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四、戰爭(三十)–白銀帝國的稅制(五之五)~3
再回到朝貢貿易與海禁,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
以胡椒來說,主要產地在印度半島西岸和東印度(印尼)群島,它被用來和鹽一起醃製肉類、還做為食物調味料、藥材和香料。因為它可以磨碎後小量銷售,所以不只是貴族的珍品,也很早就進入平民家庭,需求量很大,進口與經銷商的利潤很高。一般同胞知道歐洲人士渴求它,很容易忽略中國人士一樣渴求它,有記載零售與產地價差達到50倍。
明太祖文集(明姚士觀等編校)卷七敕「命中書西河等處種糧」一節記載「
嘗聞凡有中國者利盡南海,以今觀之,若放通海道,納諸番之微貢,從其來商市舶之所,官得其人,取合古征,則可比十州之曠稅。朕新定華夏,邊戍勞民,西番之地,中鹽所得之供甚薄;邇來三佛齊胡椒已至四十餘萬,即今在倉椒又有百餘萬數,可輕定價錢,出榜令好利者往西河及梅川兩處種糧,可免腹裡之民轉運艱辛。若果可行作,急為之」,用白話說是如果有好官掌理海關稅收,照古時候的稅率徵收關稅,收入可補十州稅收之不足(或可與十州之礦稅收入差不多?);最近三佛齊已送來(貢品?)胡椒40多萬顆,倉庫裡還有(總共有?)100多萬顆,可以把價格訂得便宜一點,貼告示出去,折賣給願意到西河(今陝西省澄城縣)與梅川(今甘肅省岷縣)兩處屯種糧食的人(類似以入邊趨粟或以入邊商屯換取鹽引的辦法);如果可行就趕快做。明太祖很清楚關稅和南洋各國貢品的利益。當不准民間參與外洋貿易後,有關商、民、官原有的利益全没了(至少被重組、限縮),有關官吏還得在貢船抵港後,沿著驛道一路換手,供吃供喝供運輸,伺候貢使大爺們往返京城;反差很大。
本系列在上上篇反省中曾拿鄭和下西洋和現代天朝航母艦隊的巡航對映,兩者的差別在鄭和巡航同時還經過各國國王的安排兼做生意,同步賺錢,更現實。在鄭和先生的武裝大船隊從中國往返西洋做生意期間,誰能跟他搶?各國其他人等只能做他的上游或下游,海盜也不敢打他劫。這就擋了所有各地商業豪強勢家和官僚體系的財路,若非明成祖罩得住+鄭和有操作大規模政軍商生意的能耐,那裡跑得了6+1趟。
有些研究表示鄭和從海外買回來的胡椒、蘇木(可提取紅色染料,也可做藥用)等商品有相當部份被存放在倉庫裡,陸續用來折賞折俸,一直折到明憲宗成化19年(1483年)才折完。這就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古時候進口商品從進口商→大盤商→中盤商→小盤商→零售商→消費者有不少階層,折價時是用什麼價格折的?street price?retailer price?local distributor price?應以後兩者的可能性較高,這種做法在商業上很精明。
如果在決策和操作時有考慮到商品屯積、價格操縱、經濟成長、通貨數量(
有研究表示鄭和也進口黃金白銀)、幣值變化…,那他們的格局、氣派與操作水準已經不輸14世紀時義大利的銀行家族。(從唐代朝廷和大商人爭做飛錢生意、宋代就推行紙幣等情況看,中國商業技巧的演進在時間上可能略早於義大利人。什麼時停滯或變慢的?原因為何?)
當明成祖和鄭和都過世,没有足夠能幹者接班後,巡航這種操作方法在政經勢力鬥爭下自然壽終正寢,由若干股走私海盜+商業豪強勢家+圍事官僚集團接著上場,「以補充朝貢貿易之不足」。
隆慶開關前廣州與澳門間的二元貿易關係
明朝對於各朝貢國家分別訂有明確的朝貢時間間隔、船數與停泊地等規定,但一般國家都要求多來,歐洲幾個國家更積極,其商舶屢屢要求進入中國港口貿易,不成就與中國民間合作走私。1514年廣東地方政府擅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外國商船來華時間不受限制,一到廣東就可以上稅賣貨,於是外國商舶接踵而來。可能因為這事只發生在中國最南端,離京城甚遠,又有不少關稅收入,朝廷睜一眼閉一眼並未追究,遂成常態。還發生主管廣州朝貢貿易的市舶太監向朝廷要求兼管西洋諸國商舶之抽分關務,而被禮部彈劾妄攬事權的事件。一直到葡萄牙人承租澳門,澳門成為外國人發展中國商務的根據地,交往與作業更加方便,於是外國商船大多到澳門交易,廣州的商舶生意走下坡,連中、日之間的非朝貢貿易,亦多經由葡萄牙人於1545年所建立的澳門↹日本長崎航線進行。當然中國各股走私海盜在海禁期間從來没有中斷過中國越洋貿易的經營。
(琉球因為其地理位置而與各方都交好,海盜基本上不刼琉球船。有研究統計朝貢貿易期間琉球朝貢的船數最多,皇帝和朝廷也明知琉球做的是三角貿易,中轉日貨最多)
在澳門成為外國商舶靠泊港時,由澳門當局向廣東當局統繳關稅〔有研究表示在嘉靖(1522~1566)年間澳門每年都有約3~4萬兩銀子輸入官庫〕。中國商人並不能隨意進入澳門做買賣,只有取得廣東官府所發放之特許証(澳票)者才有赴澳門貿易的資格,形成廣州對中國、澳門對外洋的二元中心貿易結構。
而廣州與澳門間的貿易很快就被少數特權商人壟斷。有外國人記載在
1555年時中葡(廣州↹澳門)間的貿易被13家商行壟斷,廣東人開的5家、泉州人5家、徽州人3家。另有研究稱1554年(嘉靖33年)底起葡萄牙人獲准參加廣州交易會(定期市集),到1559年底政府稱因為海寇犯潮,又禁番商及夷人(包括葡萄牙人)進廣州城,惟容海市(停泊近海
,由小船前往交易)。
(這種二元做法有效率嗎?對社會總體好嗎?對誰好?)
|
隆慶開關
由於官軍雖然長期大力打擊走私海盜但仍然屢肅不清,流弊叢生,贊成開放海禁的聲音越來越大,不斷有「弊源如鼠穴,也需留一個,若還都塞了,處處俱穿破」、「易私販為公販」等主張,明穆宗繼位後於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除日本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不許外國商船入港。
但月港很偏僻,與內地有重山阻隔,遠離內陸外銷貨源;約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出現走私貿易,至成弘之際(1465~1505)已有小蘇杭之稱,是個長期以漳州人為中心之走私客雲集的港口。葡萄牙等國商船在廣東海面由福建人領航到月港附近海面,由漳州走私商民出海交易
;也有直接靠泊月港、海滄,夏季來,望冬而去的記載。到嘉靖時期(
1522~1566),以月港為中心的漳泉地區走私活動更為頻繁,盜劫情事更多,有官員奏章「漳、泉等府憨猾軍民私造雙桅大船下海,名為商販
,時出剽劫,請一切捕治」、「漳民私造雙桅大船,擅用軍器、火藥,違禁商販,因而寇劫」…。在各方勢力壓境,巡捕無效,招撫亦不見治的情況下,1567年開放月港可能只是被迫承認現實,以因勢利導的方式穩定政府在福建南部的統治秩序;同時「於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藉著在這個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開放民間海外貿易,以便能對其他地區更有效實施海禁。
(當時浙江籍走私客的主要基地是位於今日浙江省舟山市佛渡島上的雙嶼港)
開放後在月港出海的商人必需在自己所住的里鄰勘報具結、向所在道府提出申請、獲准後由海防機構發給船引、交納引稅(需要填寫的項目不少,實務上幾全由中介牙商代辦,亦僅漳州、泉州人能獲得船引)後出海,限期返回。政府的態度是「凡走東西二洋者,制其船之多塞、嚴其往來之程限、定其貿易之貨物、峻其夾帶之典刑、重官兵之督責、行保甲之連坐、慎出海之盤詰、禁番夷之留止、厚舉首之賞格、圖反誣之罪累」。
即使政府的態度不夠開放,月港的關稅收入還是多到成為天子之南庫(
1575年歲入6,000兩,1594年達2.9萬餘兩),福建與漳洲兩級地方政府多次爭奪關稅的管理權,明神宗遂於萬曆27年(1599年)派遣宦官為稅使進入福建直接督責。在月港開放時新設立,以月港為縣治所在的海澄縣從設立之初的1個市區,至明末擴展到有10個市鎮。
因為朝廷不是真有心完全開放民間海外貿易,開放的規模遠遠不符實際需要,國內外民間自然的國際貿易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所以走私與海盜活動仍然多到福建巡撫於1628年(明思宗崇禎7年)採取以海盜制海盜的措施,選擇鄭芝龍先生為合作對象進行招撫。鄭芝龍接受招撫後不負朝廷所望,至1635年(崇禎8年)擺平各國海商和各股海盜勢力,取得從日本南方到南海的東亞海域制海權,中國東南海邊回復安定。
由於鄭芝龍(泉州人)的關係,到明朝末年泉州人在對外貿易中的勢力已超過漳州人,安平港的繁榮不輸月港,月港末落;當鄭成功把力量集中到廈門後,廈門港成為中國東南部貿易量最大的港口。
在中國南端,於1567年隆慶開關,月港興起後,廣州政府便默許外國商舶在納稅後人員登岸到廣州市內貿易,廣州又逐漸繁榮。於是澳門的生意頗受影響,有記載稱1571年(明穆宗隆慶5年;實際上可能更早)澳門葡萄牙人亦前往廣州參加交易會,之後可能一年准去一次。
有當時之記述稱自1580年(明神宗萬曆8年)起,廣東政府准許所有澳門居民不拘身份,隨時可去廣州經商,到離時間任便。原本葡萄牙人順著季風船期,每年定期在澳門港或珠江中的海珠島上(廣州市舶提巡司與稅課司所在地)舉辦2次外貿交易會。一次在1月,葡萄牙人展銷從印度運來的商品,並為回程採購;另一次在6月末,展銷從日本運來的商品,並為回程採購;每次持續2~3個月。自1580年起這每年2次的外貿交易會移到廣州城內舉行。(像廣州這樣的外貿城市其本地居民的民生商品批發市集與外貿市集是區分的,因為交易人、批次交易數量規模完全不同
)
有研究稱到天啟(1621~1627)末年由於中國官員的阻撓,葡萄牙商人逐漸退出廣州的市集,改委托中國代理人去廣州貿易,代理人多為閩攬
。因為閩攬經常破壞市場秩序、擄掠人口、購載硝黃、鉛、鐵刀等違禁品,中國政府於1631年(崇禎4年)、1640年兩度因為代理人違規而禁止葡萄牙人到廣州貿易。當然公禁私行是常有的事。
(1639年由於葡萄牙人牽扯入日本基督教徒叛亂案,在日本的葡人被驅逐出境,日本禁止與葡萄牙人貿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接手)
|
當隆慶開關,准民船出海後,雖然開的口子不大,但月港+廣州澳門港的民間貿易量已足夠讓朝貢貿易失去競爭力而日薄西山了。
明朝的人口與移民
改朝換代都經由戰爭,禪讓的情況很少。連年爭伐會減少人口、產生無
主土地、縮小貧富差距;天災地變與瘟疫也會。戰後、天災地變與瘟疫後社會逐漸穩定,原戰區與天災地變瘟疫區人口會增加。經濟繁榮、民生富裕時人口會增加得比較多、比較快。邊疆地區因為相隣國家之間常有戰爭,人口會減少;當邊疆可以取得比較長期一點的穩定時,邊防軍會穩定在某個兵力並恢復屯田,朝廷會移民實邊。當國內各地區間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潛能不平衡時,人口會自然向生存、獲利機會大的地方流動。政府會為政策目標採取政策性強制或鼓勵移民的措施。為追求更大更好的生存機會,人口會向國外移動…。這些都是古今中外不斷發生的情況。
中國到明朝時向海外移民的數量顯著增加,下面條列明朝幾個人口增減和移民比較多的時期:
․明初採取衛所制度向全國各戰略要地配置駐屯國防軍力時,曾進行軍人和軍眷的政策性移民。有學者估計連同軍眷親屬在內可能近300萬人
,主要移往西北和西南地區,並估計明朝軍屯面積佔全國耕地近10分之
1。邊疆地區有些衛、所、屯、堡因為人口繁衍而發展成城鎮。
․明初為因應戰後各地區間人口與土地生產力不平衡問題,曾向淮北和四川等地區進行政策性移民。
․洪武25年(1392年)琉球在朝貢時請求賜予一些中國人丁,以便學習中國文化並往來通商,明太祖賜予閩中舟工36姓。研究者均不清楚「姓
」指人、戶還是什麼?只考証這些中國人在那霸港附近的浮港建立了唐營(後名久米村),定居下來。當時遷往琉球的中國人或通造船航海、或為學者、或有其他一技之長,頗受琉球王室敬重,社會地位較高。久米士族後來成為琉球4大士族之一。這是一次頗為特別的移民。
․隨著中國與南洋、西洋、東洋等海外地區貿易(朝貢貿易+民間走私
)的開展,中國人沿南海、麻六甲海峽到印度沿岸貿易重點城市移民的人口不少,也有部份人口移居日本。鄭和七下西洋對於中國向東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貿易與移民數量之增加、以及移民在當地之地位頗有幫助
。有些研究顯示在明代於東南亞地區獲有官職的中國人有盤據巨港10餘年、明太祖懸賞50萬兩銀子捉拿、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即擒獲送京斬首的海盜頭子陳祖義(?~1407;曾任渤林邦國大將);洪武30年(1397
年)梁道明被推舉為三佛齊國王;永樂5年(1407年)明成祖任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爪哇順塔國王陸自立是廣東潮州人;曾有漳州人在勃泥被封為拿督;海盜潮州人林道乾曾助暹羅王破安南,暹羅王以女妻之,在北大年建立一槍炮廠,任北大年灣港管理官;萬曆年間舊港國王王連是廣東人、婆羅洲國王是福建人…。
(在海禁期間,所有大、小走私客為了貿易作業,都會在海外往來港口處安排信得過的人接應生意。這些人平常都必需在當地或屯田、或經營手工作坊、或從事什麼職業求生存,還得具備抵抗侵擾的自衛能力,在人數上必需有基本規模)
․可能在明穆宗隆慶年代前後(有說更早),美洲高產作物如玉米、馬
鈴薯、蕃薯、花生、南瓜等被引進中國,它們環境適應力高,可在乾燥
、貧瘠的土壤種植,耐寒、澇、鹼、抗蟲能力強,投入人力少而產量高
,不需花費很大功夫就可以養活很多人口和家畜。明朝後期在嶺南和閩浙山坡地區普及開來,增加了這幾個地區的人口;清朝初年朝廷向全國推廣。
․隨著1571年馬尼拉成為中國與美洲貿易的轉口港,到1603年已有3萬多中國人在馬尼拉居住。到17世紀中葉已有5、6千名華人自馬尼拉移居拉丁美洲。由於華人曾與西班牙統治者發生多次磨擦,西班牙人於1603、
1639、1662年結合菲律賓當地住民對中國人進行過3次屠殺行動,有記載稱前2次都殺了2萬人以上。1603年慘案發生時,明朝政府因為才經過對西夏、朝鮮和播州的3大征,無力對應。第2次時明朝除天災外,正對大清、張獻忠、李自成苦戰。第3次時恐嚇威脅菲律賓的當事人明鄭剛攻取台灣,正與清軍對峙中,內部還發生激烈的權力鬥爭,根本無力對應;而清朝在事外。(之後還有屠殺,本文略)
․可能在1600年後(有不同說法),有些中國海盜選擇台灣西南部近海岸地點為整補基地,並引入中國同胞屯田耕種自給。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19年(明神宗萬曆47年)在今印尼雅加達建立東印度地區總部,1622年攻打澳門失敗後占領澎湖,1624年(明光宗天啟4年)離開澎湖佔領台灣後,為築城與開墾土地,就招引(有說綁架)近萬名漢人移民台灣。鄭成功父子的明鄭政權於1662年占領台灣後,為建設台灣基地,招攬更多閩粵同胞到台灣。
․明朝末年小冰河氣候時期全國各地因為鼠疫、旱災、民變和戰爭,減少不少人口,尤其是西北方和北方。(東南部一樣受災)
․明末清初也有很多華南地區同胞為了避清而移民東南亞各地。
|
中國没有像歐洲列強那樣在海外建立殖民政權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中國帝制時代國際影響力的頂峰。和各國做生意,有些移民,但自己不建立殖民政權,不干預各國國內與各國之間的事務。
(比較親近一點的是麻六甲,明成祖封其酋長為國王,後來鄭和在那裡建立下西洋去回的中途整補基地,並等候信風,於是麻六甲不再臣屬於暹羅)
這是聰明的做法。因為當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使用冷兵器,即使國力比他們強很多,也很難在離中國大老遠的地方長期協調好各方利益、維持治安。中國在朝鮮和越南受到不少教訓。
歐洲列強由於在15世紀末期已進入熱兵器時代,對於落後地區的原住民來說,制服士兵騎在馬上就像神一樣,槍一指,對方即應聲倒地;少數人就可以擊敗、鎮壓大量持用冷兵器者,所以有實力在落後地區建立殖民政權長期執政。同時天花這個傳染病也造成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殖民者還要從非洲進口大量黑奴來充實勞動力。(有研究稱1570~1662年間西班牙駐菲的軍力僅300~400人)
雖然没有建立殖民政權,但中國移民人口在各東南亞國家占原住民人口的比例,可能高於殖民國家人口占各被殖民國家原住民人口的比例。(
本文未查證)
|
中國引進西式火槍與紅夷大炮
中國在1520年代(明武宗正德、主要在明世宗嘉靖年代)開始自不同管道獲得並仿製歐洲的火繩槍與紅夷大炮,境內戰爭的型態自此產生重大改變
,本系列於「十六、戰爭(十二)–17世紀歐洲的主要戰爭∖明朝中葉以後中國火炮技術落後西方」一文中已有簡述,這裡為了比較完整地敘述變遷再立標題。
|
中國到明朝中葉時許多文明發展已落後於歐洲
地理大發現與歐洲人在亞洲建立貿易網
明王朝在中國執政的時間是西元1368~1644年間,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我們條列若干事件的時間如下。
1374:明太祖決定實施海禁,只允許朝貢貿易
1402~1433:鄭和7下西洋,1405年冬首次抵達印度古里(Calicut),中國的海權與在海外的國勢在此期間達到頂點
1488:葡萄牙人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後,自Great Fish River返航
1492~1502:西班牙國王贊助哥倫布4次橫渡大西洋,往返中美洲、南
美洲北部與西班牙西南部之間。1493年在今多明尼加與海地兩國所在之島嶼上建立歐洲人在美洲第一塊殖民地
1494:在教宗調停下,西班牙與葡萄牙劃分歐洲以外已知世界的勢力範圍
1497~1499:葡萄牙人達伽馬自里斯本出航,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後
於1498/05/20抵達印度古里。
1500:葡萄牙人Pedro Álvares Cabral抵達巴西
1501:中美洲巴拿馬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09:葡萄牙艦隊於第烏戰役擊敗馬木陸克、古吉拉特、科澤科德三國聯合艦隊,成為印度洋霸主,能自由進出紅海與波斯灣
1510:西班牙人在今南美洲西北角哥倫比亞的聖塔瑪莉亞建城,之後陸續向東、向南建立若干城市
1510:葡萄牙在印度果阿建立殖民地
1511:葡萄牙艦隊攻占麻六甲,建立殖民地
1514:葡萄牙人以武力佔據今香港新界西部的屯門,修築工事、製火器
、刻石立碑–歐洲列強第一次佔據中國領土
1514:廣東地方政府擅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外國商船來華時間不受限制,一到廣東就可以上稅賣貨
1517:西班牙政府將第一張允許自非洲輸運黑奴到美洲的執照發給一家
義大利公司
1519:西班牙人Hernando
Cortés登陸墨西哥,入侵阿茲特克帝國,1521年於墨西哥建立西班牙殖民統治,將其征服地區命名為新西班牙
1519~1522:西班牙國王贊助葡萄牙人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5艘船中有
3艘成功穿過南美洲,麥哲倫於橫渡太平洋後於菲律賓與當地土人 的衝突中被殺,最後只有西班牙人Juan Sebastián Elcano帶領1艘
船回到西班牙,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1522: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委內瑞拉建立殖民地
1532: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開始在秘魯、阿根廷殖民
1534:葡萄牙人以澳門做為與中國貿易的停駐地;1557年中國廣東地方政府正式給予葡萄牙人在澳門居留權,葡萄牙正式在澳門殖民
1534~1535:西班牙人北上美洲西海岸,將今日之南加州地區命名為California
1543: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日本鹿兒島的種子島,將火繩槍傳入日本, 開始將日本與歐洲連結
1545:葡萄牙人建立澳門↹日本長崎航線,進行中、日商品貿易
1545:西班牙人在秘魯發現銀礦
1559:西班牙人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Pensacola建立據點
1565:西班牙人入侵菲律賓呂宋,在宿霧建立殖民地,1571年建馬尼拉城,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與葡萄牙共同完成全球航運串連
1567:隆慶開關,明朝解除實施193年的海禁,再度准許民間(非以走私 方式)連結世界貿易網
1577~1580:英國人Sir Francis Drake完成人類第二次環球航行
1582:利瑪竇(1552~1610)抵達中國傳教
1597~1601:荷蘭人Olivier van Noor 完成環球航行
1600:一艘自鹿特舟出發的荷蘭船隻在颱風後漂至九州豐後的臼杵,船 上英籍的William Adams應德川家康要求建造了2艘小的西洋式帆 船。Adams後來成為家康的外交與貿易顧問、以及翻譯官
1602: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成為印尼主要的殖民勢力
1607: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洲東岸建立英國人第一個殖民地
Jamestown,
Virginia,該殖民地於1624年成為英國皇家殖民地
1607:英國人進入印度
1608:William Adams奉命以德川家康名義,與新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書信往返,使日本與新西班牙開展官方外交關係
1609:為打破葡萄牙人對日本貿易的壟斷,德川家康於1604年派
William Adams漂流船的船長等2名荷蘭人,前往泰國南部北大年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邀請荷蘭人來日貿易。1609年2名荷蘭使節帶著荷 蘭執政的文書前往江戶,在William恊助下獲得貿易權,於平戶設 立貿易站
1612: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今印度古吉拉特邦的Surat建立代理機構
1613:William於1611年發信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尼萬丹的據點,邀請 他們來日貿易。1613年英國人帶著英國國王的親筆信抵日,獲得 貿易許可,並因為平戶是當時華人海商的集中地而在平戶設立貿 易站
1619:荷屬東印度公司征服今印尼雅加達,命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
,做為荷屬東印度地區的首都
1622:荷蘭人占據澎湖。1624年與明朝簽約退出澎湖,進入台灣
1628:明朝採取以海盜制海盜的措施,鄭芝龍接受福建巡撫招安成為防
海遊擊,勢力持續擴大
1631:荷蘭奪取葡屬麻六甲,對葡萄牙人而言里斯本–印度果阿–麻六
甲–澳門間的貿易航線不再安全
1633:日本德川幕府第一次頒佈鎖國令(海禁),中國、荷蘭以外的船
隻只能進入長崎;禁止滯留外國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國
1635:鄭芝龍擺平所有競爭者,取得從日本南方到南海的東亞海域制海
權,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事亞洲商貿最強勁的競爭者
1639:由於牽扯入基督教徒叛亂案,日本驅逐葡萄牙人出境
1644:明朝亡,大清國自瀋陽遷都北京。鄭芝龍於1646年降清
1662:鄭成功攻占台灣,基本上仍擁有台灣海峽上下一帶制海權
1683:鄭克塽降清,台灣併入中國版圖
科學研究
摘錄本系列〔十四、戰爭(十)–17世紀以前世界文明格局的主要變化(四之三)〕一文中∖四、再之後中國與歐洲在各方面發展出現差異的源頭∖文藝復興運動∖略舉若干後世所知名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與作品一段中科學一節(本文追加介紹複式記帳法的盧卡帕西奧利):
科學:
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約1398-1468;德國人,發明鉛合金活字
印刷術)、盧卡帕西奧利(Luca Pacioli,1447-1517;義大利數學家,著有算術、幾何、比例總論,書中有一個部份介紹複式記帳法)、哥白尼(1473-1543;波蘭人,著有天體運行論等)、維薩流斯(Andreas van Wesel,1514-1564;比利時人,著有人體的構造等)、韋達(François Viète,1540-1603;法國數學家,著有分析方法入門等)、伽利略(
1564-1642;義大利人,著有兩種新科學等,Albert Einstein、Stephen
Hawking等科學家都稱他為現代科學之父)、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英國人,著有心臟與血液運動論等)、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英國愛爾蘭人;著有懷疑派的化學家等)…
我們冷靜反省,中國人對地理大發現有何貢獻?從著作看,明代在科技方面不是没有發展,如朱橚先生(1361~1425)等人所編輯的普濟方、王文素先生(1465~?)的算學寶鑑、馬一龍先生(1499~1571)的農說、李時珍先生(1518~1593)的本草綱目、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約嘉靖萬曆年間)的元亨療馬集、楊繼洲先生(1522~1620)的針炙大成、程大位先生(1533~1606)的算法統宗、屠本畯先生(1542~1622)的閩中海錯疏、陳實功(1555~1636)先生的外科正宗、徐光啟(1562~
1633)先生的農政全書、張景岳先生(1563~1640)的景岳全書、吳有性先生(1582~1652)的溫疫論、宋應星先生(1587~1666)的天工開物、方以智先生(1611~1671)的物理小識…,但與歐洲的發展已經頗有差距。
可以說中國在明朝中葉擁有全球最先進而強大的農業、手工業產品之生產與外銷能力時,哲學(本文未着墨比較)、科學這兩項文明重要基礎的發展已落後於西方。何以致之?
有些同胞可能不易即時感知哲學與科學的發展,但當歐洲新的、好的、以火炮武裝的海船出現在印度港口時,跑印度線的中國海商會立刻把消息傳回朝廷吧?最晚當1514年葡萄牙人以武力佔據今香港新界西部的屯門,修築工事、製火器、刻石立碑時,中國本土就知道西洋人的船堅炮利了。從史籍記載看中國政府是從1520年代前期開始仿製火器;因為中國政府長年禁止私造海船,海船的仿製可能多由走私海盜集團進行。
換個角度看,葡萄牙人可能在1510年代後期開始取得東海、南海的制海權。鄭芝龍在130年後,於1635年擺平所有競爭者,取得從日本南方到南海的東亞海域制海權,顯示中國人有追趕的能力啊!為什麼後來…?什麼原因?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