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讓百姓生氣的頂新集團出售台北101大樓股權案


前幾天新聞報導,對於從頂新劣油案衍生出來的頂新集團出售101大樓股權案
,有聰明人提出建議;如果没有誤解,其建議的大要為 

1. 政府要有正常與合理的理由才好拒絕外國人投資。 

2. 歡迎外資入股台北101大樓公司。但由政府出面主持,邀集台北101大樓公司所有股東包括接手頂新股權的新外資股東開會,希望所有的股東能簽立協議書接手的新外資股東同意只取得公司董事席次,但不介入(主導?)經營;將來新外資股東轉賣股權時,台灣投資者有優先承購權,不能將股權出售給對台灣不友善(?)的投資人…(台灣股東轉賣股權時無此限制 

3. 如果新外資股東不同意上述條件,政府就不批准這件外國人投資案。 

4. 若泛官股持有101大樓超過50%股權,則大樓公司將成為公營單位會受到有關公營事業法規的束縛

如果有能力的人居心不良,其鬼怪手法很多的,黑、灰、白道之間總是不斷鬥法。頂新集團出售台北101大樓股權是個小案子,把企業生意、財經、社會、政治幾個面向綜合起來,本案會有多少種後續發展scenarios的可能性無庸本文贅述。上述聰明人的建議鬥得過有能力的居心不良者嗎 

換個角度思考

一、2008年新政府上台後,推動鮭魚返鄉是其重要政策之一,執政團隊似乎視之為自己的獨特能力,宣傳得震天價響;頂新回台投資案被當成這項政策成功的範例。如所週知,一項政策的成敗需要逐一檢視與該政策有關之所有專案的績效。
 
二、一般老百姓可能認為鮭魚返鄉政策的目標應該是
1. 新增台灣地區之就業人數
2. 新增台灣地區之國民所得
3. 提升台灣同胞經營產業之技能
4. 返鄉的鮭魚賺錢或至少不虧本
5. ……… 
 
三、頂新回台投資時在新募集資金取得特定公司經營權、取得新增金融機構貸款取得土地等企業經營要素方面政府都給予協助。由於新在「劣油事件」中違法,必需接受處罰;在衡量處罰措施之輕重時,最好先檢視它回台投資之績效。 
 
四、粗看起來,頂新回台投資這件鮭魚返鄉專案似乎讓頂新集團運用財務槓桿等經營技術賺了不少錢,獲得很高的資本時間報酬率;而政府在協助頂新賺大錢後好像没有為台灣住民換得什麼。同胞們付錢買到的食用油是頂新使用明知消費者不會接受的原料所製成,藉以騙取不當的超額利潤。
 
五、台灣同胞當然可以拒絕受騙。就財務面而言,人民當然有權要求為大家處理公共事務的政府設法為大家減少損失。現在大家等著政府交出為民眾減少損失的財務面成果;假使成果很差,老百姓可以要求撤換需要負起政治責任的有關官員、要求政風與司法單位主動調查在本案中有無舞弊情事。生氣的老百姓已經在最近的選舉中撤換執政黨了,當然老百姓生氣的不只頂新一個案子。
 
六、像101大樓這類物業或事業,如果多數同胞認為應該國有,政府就應該代表全民保留或取得其過半股權;在没有過半股權的情況下要影響公司經營方向是很不容易的。公有事業可以設定條件透過公平公開之投標程序委外經營
,在受託經營者之績效未達標準時立刻依合約收回經營權;這種做法有何困難?大家都知道與民營企業相較,全球的公營事業都有特別不易克服的同樣問題,但101大樓的業務性質相當單純,如果有難解的困難就公開向全民徵求解決方案吧!
 
七、對於近日新聞所報導的頂新出售其台北101大樓股權給馬來西亞商的案子,感覺上政府已經準備否決。
 
八、對於101大樓政府不足51%之股權差額,是不是可以由政府該管官員請頂新集團以其取得股權之成本,加計銀行借款利息賣給政府所指定之法人?不需要小百姓細述具體做法吧?這麼做對頂新很客氣了。精明的從商與從政者都懂得蠶食鯨吞,也都懂得見風轉舵、息事寧人、不屢犯眾怒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十二、戰爭(八)– 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格局的主要變化(四之一)


當初一念莾撞,不知天高地厚的要省思中華民族復興的較佳策略,於是在邏輯上需要先反省人類社會發展的道理,因此需要先反省人類發展的歷史。而人類是個相當有趣的動物族群,怎麼可能一個人用幾篇短文就全面且深刻地反省了。但也不好半途而廢,所以即使自知淺陋,還是得硬著頭皮想下去。人生事常常如此。 

一、17世紀以前人類在幾個主要生活領域的發展
 
1. 植栽與蓄牧技術 

在採集與漁獵時代人類必需與蛇鼠禽獸爭,在天氣變化中掙扎…,時時處處都有危險。到游牧與定居農業時代,曝險程度降低,植裁產品尤其是穀類的保存期限一般可以比魚、獸等肉類長,生活便比較安定,閒暇時間多一點。到懂得蓄牧、運用獸力耕作與田間管理(如培土、灌溉排水、除草、施肥、輪耕、防霜防凍、防治病蟲害等提高土地上農作物生產效率的經營方法)後
,農牧作業的效率提高,生活就更好一點了。 

當食物的保存期間能夠比較長,人類有點閒暇後,把閒暇用來研究發明的人們就陸續產出一些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與物品。當食物增加後,人口的存活率就能提升,總人口數逐漸增加。當人均農業產量愈高時,人類可以從事研發與農牧以外產業的時間及人口就愈多,休閒時間也愈多。 

中國在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6〜前221年)對於鐵質犂具的研製、耕牛的運用、與興修水利的工法等農業技能有相當大進步,秦、漢兩朝則奠定了中國統一治理較大疆域的基礎,漢初即以官府的力量在全國教導農民提升農耕技能,使中國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效率開始並保持領先西方(歐洲)世界約有1200年之久,也使中國的人口密度、人口總量與文明的發展持續高於歐洲超過一千年。歐洲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其文明發展速度才開始超越中國,到十七世紀時其社會文明開始超越中國。
 
目前人類有足夠的能力統計並預估各地區各種主要糧食產品其產量、庫存、價格之變動與各地區人口成長率,只要職司監控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的同胞們不懈怠,完全可以定期公佈有關資訊給全人類參考。
 
目前全球農業部門在基因食品與農業工廠方面的研發工作有些進展,人類也已經有粗可運用的避孕能力;就總體而言,我們應該不需要再擔心當年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98 年發表人口學原理)等人所擔心的人口過度增長問題。
 
人類固然會互相爭執殘殺,但也會互相照顧扶助。目前人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發展方向是對於嚴重罪行都廢除死刑,所以今天在大中華地區如果還有同胞因為無法養活自己與小孩而自殺,甚至帶著小孩一起自殺,是受託為同胞處理公共事務之政府部門的耻辱;對台灣、香港與澳門的政府部門而言尤其耻辱。有關學研機構可以努力為大家設計一套指標,藉以衡量政府該管部門對於「提供服務範圍內所有住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工作績效,追究中央與地方該管官署首長的失職責任。在經濟景氣大幅滑落時,保障失業人口溫飽、貧窮學齡人口就學、貧窮老人就養的體制尤其重要。
 
在最起碼的公義(道德)底線之上,各人、各社群之間時而競爭、時而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看起來是有一群人長期炒作糧食類大宗物資的價格;在自由經濟體制中炒作情事難免,如何不讓這種炒作危害人類糧食安全、或過度不當影響社會所得分配,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FAO與幾個農業大國政府的責任。
 
2. 冶煉金屬、製作使用金屬工具(略)
 
3. 語文與記錄工具 
 
最早人類的經驗靠口耳相傳,精準程度較低,文字與記錄工具的發明和不斷改善使得人類經驗(資訊)得以大量累積並流傳
 
古時候由於地域阻隔,各地語文自然不同。隨著不斷有小疆域整合為較大疆域,較大疆域中互動比較頻繁的居民自然會有統一語文的需要。隨著交通愈來愈發達,人類日常活動的地理範圍愈來愈擴大,基本上各地方言持續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但也有些疆域,譬如民族國家為了保持自己疆域內國民團結的獨立性,刻意在經過疆域內各方言之間角力後,選擇並強化自己獨特的國定語文,抗拒與外國較強勢語文自然融合的趨勢。民間企業在發展產品時也有這種情況(像電子、資通訊產品不同規格之爭等)。 
 
從全球角度看,英語、華語、西班牙語、日語、德語…都是方言,今天在跨國交流(商貿、團隊合作、旅遊、資訊網絡連繫…)日益頻繁,世界愈來愈像地球村的情況下,全球語文朝向統一逐漸發展是合理的,我們不宜費力抗拒語文自然融合的趨勢。
 
4. 數學醫學、天文學、定位和輿圖學(略)
5. 造紙和印刷術火藥(略) 
 
6. 建築 
 
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古埃及人建築金字塔做為法老王(統治者∕國王)的陵寢
,並有宗教與紀念成就的意涵。本文認為當時統治者也很可能用築金字塔來消耗奴隸們在休耕期間富餘的時間與人力避免他們作亂。[中美洲的馬雅(Maya)文明與阿茲提克(Aztec文明中都有金字塔型廟壇建築,也許因為他們那時還不懂得運用輪子,其規模比古埃及金字塔小得多。這三個文明所在地的緯度全年都没有不適合人類活動的季節] 
 
歐洲的國王們與各地區封建領主們為了抵禦頻繁的戰火,其防禦工事早年由高土堆與木材結構組成;到11世紀至15世紀中葉之間興建了許多石砌城堡與教堂;城市興起後則於城市外圍興建城牆,在戰時可以容納城外農民與糧食庫存,保存戰力。到15世紀中葉歐洲的王權開始擴張,逐漸把領主的封地收歸國有;為了不讓城堡成為叛亂者的依靠,城堡的建築或強化必需得到國王同意。當商業興盛到超過某個程度後,財富從(人口分散的)農村移轉到(
人口集中的)城市,郊區的家庭或家族城堡就逐漸被廢置了。
 
中國的政治結構在中央與地方關係上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之就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為主不論中國處在大一統或分裂為X的情況下,除了百姓集居城市的城牆外,並無官賈可以自建個人城堡的社會氛圍。(官賈其高牆大院宅邸的外圍牆對軍隊來說是很單薄的) 
 
7. 貨幣
 
人類早期的主要財產是保存期限很短的食物無法移動的植栽與房屋等建築物以及可移動的蓄牧動物與小量的手工藝品等大家以物易物交易不方便,載重運輸的能力也很有限,所以貿易量很小
 
貿易、商業是分工合作的連結劑與載體,分工合作可以產生專業與規模經濟
,提高人均產量產值,從而提高人類生活的福祉。
 
人類早就用貨幣來計量商品的價值,貨幣不僅潤滑了商業交易,也使財富得以長期、大量累積,同時使財富從不能或不易移動的型態變成可被攜帶、隨人移動的型態。當人類使用郵滙、電滙工具後,兌換成貨幣型態的財富在接受持有人的指令後,可以立即自行前往天涯海角任一合格金融機構的某個帳戶中供人取用。 
 
人類長期以金、銀為主要鑄幣原料,這使得擁有金、銀礦源的國家不事其他生產即可向外國進口財貨。即使鑄幣權為君王獨有(君王有將特定領地範圍內的鑄幣與貨幣發行權讓予有權勢諸侯的情形),但在管理鬆弛時鑄幣廠常發生走私行為;在從非洲與中南美洲將金、銀原料運回殖民母國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土匪與海盜打刼。
 
為了徵稅,政府很早就有能力統計(或推計)全國主要產品的生產總量,也知道應該控制貨幣發行量,但貪婪昏庸的君王常在入不敷出時濫發貨幣。西方在西羅馬帝國(降低銀幣的含銀量)時期,中國在宋朝(幣)和元朝(
紙幣)時期都有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使人民對貨幣,尤其是對紙幣失去信心的記載。 
 
研究顯示中國在西元前1世紀漢朝時即有書寫在鹿皮上的財物憑證。隨著商業需求,於7世紀唐朝的長安即有滙票流通,經過五代十國,史書記載約在北宋真宗(西元1000年前後)期間,今四川省成都地區民間自行印製的紙幣(交子最初只是存款憑證,很快演變成可轉讓存款憑證)流通甚廣。為消除民間發行紙幣信用不足、並常有發行商過度挪用存戶存款從事投資,致使準備金不足應付提領等弊端,北宋仁宗天聖2年(1024年)將紙幣改由政府壟斷發行,普及各地,與金屬貨幣並存。 

研究顯示匯票於12世紀開始在歐洲流通,14世紀普及歐洲全境。1661年瑞典中央銀行的前身試驗發行紙幣,僅通行3年;美國麻塞諸塞殖民地政府(Province of Massachusetts Bay)於1690年發行紙幣,很快就作廢。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1694年由英國政府的債權人所聯合成立之民營銀行,一開始即為英國政府唯一的國庫)於1694年開始發行以該行所擁有對政府債權為擔保之紙質銀行券(banknote英格蘭銀行向民眾借錢的可轉讓借據等於英國政府經由英格蘭銀行向民眾借錢),之後演變為以政府稅收與銀行本身庫存黃金(或金幣)為擔保發行銀行券,再逐漸演變為現今的貨幣流通系統。
 
如所週知,人類長期以貴金屬鑄造貨幣。當人類經濟逐漸發展,所生產的財貨大量增加,財貨貿易數量隨之大幅增加,貴金屬礦藏量不足以滿足貿易對於貨幣的需求數量後,流通貨幣遂不得不轉變為以紙幣為主、小額金屬硬幣為輔。今後電子(無實體)貨幣的潮流已勢所必至。以台灣的島域環境、幅員規模與資訊科技基礎,很適合進行失敗風險很小的全區性電子貨幣先導實驗,成為全球典範。
 
由於在經濟景氣時社會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數量膨脹,在經濟不景氣時社會對於貨幣的需求減少、貨幣流通速度變慢、流通數量收縮…,使得金融系統中貨幣的需求量、發行量、貨幣乘數、貨幣供應量、存量、流通量、長短期利率、長短期匯率等變數,以及不同行業產銷動能周期…之間的連動關係連專家都不易掌握,遑論一般經商者與民眾。而各國貨幣市場、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市場中各種商品價格的自然波動又吸引投機者炒作,以擴大波動率等操作方法圖利;這又使得各國的中央銀行與物價監視部門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經常以各種方法(直接規定價格、或以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價格…)對多種主要商品價格進行調控。也許由於對經濟系統結構的掌握能力不足或運氣不好,也許由於與投機者勾結舞弊等原因,政府進行調控的時機與力道經常錯誤,結果反而更加擴大了各種商品的價格波動率。
 
各種商品市場中實可避免的價格過度不穩定使許多人不明不白受損,也有不少人糊裡糊塗賺錢。為了應對自然與人為的不穩定也導致許多部門人力物力不必要(無實質生產力)的浪費…,降低了人類生活的福祉。今天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中有不少問題需要而且可以成功改革,但這個課題非屬本文範疇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台北市長當選人公開競選經費有感



如果本文的記憶没有錯,
 
1972年中華民國在台灣更換行政院長,
許多年青人對新院長寄以厚望。
他第一次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時宣示政府行事要公平、公正、公開,
還脫稿說出甚至連國防、外交經費都可以公開
這當然立刻在黨內、政府內引起軒然大波,
他必需吞回這句話。
 
 
如果本文對這位院長的了解没有錯,

2014121日,
他在天之靈應該頗覺欣慰,
台灣終於有一位從政者公佈他的競選經費
他會期待更多。
 

如果本文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感覺没有錯, 

21世紀台灣的政治人物,
最好不要協助豺狼炒地皮,把賣不出去的房地產套給金融機構,
最好不要在選前發行xxx億市政公債,重鋪没有必要重鋪的馬路柏油
最好不要到處胡亂舉行建設經費還没有着落的開工儀式,
最好不要以為從政可以發大財,
最好不要官聲官氣的胡扯,
最好不要 

最好要…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十一、戰爭(七)– 1296~16世紀間歐洲的主要戰爭、與向東探索新天地

 

本文基本上照錄維基百科「歐洲戰爭列表」
並保留原連結所做的增刪不多。(維基百科中文版表列的戰爭中有一些只存標題,內容仍待志願者編撰或翻譯英文版內容)
依戰爭發生的起始時間插入大航海時期若干主要事件也插入幾件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事件以便對比
、在下篇文章中將先就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與戰爭格局的主要變化,做幾點極簡要的歸納性省思。
-----------------------------------------------------------------------------------------------

1279:蒙古國至元16年,中國宋朝亡;中國結束自907年唐朝滅亡後372年的分裂局面復歸統一。[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兩個弟弟爭奪汗位1264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元世祖)於1267年將國都和林遷至今北京1271改國號為大元

1296-1328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蘇格蘭戰勝,取得實質獨立地位)
1299-1453拜占庭-鄂圖曼戰爭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1302金馬刺戰役(法軍被位於今比利時境內的前屬地打敗)

1305:教會與神職人員一向免稅,雖然教會捐助財物給國王早已有之,但非常態。1294年交戰中的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與法王菲力四世(
Philippe IV)為籌措戰費,主張國家有向教會、教會財產與神職人員徵稅之權,當時的教宗堅拒,與法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鬥爭。法王於1303年出兵義大利逮捕教宗,有報導稱教宗(博義八世;Boniface VIII)曾被掌摑、毆打、幾乎被處決,但在三天後獲釋,獲釋後一個月即去世;新任教宗11個月後又去世。1305年法籍教宗克列芒五世(Clement V)在法王扶助下登上座,決定把法國教會領地稅收的百分之十捐給法王實質上同意法王向教會徵稅。之後教權高於俗權的思想日益受到挑戰。

1332-1357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蘇格蘭獨立)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格蘭敗,在歐洲僅餘加萊一個海港城市)

在維京人南侵時期,法王於911年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封一支維京人領袖洛羅(Rollo)為伯爵,劃出塞納河下游一大塊肥沃土地為其領地,讓其族人定居下來;這片土地被稱為諾曼第(Normandy)。
 
因為聯姻關係,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以有權繼承英國王位為由征服英格蘭,其子孫統治英格蘭150年,兼領諾曼第;之後英王亨利二世(
Henry II)又由於聯姻在法國地區領有安茹(Anjou1151)與阿基坦(
Aquitaine1152)等地,加上武力侵略,將法國西半部納入其統治。
 
經過不斷爭戰,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於1204年擊敗英王約翰(
John, the Lackland),英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國。
 
一個多世紀後,由於法王想將英王完全逐出歐陸,英王想收復祖先在歐陸的原領地,雙方在法國西部地區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
















英王亨利二世(安茹王朝)的領土




1348-1352:歐洲爆發黑死病,一般記載認為大約有三分之一人口(城鎮人口死亡率多超過一半),2,500萬人死亡。之後於義大利(1629-1631
、倫敦(1665-1666)、維也納(1679)、馬賽(1720-1722)、莫斯科(
1771)等地再度爆發。

1358扎克雷起義(巴黎北部地區一場農民起義,數周後被平息)
1361-1363第一次丹麥-漢薩同盟戰爭(丹麥勝;控波羅的海地區貿易)
1368-1370第二次丹麥-漢薩同盟戰爭(漢薩同盟勝)

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1293年有26波羅的海與北海南岸城市的商會組成漢薩同盟,以呂貝克(Lübeck)為同盟總部所在地,彼此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共同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以呂貝克法律為同盟之共同法律來處理糾紛;後來發展成經濟政治軍事同盟,擁有自己的海、陸軍與金庫。在15世紀初鼎盛時期加盟城市達到160個,包括今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里加(Riga)、格但斯克(Gdańsk)、哥本哈根(
Copenhagen)、柏林(Berlin)、漢堡(Hamburg)、布萊梅(Bremen
、科隆(Cologne)、埃爾堡(Elburg)、安特衛普(Antwerp,在倫敦(London)、布魯日(Bruges)、卑爾根(Bergen)、諾夫哥羅德(
Veliky Novgorod)等城市設有商站,還組成同盟議會。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新航路的發現,以及英、荷、俄等國工商業的發展,同盟逐漸衰落,至1669年解體。

 
1368/01/23朱元璋於應天府(今南京)登基,國號大明繼續進擊元朝1368/09/10元朝皇帝撤離大都(今北京)北奔,1388/05/18於今貝爾湖附近再遭明軍痛擊,皇帝僅得數十騎逃走之後不再使用大元國號1368
1388這段期間後史稱為北元)。但蒙古國仍然繼續存在,元首稱蒙古可汗
,明史稱之為韃靼與韃靼可汗,至1635年為後金所併。
 
1370:明洪武3年政府為防日本海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海關和海盜有什麼關係?會不會因為海關太肥,舞弊太嚴重?),發佈「寸板不許下海」的禁令。(中國自977年北宋太宗即位開始就有不准民間私自與海外蕃國貿易的政策記載,元、明、清三朝亦然,管制嚴鬆的程度變動不居,也常完全開放)


1370帖木兒帝國(13701506)成立,宣稱繼承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娶
了東察合台汗國第三任可汗的女兒);於1393年擊敗金帳(欽察)汗國,取得原伊兒汗國領土。

1380庫利科沃戰役(俄羅斯聯軍擊敗蒙古金帳汗國軍隊)
1381瓦特·泰勒農民起義(起義軍曾進入倫敦市中心,最後失敗)
1385阿勒祖巴洛特戰役(葡萄牙國王擊敗西班牙卡斯提爾國王)
1387-1395脫脫迷失-帖木兒戰爭(帖木兒4次擊敗金帳汗脫脫迷失)
1389科索沃戰役(奧斯曼帝國入侵塞爾維亞與波士尼亞,帝國勝)

1389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Margrete I)統一丹麥與斯堪地那維亞半
島(挪威、瑞典包括1157年併入瑞典的芬蘭);由瑪格麗特一世指定的繼承人埃里克(Eric of Pomerania;女王姐姐的外孫,加冕時151397年在卡爾馬加冕為丹麥、挪威與瑞典國王,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成立,瑪格麗特擔任聯盟的執政直到1412年過世。聯盟各國交出主權,但仍保有獨立的地位與議會。

1396尼科波利斯戰役(奧斯曼帝國擊敗歐洲聯軍)






1402西班牙在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位於非洲西北海岸外,距非洲陸地最近處95公里)開始建立殖民地。

1402拉之戰(帖木兒帝國擊敗奧斯曼帝國)

1405:中國明成祖命鄭和率240多艘海船、24,700名船員與乘員,自蘇州瀏家港出發,沿著當時中國與西方海運貿易的路線,拜訪了30多個面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與貿易重鎮,宣洋國威,與各地建立君屬朝貢關係
。鄭和之後於140814091413141714211430再下西洋,西向最遠抵達波斯灣與紅海內、以及非洲東岸。


  
1409-1411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波、立聯軍擊敗條頓騎士團)

1415:葡萄牙佔領北非港口城市休達(Ceuta近直布羅陀海峽),1420年葡萄牙人開始在馬德拉群島(Madeira;在里斯本西南約1,000公里,離摩洛哥海岸線約600公里)殖民。

 
1419-1433胡斯戰爭(神聖羅馬帝國鎮壓支持胡斯宗教改革的捷克農民)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15612.aspx這個網頁簡述了胡斯戰爭的幾個面向。許多新興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國內各不同利益族群間的互動、國內各主要族群與當代最強大帝國以及週邊列國間的互動…,都曾經歷,甚至多次經歷這個網頁所簡述的過程。

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
約在1400年前後發明了鉛版活字印刷術1450年前後第一批使用古騰堡鉛字活版印刷術印製的聖經問世1500年時,這套技術已在歐洲大大小小的商業中心普及,形成印刷產業。
 
約在1040年前後北宋仁宗時期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約在
1154年銅字就被植印在鈔票上。約在1290年(元成宗大德2年),王禎改造出木版製活字與轉輪排字架,排印旌德縣誌100部,並在其所著農書之末附撰造活字印書法,系統地記述活字版印刷術1490年(明孝宗弘治3年)江蘇無錫印書家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千餘卷…

1432葡萄牙開始向大西洋中的亞述群島Azores;距歐陸約1,600公里
殖民

1444瓦爾納戰役(奧斯曼帝國擊敗以匈牙利軍為主力之基督教聯軍)
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許多歷史學家視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指標性事件。火藥及大砲開始廣泛使用。

 
1454-1466十三年戰爭(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結盟擊敗條頓騎士團)
1455-1485玫瑰戰爭(英國兩個同一祖先的家族為爭奪王位而持續內戰)
1456貝爾格勒之圍(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匈牙利貝爾格勒要塞失敗)
 
1458:葡萄牙佔領摩洛哥(Morocco;位於非洲西北角)的一部份。

1463-1479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失去若干愛琴海中的島嶼…)
1465-1477公益聯盟戰爭法國地方諸侯聯盟不敵國王的兼併統一政策

1471:葡萄牙人在西非迦納Ghana;因為該地出產黃金,沿岸被稱為黃金海岸。黃金長期是鑄造貨幣的主要原料)建立保護商貿用的要塞這個要塞自1637年起成為葡萄牙在西非的總部1595年荷蘭、英國人亦侵入這裡,收購捕捉黑人原住民販賣至美洲或他處做為奴隸。
 
1483葡萄牙船隊抵達剛果與原著民友善往來希望透過剛果與非洲內地交往進行貿易剛果王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派駐使節1491年葡萄牙在剛果王國首都設立大使館。

 
1485-1497格拉納達戰役(西班牙收復伊比利半島上最後一塊失地)

1488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率船隊繞過
非洲最南端的岬角,不久後自Great Fish River河口(有說自莫塞爾灣Mossel Bay)返航。迪亞士在回程時將該岬角命名為風暴角,葡萄牙國王將它改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1492-1503: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贊助下(葡萄牙人認為地球比哥倫布所計算的更大,幾個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最近便之路是繞過非而不是橫越大西洋,所以婉拒了哥倫布的提案完成了4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到過大安地列斯群島(Greater Antilles)、小安地列斯群島(Lesser Antilles)、今委內瑞拉的加勒比海沿岸、以及中美洲的巴拿馬
、宏都拉斯一帶海岸。
 
1493:哥倫布於第二次到美洲時,在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面積76,480平方公里,位於古巴東南方是加勒比海中僅次於古巴的第二大島
,當時住有約100萬名原住民今分屬多明尼加與海地共和國)開始建立歐洲人在美洲第一塊殖民地。(後來島上原住民在西班牙人等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天花等疫菌肆虐下,到1544年幾乎滅絕;殖民者便買入非洲黑奴在農場礦場做工)
 
1494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蘭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
,以一條經線(longitude)劃分兩國在歐洲以外新世界的地盤經線以東
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1529年兩國在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中修訂了這條經線的位置。







 
 
西班牙與葡萄牙兩次約定的
新世界地盤劃分線


1494-1559義大利戰爭(西班牙擊敗法國,管轄義大利半島大部份土地)

義大利戰爭主要是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家族(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一連串爭奪義大利控制權的戰爭。當法國得勢時,教宗與諸侯便站在哈布斯堡王朝一邊;當哈布斯堡王朝得勢時,教宗與諸侯便站在法王一邊,甚至引進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力量。這六十多年在義大利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猶如歐洲各股政、軍、商界力量千年權鬥的縮影。

1497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商人僱用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卡博托(
Giovanni Caboto英文名John Cabot),在英王亨利七世前一年授權下,向西航越北大西洋探險,在紐芬蘭島(Newfoundland;位於加拿大東部外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盛產鱈魚)登陸,稱該島為Newfoundland
卡博托被認為是從十世紀末期北歐維京人自格陵蘭(Greenland駕船來此定居,被原住民逐退後第一個登島的歐洲人
 
1497:西班牙佔領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梅利利亞Melilla),1509
佔其右側的奧蘭Oran;現為阿爾及利亞第二大城)
 
1498: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瑪(Vasco da Gama)發現從歐洲到印度
的航線,抵達印度西海岸科澤科德(Calicut;又稱卡利卡特,中國明朝稱古里;在中國宋朝甚至宋朝以前,中國人和阿拉伯人就在這裡從事香料交中國鄭和第一次西行於1405年冬,達伽瑪第一次東行於14985都到了此地,兩人也都在此地過世);回國時所攜帶的船貨其價值為整個遠征隊費用的60倍。此後葡萄牙即避開伊斯蘭世界,在此地直接與來自印度
、東印度香料群島(今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一帶)及中國的產品進行貿易;1503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堡壘。科澤科德至今依然繁榮。
 
1499-1503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失去更多愛琴海中的島嶼…)
 





1500葡萄牙國王於本年03/09派遣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前往印度艦隊經過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 islands後為躱避赤道無風區改向西南方向前進04/22發現巴西陸地便登陸插上刻有葡萄牙皇室徽章的十字架宣佈佔領05/03再度起航,前往原來的目的地印度。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開採紅木(可生產紅色染料供紡織、服裝業使用)、建立紅木貿易站,再淘金、種植甘蔗…。
 
1501:中美洲巴拿馬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05葡萄牙於1490年就已到訪過的莫三比克mozambique;位於非洲東南部,臨印度洋)殖民,在沿海建立許多貿易站和堡壘,使之成為航行船隻經常停泊的港口。之後以此為基地,不斷在印度洋上探險,發現並佔領了許多大小島嶼。
 
1509葡萄牙艦隊在第烏戰役Battle of Diu)中擊敗奧斯曼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等國家所支持,由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國、古吉拉特蘇丹國[位於今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 state)一帶,該邦為印度國父甘地與現總理莫迪的出生地。邦半島東北角的坎貝(Khambhat)是古代西印度的貿易中心;古吉拉特蘇丹國是埃及紅海伊拉克波斯灣二條航線與麻六甲之間東西方貿易最重要的中間媒介站]、科澤科德國所組成的聯合艦隊,其海軍步兵也贏得登岸後的陸上戰鬥。之後葡萄牙成為印度洋的霸主,並能自由進出紅海與波斯灣,取得東、西方海運貿易的優勢地位與龐大的貿易利益。
 
1508波多黎各、1511古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10:西班牙人在今南美洲西北角哥倫比亞的聖塔瑪莉亞(Santa María
la Antigua del Darién;臨近巴拿馬邊界)建城,之後陸續向東、向南建立
若干城市。
 
1510葡萄牙第二位印度地方總督阿方索··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攻佔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建立殖民地與海軍基地;1511年繼續征服馬六甲[Malacca;中國明朝稱滿剌加原臣屬於暹羅
1405年(明成祖永樂3年)其酋長遣使隨來到當地宣揚國威之明朝使者尹慶至南京進貢,明成祖冊封其酋長為滿剌加國王,使滿剌加與暹羅同列,成為中國的忠實屬國。之後原先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附近地區最重要的港口,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在兩次季風之間於此地停駐。鄭和將滿剌加做為中國與印度之間航運的中途整補基地,興建城堡與倉儲],建立殖民地,做為向東印度群島擴張的前進基地。
 
1513:阿方索派人乘船到中國廣州港,與中方協商確保葡萄牙人與中國貿易的安全。


1516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家族成員
因為繼承登基1519年再因繼承登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
。他是人類歷史迄今因為聯姻關係獲得最多封號(超過28個擁有領地的皇帝、國王、爵位封號)與最大領地的人,即位後繼續於歐洲與海外征戰擴張,曾說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1556年他退位時把權位與領地分由兒子與弟弟繼承,不再集中於一人。











 哈布斯堡王朝1547年在歐洲的統治區域(未包括海外殖民地)

1517馬丁路德貼出95條論綱,被視為宗教改革運動開始。

1519/09/20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在西班牙國王贊助下率5條海船、約270人從西班牙南部塞維亞Sevilla出發僅一艘船18人於1522/09/06回到西班牙南部桑盧卡爾德·巴拉梅達
Sanlúcar de Barrameda),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僅一條船上所載的香料,除了能彌補整個探險隊的全部花費外,還掙得一大筆利潤麥哲倫於1521/04/27在菲律賓中部的宿霧(Cebu)因為介入當地部落內爭,於麥丹島(Mactan Island)被原住民殺死。
 
1519-1521:西班牙殖民者埃爾·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領軍征服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當時中美洲最強大的國家),將墨西哥南部納入西班牙帝國(約於1550年佔領整個墨西哥);1524年繼續征服今天的宏都拉斯,並派部將佩德羅··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於15241527年間征服今瓜地馬拉與薩爾瓦多地區(有說1528年征服薩爾瓦多)。佩德羅於統治期間殘酷地摧毀了瑪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與阿茲特克帝國(被視為繼承瑪雅文明)及南美洲的印加文明被視為美洲三大古文明]。科爾蒂斯於1521年將其征服的地區命名為新西班牙New pain);1535年西班牙設立新西班牙總督區,以墨西哥城(Mexico City)為首都。後來新西班牙總督區管轄範圍最大時包括今墨西哥、除巴拿馬外的中美洲
、美國西南部七個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科羅拉多
、新墨西哥、德克薩斯洲)、以及亞洲的菲律賓。
 
1522:西班牙在南美洲委內瑞拉建立殖民地。

1521-1523瑞典解放戰爭(瑞典獨立,卡爾馬聯盟於1524年結束)
1522-1523騎士戰爭(若干德國騎士發動反對諸侯和教會的戰爭,失敗)
1524-1525德國農民戰爭(德南農民由於生活困苦大規模起義,被鎮壓)
1526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奧斯曼帝國擊敗匈牙利)

蒙兀兒帝國(15261857意即蒙古):帖木兒帝國於1506年滅亡後,巴
卑爾(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父系源自帖木兒、母系源自成吉斯汗)於1525年攻入印度,次年建立帖木兒帝國。(葡萄牙人於1498年進入印度















蒙兀兒帝國最大疆域





1529-1531卡佩爾戰爭(瑞士5個邦結盟,擊敗強推新教的蘇黎士邦)

1532:加入西班牙航海探險船隊,曾在巴拿馬定居養牛的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了一小支軍隊征服印加帝國(Inca Empire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印加文明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由於受到傳染病天花侵襲,以及爭奪王位繼承權內戰的影響,1532年時印加帝國的國力大損),開始在秘魯殖民。1542年西班牙成立秘魯總督區,管轄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部份的殖民地。
 
同年皮卓··孟多薩(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將抵達的城市命名為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今阿根廷首都),開始殖民。

1533-1536伯爵戰爭(丹麥王位繼承人擊敗反對他繼承並推行新教的人)

1534-1535埃爾·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北上到北美洲西海岸,探索了今日美國的南加州地區,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1534:葡萄牙以澳門做為與中國貿易的停駐地;1557年(明世宗嘉靖36
)中國廣東地方政府正式給予葡萄牙人在澳門居留權,葡萄牙正式在澳門殖民。
 
1534:法國探險家傑克斯·卡蒂爾Jacques Cartier)受法蘭西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指派,探索前往富裕亞洲市場的西向航道,抵達紐芬蘭島、聖羅倫斯灣(Gulf of St. Lawrence)西岸、北岸以及安蒂科斯蒂島(Anticosti Island),與希望和歐洲貿易的當地原住民易洛魁人(St. Lawrence Iroquoians建立連繫後返回法國。15351541年又兩度到聖羅倫斯灣溯河深入,希望在今魁北克(Quebec)、蒙特婁(Montreal)一帶建立殖民地,但原本友善的原住民態度轉變,攻擊殖民者,卡蒂爾遂先回法國,所載回原以為是黃金與寶石的礦石經檢驗後並無市場價值。

1537-1540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失去摩里亞半島上全部領土…)

1540年代起加勒比海早已有之的海盜(以英、法籍為主)更加盛行

1546-1547第一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天主教德皇擊敗德國新教聯盟)
1552-1555第二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新教獲許與天主教並存於德國)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運動領袖與支持宗教改革的許多德國諸侯,於1531年組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Schmalkaldic League共同以武力抵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維護天主教權威的鎮壓行動聯盟於第二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小勝後查理五世授權其弟主持議和雙方於1555/09/25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Augsburg Settlement),同意教隨國立神聖羅馬帝國各諸侯在其所轄地區可以自由選擇信仰民主教或新教(路德宗)。

1558-1583利沃尼亞戰爭(波、立陶宛、丹、挪、瑞聯盟擊敗俄國沙皇)

1559:西班牙人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Pensacola位於墨西哥灣北部一個海港)建立據點,1565年在今佛羅里達州東北角建聖奧古斯都城(St. Augustine),1566年先驅勢力抵達切薩皮克海灣(Chesapeake Bay;西面與維吉尼亞州交界,北面為馬里蘭州)。
 
1562:英人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他父親從1530年起就開創了英國與巴西間的海上貿易,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商人)開始第一次奴隸貿易航行
到非洲購買黑人後運到加勒比海的海地賣給西班牙殖民者,換取當地大量的獸皮、生薑、糖和珠寶後,於15639月滿載而歸。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因為債務壓力,秘密投資了他第二(1564第三(
1567以及之後的販奴貿易。第三趟返航時為躱避颶風襲擊在墨西哥灣的維拉克魯斯港Veracruz被西班牙的反走私武裝艦隊襲擊,僅霍金斯與其表弟法蘭西斯·德瑞克兩艘船返回英國此後更多英國船長從和平走私轉為海盜

1562-1598法國宗教戰爭(新教徒在法國取得與天主教徒平等的地位)
1563-1573第一次北方戰爭(瑞典擊敗丹麥,保持了波羅的海霸權)
1565馬爾他之圍(西班牙援軍協助馬爾他騎士團擊敗奧斯曼帝國入侵)

1565: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宿霧Cebu建立殖民地,1571年興建馬尼拉城
,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

 
1568-1648八十年戰爭(荷蘭共和國自西班牙帝國中獨立)
1570-1573威尼斯土耳其戰爭(威尼斯割讓塞浦路斯)
1571勒班陀戰役(歐洲基督教國家聯合海軍擊敗奧斯曼帝國海軍)

1575葡萄牙在西非安哥拉Angola)開始建城殖民

1577-1580:英人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曾參加他表哥约翰·霍金斯第三次販奴貿易,之後在英國政府支持下從事海盜職業)自英國出發
越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Cape Horn)後沿南美洲西岸往北航行,抵逹加拿大西海岸,因無法通過北冰洋,改向西穿越太平洋,經過菲律賓群島,穿越麻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返回英國普利茅斯,完成據知為人類第二次的環球航行

1580:有葡萄牙王位繼承候選資格的西班牙國王,在葡萄牙王位繼承爭議中以武力擊敗競爭者,登上葡萄牙王座。

1581-1598沙俄向東方擴張俄羅斯沙皇國滅西伯利亞汗國
 
 
1583英國宣佈紐芬蘭島Newfoundland為其殖民地。從本世紀初起葡萄牙、英、法等國漁民即常至該處漁場捕魚。

1585-1604英西戰爭(英國先勝後敗,最後兩國議和,簽訂倫敦條約)

英國因為在法國宗教戰爭中支持新教徒對抗天主教、又支持荷蘭自西班牙帝國中獨立、還支持英國船隻在美洲等地海域劫掠西、葡船隻的海盜行為
,自1560年代起即與支持天主教的西班牙及羅馬教宗對立,天主教會拒絕承認信奉新教之伊利莎白一世的王位合法…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艦隊於15887月下旬在英吉利海峽擊敗了來襲的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這場海戰很有名。

1592: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發現阿根廷東部海外的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他1587探索西北航道,抵達格陵蘭島西部海岸外迪斯可島(Disko Island10世紀時曾為維京殖民者夏季漁獵基地
)之旅的航行日誌,是之後數世紀船長教科書中的典範。
 
1595:荷蘭船隊航抵今印尼爪哇島Java)的萬丹(Banten),載回香料獲利400%,立即引起荷蘭人東航熱潮。

1596-1597棍棒戰爭(今芬蘭地區農民起義反抗瑞典統治貴族,失敗)

1596-1597: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z)的探險船隊第三次探索北冰洋1596/08/25再度抵達新地島Novaya Zemlya;位於俄羅斯北方外海北冰洋圈內。俄國獵人可能在1011世紀即到達該島1553年英國航海家·威洛比(Hugh Willoughby的船隊為探尋東北航道時亦曾抵逹該島由於當時夏季已將結束威洛比掉頭到摩爾曼斯克
Murmansk;俄羅斯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附近瓦爾澤納(Varzina)河口的島上過冬,酷寒奪去了所有船員的性命]北島的東北海岸,但很快就被封凍於港內,次年6月中旬方得返航。巴倫支於返航途中第6天死去;17名在營地越冬的隊員,有12名於1597/09/16回到阿姆斯特。這是已知文明人類第一次在如此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建立營地(小屋)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