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白銀帝國的貨幣

廿二、戰爭(十八)–白銀帝國的貨幣

在各種生產事業與商業活動(硬體產品與軟體服務的供應量)大幅成長或可能大幅成長時若不相應增加做為貿易中介的貨幣供給量,通貨緊縮、没有錢買東西,物價一時持續下跌…,同時剝削了債務人(還出去的錢比借錢時候可以買更多東西);當貨幣發行過多時通貨膨脹、物價一時持續上漲…,同時剝削了債權人。這兩種情況都使許多人發生損失、經濟系統動盪、人心焦慮、社會不安…。

以現代政府在調查、統計、電腦系統模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對於各種商品供需數量貨幣供需數量之間–亦即物價、利率、國民所得、就業、財富分配…之間系統性的互動關係,都未必具有足夠的知識,何況古代,各種問題自然更直接由市場中那隻看不見的手處理。

一、貨幣使人得以自由

食物使人果腹、布帛給人衣服、房屋為人遮蔽、車輛助人行動、貨幣使人得以自由–古早時制式貨幣逐漸普及對人類的意義。

古時候農業收成不穩定,農產品即使豐收亦無法久藏,布帛等貿易中介物的可保存期限雖然較長,但很難有一致而穩定的標準,個人也難以大量攜帶遠行,在異地交換食宿用品。體積較小、重量較輕且可長久保存的制式貨幣使財富(
購買力)能夠累積並移動,人類就不必被綁在耕織等最基本的工作上,也不必被綁在耕作地附近。貨幣使人得以自由、發揮潛能、產品不斷多樣化、生活不斷豐富而多采多姿。

二、貨幣的形制

在以貨易貨的最原始商業階段後,大家選擇本身就具有商業價值,其形式、品質與價格比較穩定,可供應數量不太小也不太大且可控制其供應的物品做為交易媒介(貨幣)是件合理而自然的事。

秦漢時期黄金、銅鑄錢是最主要的貨幣,大額交易用黄金,小額用銅錢錢。秦始皇37年(西元前210年)以半兩錢統一了先秦時期混亂(各國或各地區)的貨幣制度,確立了圓形方孔的錢幣形制;漢武帝時發行五銖錢;之後由金屬構成,其形式、成色、大小、重量…都有一定標準的圓形方孔錢一直流行到20世紀初。

三、鑄幣(貨幣發行)權

當然非很有力的政經軍集團是無法取得並維持鑄幣權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國幣國(中央政府)鑄,私自鑄錢者處死刑;有研究稱漢武帝時期有近萬人因私鑄錢幣被處死。雖然大家都同意中央政府專有鑄幣權的正當性,當中央政權的統制力不足時,強勢地方王侯幣或僅在當地流通的區域性貨幣;皇帝也常將區域性貨幣甚至國幣的鑄幣權恩賜給有力王侯;此外由於古時候從礦區將大量鑄幣原料運到京師,再從京師將大量金屬貨幣運送到遠方各地的交通不方便、不安全、很貴,皇帝常允許各地方一級政府自行鑄幣(有籠絡之意);形成一國多幣或一幣多源體系
                                         
漢武帝時期所鑄五銖錢(來源:維基百科)

在銅幣成為主流貨幣的過程中,只要冶銅鑄幣就可以換取各式資財,冶銅鑄幣者都成為巨富。在秦皇漢武將鑄幣權收歸國有後,只有皇帝成為超級巨富,民間冶銅便像一般工業經營者一樣,只能賺取仍較農民高得多的組織協調費(工資)與材料差價了。

皇帝當然不能獨享財富,必需合理報酬支持他的皇族、軍人、官僚與工商業者群體(統治集團成員),否則施政時到處都會出現障礙,甚至皇位難保。

在生產力提高、貨品增加,也就是經濟發展比較快時候,鑄幣數量常有跟不上交易需求的情況,古代民間會讓絹帛、布帛、米、麥等物品代行貨幣功能。有研究認為唐朝前期布帛貨幣的流通區域甚至大過錢幣。

四、貨幣的國際化

宋朝時中國產品大幅出超,銅錢因為可以購買熱銷的中國商品,各國商人便常在與中國人貿易時,將盈餘帶回本國做為自己的外匯存底,於是中國銅錢大量外流到周邊遼國、金國、朝鮮、日本和南洋等與中國貿易量大的國家,並自然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可謂中國貨幣際化了。

有研究表示日本在奈良、平安、鐮倉、南北朝、室町時代,大約從西元700(武則天南周)1650年(清順治)之間,中國銅錢都是日本的主要貨幣,一直到德川幕府於1626年鑄行寬永通寶銅錢後,日本才不再需要自中國大量輸入銅錢。到明治維新統一貨幣(1873年)後,中國銅錢才退出日本的交易市場。

五、紙幣的發行與發行以後

因為銅產量不足,經貿發達的北宋遂苦於貨幣發行數量不足的病害使大量鑄造鐵錢仍不敷需求,錢荒經常成為朝議的議題。朝廷於總結當時社會上使用飛錢交子的經驗後,擬訂發行管理規則,於北宋仁宗天2年(1024年)在四川發行官交子。銅錢、鐵錢、紙幣(一開始僅限局部地區使用,但使用地區持續擴大)、金、銀同時成為社會上通行的貨幣,銅錢的使用量最大。據研究北宋的官交子是人類首度由政府發行的紙幣,歐洲地區則由瑞典銀行於1661年首次試驗性發行紙幣,1667年由於過量發行而崩潰。

鐵錢

古時四川缺銅,所以依照銅錢的形制,以鐵鑄錢,與銅錢並用。宋太祖後蜀後收取四川的金銀和銅錢運到京城,鑄造鐵錢代用,並禁止銅錢進入四川,於是鐵錢成為四川的主要貨幣。鐵重又價廉,大約10枚鐵錢換1枚銅錢。(中國不只在宋代、不只在四川流通過鐵錢,本文不贅述)

飛錢

由於銅錢不便長途貿易業者與旅客攜帶,唐憲宗(778820)時期民間興起飛錢,或稱便換(商業匯票)業務,業者在一些大城市開設櫃坊寄附鋪,寄存銅錢換取匯票至異地取錢者需付匯費。唐憲宗元和7年(812年)政府也經營起便換業務,不收匯費,希望打倒民營業者取得獨占地位
,但官營事業弊端多。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下令禁止所有公私營便換業務。但有真實需求的生意很難以命令與處罰禁絕,有實力的業者會轉入地下經營,其增加的營業費用當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交子

在流通鐵錢的四川,因為鐵錢太重不易攜帶,經常要用車子拉錢。宋朝初年若干民間富戶便開起交子舖(類似銀行),存錢戶以不同面額之紙質、活期、不記名的存錢憑証「交子」代替鐵錢在市場上流通,交子舖於交子兌現時扣下利錢。這已是民間發行以鐵錢為擔保的紙幣了。

由於在實務上存錢者多,把錢領回去者少,交子舖不必永備十足鐵錢以滿足兌現需求,經營者便挪用相當多存戶的錢進行私人投資,當投資虧本時交子舖就無力十足承兌,多次引發擠兌風潮。鑑於交子市場獄訟滋多,四川地方政府(益州)約在北宋真宗咸平5年(1002年)加以整頓,使富
16戶連保,各戶使用同一色紙印造交子,經營交子舖業務。

16戶交子舖的老闆們照樣挪用存戶的錢進行私人投資,照樣導致擠兌風潮與獄訟滋多。北宋真宗大中祥符9年(1016年)益州轉運使薛田奏請設置交子務,將交子收歸官營,但朝廷不敢改制,拖到北宋仁宗天聖元年(
1023年)冬才設置益州交子務,由政府獨家經營交子的發行與兌換,於次2月發行官交子,同時回收所有已發行的舊交子。官交子設有發行量上限,第一界交子發行時的鐵錢準備率為28.65%

有研究稱自北宋仁宗天聖2年至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24106840年間交子的發行與流通正常,幣值穩定。之後交子發行的區域逐漸擴大到湖廣、浙江
、福建等地。由於與西夏連年戰爭,軍費浩繁,財稅難支,朝廷便用大量發行紙幣的方法掠奪老百姓資財,導致通貨膨脹、幣值暴貶(曾貶至百分之一)…
,本文不細述北宋後期與南宋時期紙幣發行與管理制度的多次變革。

中國許多政權(皇帝)把稅收用光後若還要用錢,無法再增稅時,就印發新紙幣使用,實質上是不用徵稅的名義,在老百姓不知道的情況下再向老百姓徵稅。

元朝較少鑄造錢幣,而以絲或金銀為本位(可拿紙鈔依其面額兌換定量的絲或金銀)推行紙鈔,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紙幣為主要交易媒介的國家。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寫道:「…紙幣流通於大汗所管轄的各個地方,無人敢冒生命危險拒絕支付使用,…用這些紙幣可以買賣任何東西,同樣可以持換金條…」。在政府規規矩矩量徵稅收入為出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在政府大印紙鈔,強盜人民資財時,幣值就重貶、物價暴漲、社會動盪、民怨沸騰…。在紙幣失去信用時,民間自然需要另找本身就有價值的東西做為交易媒介,在元朝時常用銀錠與銀元寶。

中國自漢代開始銀器就很受歡迎,各種銀器與製造銀器的銀錠成為財富被貯存。從宋朝開始,漸漸有人以銀錠充當貨幣,用來結算大額交易(銀的價高)。宋代社會充滿活力而富裕,銀行(接受客戶存放銀器銀錠)與銀樓(銷售銀器珠寶)漸漸多起來。元朝時銀的生產商把做為貨幣使用的銀錠製成比較美麗的元寶(馬鞍、船或鞋)形狀,民間流通量漸增。












金銀錠



明太祖時由於缺銅,於洪武8年(1375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發行大明通行寶鈔為法定貨幣,禁止金銀流通,只能向政兌換寶鈔或銅錢。古來有貨幣之後自然有人偽造貨幣(鐵錢、銅錢、銀錢、金錢、紙幣都有膺品)。紙幣的根本問題不在不肖之徒偽造,也不在不肖錢莊放款的準備金不足(少數私人犯法政府公權力不難處理),而在不肖的政府因為胡搞以致預算不足
,而過量發行紙幣或過度舉債,導致通貨膨脹、紙幣貶值,交易中介失去信用。當然過量發行紙幣或過度舉債的政府都有因為愛國愛民不得不然的理由
,譬如抵禦外侮的軍費不足、救災經費不足、各地為發展經濟的建設經費不足、只短期救急為之、經濟建設可以增加未來的稅收以還債…,事後甚至當時看來這些理由多數經不起檢驗。

由於民間對寶鈔信心不足,流通量不夠大,明太祖為堅決實行紙幣制度甚至於洪武26年(1393年)禁止使用銅錢,但實務上很難徹底執行。明成祖永樂6年(1408年)又開鑄永樂通寶銅錢。

在明朝中葉以前,銅錢、寶鈔、白銀三種貨幣都被市場接受,其兌換率經常變動,並不穩定。紙鈔因為最不受民眾信任,有研究稱到明武宗正德年間(正德元年為1506年),亦有稱明代宗景泰年間(景泰元年為1450)政府便已不再發行新鈔;大約到1573年(明神宗萬曆元年)紙鈔不再流通、退出市場。銅錢因為本身的市場價值不如白銀,成為金額較小的輔幣。

在白銀自然成為社會通行的主要貨幣後,明英宗正統8年(1443年)府准以白銀納稅;明神宗萬曆9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丁稅、正役、雜役合而為一,按畝征稅時,規定人民以白銀繳稅,白銀於是實質上取得國幣地位。

除了明太祖晚年到明成祖初年短期禁止使用銅錢外,銅錢一直是明朝的國幣,當然不許私鑄。政府有兩個鑄幣廠系統:一個由戶部主管,鑄錢發官餉、軍餉,經由官員、軍人的消費行為流入市場;另一個由工部主管,鑄錢用於政府各項工程的發包與採購,經由工程包商與原材物料供應商的管道流入市場。

民間的票號與錢莊則經由發給存款人的不指名存款憑証之流通,創造貨幣供給;其源頭仍是政府所發行的鑄幣、紙幣,以及在民間自然流通的金、銀貨幣。

中國產銀量很少,白銀大都經由外貿輸入。白銀之貨幣化純由民間的使用習慣造成,基本上政府力量没有介入。

銅錢、銀兩、銀元、紙幣

清朝維持銀銅共用的貨幣體系。一般國家稅收、官員俸祿、軍餉、商人大宗交易多使用白銀,民間日常小額交易使用銅錢。銅錢由中央政府與各地方政府的鑄幣(局)廠鑄造,有許多不同年代、面額、成色、形式、銘文的版本;各省(地方政府)鑄造的銅錢常只能於本地流通;雖然法律不准私鑄銅錢,但抗清的太平天國、小刀會、天地會…都自行鑄幣。至於白銀,與明朝一樣,由於中國本地產量不高,多經由貿易自國外輸入;政府既不收兌國幣,就無法調控白銀的數量與流通。政府並未鑄造統一的銀幣,由各地官、商自由鑄造銀兩;依成色、形體、重量分別,有船形、馬鞍形、束腰形、葫蘆形、橢圓形、圓形、方塊形…,重有50兩、20兩、10兩、5兩、4兩、2兩半…;但政府會規定白銀與銅錢的兌價。

因為銀兩不是法定貨幣,没有統一的形制、成色、重量、銘文等規格,在交易時買賣雙方需要小心確認所收銀兩的價值,因而產生許多不便、風險等交易成本。

同時清代「兩」的重量各地、各單位(國庫、海關…)不同,譬如庫平銀一兩重37.30公克、關平銀一兩重37.68公克、漕平銀〔中國東南方徵收漕糧(經河運海運入北京的糧食)時稱量的計價標準〕一兩重36.56公克
…;許多中國人會說差不多啦!

於是商家可能拒收他地銀錠銀兩或加成收費;於是某地區在收取他地大量之不同銀錠銀兩後,要在本地區使用前必需落爐改製。更麻煩的是由於戶部收取的銀兩有一定形制,以縮短驗証時間、簡化逐級稽核的程序,所以百姓所繳納的碎銀必需重新熔鑄。銀兩在重鑄時其原來的重量會有減損,所以稅官在收稅時會向百姓加(私)收火耗銀,同時把稅收逐級上繳朝廷的運費灌入火耗銀,使火耗銀可能高達正賦的2030%。火耗銀引發官吏貪污、稅收漏損、百姓怨憤,在清朝稅政中是一個大問題。雍正皇帝推行火耗歸公,同時將火耗定數,約為正賦的10%,由朝廷統籌分配;似乎解決了問題,但不需要很聰明就知道這實非長期正辦。

因為中國商人愛收受白銀,所以產銀的國家就用白銀購買中國商品。在歐洲人尚未東來前,日本因為產銀,中國隨著貿易由日本輸入許多白銀。大約從1540年前後開始,隨著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中國由歐洲輸入白銀。當1574年墨西哥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大帆船開航後,更由美洲輸入白銀,即使西班牙國王三令五申禁止白銀流入中國都擋不住。有研究者估計自1540年代至1820年的280年間(明世宗嘉靖年間~清仁宗嘉慶年間),中國經由海外貿易輸入白銀約6億兩,這使本身產銀量不足的中國不致於在可交易商品產量增加的過程中發生貨幣不足的問題。有研究者估計6億兩約占當期全世界有記錄之白銀產量的一半,另有研究者估計約占當時全球白銀流通量的三分之一;於是後世有人稱當時的中國為白銀帝國。

清代在康雍乾時期就有葡萄牙、西班牙、威尼斯、荷蘭、法蘭西、墨西哥等國的銀元在中國流通。外國銀幣設計美觀、規格一致、鑄造水準比中國高,計數
、攜帶方便,為民間所樂用。清道光13年(1833年)江蘇巡撫林則徐與兩江總督陶澍會奏「…自粵販愈通愈廣,民間用洋錢之出,轉比用銀為多,其勢斷難驟遏。蓋民情圖省圖便,尋常交接應用銀一兩者,易而用洋錢一枚,自覺節省
,而且無須彈兌,又便取攜,是以不脛而走,價雖浮而人樂用,此係實在情形
。或云:欲抑洋錢,莫如官局先鑄銀錢…,但清廷對於由中央自鑄銀元的建議未准。

清廷雖未自鑄銀元,但没有遏制地方政府與民間自鑄、流通、貯藏。乾隆58年(1793年)西藏寶藏局、道光18年(1838年)台灣府、道光24年(1844年)福建漳州造幣廠、咸豐(清文宗年號;18511861)年間上海3家民間銀號都曾參考洋銀之設計自鑄銀餅發行。道光、咸豐年間民間出現若干偽造外國銀元,但工藝較差;梁章鉅(17751849;道光年間官至廣西巡撫、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曾在奏折中說「…今日洋錢有洋鑄土鑄之分,民間一目了然…」。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委託匯豐銀行代鑄銀元;在輿論一片支持下,到1899年已有10多個省區設廠鑄造銀元,大家各自為政,形制、成色、重量各省不同…
。(這種精采景觀並非中國獨有,歐洲在貨幣發展的過程中,其景觀精采的程度比中國只高不低)








湖南省造七錢二分銀元




除了銀兩、銀元規格不統一外,嘉慶(清仁宗年號;17961820)後期開始還發生外國輕錢(夷錢–日本、越南的銅錢)經由外貿輸入,在閩廣等制錢不足地區大量流通的情況。

金、銀等貴金屬由於許多原因,其市場價格常有波動,甚至大幅波動,導致金、銀、銅等貨幣間兌換率與物價的變動,同時影響不同貴金屬貨幣本位國家間的國際貿易收支、國內物價、國民所得分配等事項發生與本身是否勤奮無關的波動

清代也曾有各方發行紙幣,茲分六類簡介:

第一類是於順治、咸豐年間曾2次由中央政府行政部門發行紙幣,第一次維持
10年後失敗、第二次維持8年多。

第二類是準中央銀行發鈔。光緒30年(1904年)清廷成立戶部銀行,次年發行戶部銀行鈔票;光緒34戶部銀行改稱大清銀行,發行銀兩票、銀元票、錢票
,可兌換票面金額之銀兩、銀元、銅錢。

第三類是由各省官錢局或官銀號(官方金融機構)所發行,在地方流通的紙幣
,有官票、鈔券、官錢票、錢條等各種名稱。在台灣有記載稱台灣府為籌措軍費平息戴潮春之亂(清同治元年~4年;18621865),曾發行面額1元,共4萬元的借據在市面流通,可視為準紙幣;另向外國洋行借15萬兩銀,以關稅抵還。此外1895年劉永福為抵抗日軍接收清廷割讓台灣而成立台灣民主國時,曾在台南設官銀錢總局,發行台南官銀票籌集軍餉。

第四類是中資銀行發行的鈔券。光緒23年(1897年)清廷接受盛宣懷(18441916;清末中國現代化初期重要的開創型人物)建議,在上海設立民營中國通商銀行,次年發行銀兩、銀元兩種鈔票,是中國最早(比戶部銀行早)的銀行兌換券。光緒331907年)清廷郵傳部出資4成,與6成商股合資成立交通銀行,也發行了銀兩券、銀元券。

第五類是由民間票號與錢莊所發行的私人票據(可視為準銀行票券)在市面上流通。

第六類是有研究者統計,晚清列強經由其在中國所設立之銀行,在華發行的貨幣,共有英、法、德、比、荷、美、日、俄883種,有紙鈔有銀元,合計約占晚清全國貨幣流通總額之30%。〔該研究似未計入在中國久已流通,但未在中國設立銀行之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越南等外國銀元在中國的流通量。西班牙本洋(指在墨西哥鑄造者,另有在西班牙本國鑄造的銀元)自明朝即輸入中國,在中國的流通量頗大;墨西哥1810年獨立後所鑄造的鷹洋(成色、重量都仿造本洋)也不少〕

1910年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規定鑄幣權統歸中央,1911年在南京、武漢、兩廣開始鑄造大清銀幣,做為合法貨幣之一。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以銀元為主要貨幣,暫未廢除銀兩。
1933年中華民國政府發佈廢兩改元令,廢止銀兩流通,統一國內貨幣。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改革幣制令,發行法定貨幣,結束了中國近500年的銀本位時代。法幣最初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英鎊;1936年政府與美國談判,由中國出售白銀換取美元做為發行法幣的外匯儲備,法幣同時與英鎊及美元掛鉤。(1934年美國通過購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為儲備,引起國際銀價高漲…。美元以白銀為儲備之一,中國則把白銀賣給美國,以美元為儲備之一,不曉得是何道理?中國人和老外一樣聰明的)







中華民國政府於1936年發行之
伍圓法幣


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中國富存的白銀在清末經由兩個管道迅速大量外流:

一、進口鴉片

約在1660年代,鴉片開始成為閩粵一帶有閒階級的時尚,由於價格貴如黃金,到嘉慶初年(嘉慶元年為1796年)吸食者還甚少,但之後迅速蔓延開來。其走私進口到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4,000餘箱,到道18年(1838年)猛增至40,200箱。

道光18年(1838年)鴻臚寺卿(相當於外交部長)黃爵滋(17931853;清史稿稱其首議禁菸)上書道光皇帝「…吸食既久,則食必應時,謂之上癮,廢時失業,相依為命,甚者氣弱中幹,面灰齒黑,明知其害而不能已
,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両。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両。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両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両…。有研究者估計光17901838年間,就耗費2.3億兩以上之白銀進口鴉片。

二、與列強來華軍隊交戰失敗後之賠款

有研究者估計清末幾次對外戰敗之賠款總值約為庫平銀 956,814,007
合關平銀941,375,4519.4億多)兩,合1,326,323,84713.2億多)銀元,
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

    〔清末列強派多少軍力侵華呢?舉兩個例子: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二個階段(18401841英國用軍艦16艘、運輸 
    艦28艘、陸軍4,000人,清軍即完全投降,與英軍簽立廣州和約

    八國聯軍(19001901之役起因為義和團扶清滅洋、進京勤王之亂     擴大;1900/05/28八國駐華公使在會議中決定由天津調兵進入北京保 
    護使館,清廷因為自己不敢保証外國使節的安全而無奈同意,當晚有
        6349名水兵及海軍陸隊員抵京;06/10北京使館區對外通訊斷絕,各
    國駐天津領使及海軍長官開會決定組成聯軍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
        06/11日本駐華外交官被清軍殺死後開腹剖心;當聯軍2,000餘人在
    自大沽口經天津前往北京途中被清軍及義和團襲擊,聯軍死傷近400
    人;06/14德國駐華公使在驅離團聚於使館周圍之義和團民時開槍擊斃
    20人;06/16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在華海軍長官開會決定
    佔領天津大沽口炮台;06/17沽口炮台易手;是日慈禧太后收到一封
    假情報,表示洋人出兵是為了逼她歸政光緒皇帝,於是昨日才諭示解
    散義和團的太后改變態度06/20德國駐華公使在代表各國使節前往
        理各國事務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虎神營軍官擊斃;06/21清廷以
        光緒皇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義、日、俄、奧匈帝國、西、比
        、荷11國宣戰,懸賞殺一洋人賞銀50兩、洋婦40兩、洋孩30兩,義和
        團及官軍圍攻使館區;07/14聯軍佔領天津;08/04聯軍向北京進發;
        08/14凌晨抵達北京城外,當晚即基本上佔領北京城,清廷太后、皇帝
    及大臣離京前往西安。聯軍於佔領北京時之兵力為日軍8,000人、俄軍
        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奧匈帝國50人、義
    大利53人,合計18,000餘人;德軍在北京陷落後2個月才抵達中國,各
    國增兵至合計戰艦54艘、海軍陸戰隊4,970人、陸軍49,255人,自京津
    出擊;1901/09/07清廷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

    如果上述有關兩次戰爭的簡述不離譜,那是什麼跟什麼啊?瘦弱
        跟強壯大人嬉鬧,還是打架?那是嚴肅的抗戰嗎?八國聯軍時所簽訂
    的辛丑條約中國賠款45仟萬兩白銀,徵稅者可能認為不過一人一兩     吧?
  
中國人歷宋、明、清(9601912)三朝連續900多年、30代(以30年為一代)以上,辛苦生產生絲、瓷器、茶葉…外銷所積累的白銀,被那些人抽幾箱不該迷糊抽的鴉片、打幾場不能主動打的小架就全賠出去了,還倒
(淨流出)許多。怪不得不少日本人在192030年代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前認為3個月就可以亡華。

清代人口數量與貨幣流通情況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一、宋代以後由於富裕,中華民族人口增加的速度頗高。和歐洲相比,
    於境內境外戰爭的頻率低很多、規模小很多,發生人口大量消減和財
    富大規模重分配的次數少。這當然是一種幸福,但也使得人均所得無
    法提高甚至降低,百姓糊口以外的資財在各朝代末年時期集中到地主
    和政治權貴(往往同時也是大地主)手中的程度很高。一般百姓的錢
    都只在求生存的基本層次流通。
二、富裕階層(地主、企業家、政治權貴、君王)通常是社會中從事投
    創新的主力,但清朝在中葉以後,這些人的錢都在享樂式消費(蓄妾
    、賭博、抽鴉片、建頤和園…)和戰敗賠款上花光,還負債。  
三、因為民眾對紙幣没有信心,清廷没有可以濫發紙幣徵財的環境;因
    本國銀產量少,也没有多鑄銀元斂取物資的條件。錢不夠,政府改革
    派即使有心也很難有大的建設性作為。
四、一般民眾對政府發行的紙幣都没有信心了,對民營錢莊票號所發出
    可兌換票據的信心更低,民營錢莊票號(準銀行)藉由存款準備率(
    貨幣乘數)創造貨幣供給的能力就難以發揮。

由於清朝中葉以後中國地區的銀元大量外流,可能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的
態中,政府與民間大眾都没有存款,日子不好過,根本談不上經由儲蓄、
投資與貨幣流通而積聚創新發展的動力。

後記:人類無不經由瞎子摸象的過程求知求行。在概略省視過中國地區的貨幣
      發展後,至少應該同時省視一下歐洲地區的貨幣發展,才能稍稍減少偏
      見。所以本系列調整反省的順序,在下一篇文章中先概略回顧歐洲的貨
      幣,篇幅不過長的話順帶一點美國的故事,與中國相比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