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二、近代以來日本與中國的發展


一、近代以來日本的發展 

1. 國內維新 

概括來說,在亞洲,日本自1854年被迫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親條約,提供美國通商口岸與片面最惠國待遇後,俄、法、荷等國競相效尤,幕府(當時日本實際統治者,天皇被排擠為虛位元首)的鎖國政策崩潰。 

與歐美先進國家正常通商後,日本迅速朝著商品生產工業化、商品流通全國化、進口關稅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新富階級興起,為倒幕、尊皇攘夷、打破傳統封建制度、統一國家(廢藩行郡縣)的社會運動奠立了經濟層面的基礎
 

在各方勢力激烈鬥爭與戰爭中,一些中下級武士聚攏支持力量,走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領導尊皇攘夷的自強運動,在全國聲勢浩大。1867明治繼位天皇(時年15歲),倒幕派發動討幕之戰,幕府軍失敗,與明治政府於1868/04/06達成協議,將軍德川慶喜隱退,終結統治日本260年的德川幕府。天皇於該日率文武百官於京都御所正殿向天地與人民宣誓變革,佈告國事方針,揭開明治維新序幕(五條御誓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6%A2%9D%E5%BE%A1%E8%AA%93%E6%96%87 本文認為這是一篇罕見的君王好誓文 

1871年廢藩置縣
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施行、第一屆帝國議會開議 

2. 對外侵略 

1879年併吞琉球
18941895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取得台灣、澎湖及台澎附屬岛嶼
19031905年發動日俄戰爭(工業革命後東方國家首次在大規模戰爭中打敗西方殖民者)
1910合併韓國 

明治在位45年,於1912/07/30逝世時,日本已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1914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向德國宣戰,聯合英軍攻佔德國控制的中國青島
19371945年發動中日戰爭,迫使中國政府退守西南部,最終因大東亞戰爭失敗而失敗。
19401945年發動大東亞(太平洋)戰爭,佔領越南、襲擊美國珍珠港,攻取馬來半島、新加坡、緬甸、菲律賓、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印尼,在受到美國原子彈攻擊後投降。是迄今唯一一個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

3. 1945年以後 

19451952年日本本土被盟軍佔領,由駐日盟軍司令統治,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原財閥被解散、原壟斷資本被大規模重組,1947起改行三權分立的新憲法,保留天皇扮演儀式性角色。 

1950韓戰爆發後,美國對日本提供許多援助,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一部份,與美國共同遏止共產主義擴張。1968年日本GDP超越英、法、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在2010被中國超越,退居世界第三1975起成為六大工業國組織中唯一的亞洲成員(目前含會籍暫被其他成員凍結的俄羅斯為八大)。目前日本政府負債占GDP 226.1%,為全球負債占GDP最高的政府(CIA World Factbook 2013 estimate)。 

二、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 

1. 一百年黃昏1750 

(英國人John Kay1733年發明飛梭,大幅提升紡織機效能,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已現端倪。法國人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748年出版論法的精神,否定傳統君權神授與專制政體的觀點、主張三權分立;理性、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啟蒙。中國社會的發展,日益落後於西方列強 

1792年(清乾隆57年)英國希望與中國簽訂通商條約、互派使節,英王任命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為正使,史當頓George Leonard Staunton為副使,官員兵丁役夫船員共700餘人,乘坐5艘船隻至中國祝賀乾隆八十壽辰。1793/09/14乾隆於承德避暑山莊,以天朝皇帝接見藩國貢使的態度接見來使;在中國境內全程優遇使節團,使節團回國時除厚賜英王外,對於所有使節團成員,包括士兵僕役人等,均按等級加賞物件;並以天子諭旨的口氣敕書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就來使所提合約內容逐條拒絕 

就當時英國使節團成員所記載的見聞,以及18世紀中葉以後中國與西方的表現而言,無論在教育、科學、工業、經貿、文化、人民生活、軍事等各方面
,中國已落後西方列強甚多。

2. 一百年暗夜1850 

中國自1842年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841年即有廣州地方與英軍簽訂賠款600萬銀元的廣州和約),割讓香港島,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給英國人進行貿易與居住開始,一直到1950年代,在國際往來中,都是列強俎上魚肉。 

中國的自強運動在1861年由一批清朝洋務派官吏,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標開始推動,但成效遠不如明治維新,以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讓遼東半島(簽約後在俄、德、法三國強硬干預下,由清朝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台灣、澎湖及台澎附屬岛嶼;承認朝鮮獨立,不再向中國進貢;賠款二億兩白銀軍費;增開四川重慶
、湖北沙市、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並開放若干內河航行權予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後,民間的革新與革命救國運動興起,於1911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是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之後外患與內爭不斷
。經過8年對日艱苦抗戰,於1945年僥倖獲勝,收復甲午戰爭失地。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於內爭中失敗,遷到台灣,於台澎金馬地區繼續執政;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地區執政權,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3. 一百年黎明 1950 

若以中華民族總體角度觀察,姑不論原因,台灣地區1950年後一直朝著教育普及、經濟自由、政治民主、與全球接軌的方向前進,迄今人民平均所得與生活福祉比大陸地區高得多。大陸地區1949年後實施共產主義,鐵幕深垂;1978年後改革開放,也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目前在總體國力方面比台灣地區強得多。總體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已經有與世界任一國家在國際政治場域平等往來之實力,而中華民國由於受到中國大陸主張一個中國所排擠,可說無法參與國際政治活動。在許多個別科學與產業等場域中,海峽兩岸目前都還落後,無能與先進國家平起平坐。大陸目前國民所得分配不平均的程度比美國還高。 

(依據2014/07/18美國CIA World Factbook中資訊:就全球228個國家或地區所估計2013年之個人平均PPP GDP排序,美國$52,800,排名第14台灣$39,60028德國39,50029日本$37,10036;南韓$33,200,第42中國大陸$9,800121高。就全球141個國家或地區表示家庭所得不平均程度之GINI Index排序,中國47.3,第27美國45.0,第41;日本37.6,第76;台灣34.2,第94;南韓31.1,第112;德國27.0,第130需注意各國基尼係數之統計年期不同 

因為各種原因,各國(或地區)人民移往他國居住,或他國人民移入,都是正常現象;但大規模集體輸出入勞工(苦力)則與移民的意義不同。中國大陸地區從19世紀(18xx年代)到20世紀中葉,都有集體輸出勞工的情況。即使1978年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但在國際勞動市場中,中國仍處於基層勞工淨輸出狀態。依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45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有91.7萬人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407/20140700645827.shtml),對外勞務派遣呈逐年增長趨勢;有些非正式報導認為目前中國在海外勞工人數超過300萬人。依據中華民國勞動部統計,20145底在台外籍勞工人數合計510,716處於基層勞工淨輸入狀態。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1提要分析.pdf

(註:所謂黃昏、暗夜、黎明是從中國國際政治地位的角度看)

三、人類發展的原則性現象 

可將近代日、中兩國的發展歷史視為人類以往國家強弱變化的縮影:
1. 系統中各單元(個人或社群)常會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有很少數例外
2. 系統中能力強大的單元大多會向周邊擴張–優勝劣敗、適者生存
3. 系統中各單元有主動變化的能力(提高,但也可能降低自己的能力)
4. 系統中各單元的相對能力是變動的
5. 在變動中系統中各單元之間的關係或合作或競爭,是變動的各以自身利害為依歸
6.  

四、我們從近代與現代日、中兩國的發展歷史學到什麼? 

海峽兩岸同胞目前走在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上?
???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一、15世紀後人類社會主流制度的演變


從某個角度大概看: 

1. 工業革命前 

在工業革命(1769年瓦特James Watt改良出早期的工業蒸汽機)之前的農業社會,君王獨裁統治、分封地方諸侯是人類政治制度的主流;王位與諸候世襲
,直到被不服氣的新興團體以武力取代。(中國自西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後,基本上實施中央集權程度更高的郡縣制度) 

2. 工業革命後 

工業革命後許多不同產業的資本家無需君王冊封,自行致富,經濟力量不再完全被地主把持而走向多元。君王或任一產業的資本家都無力獨占全國性的政治權力,大國的政治制度逐漸轉變為傳統君王+由君王冊封,役使農民的諸侯(地主)們、和在不同產業役使勞工的大資本家們,實行寡頭聯合統治
,大家以君王為共主。 

3. 當農民與勞工被剝削過度 

「過與不及」都是人之常情,當地主與資本家這些統治寡頭們役使,或說壓榨、剝削人民過頭時,溫馴的人民便起來反抗。一時之間君王獨裁、寡頭統治、人民待遇好一點的改良式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並存於人類社會制度的光譜中。雖然理論上共產主義社會的權力運作模式可以民主,但迄今實務上除了若干小規模實驗區外,幾乎都是上命下從式的領袖獨裁。 

4. 教育普及後 

當教育普及、人民與貴族的個人能力平等後,大眾便不甘於受「統治」了,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主流制度,莫之能逆。政府的功能和以前一樣,還是處理人民的公共事務,但從政者不再比人民尊貴,政治工作從統治慢慢轉變為服務,政府成為一個提供多方位公共服務的企業,人民透過票票等值的方式定期改選執政者與代議士。在不需要職業革命家的年代
,政黨就像志同道合、習氣相近者的聯誼會或公民社團了(是嗎?)

5. 人民什麼時候能享受自由民主 

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裡,企業(包括政府)內部權力運作的模式基本上仍是程度不一的首長獨裁,個人真正能實現自由民主生活的場域包括
a. 自由選擇提供個人資本(投資、捐贈…)與勞務的對象(企業、非企業)
以資本與勞務換取報酬或不取報酬。
b. 在企業(包括政府)內上班時自由程度不高,但下班後自由意即長官部屬關係下班後即不存在(這個敘述雖然合理合法,但太理想化;如果我們下班後和長官一起出遊,一般仍待之如長官)。
c. 可以自由採購不同供應商的商品
d. 自由表達意見學習研究發展
e. 週期性自由投票選擇政府執政者與議會代議士 

6. 在交通與資通訊很方便的網業時代 

隨著交通與資通訊能力不斷進步,人類活動的場域(地域、知識…)不斷擴大,地理和國家疆界的限制逐漸被打破,天涯若比鄰。隨著大家跨國旅行的頻率不斷提高,跨國經營的企業不斷增加,各國的法治規範正朝著協調甚至一致的方向整合。這種整合是大家自願的,在整合的過程中優勢方可能會運用一點經濟壓力,但不用武力脅迫;歐盟在整合方面的發展迄今為止仍是成功的典範。 

在人類隨時可以經由網路自由結合的「網業」時代,教育普及化、經濟
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活動全球化、規範整合化、管理精簡化…,是人
類生活自然的發展趨勢。當然追求獨特、自治也是人類自然的需求;獨
特、自治、與整合之間自然會出現動態的平衡。

7. 自由民主先進國家貧富懸殊的情況已經過頭 

在資金與人才可以自由移動的大環境中理論上人類各集居地域間的所得差距將往均平化移動;若再加上教育普及、知識公開,理論上人類各技能族群間的所得差距應該不致於過大。但由於均平化的前提條件仍不夠充份,以及若干平時不易感知的原因,致使各地域居民、各技能族群間之所得差距,多年來已出現嚴重問題,過度偏離公義。 

以美國為例2010年,最富有的1%美國人擁有全美35.4%的財富,其次富有的19%美國人擁有全美53.5%的財富,其餘80%美國人只擁有全美11.1%財富。Wealth, Income, and Power (by G. William Domhoff) http://www2.ucsc.edu/whorulesamerica/power/wealth.html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2013年中國金融之運行、監管、與風險防範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4/06/24發佈「2013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包括主報告與32個一級行政區(省與直轄市)的金融運行報告,因為內容較多,本文不摘要,有興趣的朋友們可進入這個網址查閱:

同日下午,在中國大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九次會議(2014/06/23~27第二次全體會議(2014/06/24162人出席,多人列席)上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見http://finance.china.com.cn/money/lcyw/20140625/2493564.shtml),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做了關於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工作情況的報告
(見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4-06/24/content_1868626.htm)。 

由於關注中國大陸的發展,本文將上述有關防範金融風險的兩份報告綜合起來進行摘要如下。在摘要時順便列出國務院若干有關政策指導意見的儲存網址,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們查閱,在閱讀後我們可以大致觀察到大陸政府在國務院層級面對、處理問題的行政模式。
 
A. 金融部門的風險 
 
一、金融結構不合理、信用風險過度集聚於銀行體系 
 
1. 銀行業資產總額159.5兆元,占整個金融業的90%以上,銀行業承擔金融風險比例高。
 
2. 受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及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雙升,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已連10季上升。到今年4月底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1.28兆元,不良率1.58%。在中小企業密集、外向型程度較高的長三角等地區,不良貸款增長快。
 
3. 風險最高的族群有三一是產能過剩的鋼鐵、光伏、船舶等產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持續擴大,不良貸款增加。二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償債壓力大。三是房地產業;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一線城市量縮價漲,部分二三線城市商品房積壓嚴重,有的四線城市商品房價格下行,許多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趨緊,信用風險上升。
 
4. 債券違約風險高。銀行是債券市場上國債、金融債、城投債等各類債券的最大持有者,債券信用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隨著債券市場利率持續走高,城投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等違約風險上升近期陸續出現11超日債、13中森私募債等違約事件。今年以來,城投債進入集中兌付的高期,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出現違約甚至集中爆發違約的風險日益加大。 
 
二、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加大、流動性風險因素增多 
 
1. 2013年底廣義貨幣M2餘額110.7兆元,是2008年底的2.3倍;社會融資規模17.29兆元,是2008年的2.4倍。受多重因素影響,貨幣市場波動加劇,局部和階段性的流動性緊張時有發生,小微企業融資難,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加大。
 
2. 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競爭日趨激烈,存款增速持續放緩,而貸款結構中中長期貸款占比越來越高,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新增中長期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達58.2%,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上升。不少銀行利用短期同業和理財資金(60%6個月以內)對接期限較長、流動性差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資金期限過度錯配(本文按:這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前兆,必需嚴肅應對)。同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快速擴大,但一直缺乏有效的融資管道,同業資金拆借的期限、額度也受嚴格限制,流動性風險日益凸顯。
 
3. 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不容忽視。美歐日量化寬鬆政策走向以及退出的時間、進度和方式等因素,將對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產生影響。未來貨物跨境貿易收支的不確定性、境外直接投資趨向的變化、對人民幣預期變化等因素,也將直接影響跨境資本流動 
 
三、高收益理財產品兌付違約風險上升、監管待加強 
 
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快速發展,銀行、信託、證券等金融機構推出各類交叉性、跨市場理財產品。但理財業務法律關係不明晰。 
 
1. 2013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9.5兆元,信託公司受託資產餘額10.9億元
,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餘額5.2億元,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4.2兆元,保險公司投資連結型壽險產品和分紅保費0.8兆元。這類業務都有受託理財的屬性,但產品名稱各異,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對其法律關係認識不統一、法律責任不明確,不同監管部門制定的產品審批、發行、資訊披露等監管標準也存在差異。有的產品銷售中存在隱瞞風險、誇大盈利預期等問題,投資者的風險收益預期與實際情形普遍存在偏差。特別是信託計畫和理財產品,存在行業性的剛性兌付,成為類信產品,加大了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這類理財業務,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有效的風險化解機制,成為風險累積的領域。高收益理財產品兌付違約風險上升。 
 
2. 此外,准金融機構監管不到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
、融資租賃公司等准金融機構快速發展,但不少機構發展粗放,風險控制制度不健全,大量存在監管不到位或者缺乏監管等問題。一些小貸公司突破融資限制違規融資,偏離小額貸款主業,變相從事高利貸。多數融資性擔保公司缺乏有效的營利模式,存在違規套取銀行資金和挪用客戶保證金,變相從事高利貸、投資理財等問題。 
 
3. 互聯網跨界金融等新型金融業務風險初露端倪。近年來,P2P網路貸款、眾籌融資、協力廠商支付等新型金融業務大量湧現,由於缺乏有效的法律規範
,監管政策也不明確,業務運作不規範,資金安全、資訊安全、不當銷售等風險也開始顯現。以P2P為例,據統計,目前P2P網貸平臺已有上千家,交易規模達千億元。但不少平臺功能和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2013年以來已有100多家出現擠兌、提現困難、倒閉等問題,涉及資金12億元左右
,處理不當將成為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四、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多發、地域性風險不容忽視 
 
1. 當前非法集資形勢仍然嚴峻。非法集資的發案數量、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呈上升態勢。2013年,非法集資共立案3797起,涉案金額490億元,參與集資人數超過20萬人,涉及31個省(區、市)87%的地市和港澳臺地區。同時,非法集資形式日益多樣,從傳統的房地產、礦產資源、農林開發等領域向投資理財等新的領域、行業蔓延。一些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房地產仲介、投資諮詢、典當、農業合作社、協力廠商理財機構、網路平臺等採取代客理財民間借貸等各種方式開展非法集資活動,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2. 同時,非法證券期貨經營活動屢禁不止。有的機構未經批准從事證券業務
,欺詐發行人和投資者;有的以證券投資諮詢為名,詐騙投資者資金;有的商品交易所以現貨交易為名,變相從事期貨業務;有的私募基金逃避監管,向不特定對象募集資金開展公募業務等。 
 
3. 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違規金融活動仍然多發。有的金融機構內控不嚴,從業人員違規代理金融業務、虛假銷售金融產品甚至內外勾結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等案件時有發生。 
 
B. 去年2013的金融工作 
 
國務院的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 
 
2013/07/05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05/content_2440894.htm,包括10點內容:
 
1. 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
2. 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
3. 整合金融資源支援小微企業發展
4. 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5. 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
6. 支持企業走出去
7. 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8. 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
9.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10. 嚴密防範金融風險 
 
人民銀行去年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穩健貨幣政策,審慎宏觀管理,防範系統性風險積聚 
 
1. 設定經濟成長與就業率的下限,以及通貨膨脹率的上限
 
2. 只要經濟在上述合理區間運行,就集中精力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本文按:大方向為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分配、提高內需消費、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推進城鎮化、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 適時適度、有針對性地調節流動性;在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同時,引導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合理增長。 
 
2013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3.6%,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4.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2.6%,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降至2.1%
,達到了調控預期目標。(本文按:國家統計局於2014/01/20公佈,大陸2013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7.7%,創14年來新低 
 
今年以來,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以引導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和結構優化滿足穩增長的資金需同時防止流動性過多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改善金融服務,支援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20145月末,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占總貸款餘額比重分別達27.1%29.1%;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較2013年末回1.1個百分點
;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速較2013年末提高2.2個百分點2014年一季度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餘額占房地產開發貸款的17.9%,增速較2013年末提高0.5個百分點。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
 
三、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發揮金融市場配置資源和管理風險的功 
 
20145月末,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2537家,總市值24兆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企業達762家,累計融資65.7億元;債券市場總規模31.7兆元,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總規模10.2兆億元,排世界前三名。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四、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增強金融風險防範能力 
 
1. 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增強金融監管合力
2. 簡化行政審批,提高監管透明度
3. 制定實施中國版巴塞爾協議
4.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20143月末,我國金融業總資產達171兆元,較2012年末增長19.6%。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1%,撥備覆蓋率超過260%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淨資本較高。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總體充足 
 
五、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和地區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2013年,全國共偵破非法集資案件3797起,非法證券期貨案件408起,查處外匯違規案件2453起,共關閉200餘家各類違法違規交易場所 
 
、加強影子銀行和互聯網跨界金融監管,促進新興金融業態規範化發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
 
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指導意見
 
關於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
 
有新聞報導,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制訂「促進互聯網跨界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七、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體系運行效率 
 
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有序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壽險費率定價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區間由±1%擴大到±2%。深化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加快推進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繼續深化大型商業銀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機制。穩步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確定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引導民間資本通過併購重組等方式參股、投資金融機構。 
 
八、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
 
繼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大力提升我國金融業整體競爭力。堅持進來
走出去相結合,提升我國金融機構資本管理水準和全球競爭力。支援商業銀行境外設立分支機搆,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務。滬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準備工作穩步推進。大幅增加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總額度,推動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允許更多境內機構赴境外發債。出臺金融支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此外,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了「徵信業管理條例」,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支付系統建設,第二代支付系統成功上線;完善金融業災備佈局,金融資訊安全進一步加強。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徵信業管理條例
 
C. 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判斷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當前…部分領域或地區的金融風險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部分企業債務率過高、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不良貸款上升、高收益理財產品兌付違約風險上升
、金融業網路和資訊安全存在隱患等。 

(由於以下七點思路在原報告中均為方向性之文字敘述,本文不摘要,有興趣的朋友請經由本文附錄之連結,逕行閱覽原文) 

穩定總量、優化結構,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工作
二、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分析,及時化解處置金融風險隱患
三、繼續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完善監管協調機制
四、繼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不斷增強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
五、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
六、加快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體系,防範短期資本流動衝擊
七、推進金融基礎設施現代化,維護國家金融資訊安全
-----------------------------------------------------------------------------------------------

下面是大陸中國人民銀行台灣中央銀行網址,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依網站內容比較二個機關在各方面的異同;當然也可以連上其他幾個先進國家中央銀行的網站進行比較。在比較時要知道大陸銀行業目前幾全為國營,而通常自由民主程度較高的國家,其銀行國營的比例較低。 

大陸中國人民銀行

台灣中央銀行
http://www.cbc.gov.tw/m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