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金融業(續)
J. 對CDO、CDS的需求與供給
The United States
|
2001
|
2003
|
2005
|
2007
|
2009
|
2011
|
M2(紅)
|
5,049.2
|
5,826.0
|
6,418.3
|
7,130.6
|
8,342.7
|
8,899.9
|
M1(藍)
|
1,109.1
|
1,238.6
|
1,371.9
|
1,366.9
|
1,579.2
|
1,890.4
|
M. base
|
591.4
|
693.9
|
764.7
|
813.9
|
1,642.3
|
2,392.1
|
Population
|
282,082
|
288,280
|
293,834
|
299,106
|
304,280
|
308,827
|
GDP
|
10,233.9
|
11,089.3
|
12,564.3
|
13,961.8
|
13,898.3
|
14,991.3
|
GDP/P
|
35,912
|
38,225
|
42,516
|
46,349
|
45,305
|
48,113
|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opulation: Numbers in Thousands, End of
March of the Year, U.S. Census Bureau
GDP: Billions of Dollars, Current USD, The
World Bank
美國聯準會對於Monetary base、M1、和M2有統計實務上精確的定義,本文僅做概念性的說明:
Monetary base:貨幣發行量–包括(1)在聯準會、所有銀行與儲貸機構庫存以外,於市面
流通的紙鈔與硬幣(2)在所有銀行與儲貸機構內庫存的紙鈔與硬幣(3)
所有金融機構存放在聯邦準備銀行中的法定與超額準備,不論其為實體貨
幣或非實體貨幣。(到2013年7月底,Monetary base已增加到US$3,290.9
trillions)
M1:高流動性存款–包括(1)於市面流通的紙鈔與硬幣(2)非銀行體系所簽發的支票存
款(3)活期存款(4)活期儲蓄存款
M2:M1及(1)定期存款(2)其他所有類型存款
本文在上表中之M1、M2、Monetary base與Population使用當年3月份資料,而GDP與GDP per Capita
係年度資料,故GDP per Capita≠GDP∕Population。
-------------------------------------------------------------------------------------------------------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自1995年起美國M2增加得很快,與M1之間的開口愈來愈
大(為什麼?)。當時美國外貿赤字、國債增加、經濟不振等問題已引起
美國同胞擔心,2000年第二季之後網路科技泡沫迅速消氣、景氣衰退、2001
年1月利率自階段性高檔開始持續下降…。不只美國,當時全球已開發國家
(EU、日本、澳洲、加拿大…)都有超額儲蓄而苦無良好的投資機會,所
有基金與金融機構(pension funds, Insurance companies, mutual funds, hedge
funds,
investment trusts, unit trust, commercial banks, investment
banks, private
banking organizations… )的投資經理人都在愁城中尋思如何為客戶和自己
賺錢。
不只成熟經濟體,當時許多新興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家也因為連年出超而累積
了大量外匯,一樣苦於尋找風險低且流動性高的投資標的。
在投資需求很高的情況下,各國財政部所發行、有國家擔保的債券自然利率
很低;連信用評等比較高的公司債利率都很低。
而住宅抵押貸款的利率一般均在6%以上,同時優質房貸一般只貸給房價的
七成,無疑投資報酬率高且風險低。
這時小布希政府大力推動的住者有其屋與住宅抵押貸款再融資政策(由兩房
領導銷售高利率的RMBS,將民間超額儲蓄導向協助窮人購宅)不啻天降甘
霖;於是美國金融業大舉開發當時已存在於市場,但仍未盛行的(private
labeled)ABS、CDO、CDS類衍生性金融商品套利。
美國金融業這樣套利,其他國家的金融業若環境許可當然依樣畫葫蘆,若有
經銷利潤可圖就幫供應商銷售這種商品,形成全球結構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
熱潮。
有幾個原因讓CDO的市場交易量這麼大,並且超過所有資產池中資產加起
來的總市值:
1. 全球大量超額儲蓄使得需求龐大;
2. 資產池中豐富的資產型態(各種抵押貸款、信用貸款、保險契約、有抵押
無抵押的公司債、各種型式的公債與國債、不動產等投資信託、CDO的
一部份、CDOs、CDSs…)擴大了供給與總交易金額;
3. 如果一個CDO的總價夠大,只要很小的利差(譬如0.25%)就足以讓發行
它的SPE獲得可觀利潤;這使得高利的CDO(資產池及客戶)能被大SPEs
買下來加上其他資產構成CDO2、CDO3…後再賣。多層次CDO讓高收益資
產可能被出售好幾次,使CDO交易總額比所有資產池中資產加起來的總
市值大得多。
保險型CDS的需求量與CDO的需求量成正比。加上投機性需求後,CDS的交
易金額雖然遠大於CDO的交易金額,但由於:
a. 與面額相較,CDS買方只逐期支付很少的保費給賣方(譬如對一筆年利差
為1%、未發生違約事件的X年期CDS而言,買方每年支付的金額僅為CDS
面額的1%);
b. 就歷史統計而言,與CDS有關之CDO資產,在次貸危機以前其每年的違
約率約為0.2%;
所以CDS市場上實際發生的貨幣流動金額遠小於CDS的交易面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