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9
2023/2/6 當地時間04:17(台北時間2/6 09:17),土耳其南部、中部和敘利亞北部發生里氏7.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以及多次強烈餘震,造成至少57,658人死亡、121,704人受傷。
WikipediA條目Humanitarian response to the 2023 Turkey–Syria earthquake記載,全世界有超過105個國家、16個國際組織向震區提供了援助。
台灣第一批搜救隊出發
綜合若干新聞報導,我國外交部於得知土耳其地震後即與外館聯絡,了解災情嚴重,立刻主動提出救難協助,在土耳其政府接受後,就通知內政部組織救難隊。由台灣第一支通過內政部消防署重型搜救能力認證的台北市搜救隊,派遣28名搜救人員、3隻搜救犬、與2名榮總醫護人員共計30人,攜帶個人與團體裝備含衛星電話、及各項器材機具約6.6公噸,會同消防署10名搜救人員組成首批40人搜救團隊,自桃園機場搭乘土耳其航空當日(2/6)22:25起飛之班機出發,在土耳其時間2/7 08:17(台北時間2/7 13:17)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由外交部駐外同仁協助,轉機前往離伊斯坦堡機場740公里的Adana機場;因為等待Adana機場疏解壅塞,延誤近4小時始起飛,於當地時間2/7 15:00(臺北時間同日20:00)抵達,隨即前往聯合國接待及撤離中心(RDC–Reception/Departure Center)報到;搜救地點從原定Hatay(哈泰或譯哈塔伊)省改為Adiyaman(阿德亞曼)省,交通工具從軍機改為卡車及中型巴士,晚間出發,由於下雪路況不佳,經近10小時(正常車程約4.5小時),於當地時間2/8 06:50(臺北時間同日11:50)抵達Adiyaman市,向當地政府人員報到;接獲搜救目標「8樓建築、醫院用途,1至3樓直接往下塌陷、其餘樓上部分向路傾倒,約有10~15位民眾受困、1小時前還聽到呼救聲」;搜救隊即以搜救犬進行搜索,並分組搭設行動基地。
依救災區域劃分,Adiyaman省救災工作由一分區協調中心(SCC1–Sector Coordination Center 1)負責,因為原預定負責SCC1的美國搜救隊尚未抵達,在取得當地政府和聯合國RDC同意後,台灣搜救隊立即成立SCC1,待美國搜救隊抵達後再移交協調中心職務。台灣搜救隊在Adiyaman市建立的行動基地TPE 10(臨時SCC1) 來源:Focus Taiwan(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英語新聞)
台灣第二批搜救隊出發
綜合若干新聞報導,2/6晚間外交部與內政部長宣佈第二批90名台灣搜救隊員將於2/7 09:00搭乘長榮包機出發,但因為地勤代理問題及航道必須繞過中國國境,需向8個飛航情報區申請飛越領空許可,長榮航空經過18小時努力,2/7下午5點多終於取得航道上所有飛航情報區的飛越許可,包機才得在晚間10:30順利出發。第二批搜救隊包括來自消防署17人、台北市30人含1醫師1護理師、台中市3人2犬含中興大學1獸醫師、屏東縣40人含高醫2醫師2護理師,合計90人2犬及約6.4公噸搜救器材設備。土耳其時間2/8 07:45(臺北時間同日12:45)抵達土耳伊斯坦堡→轉機於2/8 14:25(臺北時間同日19:25)到Adana機場向聯合國RDC報到後,被指派赴Adiyaman與台灣第一批搜救隊共同作業。由於伊斯坦堡機場轉機地勤能量不足,搜救裝備仍在伊斯坦堡機場,於是48人2犬(消防署10人、台中市消防局3人2犬、屏東縣消防局22人、台北市消防局13人)以及外交部翻譯人員,於當地時間2/9 02:10先自Adana機場搭巴士出發,當日09:59(臺北時間2/9 14:59)抵達救災區與第一批搜救隊會合;其餘42人留在Adana機場,等裝備到齊後於2/9下午抵達Adiyaman台灣隊基地。
美國搜救隊USA-01於當地時間2/9 06:30與台灣隊TPE-10交接SCC1職務,將SCC1地點移至Adiyaman市政府3樓。因為台灣隊在第二批人員到達後有足夠量能可以同時進行2處作業,SCC1建議台灣隊整合後優先協助進行工作場地的評估,確定Adiyaman災區目前還有多少生還者。
土耳其時間2/12上午,台灣搜救隊結束96小時的搜救工作,共救出2人,其中1人送醫後死亡。將所攜帶約4噸的搜救裝備器材(分3大類:救援類,含破壞及支撑器材等;後勤類,含營地作業用帳篷及發電機等;醫療類,含創傷包紮固定所需醫療耗材等),捐給曾於921震災時抵台協助救災的伊斯坦堡志工團體搜救協會(AKUT)搜救隊後,130名隊員收拾行囊,帶著5隻搜救犬及超過1噸的各式裝備,於12:40(台北時間2/12 17:40)起分批前往Adiyaman機場。
當地時間2/12 17:30(台北時間同日22:30)台灣隊全數抵達Adiyaman機場後,分搭2班次飛機前往伊斯坦堡機場。經一天休息,全隊於當地時間2/14 17時許抵達伊斯坦堡機場,搭乘22:30(台北時間2/15 03:30)起飛之長榮包機返國,台北時間2/15 14:46抵達桃園機場。(長榮波音B777-300ER型包機於台北時間2/13 10:30搭載台灣同胞17.6噸賑災物資起飛,在伊斯坦堡機場落地後交給土耳其政府救災使用,接回台灣搜救)
據新聞報導中華民國搜救總隊(一個非政府國際性搜救組織)共有21人於2/8自台灣出發前往土耳其救災,2/9下午3時許抵達Adiyaman省政府勤務指揮中心報到後,指揮中心隨即安排專車,將搜救人員分2組載至Musalla Mah.與Yesilyurt 等地進行搜救,2/17結束救援任務,自伊斯坦堡機場搭乘土耳其航空班機於2/18 17:35返抵桃園機場。任務期間救出2名生還者。(2/19大愛新聞報導)
2023/3/18土耳其內政部災難與應急管理署(Disaster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esidency–AFAD)負責人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大部份省份的搜救工作已經結束。
幾則有關搜救的新聞報導(含相片與∕或視頻)
・International Rescue Teams Race To Turkey, Syria After Devastating
Earthquake
・土國強震台灣入陣!我40人抵阿德亞曼搜救 第二梯轉機阿達那
・Local team gives Turkey search, rescue equipment
簡述烏、俄、以三國對這次土耳其震災提供的搜救援助
烏克蘭與俄羅斯2國已交戰13個多月,烏克蘭一直艱苦求生;而俄羅斯久攻不下,損傷不小,還受西方經濟制裁,日子也不輕鬆。
2022/2/24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直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的芬蘭和瑞典2國在完成國內法律程序後,於5/18向北約秘書長遞交加入申請書,2022/6/30北約30個成員國行政首長在峰會中同意接受,接著進入各國國會同意的程序。土耳其國會遲至2023/3/30才無異議同意,使芬蘭得以於2023/4/4正式加入北約,解除獨自承受外國武力侵略的恐懼。迄今仍有土耳其和匈牙利2國國會未批准瑞典的申請。
以色列與土耳其雙方甫於2022/8/17決定恢復外交關係,土耳其總統於2022/12/27接受以色列駐土耳其大使的到任國書,以色列總統於2023/1/11接受土耳其駐以色列大使的到任國書;2國關係還難稱順暢。
而地震受災國敘利亞與以色列為敵對關係,同時中東各國混雜域外若干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不容易三言兩語講清楚。
但没有國家對土耳其和敘利亞2國同胞遭遇的地震苦難幸災樂禍,只要有能力就伸出援手。本文挑出烏、俄、以3國,綜合若干新聞報導,簡述它們協助這次震災搜救的行為。
烏克蘭
烏克蘭派出一支77名救援人員+10名飛機機組人員+10隻搜救犬組成的救援隊。25人搭乘一架安托諾夫An-26運輸機、另一架An-32運輸機載運器械設備、52人搭乘共10輛卡車和救護車,2/8抵達土耳其最南端的Hatay(哈塔伊)省首府Antakya市附近,靠近敘利亞邊界處救災。救援隊配備Starlink終端機和無人機,同時搭建帳篷、設置發電機,為地震中受傷者提供急救護理、並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緊急避難所。
俄羅斯
2/6傍晚,屬於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Ministry of Emergency Situations,常簡稱EMERCOM緊急控制部)的3架運輸機–2架伊留申IL-76、1架安托諾夫An-148降落Adana機場,運來100多名救援人員及其配備,包括1座有9輛特種車輛的空中移動醫院及醫務人員。搜救人員配備了探地雷達、可以探測深達4.5米廢墟的聲學搜索儀、熱視儀、內視鏡、7隻搜救犬、無人機。救援隊從機場連夜行經200公里山路,2/7抵達Kahramanmaras(卡拉曼馬拉斯)省的省會,駐紮在土耳其災難與應急管理署的一個基地,準備全天候工作。
有報導稱2/8俄羅斯EMERCOM派遣一架伊留申IL-76運輸機,將50名救援人員包括11名醫生(有創傷學家、麻醉師、外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重症監護專家)及移動醫院,佈署到地中海東北角海岸土耳其最南部Hatay省的Erzin市。Erzin市本身没有災情,但為許多隣近地區的地震傷患提供醫療服務。
有報導由32名俄羅斯志願者帶著4隻搜救犬和2.5噸設備(包括來自俄羅斯聯邦內Bashkortostan共和國的25名志願者與1隻搜救犬),2/8離開聖彼得堡前往土耳其Adiyaman省參與震災救援工作。
有報導俄羅斯國防部表示,2/6地震發生後,部署在敘利亞西部地中海濱港口城市Latakia(?附近有俄羅斯使用的Khmeimim Air Base,南方約100公里的Tartus市有可停泊163米船隻之俄羅斯海軍設施)的300名軍事人員及60件機具,即在受災嚴重地區進行清除瓦礫、尋找受害者、為傷患提供醫療協助的工作。(參閱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及工程處2023/2/15敘利亞北部第8次地震情況更新)
以色列
當地時間2/6早上,以色列外交部國際發展合作署(Mashav)署長飛往土耳其評估對帳篷、毛毯等救助物資及設施的需求。2/6 16:00,以色列國防軍民防司令部(Israel Defense Forces﹨Home Front Command)一個小型先遣隊自Hatzor空軍基地搭以色列空軍飛機前往土耳其,與土耳其當局溝通以了解其搜救需求、確定以色列救援隊的工作區域、迎接大搜救團隊到來。2/6下午以色列SmartAID-Magen一支25人搜救隊攜帶設備飛往Gaziantep(加濟安泰普)市搜救;據SmartAID臉書2/7記載,在與Gaziantep市主要醫院之一的負責人會面評估後,搜救隊轉往Kahramanmaras(卡拉曼馬拉斯)市搜救。
由民防司令部(Home Front Command)派出執行橄欖枝任務(Operation Olive Branches–援助土耳其震災的任務名稱),自Nevatim空軍基地搭乘空軍軍機起飛的150人搜救隊,帶著搜救器村、醫療用品、數百個防寒睡袋、帳篷、大約 1,500份口糧於2/7清晨抵達土耳其Adana機場,之後花了5小時抵達卡拉曼馬拉斯。搜救隊在指派的救災區域運用現代科技工具,先迅速繪製災區地圖→用無人機和地面探測儀定位所搜索到被困在瓦礫堆下的倖存者→救出倖存者→提供受救者醫療等服務;以色列搜救隊在前2項工作擁有先進技術。
United Hatzalah緊急醫療服務組織選集了25人救援團隊(包括醫生、護理人員、精神創傷專家、搜救人員)與10噸醫療和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自行安排一架飛機於2/7下午從以色列Ben-Gurion機場飛往Gaziantep(加濟安泰普)機場。同機還搭載了以色列民防司令部Search and Rescue Unit一個搜救小組和他們的設備;以及IsraAID所派出包括1名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專家、1名後勤專家、以及1名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專家的8人小組,連同需要分發的緊急救濟物品,包括濾水器、衛生包、復原工具套件(Resilience Kit–旨在幫助受創傷的兒童康復,包括減壓活動、書籍和遊戲)和保暖的冬季用品。因為找不到有油料的車子到Gaziantep機場接救援隊去救災現場,基於以能夠最快救到人為最優先考量,在機場的Gaziantep省長決定以自己僅有有油料的巴士和卡車,將United Hatzalah的25人團隊送往Kahramanmaras市救災。
2/8清晨,先遣小組於Kahramanmaraş機場降落,經評估後決定在市區附近一座廢棄的醫療中心大樓內設立野戰醫院。2/8傍晚,15架空軍貨機載著數百噸設備和230人,包括搜救專家、軍醫、衛生部醫生、護士和護理人員,從以色列南部Nevatim空軍基地陸續起飛,前往土耳其Kahramanmaraş機場降落,在24小時內即完成野戰醫院的建設。
據報導,參與這次震災救援的政府機構有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和它的民防司令部(Home Front Command)、外交部和它的國際發展合作署(Mashav),非政府機構有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network Magen David Adom、United Hatzalah、SmartAID、IsraAID、ZAKA、SID-Israel、SSF-Rescuers without Borders、Brit Olam、Israel Trauma Coalition、Latet、Cadena、Lev Echad、JDC、NATAN Worldwide Disaster Relief …。
以色列政府2/6上午表示自外交渠道收到敘利亞提供人道援助的請求,將運送藥品、帳篷、毯子和其他設備給敘利亞政府,並收治敘利亞地震傷患。敘利亞官員否認向以色列求助。以色列國防軍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曾進行好隣居任務。
以色列有450名現役和備役軍人,其中包括140名醫生和護士、數名來自其他醫療領域的專家參與橄欖枝任務,運送了150噸包括醫療設備、淨水器、食品、毛毯等援助物資;任務於2/15結束。
據WikipediA記載,阿塞拜疆(Azerbaijan)在這次震災中派出了人數最多的救援人員–900人,以色列居次。阿塞拜疆搜救隊也是第一個抵達土耳其的外國搜救團隊。
幾個反省導向的聯想
反省能力是一個組織體重要的健康指標之一。我們在2月初赴援土耳其震災搜救的130人團隊,和在台灣、土耳其等地的輔助團隊,無疑都是有反省求進步能力的,應該會有反省求進步的救災檢討報告。
外行人在如上所述,很粗略的省視過若干當時未必正確的新聞報導後,有幾個簡單聯想如下:
1.1
震災搜救工作是爭分奪秒的。這麼大的震災可以預見各國來援的人數和物資不會少,是不是可以在受災幾省的首府民用或軍用機場,為遠來搜救隊多開幾個RDC(Reception/Departure Center)+一階SCC(Sector Coordination
Center),構成更有效率的恊調指揮網絡,避免單核心機場和其聯外道路壅塞誤時? 1.2 如何迅速為抵達機場的外來救援隊伍提供轉赴目標災區的車輛? 1.3 如何為經由陸路和海路來援的隊伍設立RDC+SCC? 1.4如何迅速設立二階SCC?是不是設立到二階SCC就好? 1.5如果台灣有較大地區發生較大規模災難,我們怎麼設立RDC+SCC? |
2.1 像土耳其這次震災,許多都市、鎮、鄉村…都需要搜救,這… 2.2 肯定需要救災工作全盤協調指揮軟體,目前世界上已有那些軟體?我們目前用那一套?好用嗎?優缺點如何?如何改善? 2.3 這個軟體在數位地面2D/3D實景圖上,對於顯示災情及所有本地和外來的援助作業,包括人員、器械設備、生活物資…應該都有連通全盤的單點即時收發反應能力。如何依優先順序分配、設定網絡連通及指揮權限?若有運作良好的協調指揮軟體,大部份情況應該不需要單核心中央集權指揮。 2.4 對於火、水、風、生化、核災,和交通事故、群眾踩踏、空難、船難等稍大型災難,理論上都可以與地震災難使用同一套救災工作全盤協調指揮軟體,我們這幾年做過那些演習?有没有演習檢討報告? 2.5 如果不幸發生台灣防衛作戰,我們所有雷達站、機場、對空對海飛彈火炮陣地、主要軍事指揮所、軍艦停泊港口、主要陸軍基地、關鍵基礎公共設施…幾乎會同步或分梯次受到敵人火箭軍或什麼軍轟炸襲擊,要如何立即救災?是不是可以和震災使用同一套救災工作全盤協調指揮軟體?這套軟體能否與我軍、美軍、日軍的C4ISR系統相容? 2.6 謹提供下面3段新聞報導和1份研究報告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Israel’s Home
Front Command revolutionizes ability to respond to multiple national
emergencies(2019/8/14)、Saving lives in Turkey:
SYNCH Application for Communication, Command and Control Based on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Elbit Systems-Is Helping United Hatzalah Volunteers Taking Part
in Search & Rescue Mission(2023/2/8)、Incident Management Software for Emergency Response–Market Survey Report(January 2022)、Israel launches
four-day exercise to enhance earthquake response preparedness |
3.1 台灣有那些災難搜救訓練場所?水準如何?夠全面(comprehensive)嗎?要如何新設、擴建、完善它們?是不是有若干訓練項目就近到日本或中國大陸租用他們的場所設施來進行比較划算?這事不需要排斥中國大陸吧? 3.2 台灣各搜救隊之間、台灣與各國搜救隊之間近年來有那些訓練交流活動? 3.3 如何鼓勵我們盡可能多的搜救隊伍,取得被全世界認可的各類各式最高級救災能力認証? |
4.1 不知道台灣是不是,或有没有台灣的搜救組織是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INSARAG–國際搜救諮詢團)的會員?如果因為中共阻撓而無法成為會員,不曉得能否努力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活動?如果都不行,內政部消防署能不能和台灣所有搜救組織共同協調一下,大家分工,從鄰國延伸開去,主動努力和多國若干搜救組織建立兄弟隊關係,有些往來? 4.2 這次我們的搜救隊在土耳其Adiyaman市先為救災一分區建立協調中心SCC1(Sector Coordination Center 1),美國搜救隊抵達後再把SCC1的職務移交給美國隊。我們搜救隊有没有觀摩美國隊SCC作業方法的報告?有没有觀摩美國隊、俄羅斯隊、○○隊搜救方法的報告?雖然救災作業紛繁迫促,但只要真誠積極,應該還是會有觀摩機會,即使語言溝通不順暢,但同行之間看作業工具和動作可能就七八不離十了;若對方不反對,可以做些現場錄影事後再用email請教。 4.3 我們政府是不是完全没有與敘利亞方面連繫的管道?2/6時可不可能也主動連繫向敘利亞提供一些搜救與物資援助?外行人看到慈濟全球資訊網記載,2023/3/29慈濟與土耳其世界醫師聯盟簽約合作,為敘利亞地震災民提供醫療協助;慈濟震災援助分佈圖中記載到2023/4/6,在敘利亞阿勒坡省已捐贈(非發放)50,000件毛毯、457,920件禦寒衣物,不曉得數字有没有錯誤? |
5.1 對於震災的搜救儀器設備(如前文述及或未述及的探地雷達、聲學搜索儀、熱視儀、內視鏡、深入式多語錄音搜救喊話器、搜救犬、滅火器、土木結構技師、撑高機、鋼筋切斷機、混凝土破碎機、瓦礫清掘機、發電機與燃油與輸電線與變壓器、無人機、手提電腦…)和24小時輪班人員(搜救人員、翻譯、醫生、身心護理人員、危險物品處理專家…)之間的配比應該如何?除非受援區居民多為老弱婦孺,老遠飛去一大批徒手搜救人員没有意義。有報導以色列搜救隊中操作地面和空中探測等儀器的情報人員占1/3。有報導2/8抵達阿德亞曼省的美國80人搜救隊帶了12隻搜救犬、170,000磅(約77.11噸)的專業工具和設備,包括用於分類和破碎混凝土的工具,24小時輪班工作。 5.2 如何迅速召集到適當數量的翻譯人員恊同救難人員一起工作?幾乎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如何動員他們合作? 5.3 許多國家的搜救隊在報告搜救成效時,會說搜索了多少區多少平方公尺面積多少棟多少層房屋瓦礫堆、救出多少無傷倖存者多少受傷倖存者、移出多少具什麼性別完整屍體多少具不完整屍體多少屍塊…;這類救災統計業界應該早已有數位化的標準格式。我們搜救隊這次有130人獲得大地震搜救經驗,彌足珍貴,應該有記錄搜救日誌。 5.4 若面對國內震災,除了專業搜救工作外,救援人員如何迅速與當地人士合作,協助災民獲得臨時避難居住場所、乾淨飲用水、衛生食物、濾淨生活用水、處理生活與環境衛生、提供失親者身心與生活支持、提供未失親者社群心理支持…?如何分派救濟物資?提供那些復原工具套件(Resilience
Kit–旨在幫助受創傷的兒童康復,包括減壓活動、書籍和遊戲)?如何協助災區民眾盡快恢復上學、工作、或獲得工作?如何重建災區?…?這類工作有關恊會是否早編輯有作業指南?我們在台中市霧峰區有1999年921地震教育園區。 5.5 其他類型的災難(如火、水、風、生化、核災,和交通事故、群眾踩踏、空難、船難…)的救災人員與器械設備應該如何編組、如何訓練?如何提供受難者協助?能不能很容易在消防署網站或那裡找到完整資訊? 5.6 我們很可能被迫進行台灣防衛作戰,戰場救難是什麼情況?我們已經累計派出多少組、什麼類型、多少救難人員赴烏克蘭那些戰場考察過?總計考察了多少人日?進行了多少次人員訪問?拍了多少照片、錄影片?在當地進行了多少次學習研討會?有考察報告嗎? 5.7 我們如何為台灣防衛作戰時的各種戰場救難工作做好準備? 5.8 以台灣電子、光學、感測儀器、機械、通訊、數位軟體…產業的研發製造能力,應該可以為各類救難工作研製創新救難工具。如果以前没有嚐試過,如何具體開始1、2個委託研究標案? |
6.1 從WikipediA條目Humanitarian
response to the 2023 Turkey–Syria earthquake的記載看,有不少國家到震區設立野戰∕流動醫院,不知道台灣醫療界目前迅速設立不同等級野戰∕流動醫院的能量如何? 6.2 依這次救災新聞報導看,野戰醫院中有創傷學家、麻醉師、外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重症監護專家、護士、護理人員…。 6.3 外行人2022/10/4曾於本部落格貼出一篇不成熟的文章「台灣為烏克蘭設立並營運2座戰地醫院好不好?」,如果因為若干原因,台灣没有去烏克蘭設立戰地醫院,但由於台灣發生防衛作戰的機率比大多數國家高,理論上行政院應該協調國防部軍醫局、退輔會榮民醫院、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機構管理會派觀察組赴烏克蘭觀摩戰地醫院作業,衛福部還應該協調台灣主要民營醫院派觀察組赴烏克蘭觀摩戰地醫院作業,不曉得有没有做?網路上有烏克蘭醫生來台見習、捐贈烏克蘭行動手術室的報導? 6.4 雖然台灣面積不大、城市化程度頗高,但「較偏遠」地區醫療院所能進行外科手術者可能不多。若國防部參謀本部在台灣全島數位地圖上,依台灣防衛作戰的可能接戰時序,製作出接戰風險、人員傷亡風險分級地圖,疊加台灣地區分級醫療院所分佈地圖後,就不難判斷我們需不需要適時將多少「外科手術供應能量」佈署到那些較偏遠地區?外行人目前不說明理由強調,不要忽略台灣東部區域和山地區域。 6.5 理論上,醫療部門應該與作戰部門會同,除了預先在較偏遠地區勘定建立流動醫院之場所(盡可能在適當建築物地面層)外,還需要在各地建立不同等級,適當數量,方便由直升機吊掛運送的檢驗與手術房車隊伍。不曉得台灣全島救護車輛定位及調度系統是不是現在就已經完善了? 6.6 目前我國具有醫療場域空中運輸能力的飛機有空軍的19架C-130H運輸機(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 Lockheed
C-130 Hercules)、11架比奇1900C運輸機、3架福克50運輸機、1架波音737-800總統行政專機、14架UH-60M通用直升機、3架EC-225超級美洲獅;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的8架CH-47SD運輸直升機、30架UH-60M通用直升機、30架TH-67A通用直升機;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的14架UH-60M通用直升機、8架AS365;海軍17架S-70C(M)-1/2;海軍陸戰隊無。醫療場域各機型空中運輸能力包括機內裝載和機下吊掛2項或僅其中1項,本文未記述無人機運輸能力。 6.7 不確定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新聞媒體幾乎每天都有1、2則戰備新聞報導,看起來是政府有計畫放出來安定民心的;是不是也能間歇放點戰時醫療救援準備的消息出來? |
7.1 因為我國空軍目前最大的運輸機C-130H的range是1,208 miles≒1,944公里,而桃園機場到伊斯坦堡機場的直接距離是8,393公里,因此我們的搜救隊不適合搭自己的空軍運輸機以最快速度直飛土耳其搜救目標地機場(軍武小尖兵–C130H運輸機)。如果使用總統行政專機波音737-800,到伊斯坦堡中途可能只需落地加油1次。將來如果能在得知傷亡規模可能較大之地震消息4小時內,我們第一批搜救隊伍就搭總統行政專機起飛,是不是會有不錯的國家形象廣告效果? 7.2 依新聞報導猜測,外交部和內政部在2/6
22:00以前就已確定我們第二批90人搜救隊搭長榮包機飛往伊斯坦堡,但報載長榮航空經過18小時努力,到2/7下午5點多才終於取得航道上所有飛航情報區的飛越許可。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改善?我們政府該管單位和幾家航空公司一起努力吧! 7.3 外行人就所看到的新聞報導比較,俄羅斯EMERCOM送出第一批大部隊搜救人員的速度,比以色列Home Front
Command快。 7.4 對於爭分奪秒的震災搜救來說,理論上在大部隊出發前,適當規模的搜救小隊在整隊完成備妥機具設備後,就應該立即搭乘適當的交通工具出發。當然去那裡救災等事項需要先和土耳其救災指揮部聯絡確定,土耳其方面得安排接應車輛等事宜。這一點俄羅斯和以色列似乎都仍有改善空間。不知道什麼原因,美國搜救隊當地時間2/9 06:30,才到Adiyaman市台灣隊設立的SCC1接手SCC1職務?不清楚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是不是因為安排不到飛機,2/8才從台灣出發到土耳其救災? |
向以色列等國家學習
在「觀察比較以求知→學習→改善作業方法、組織、工具→訓練→…」的過程中,每個步驟在軟、硬件等許多方面都需要花錢;而人民對公共事務有太多需求無不競爭有限的可用資源(政府預算…),要如何衡量、決定工作的優先順序呢?本文不討論這個題目。
粗看起來,我們應該向以色列、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學習救難工作。再舉一則關於2023/3/12-15,有18國+歐盟+聯合國代表到以色列參加4天地震應變演習的報導Israel begins drill simulating receipt of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aid,台灣是不是可以邀請以色列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uthority(NEMA)指導台灣進行一次類似的演習?在政府決定導入所選擇的全國通用救難工作整合軟體後,就盡快建立應建立的各種資料庫。然後於適當時機再請以色列NEMA指導我們,在所假設的台灣防衛作戰情境中,進行一次全國性戰爭災難救難演習;這種演習也請烏克蘭各有關部門派些人來指導是不是很合理?當然以色列和烏克蘭都未必同意幫忙。
會不會有些台灣同胞認為舉行戰爭災難救難演習就是向○○挑釁,是引導台灣走向戰爭的極危險行為,而在國會、各地方議會和街上發起大規模抗議活動?外行人不知道。
請原諒外行人在這裡和下一節中說2段離開救難主題的話。
「大家以和平的方法進行競爭活動,盡可能不以武力手段達成競爭目標」、「受侵略者爭取各方協助抵抗外來暴力」一直是人類正道。但目前在台灣,大家對於①應不應該強化國防、進行備戰訓練、抵抗可能對台灣的武力侵略?和②台灣是不是應該爭取國際友人協助我們,抵抗可能對台灣的武力侵略?這2個問題,似乎有不同意見。我們是不是應該請每一位競選總統職務者先回答這2個簡單問題,無需牽扯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或民族情感?在候選人回答了這2個問題後,大家再繼續請教他們其他問題。
不計代價救人
在本文所粗略省視的地震救災作業中,可以看到若把所有赴援國家所救出的倖存者人數,和大家所耗費的救難總資源相比,那…。外行人突然想起許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不惜代價救人性命是人性中最高貴的面相之一。
外行人又突然想起自己以前蠻佩服的俄羅斯總統普京(President Vladimir Putin)先生,他批准派出搜救和醫療隊伍花費不少資源在震災中救了幾個人;但也下令派出更多軍隊、花費更多資源到烏克蘭去殺死殺傷很多人、摧毀很多人累積很多代辛勤所建設起來的溫暖家園;這種矛盾行為在普京先生心裡可能是自然協調一致或說是自然統一的,一點也不矛盾;其道理需要他自己解釋。不過不管他怎麼解釋,不受他威脅的俄羅斯後代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心理學家、產業領袖、以及所有會思考的人們,都會不斷做出他們自己的研究和判斷,形成俄羅斯後代同胞的公論。在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生命科學革命之後,人類的能力發展得很快。永遠會有不少人懷有與伊凡四世、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史達林這幾位俄羅斯君王同樣的抱負,但現代實現抱負的合理方法是什麼?如果不誤判□□□□,外行人認為普京先生仍有機會將自己身後的歷史評價,拉回到2022/2/24之前的高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