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二、近代以來日本與中國的發展


一、近代以來日本的發展 

1. 國內維新 

概括來說,在亞洲,日本自1854年被迫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親條約,提供美國通商口岸與片面最惠國待遇後,俄、法、荷等國競相效尤,幕府(當時日本實際統治者,天皇被排擠為虛位元首)的鎖國政策崩潰。 

與歐美先進國家正常通商後,日本迅速朝著商品生產工業化、商品流通全國化、進口關稅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新富階級興起,為倒幕、尊皇攘夷、打破傳統封建制度、統一國家(廢藩行郡縣)的社會運動奠立了經濟層面的基礎
 

在各方勢力激烈鬥爭與戰爭中,一些中下級武士聚攏支持力量,走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領導尊皇攘夷的自強運動,在全國聲勢浩大。1867明治繼位天皇(時年15歲),倒幕派發動討幕之戰,幕府軍失敗,與明治政府於1868/04/06達成協議,將軍德川慶喜隱退,終結統治日本260年的德川幕府。天皇於該日率文武百官於京都御所正殿向天地與人民宣誓變革,佈告國事方針,揭開明治維新序幕(五條御誓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6%A2%9D%E5%BE%A1%E8%AA%93%E6%96%87 本文認為這是一篇罕見的君王好誓文 

1871年廢藩置縣
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施行、第一屆帝國議會開議 

2. 對外侵略 

1879年併吞琉球
18941895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取得台灣、澎湖及台澎附屬岛嶼
19031905年發動日俄戰爭(工業革命後東方國家首次在大規模戰爭中打敗西方殖民者)
1910合併韓國 

明治在位45年,於1912/07/30逝世時,日本已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1914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向德國宣戰,聯合英軍攻佔德國控制的中國青島
19371945年發動中日戰爭,迫使中國政府退守西南部,最終因大東亞戰爭失敗而失敗。
19401945年發動大東亞(太平洋)戰爭,佔領越南、襲擊美國珍珠港,攻取馬來半島、新加坡、緬甸、菲律賓、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印尼,在受到美國原子彈攻擊後投降。是迄今唯一一個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

3. 1945年以後 

19451952年日本本土被盟軍佔領,由駐日盟軍司令統治,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原財閥被解散、原壟斷資本被大規模重組,1947起改行三權分立的新憲法,保留天皇扮演儀式性角色。 

1950韓戰爆發後,美國對日本提供許多援助,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一部份,與美國共同遏止共產主義擴張。1968年日本GDP超越英、法、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在2010被中國超越,退居世界第三1975起成為六大工業國組織中唯一的亞洲成員(目前含會籍暫被其他成員凍結的俄羅斯為八大)。目前日本政府負債占GDP 226.1%,為全球負債占GDP最高的政府(CIA World Factbook 2013 estimate)。 

二、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 

1. 一百年黃昏1750 

(英國人John Kay1733年發明飛梭,大幅提升紡織機效能,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已現端倪。法國人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748年出版論法的精神,否定傳統君權神授與專制政體的觀點、主張三權分立;理性、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啟蒙。中國社會的發展,日益落後於西方列強 

1792年(清乾隆57年)英國希望與中國簽訂通商條約、互派使節,英王任命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為正使,史當頓George Leonard Staunton為副使,官員兵丁役夫船員共700餘人,乘坐5艘船隻至中國祝賀乾隆八十壽辰。1793/09/14乾隆於承德避暑山莊,以天朝皇帝接見藩國貢使的態度接見來使;在中國境內全程優遇使節團,使節團回國時除厚賜英王外,對於所有使節團成員,包括士兵僕役人等,均按等級加賞物件;並以天子諭旨的口氣敕書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就來使所提合約內容逐條拒絕 

就當時英國使節團成員所記載的見聞,以及18世紀中葉以後中國與西方的表現而言,無論在教育、科學、工業、經貿、文化、人民生活、軍事等各方面
,中國已落後西方列強甚多。

2. 一百年暗夜1850 

中國自1842年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841年即有廣州地方與英軍簽訂賠款600萬銀元的廣州和約),割讓香港島,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給英國人進行貿易與居住開始,一直到1950年代,在國際往來中,都是列強俎上魚肉。 

中國的自強運動在1861年由一批清朝洋務派官吏,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標開始推動,但成效遠不如明治維新,以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讓遼東半島(簽約後在俄、德、法三國強硬干預下,由清朝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台灣、澎湖及台澎附屬岛嶼;承認朝鮮獨立,不再向中國進貢;賠款二億兩白銀軍費;增開四川重慶
、湖北沙市、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並開放若干內河航行權予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後,民間的革新與革命救國運動興起,於1911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是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之後外患與內爭不斷
。經過8年對日艱苦抗戰,於1945年僥倖獲勝,收復甲午戰爭失地。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於內爭中失敗,遷到台灣,於台澎金馬地區繼續執政;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地區執政權,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3. 一百年黎明 1950 

若以中華民族總體角度觀察,姑不論原因,台灣地區1950年後一直朝著教育普及、經濟自由、政治民主、與全球接軌的方向前進,迄今人民平均所得與生活福祉比大陸地區高得多。大陸地區1949年後實施共產主義,鐵幕深垂;1978年後改革開放,也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目前在總體國力方面比台灣地區強得多。總體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已經有與世界任一國家在國際政治場域平等往來之實力,而中華民國由於受到中國大陸主張一個中國所排擠,可說無法參與國際政治活動。在許多個別科學與產業等場域中,海峽兩岸目前都還落後,無能與先進國家平起平坐。大陸目前國民所得分配不平均的程度比美國還高。 

(依據2014/07/18美國CIA World Factbook中資訊:就全球228個國家或地區所估計2013年之個人平均PPP GDP排序,美國$52,800,排名第14台灣$39,60028德國39,50029日本$37,10036;南韓$33,200,第42中國大陸$9,800121高。就全球141個國家或地區表示家庭所得不平均程度之GINI Index排序,中國47.3,第27美國45.0,第41;日本37.6,第76;台灣34.2,第94;南韓31.1,第112;德國27.0,第130需注意各國基尼係數之統計年期不同 

因為各種原因,各國(或地區)人民移往他國居住,或他國人民移入,都是正常現象;但大規模集體輸出入勞工(苦力)則與移民的意義不同。中國大陸地區從19世紀(18xx年代)到20世紀中葉,都有集體輸出勞工的情況。即使1978年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但在國際勞動市場中,中國仍處於基層勞工淨輸出狀態。依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45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有91.7萬人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407/20140700645827.shtml),對外勞務派遣呈逐年增長趨勢;有些非正式報導認為目前中國在海外勞工人數超過300萬人。依據中華民國勞動部統計,20145底在台外籍勞工人數合計510,716處於基層勞工淨輸入狀態。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1提要分析.pdf

(註:所謂黃昏、暗夜、黎明是從中國國際政治地位的角度看)

三、人類發展的原則性現象 

可將近代日、中兩國的發展歷史視為人類以往國家強弱變化的縮影:
1. 系統中各單元(個人或社群)常會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有很少數例外
2. 系統中能力強大的單元大多會向周邊擴張–優勝劣敗、適者生存
3. 系統中各單元有主動變化的能力(提高,但也可能降低自己的能力)
4. 系統中各單元的相對能力是變動的
5. 在變動中系統中各單元之間的關係或合作或競爭,是變動的各以自身利害為依歸
6.  

四、我們從近代與現代日、中兩國的發展歷史學到什麼? 

海峽兩岸同胞目前走在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上?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