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之十–大局

-
就像每個家庭安排自己的住家一樣,都市和國土空間也需要安排。如何安排居家環境受家庭所得影響,而如何安排都市和國土空間則受國民所得影響。同胞們對於國民福祉的願景和目標必需有國民所得支撐,否則全是海市蜃樓;而在自由貿易時代,國民所得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必需由全國同胞以自己的生產能力在全球市場中競爭得來。讓我們先簡單省視一下在競爭中成敗興衰之道。

要省視世俗的成敗興衰,得先重溫一下價值和價格兩者的差異。人離開空氣便無法生存,所以對人類來說,空氣具有極高的價值;但空氣到處都是,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其市場價格為零。無論是個人、企業、產業、地區、還是國家,若要獲得世俗的成功興盛,除了不斷努力修煉本身的價值以外,所修煉的價值還得在市場上賣得出能夠獲利的價格,而價格由供需決定。

成敗興衰之道

1. 個人
如所週知,個人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種族、國家和家庭,個人的智力、體能、個性和教養有相當程度是由遺傳和成長環境所決定;但在個人的自由能力增強以後,自己是否努力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就增大。凡對社會需求貢獻愈多(愈能滿足消費者之購買慾望)者,通常其所得到的回報就愈大(收入愈高);而愈積極者通常其「運氣」也愈好。一般人或一個組織在分析其工作環境(系統)時,到了研擬行動方案的階段,多會將所有變數分為自己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兩個部份來進行推演,然後努力於自己可以控制而且效率最高的部份,盡人事而後聽天命。一般人生歷練比較豐富、思想比較通達者多會開導眾生在成功時要惜福感恩,在失敗時不要灰心喪志,爬起來看清楚環境,繼續努力。

2. 產業
因為自體和環境變化的關係,和人生一樣,不只產品和企業,產業也有其生命週期(幼年、成長、茁壯、衰退)和健康變化。譬如在近代國家初興、國民所得迅速成長的階段,建築和土木營造業通常愈來愈興盛,需要大量工作人口,工作報酬高。但台灣今天還需要像經濟高速成長時期一樣,建造許多水庫、馬路、工廠、辦公室、住房…嗎?建築和土木營造業的景氣當然會隨著供需關係變化,自高峰期逐漸衰退到與全國建築營造需求相均衡的供給量上,許多高峰時期的從業人員必需另尋出路。政府能為這個產業推動多少「振興」方案?在平地建水庫?各城市都興建地下捷運系統?到稻田裡和山上密集開馬路?縣縣鄉鄉開發工業區、大舉興建標準廠房?大肆建造國民住宅?還是政府撥用人民稅金,大量核准次級房貸?

3. 地區∕區域
簡化一點說,一個地區會興旺,是因為有興旺的產業落腳在那裡,譬如農產品加工、採礦、紡織、機械、汽車、化工、電子、貿易、港口、轉運、金融、學校、政府行政機關…。當這個地區失去了被需要的功能,興旺的產業衰微或離開了,其繁華便一落千丈。企業或產業如何選擇落腳地點?選擇能讓他們獲利最大的地方。

4. 國家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全球那麼多落後國家之中,亞洲四小龍能夠迅速崛起?其原因多端,若講得簡化又抽象一點,是因為四小龍能夠認清時勢、把握機遇、積極努力奮進,而同時期其他落後國家則没有努力做、做不到、做得没有四小龍好、或者做錯。

由於近十多年來台灣在國際競爭中未能持續以往亮眼的表現,如同我們在「之二」一文中所說:「…經濟方面則大批工廠外移、弱勢工人同胞大量失業、舊產業紛紛熄火、經濟失速、而新希望芳踪渺渺。…人心徬徨、似乎連智者們都不知道來年何年了,…」大家都急著找辦法維持並希望繼續提高所得。

家庭所得是所有家庭成員工作收入之和,台灣在國土規劃目標年的國民所得是屆時台灣所有生產單位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之總和。各產業未來的競爭發展趨勢要該產業的從業者才比較清楚,所以我們在「之三–競爭環境、國家發展願景與國土規劃」一文中建議政府協助各產業發行願景白皮書,每年修訂;再由各界賢達人士據以匯整、協調、提煉、或創思國家總願景;經濟學家們再據以研修投入產出關聯表、推估國民所得,才不會過於瞎子摸象、以偏概全、一廂情願。

但我們目前手上並没有現在各產業、以及預估新興產業的願景白皮書,那就只好以比較抽象的言辭,籠統地敘述一下我們對於國家願景和目標的看法:

我們生活在競爭環境中,要務實思考願景議題

1. 台灣主權
要討論台灣的願景,無法迴避這個台灣目前最大的政治議題,但因為篇幅有限,難以在短文中說清楚,只好在此期望(非我們可控制):
a. 兩岸間的爭執不以武力方式解決。文明人最基本的表徵是「除了抵抗武 力侵犯,實力不以武力侵犯的形式表現」。政府的任務是為老百姓提供 公共事務方面的服務,使老百姓過好日子。大陸政府也希望統一這件事 能讓兩岸同胞都獲得更好的生活吧?使用武力將導致雙方毫無必要的巨大損失,降低兩岸許多同胞的生活福祉,而且遺恨數代人,得不償失。
b. 大陸在堅持實現台灣屬於中國這個價值觀念的過程中,勿於「遏制台灣 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人格」之外,再刻意遏制台灣在經濟及社會福利等 非國際政治領域的正常發展,導致雙方敵對情緒之滋長而掩蓋過善意。
c. 讓兩利雙赢的交往形勢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發展自然演變。

2. 產業保護是多面刃,不應長久維持
保護特定的幼年產業有時是合理的,未被保護的其他國民之所以願意吃虧,購買被保護產業所生產、比較昂貴的消費品或中間原物料,是期待被保護產業成長茁壯後能夠回饋社會,彌補大家之前短期的犠牲。但若認真檢討,算起有關供應鏈的機會成本和國民所得帳來,很多產業保護措施很可能是得不償失的。我們建議產業保護措施除了要有合理的政策目標、與盡可能清楚計算其對國民所得會計帳目的連鎖系統影響以外,還要設定合理的保護期限。對於因為企業失去競爭力、結束營運而失業的員工同胞們,應由社會福利體系接手提供協助為宜。

3. 再詢問幾個有關台灣願景方面的問題:
a. 我們把高雄港和桃園機場的規模擴大到比上海洋山港和北京首都機場還要大,貨物、輪船和飛機便會紛紛前來靠泊轉運嗎?
b. 希望企業家們勿結束台灣的事業(造成台灣勞工失業)、少到大陸投資(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資助潛在敵人)、應去其他地方投資(佈局全球)。提出這些建議的同胞們其心可感,但無法讓企業賺錢的建議如何能讓企業主(還有購買股票的投資股東)們照辦?
c. 除了從台灣起家的台商以外,有多少企業會把亞太區的營運總部設在 台灣?為什麼要把總部設在台灣?
d. 把「大陸可能發生混亂衰退、美國和日本將努力保障台灣的政經地位…」,做為國際政治局勢可能發展的情境(scenarios) 之一來進行對 策模擬是必要的,但以之做為國策的主要假設前提是合理的嗎?

大局

1. 台灣不易成為區域中心,而是亞洲政經活動的邊陲
從地圖上看,台灣隔著台灣海峽,是亞洲大陸的邊陲。由於努力加上機遇,台灣在二次大戰之後有過一段傲視全球的進步時期與輝煌成就,但現在其他落後國家們陸續奮起,環境改變了。
a. 在上海、廈門等港口完成現代化建設之後,台灣海港不易成為區域轉運 中心或加工轉運中心(在台灣生產、體積或重量大的產品如LCD面版等,其在台灣加工後轉運或有可能)。同樣道理,機場亦然。
b. 在香港與上海的競爭之下,台灣不易成為此一區域的金融中心。
c. 由於工資較高、離開消費市場與原料產地較遠等原因,大宗製造產業難 以選擇台灣落腳,與之連帶的服務產業也難以選擇台灣落腳。

2. 由於歷史淵源和民族感情,加上政經社會文化發展等人民福祉迄今仍然領 先大陸的成就,大陸同胞只要能力許可,多半希望到台灣看看,台灣有陸客旅遊商機。

3. 台灣目前在國民教育水準、自由民主制度發展、一般科技研發能力、企業 經營管理技能、與產品國際行銷經驗等方面,在亞洲僅次於日本,亦頗具資金實力。這些相對優勢雖在遞減中,但仍能保持一段時間。

對於台灣發展方向(願景)的基本建議

地理位置固然使台灣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中不易成為傳統大宗產業或貿易等 等中心,但以台灣的幅員規模和與亞洲大陸略有隔離之情況,在既存的基礎上,卻有機會成為小而美的舒適國度、與全球密切往來的新桃花源。

1. 不斷提高台灣的「知識密集度」,才有機會避免向下沉淪
在全球化經營的網業時代,經營者可以輕易以全球為範圍組織其生產要素,台灣能提供那些生產要素以換取收入?自然礦產?地理位置(交通貿易輻輳)?低工資勞工?台灣現階段能提供的是中工資勞工。工資愈高的勞工愈仰賴見識知識、組織協調、快速反應與創新的能力,台灣已經進入「必需」發展知識經濟的階段,但要如何更加厚植全民的知識基礎呢?
a. 如我們在「之一–社會加速變遷的網業時代」文中所建議:「增設公 立托兒所和幼稚園、增加小學和國中課輔老師的編制…,不要讓有些同胞的天賦才智和生產能力,在兒童階段就由於他所不可抗力的原因而被埋没,盡量避免出現聰明的學業不及格生和中輟生…」,以提高台灣地區的人均知識能力。和
b. 完善通訊線路建設、降低甚至免收網路使用費率、鼓勵全民善用網路 資源,以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c. 不斷邀請各領域第一流(諾貝爾獎級)的學者和專家來台參加研討會 或短期講學,使台灣地區的知識水平逐步接近全球最高水準。

2. 多建立「科技領先」的領域,才有機會研發出獲利產品
知識是基礎,知識轉化為技術後才能變成生產力。以亞洲地區而言,台灣 有若干產品和產業現在就擁有科技領先的地位。我們建議加強下列做法以鼓勵全國的研發創新風氣:
a. 再擴大各級學校全國性的科技能力發表會,由國家支付產品研製費用, 並給予發表佳作的同學與指導老師高額獎勵金。
b. 雖然各公司均將研發活動視為機密,但政府的科技發展顧問群還是不難 界定各產業的研發瓶頸,以產業或企業的發展需要為導向,協同學校有關科系、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和有關網路社群組成若干專案創新系統,由政府挹注相當資金,來凝聚比較多的工作資源一起力求實效。
c. 全面推動全國各單位的「提案改善風氣」,凡有實效的提案不吝給獎。

3. 提升政府創投基金的作業能力,協助建立高獲利公司及產業
政府應改善其創投基金的作業能力與績效,善用台灣各界在各個領域所累積的人才與經驗,協助民間將科技創新轉化為成功的產品、公司與產業群。

4. 成為全球「政治與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的領航者
政府通常是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機構,擁有龐大的營運資金與業務項目, 其績效表現影響國家發展甚巨。我們自本系列之五到之八,有四篇文章對於台灣的政治制度與政府組織模式提出若干建議,期能拋磚引玉;若大家也能對於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再做若干改善,更上層樓;則以台灣的幅員規模和既有基礎,頗有機會在政治與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的領域中成為全球領航者。

5. 建設台灣成為「人類宜居性」最高的華人區域
台灣是個幅員適中的寶島,有3,952公尺的高山、丘陵、平原、離島、海洋,地形變化多端、富有難得的植物多樣性、1949年前後由大陸來台的大遷徒使中華各地文化匯萃於斯、數十年來業已順利完成東西方文明的接軌…,只要經營得當、持續努力,不難成為人類宜居性最高的華人區域。

這些建議一點都不新穎,幾十年來大家一直在做,只不過近幾屆政府應對變局的表現不如理想、社會風氣沉淪之勢不止、大家的氣色愈來愈難看了,此時需要革新再奮起,不是敷衍化粧。

所謂大局,提的都是大方向和基礎建設,但同胞們現在就需要生意賺錢、人人就業,才有明天可言。該怎麼辦?大家一起想辦法。

希望2020年時台灣人人有着力點、一片蓬勃朝氣、生意盎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