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九、戰爭(五)– 十二世紀(第二~四次十字軍東征)


(本文簡述第二~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及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歐洲其他幾次影響比較大的戰爭) 

奧里基戰役1139Battle of Ourique;中國南宋高宗紹興9年)
葡萄牙伯爵阿方索恩里克斯(Dom Afonso Henriques)率領基督徒軍隊以少勝多打敗穆斯林軍隊並擊斃了5摩爾人(Moors)王候,自立為獨立的葡萄牙國王,之後逐步發展成今天的葡萄牙。

 
(中國南宋高宗紹興1719年)
 

1143年耶路撒冷繼位的國王年僅12歲,大臣、將領與各地來自德、英、義、諾曼、希臘等地的領主、貴族們拉幫結派互鬥,塞爾柱土耳其人趁機反攻1144年奪回埃德薩Edessa;埃德薩伯國的首都伯國支撐到1150年滅亡)。消息傳回歐洲,教廷便號召第二次十字軍東征,要大家前往聖地協助保衛聖城耶路撒冷,獲得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康拉德三世(Konrad III;因為有其他家族派系一直不承認其王位帝國持續處於內戰狀態而未獲教宗加冕為皇帝)與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le jeune)響應兩人分別領軍赴聖地 

(為什麼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幾個大君主没有一個人跳下來親自領軍
?) 

11471148年德、法兩軍先後在小亞西亞遭到土耳其軍隊伏擊,損失泰半兵力。1148年德、法與耶路撒冷(醫院+聖殿騎士團)軍隊在亞克港Akko;位於今以色列北部的阿卡Acre)會合後決定先攻大馬士革(Damascus;今敍利亞首都),其後聯軍因為內部不和,仗打不下去而退回耶路撤冷。康拉德三世先領軍回國法軍則在耶路撒冷停留一年後1149年返回西歐。 

倫巴底聯盟11671250;中國南宋孝宗乾道3年~南宋理宗淳祐10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Barbarossa;綽號紅鬍子)因為覬覦豐腴的稅收而多次攻打富裕的義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倫巴底地區19個城市於1167年在教宗支持下成立抵抗的同盟,雙方交戰不已,直到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II)皇帝過世後,帝國對義大利政治的影響力減弱許多,聯盟才解散

薩拉丁(Salah al-Din Yusuf Ibn Ayyub1171年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Fatimid Dynasty)末代哈里發(Caliph;阿拉伯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相當於皇帝;阿拉伯帝國滅亡後,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名稱)死後解散了法蒂瑪王朝政府,建立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1171
1341),在1187年的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中大勝巴勒斯坦地區十字軍國家的軍隊,俘虜耶路撒冷國王、聖殿騎士團總團長與許多十字軍貴族將領,阿卡大主教戰死,基督軍作戰時攜帶的聖物真十字架(傳說是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落入穆斯林手中。之後薩拉丁收復了已淪陷88年的聖城耶路撒冷,導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88年前聖城淪陷時十字軍的瘋狂殺戮相比,相傳薩拉丁進入耶路薩冷時没有殺一個人、没有燒一棟房子、没有向任何居民收取免死錢、没有要求贖金即釋放戰爭中所有的俘虜。 

由於智勇雙全、為人慷慨、不蓄積個人錢財、行事有俠義精神、使伊斯蘭文明再度興盛…,薩拉丁在庫德民族(Kurd)、阿拉伯民族與穆斯林世界中享有盛名。
  
1171年為中國南宋孝宗乾道7年、1341年為元惠宗至正元年)




(中國南宋孝宗淳熙16年~南宋光宗紹熙3年) 

基督徒失去耶路撒冷後,教宗呼籲進行新的東征。當時歐洲最重要的三個君王英王理查一世(Richard I;綽號獅心王)、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法蘭西王國在他任內轉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聯合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英法兩國為東征暫停彼此之間的爭戰,並為籌備東征軍費向國民徵收薩拉丁什一稅) 

腓特烈一世留下兒子亨利六世在國內攝政,亨利弟弟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隨軍,約10萬人於11895月首先出發。東羅馬帝國皇帝對十字軍頻頻東征感到不安,與薩拉丁簽訂和平條約,阻礙腓特烈前進;塞爾柱羅姆蘇丹國(
Sultanate of Rum)反而承諾讓腓特烈安全通過安那托利亞(Anatolia土耳其半島地區),然而德國大軍仍然洗劫了羅姆蘇丹國的首都。11906月腓特烈一世在渡過安那托利亞南方的薩列法河Saleph River因其座騎滑足被拋入河中淹死。隨軍的腓特烈六世大部份軍隊返回德國以保障哥哥能夠平安繼位,自己帶領5,000人和父親遺體繼續南進,希望父親的遺體能夠完成朝聖。由於防腐技術不足,遺體在途中被埋葬。1191年初春腓特烈六世在與耶路撒冷軍隊包圍阿卡城(Acre)時死於軍中爆發的瘟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 the Virtuous)於1191年春搭船抵達阿卡,接掌德軍指揮權。 

法、英兩國走海路。法王腓力於11915月下旬抵達阿卡加入圍城戰,英王理查一世則於占領塞浦路斯後11916月上旬抵達。 

11917月十字軍攻下阿卡城,理查一世、腓力二世、與利奧波德五世為了分配戰利品發生激烈爭吵,理查還摔了德國軍旗。由於理查勢強,腓力二世留下一萬名法蘭西十字軍與5000銀馬克後,和利奧波德五世於8月離開聖地返國
 

理查一世殺了阿卡2,000多名俘虜後繼續領軍南下,佔領雅法(Jaffa),但連續12次對亞實基倫(Ashqelon的攻擊都被擋住,又在薩拉丁反攻雅法的戰役中失利,此時聽說法王回國後正結合自己的弟弟約翰(Johnthe lackland)圖謀其英國王位,便於 1192/09/02與薩拉丁簽訂三年停戰協定:耶路撒冷仍由穆斯林控制,但允許無武裝的基督教朝聖者與商旅進入耶路撒冷。之後理查於10月上旬離開聖地,踏上幾乎喪命的返國之旅。 

(理查先化裝成商人搭船,發生船難後登岸,只帶少數扈從走陸路,在維也納附近被識破捕送利奧波德五世。利奧波德五世於1193年春將其高價賣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亨利將他關起來索要贖金。有記載稱英國付15萬銀馬克(有說34,100公斤白銀),理查還跪在亨利腳下行臣服之禮,同意將英國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庸後才於11942月獲釋返回英格蘭) 

雖然歐洲基督教世界與東方伊斯蘭教世界中都有人對這個停戰合約不滿,認為不見利益。但理查一世收復了幾個於哈丁戰役後失去的城市,讓十字軍王國得以阿卡為中心存活下來,歐洲基督教世界在地中海東岸仍有橋頭堡;雖未能收復耶路撒冷,但西方的朝聖者與商旅可以自由出入聖城聖地。而興盛起來的貿易讓沿地中海東岸諸城市與中東地區隨之繁榮。




(中國南宋寧宗嘉泰2年~嘉泰4年) 

1198年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一上任就號召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一開始無人響應,到1200年才由法蘭西王國轄下香檳伯爵蒂博三世(Earl of Champagne / de Blois III領地約位於今法國東北部之香檳.阿登Champagne-Ardenne大區一帶)首先組織起來;蒂博三世於1201年過世後由蒙費拉的伯爵博尼費斯Boniface of Montferrat接手領導。因為陸路遙遠,沿途隨處都可能遭受攻擊,過於費時費力,於是計劃先渡海進攻由穆斯林阿尤布王朝控制的埃及,多佔領些土地,建立十字軍基地,再從埃及進攻耶路撒冷。這種做法把走陸路時會用在土耳其的作戰資源,移到埃及運用,直接攻擊對手阿尤布王朝的根據地,也有助於基督教勢力未來向南方的非洲與阿拉伯半島擴張
;君士坦丁堡的定位則暫不變動,十字軍在東征過程中亦不騷擾它;如果歐洲的總體力量能夠支持、大家能合作而不互扯後腿,本文認為這是不錯的攻勢戰略構想。


紅帶為地中海東岸、埃及北部紅點為亞力山大港、土耳其西北角紅點為君士坦丁堡、義大利東北角紅點為威尼斯、義大利西北角兩紅點:上方為熱那亞
、下方為比薩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歐亞貿易的主要門戶一為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堡
),在狹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兩端均走陸路;另一為地中海東岸幾個港口
,以船運走地中海連結歐洲南部的港口。亞力山大港則為歐洲阿拉伯
印度一線之商品,在非洲北端集散的門戶。 

從地理位置看,威尼斯港是由南向歐洲做扇形展開的軸心,事實上它在1317世紀是很重要的商品集散重鎮,其次為熱那亞與比薩,三者都在義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這幾個港都的商人與東羅馬帝國和地中海東岸各國的城市往來頻繁,都想控制地中海東岸的商業活動以獲得最大利益,所以會密切注意東方局勢的變化,以出錢等方式積極參與東方所涉及或涉及東方的行動,其中以威尼斯商人最成功。 

整個威尼斯社會都視商業為發展的首要之務,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從東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升級為帝國的一個屬國、再升級為帝國的同盟伙伴,到10世紀時威尼斯已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功能完備的商業總部,10世紀末向皇帝取得較競爭者為低的關稅特權,到11世紀初其海軍實力已進入地中海地區一軍的行列。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Alexios I)上任不久就於1082年與威尼斯結盟以在帝國境內自由出入(不受外國人每次3個月居留期限制)
、進行貿易並免稅(海港關稅、商業稅、通行稅)等特權,交換威尼斯共和國派出艦隊,於1085年在希臘擊退了西邊來自義大利南部,企圖蠶食帝國歐洲領土的諾曼人歐特維爾家族Hauteville Family)成員;這使威尼斯的勢力大大超越義大利北部其他的港城國家。 

之後八、九十年間威尼斯商人的特權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歷經取消、恢復
擴大等波折,但基本上其商貿業務持續擴張,導致更多威尼斯商人擁入君士坦丁堡與帝國其他城市,也導致威尼斯人與帝國政府、商人、民眾間利益的摩擦不斷增加;加上財大難免氣粗,使帝國民眾反威尼斯的情緒日益高漲。到1170年,已有約20,000名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等地居住(在義大利威尼斯本國的住民約60,000人,可想見當時威尼斯與東羅馬帝國間利害交織的情況),長期累積的矛盾使當時勢強的帝國皇帝以威尼斯人攻擊熱那亞人且拒不賠償為理由,於1171/03/12下令逮捕帝國境內所有威尼斯人,並没收他們的財產許多威尼斯人出逃 

威尼斯隨即支持諾曼人入侵帝國領土、同時支持海盜搶劫帝國商船,並於1175年與西西里結盟,其艦隊侵入東羅馬帝國水域、佔領帝國附庸之土地
;形勢轉變,帝國被迫賠款求和、恢復威尼斯人之特權地位。但東羅馬帝國也以給予威尼斯長期之競爭者熱那亞、比薩商人優惠的方式,拉攏熱那亞與比薩,希望能制衡威尼斯的力量… 

君士坦丁堡與地中海東岸做為亞歐貿易路線界接亞、歐兩洲的門戶地區
如果過度混亂,受不良影響的國家與人民很多。到12世紀下半葉,這個門戶地區在多邊力量不斷合縱連橫、相互競逐的情況下,不只陸地上動盪不安,連地中海東部海域的海盜活動也日益猖獗,甚至政府在稅收不足時也到海上搶刼商船。 

隨著國內外政經情勢之變動,東羅馬帝國對待威尼斯的政策變動不居、欠缺穩定,而威尼斯也常盛氣凌人;彼此雖相互需要,卻無互信,還相互憎恨。做為該地區當時兩強之一的威尼斯,早有征服東羅馬帝國的進取心,常年等待並用心用力製造有利於自己動手的機會;反之亦然。

十字軍要渡海攻埃及,但船不夠,便找船多的幾個義大利北部港城國家租船
;但這些港城國家都在與埃及長年和平交往中獲得很大商業利益,不願租船
,最後威尼斯總督提出一個方案:威尼斯為十字軍建造運輸船,十字軍自備12個月的人員給養與馬匹草料;十字軍預付造船費用,並將未來一半的戰利品分給威尼斯。 

由於十字軍没有錢付造船費用,威尼斯總督便要求十字軍為威尼斯攻下扎拉抵價。(扎拉Zara / Jadera;今克羅埃西亞Croatia扎達爾港Zadar位於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中心位置當時是一個繁榮的港都被匈牙利人統治與威尼斯有競爭關係 

儘管前任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Béla III)曾派其幼弟帶軍陪同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扎拉居民也將印有十字架圖案的旗幟掛在城頭及家家戶戶的窗外,表示我們是自己人,照樣在被占領後遭到洗劫。

1195年東羅馬皇帝伊薩克二世(Isaac II)被他親弟弟推翻,刺瞎雙眼,連兒子阿列克塞修斯四世(Alexius IV)一起投入監獄。兩人(一只有兒子)於1199年逃出監獄,投奔伊薩克姐夫神聖羅馬帝國士瓦本的菲利普
Philip of Swabia1198年獲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但其政敵另推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 House of Welf為王,帝國有雙國王的狀態持續到1209年菲利普遇刺身亡為止 

阿列克塞修斯四世出逃後請教宗協助父親復位,承諾復位後將使希臘(
東正)教會歸屬拉丁(羅馬)教會。1202年秋菲利普在宮廷中會見十字軍首領博尼費斯阿列克塞修斯四世,談話內容未見揭露。 

由於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時,其不人道的表現令東羅馬帝國政府與民眾反感
,而且每一次都有十字軍將領提議攻佔君士坦丁堡、每一次都有十字軍與東羅馬軍隊交戰的情況、每一次十字軍都過度打亂區域政經秩序…,東羅馬帝國愈來愈不歡迎十字軍。 

十字軍則相當不滿東羅馬帝國所提供的後勤支援、不滿意帝國限制自己的擴張行動、不滿意帝國人民不服從羅馬教會、不滿意… 

總體來說,基督徒世界內的東西方關係因為十字軍幾次東征反而日趨惡化
,雙方的政、教機關常在自己境內進行醜化對方的宣傳。
 
1202年阿列克塞修斯四世與十字軍領導人簽署了一項協議在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幫伊薩克與阿列克塞修斯父子奪回皇位後,東羅馬帝國將支付20萬馬克銀幣,向巴勒斯坦派出勤務支援部隊協助十字軍,並承認教宗對東方教會的控制權 

12035月十字軍船隊擊敗東羅馬帝國艦隊,7月進入金角灣,攻佔君士坦丁堡沿海城牆上的25座塔樓,又縱火焚毀了城牆附近的建築,擊潰帝國的僱佣軍,皇帝捲款自陸路出逃。十字軍駐紥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復位的伊薩克二世與阿列克塞修斯四世索取報酬以繼續東征但帝國國庫已被掏空伊薩克只好下令沒收皇族的私人財產,並搜括城內各教堂的金銀珠寶祭器,湊了10萬馬克白銀送給十字軍與十字軍展開減碼談判。 

市民對於阿列克塞修斯四世招來第四次十字軍與搜括行為極為反感斷發生希臘(東羅馬)人襲擊拉丁(歐洲)人的事件,城東地區發生大延燒兩日夜損失巨大。火災後拉丁僑民紛紛逃出城去,憤怒的市民於12042月中旬聚集起來,把貴族和僧侶們驅趕到聖索菲亞大教堂(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宣佈罷黜現帝,另立新帝,隨後衝入皇宮,絞死了阿列克塞修斯四世把伊薩克二世投入監獄。 

新皇帝上台後立即關閉城門、鞏固城防,拒絕在城外安營紮寨的十字軍入城
,同時宣布拒絕履行阿列塞克修斯四世與十字軍的合約。 

已取得十字軍領導權的威尼斯總督等的就是這一刻,於是與有關各方再一次確認佔領君士坦丁堡後戰利品的分配方式:由6個威尼斯人和6法蘭西人組成的選舉團將推舉一個新的「拉丁」皇帝,皇帝獲得君士坦丁堡的兩座宮殿和東羅馬帝國四分之一的領土剩下的四分之三領土中,威尼斯獲得一半(
即東羅馬帝國原領土的八分之三),剩下的分封給十字軍將領們。 

1204/04/08十字軍攻城04/12這座被稱為位居世界中心有累積超過8世紀財寶的君士坦丁堡第一次被攻陷,十字軍、燒、刼掠了三日。連教士都積極搶奪與宗教有關的聖物、法器、飾品、藝術品等寶藏,回歐洲裝點自己的教堂。 

著名的羅馬帝國皇家圖書館也被縱火燒毀,館藏書籍被遍地丟棄。一些典籍後來被廉價賣到義大利和法蘭西等地,成為滋潤文藝復興的源泉。 

三天後,十字軍的頭目才宣佈禁止一切掠奪,要求將所有戰利品上繳到十字軍總部聖索菲亞大教堂(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進行清點後重新分配。各種金銀寶石、絲綢皮草、藝術品與雕刻等在龐大建築物的室內與室外廣場堆積如山。經過一個多月,威尼斯會計師報告戰利品的估計總值近50萬銀馬克,是英國全國一年總稅收7倍。 

君士坦丁堡東邊為塞爾柱土耳其、突厥、匈奴人;北邊為斯拉夫人;西邊為希臘、拉丁、歐洲人;南邊為埃及、阿拉伯人。由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us I Magnus於西元324年始建330年完工、被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330/05/31正式成為羅馬東都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繁華富裕的城市之一[同時代之大城市有西班牙南部的哥多華Córdoba)、伊拉克的巴格達(Baghdad)、中國的長安等]、擁有40萬人口(其中68萬外國人)…。中國於945年編撰完成的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拂菻國中對之有所描述。

 十字軍在滅亡東羅馬帝國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建立了拉丁帝國、與王國1、公國1、侯國1、特殊伯爵領地1,威尼斯則將所取得之地中海島嶼(所取得土地中之一小部份)交給總督的侄子建立1個公國。出逃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在愛琴海東岸建立了尼西亞帝國Empire of Nicaea),宣佈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法統;皇室後裔和貴族也在今阿爾巴尼亞與希臘交界處、和黑海東南岸建立了2個小國家

羅馬教皇則接管拉丁帝國的宗教事務,任命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東正教被置於從屬地位。 

1261年尼西亞帝國又奪回了君士坦丁堡,延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到1453年亡於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布汶戰役1214;中國南宋寧宗嘉定7年)
這是一場關鍵性戰爭,教宗支持的法蘭西王國腓力二世擊敗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與兩個法國伯爵的聯軍,在歐洲大陸取得優勢地位;之後德意志不斷衰弱、分裂。而英格蘭國王無地王約翰John, the lackland)則因為此役戰敗而威信大失,於1215年被迫向國內叛變的諸候們低頭,頒佈了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法律限制英國王室絕對的權利),英國從此展開漫長的君主立憲過程。 

阿爾比十字軍12091229;中國南宋寧宗嘉定2年~宋理宗紹定2
教宗曾想同化基督教內對教義看法不同的阿爾比教派(Albigenses / Catharism
),但没有成功,便於1209年號召法國北部的騎士發起討伐法國南部阿爾比教派的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並許諾騎士們可以獲得異端教派貴族的領地使北法騎士均奮勇向前。相傳十字軍曾有將領在攻下貝濟耶(Beziers;位於法國南部,瀕地中海)時,詢問教皇特使如何分辨居民中誰是異教徒,特使說:區分他們是天主的事,你只要把他們都送去見天主就行了。於是十字軍索性將居民全趕到教堂關押,然後一把火將他們都燒死。這場鎮壓陸續進行了20年才結束,阿爾比派教徒不是直接被屠殺,便是被送進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稱異端裁判所)以火刑處死,没死的勢力轉入地下,至14世紀末期逐漸消失。 

兒童十字軍東征1212年;中國南宋寧宗嘉定5
當時鼓動十字軍的言辭在民間流傳,各地兒童平日常以組織十字軍東征為遊戲。據說在德國科隆(Koln)與法國奧爾良(Orleans)各有一名少年分別吸引了23名追隨的兒童東征,大家認為以兒童的純真與貧窮,才能完成暴虐的大人所無法完成之聖業。這兩批十二歲上下的童子軍除沿途放棄或死亡者外,最後都為奸商所騙,不是死於船難,就是被以奴隸賣掉。但Peter Raedts等研究者認為這兩支隊伍實際上係由當時農村中的困苦農民poor persons on the margins of rural society)所組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