一點的。不過史蹟斑斑,合理的事遲早會實現;懷抱理想和信仰的同胞們,即使在向現實低頭的時候,大家也不要放棄做夢的能力。

一萬年前有位小孩,躺在星空下的草原上,對著那輪高掛的明月說:我想到你那裡看看。如今,他的夢想快實現了。

2020年時台灣已出現具有公信力的公民監督團體、
各產業都發行年度白皮書、規劃工作更理性、國政運作更透明公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