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外行人看王金平院長競選中華民國總統

時事  2019/9/3
幾抹對台灣選舉的記憶

1950年代台灣是農業社會,有臨時省議員選舉、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選舉、鄉鎮市長與鄉鎮市民代表選舉、村里長選舉,大致上越基層越是地方仕紳當選
;大家大致上都聽地方頭人的話、晚輩聽長輩的話。候選人會送些民生日用品像味精、肥皂什麼的謝謝選民,「賄」的意味不重。記憶中到1950年代末期,肥皂在鄉下仍不普及,衛生紙很粗糙。有年青候選人向有影響力的地方頭人下跪求票,上街宣傳的好像不多。

後來隨著經濟逐漸發展,1960年代各級工業、各級住宅對土地的需求增加,需求大戶往往找地方上的首長、議員、代表、里長中介,中介者若能幹,可以賺不少錢。競選逐漸激烈,侯選人開始用錢買票了,有些候選人在選舉時會派人用大麻袋到金融機構扛錢回來派發。

1960年代買票的實現率不低,各地都有議員、代表、里長組成的選票經銷系統,給應允投票支持者走路工似乎理所當然。有人說選舉不難,用錢買就有。

建築業剛開始興盛時房子很好賣,藉預售財務槓桿可以很高,許多人發大財
;金融機構利潤高但內控機制不理想。譬如有些農會總幹事只要幾個人講好
,用人頭把錢借出去周轉一段不長的時間,就獲利十分可觀;空手道流行。農會、漁會、水利會的業務也有不小利益運作的空間。

行政首長和民意代表處理的事主要與投資和金錢往來有關。在那經濟快速成長的年代,正確投資經營的報酬率頗高,借款利率也高。選舉變得激烈,在選情比較激烈的地區,投、開票所和選務機關有作票的事。到1980年代初期
,依可靠消息來源,刑事警察單位還偶有刑求情事;軍中、監所等單位仍多有不當管教情事;但没聽說選舉大規模作票的事了。

1980年代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建管、海關、公共投資、公共工程
、非工程類政府採購(國防、外交、研究計畫、活動補助、□□補助…)、融資放貸、經建與稅務相關法規、司法官司牽連的利益比以前更大,聽說許多業務經管人員每天晚上要答應誰的飯局是件頗傷腦筋的事。

大約到1980年代初期,也許是選民逐漸覺醒,也許是選票販子真假難辨,也許是,越來越多地方買票後,只能開出三、二成,糾紛不少;買票專業程度提高。

行政首長和民意代表的選舉經費不低,但只要當選機率高,就不乏投資者。但投資者將本求利,絕大多數會事先和候選人或候選人的近身親信說清楚我或我們要什麼。候選人對選民的政見可以隨便一點,對金主尤其是大金主的許諾事項在當選後是要兌現的,當選人也樂於兌現。

靠公開小額募款就能募足競選經費需要很大本事,能做到的候選人很少。

因為選舉不便宜,大型政黨在提名階段會問有意爭取提名者你準備花多少錢選不過為了政黨形象不要過度墮落,每屆選舉總要提幾個形象清新一點的人,這裡面難免有點學問。

由於立法院正副院長、地方議會正副議長在院裡、議會裡的影響力比一般委員、議員大很多,稍微大一點的案子都會經過他們協調處理,甚至由他們分配利益,所以要爭取正副院長、正副議長職務的人是要花些錢的。

各級行政機關與議會為人民提供服務,是國策擬訂、法律編制、預算投放和行政管理的運轉中心,自然油水很多;國營、黨營事業的油水也很多。

因為選舉金主都要回本,所以大致上當選人的選舉花費最後都不是他們自己出的,都是全國同胞為他們出的。那落選者呢?如果他以後再度參選當選,他會設法連上次的花費一起回本;如果不再選了呢?那之前參選所衍生利益不足回本的部份,就真是他和他的金主們自己出了。

無庸置疑,當然有花錢購買為民服務機會,以實想理想抱負的高貴善心人士


選舉中的地方有力人士

除了清湯掛麵的意見領袖,有力人士都是各級政府機關與公營事業生態結構圈的組成分子,公務預算和法律政令都經過這些民間人士流轉出去落實。没有他們,戶政、地政、警政、水電、消防、環保、教育…等政府機器的大部份都照樣運轉,但有些機器若他們不動,大家懂的,就轉不太動了。如果不經過民間有力人士,政府所有服務人民的機器都能高效運轉,那就是好政府

有力人士通常人脈廣、活動能力強,選舉若要造勢,得經過他們一起組織動員,否則到場者稀疏零落。即使是有飯吃的室內助選活動,也需要他們幫忙連繫。若有候選人靠新聞報導就能人山人海,那一定很有點道理。什麼道理
不易一概而論。

不同的大型政黨在各地都有自己的有力人士班底,在各級政府各主要部門都有自己的組頭。

在就育普及、同胞們知識水平高、資通訊發達的今天,父子、夫妻、兄弟姐妹、長官部屬之間都不見得能影響對方秘密的投票行為。除了直接利害相關者,地方有力人士真能動員的選票不多,無需列舉實例;但他們能影響傳播媒體,空氣中經常流傳著他們的話。

王院長的成就

王院長197534歲第一次進入政壇就參選立委且高票當選,當然能力很強;在那個年代能夠這樣在政壇起步還需要執政黨內有力人士提攜栽培。據媒體報導他那時就參與工商企業經營、媒介土地…,頗有實務經驗;與台灣社會一起從農業時代走到今天。

1993年當選立法院副院長、19992016年任立法院長17年,國家總預算案、法案、某個規模以上的利益折衝協調都經過他,多年來調和、玉成很多大小事業。他常年不斷邀聚各路英雄好漢,即使在鄉間路邊店內,都常能看到他致贈的題辭;在國內各行各業人脈之廣,台灣無人能及。

在電視上看他發言總不慍不火、氣定神閒,應答中庸合理,極少失誤。從媒體報導看他處理馬王政爭和太陽花學運,確實高明。

若非專業領域,一般說來,在台灣若要進行什麼牽連比較大的私人事業或公共事務,有誰會贊成,力量多大;有誰會反對,力量多大;相關利害網絡長什麼樣子?成敗機率如何?案子該怎麼調整?如何找資源?如何進行?他應該是資歷最豐富最深的好師父。王院長這種能力是國寶級的。

他當然很有參選總統的條件。

王院長參選總統的弱點

不管在科技、產業、政治制度方面,社會基本上都是一點一滴累積創新能量向上提升的。長期調和鼎鼐、減少或降低衝突,使社會大致上在平穩中過日子並非易事。但對於比較積極追求進步的人來說,會猜疑王院長在分配、平衡各方利益時,有没有努力多帶動一點進步的能量?這得就個案具體討論王院長在進行協調時的主張是不是可以更好?不進入政策分析層面的批評常不見真諦。我無意進入深處,只說有些人很籠統的感覺。

台灣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出現經濟成長滯緩的情況。不少人會覺得23年來王院長位居政權核心,比李、陳、馬3位前總統和現任蔡總統掌權的時間都長,卻看不出來他對社會有什麼重大貢獻。不過古語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也許他是功在深處的。

喬事很正常,喬是折衝協調,人和社會若没有喬怎麼運轉?

19992016年擔任立法院秘書長的林錫山先生因收賄、財產來源不明等罪遭法院判刑確定。雖然這個案子就法律而言,檢調和法院没有連上王院長,但在很多同胞心目中對王院長有大傷。同胞們會疑惑立法院會不會都這樣喬事?我們知道有些行為是各國立法機關運行的常態模式、許多揭弊是政敵搞的,但貪污舞弊被抓到判刑無論如何是讓人民很反感的。

也許是等等原因讓王院長競選的民調一直拉不起來;民調一直拉不起來,就不容易吸引可能支持者的力量。没有被認為能夠實現的卓越政見,原本預計結盟的各地有力人士又另投明主,就没有和其他總統參選人合縱連橫的籌碼

在當選機率很低的情況下,仍然照著原先的競選計畫持續努力不懈,就像一位參加多站馬拉松長跑比賽的選手,即使在最後一站比賽中全程落後仍然堅忍跑完全程;這種韌性、毅力與運動員精神很值得尊敬。

選後

即使王院長最後競選失敗,他的國寶級能力仍然是存在的。執政人士若能讓他以實際顧問或委託專案等方式,給他適當資源讓他樂意貢獻所長,會是社會之福。當然我們知道勝利者們大多是很驕傲的,幾乎都自視過高;何況國家現在很窮,所有可支配資源自己人都不夠分。

如果王院長能夠接受口述歷史或傳紀採訪,詳細記錄這輩子的經歷,那真是太好了。若不想讓仍然在世者生前難堪,或許可以約定發表的時間條件。那幾大冊會是未來研究台灣歷史的學者們所不能忽略的文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