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十一: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二)- 美國做為國際領袖的負荷之一 –軍事支出龐大,不斷失血

2009年12月7日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以「被咀咒的十年」(The Decade From Hell)做為封面標題,説即將過去的21世紀頭十年是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災難最多的十年(註一)。為了省視由美國所引起的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我們也先約略觀察一下美國的總體經濟環境,觀察項目分為兩類:一是美國做為國際領袖的負荷,二是美國一般總體經濟環境。在美國做為國際領袖的負荷方面,我們看到「軍事支出龐大不斷失血、援外措施在若干地區引起不良後遺症、美元做為全球準備貨幣的模式需要改變」三點,由於內容稍多,我們分幾篇文章略加敘述。

1. 軍事支出龐大

據傳拿破崙一世(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曾說:打仗第一要錢、第二要錢、第三還是要錢。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打過韓戰(1950/6 /25~1953/ 7/27)、越戰(1959~1975)、波斯灣戰爭(1990/8/ 2~ 1991/ 2/28),目前還身陷阿富汗(Oct/ 7/2001~)與伊拉克(Mar/20/2003~)戰爭中無法脫身。美國在這幾場戰爭中的總支出若以2009年的幣值計算,迄今合計約為美金2兆零6百33億美元。(註二)

從1940年代到1996年,美國在研發及測試核武上共耗費5兆8千億美元;在高峰期共持有32,500多枚可隨時發射及投擲的原子彈及氫彈,雖歷經多次裁減,到今年(2009)仍擁有9,400多枚高性能的核子彈頭。

2009年10月底美國現役部隊總兵力為1,466,124人(陸軍556,156人、海軍329,097人、海軍陸戰隊204,242人、空軍333,113人、海岸警衛隊43,516人),以及848,056名後備軍人名額(註三)。太空軌道中有各式軍事衛星(氣象、保密通訊、通訊、偵測、GPS)環繞地球運行;地上有陸基太空偵測系統、陸基洲際導彈550枚;編有6個艦隊、擁有航空母艦11艘(還有1艘建造中)、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子潛艇上;還有可攜帶核彈頭空對地巡弋飛彈460枚、戰略轟炸機162架、空中(預警)指揮機58架、電子作戰飛機21架、戰鬥攻擊機2,286架、運輸機842架、加油機546架;陸軍M1系列主戰坦克7,851輛…

在2008年9月底,美國在國外3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16處軍用場地(site;註四)。在2008年3月底,美國在國外無戰鬥地區駐有290,178名軍事人員,於阿富汗戰區駐有約31,100名、伊拉克戰區駐有約195,000名軍事人員;另有參與伊朗與伊拉克自由專案(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Operation Iraqi Freedom),但駐在德、義、日等國之海外軍事人員約19,300名。

2010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0)業於2009年10月28 日由美國總統簽署生效,金額成長到6,810億美元,約佔2010年度聯邦總預算35,910.76 億美元的18.96%、和2010年預估國民所得147,288億美元的4.62%(註五); 有些專家認為若加計總預算案裡編在其他部門中,與軍事或國家安全有關的支出後,國防支出總數將遠超過6,810億美元,也許達到1兆1千億元之譜。為了支持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還希望在2010年春天再追加400~500億美元。(註六)

2. 軍事支出之效益堪疑

美國國防戰略的目標,有些人用「1-4-2-1」來概述:保衛美國領土不受侵犯(阻敵滅敵於境外)、同時在全球4個地區威懾敵對行動、迅速打贏2場同時發生的戰爭、能以絕對優勢掃蕩1個敵國並推翻其政府。迄今為止,大概無人懷疑美國有能力實踐其國防戰略目標。

但有能力和成功是兩回事。 在20世紀以前,戰勝國幾乎都立即掠奪戰敗國的資源以回收其戰爭支出,並在勝利停戰後盡可能長期在佔領地繼續徵稅,大部份稅收都運回母國,只留下一小部份在當地進行建設;由於知識、生活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差距,殖民地人民甚至可能感受不到壓榨(註七)。今天的強權國家仍然期望這麼做;但當落後國家普及教育,與強權國家間知識差距縮小、全球資訊暢通、尤其是人權和民主變成普世價值之後,民主觀念提高了施展武力的障礙,戰勝國很難再像20世紀以前那樣立即劫取財富,或對戰敗國派出有效的(從中央到各主要地方)殖民政府來長期保障戰勝國的利益。於是美國雖然能夠很輕易地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郤鮮能很快(最好是立刻)扶持出一個具有強大行政能力,而且能夠穩定生存的親美政權。(在南韓之後似乎没有成功的例子)

這使得出兵前所精心規劃,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戰爭目標幾乎完全無法達成,或完成度不夠高。於是大家看到美軍以前在越南、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似乎陷入泥沼中,無法迅速班師回朝。算起來在現代要回收戰爭成本並不容易,當有關國家都精算戰爭損益時,主戰國就不容易說服「理論上的戰爭可能受益者」為其分攤高額戰費。

有些人說戰爭可以刺激國防工業發展,有助於就業並提高國民所得;在戰爭期間國民產值的增長都大大超過軍費的增長,可以鼓舞經濟發展;同時國防工業的科技研發成果在轉移給民間之後,對於民生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幫助很大…;這些話都符合事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家都到工廠就業,然後把所生產的滯銷產品統統賣到軍營裡燒掉」固能提高國民所得(已經有許多人呼籲檢討目前國民所得統計方法的缺陷),但這部份帳面國民所得的增加有何意義?對國民福祉有何幫助?不只没有幫助還會帶來通貨膨脹。把殺人工業過度的研發資金直接拿來研發有益於民生的科技不是更好嗎?何況葬身戰場者多為生產力最高的青壯菁英…。美國運用戰爭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所追求的目標難到不能透過經濟援助等等比較文明的方法達到嗎?若美國不打仗,把迄今為止之阿富汗與伊拉克戰費直接發給兩國人民(這是簡化的說法),則阿富汗每人約可得到9,518美元,伊拉克每人約可得到 28,277美元(註八)。我們知道世事有些複雜、動物難免情緒、盜娼之徒常不惜以眾人性命為犠牲以換取本身利益、人們為獲得公平正義與和平秩序有時亦難免需要使用武力以制服侵略。但我們還是天真地建議大家多思考一下戰爭之利弊,以及許多可能替代戰爭的競爭方案。

3. 911恐佈攻擊事件引起對於國家安全觀念的檢討

希望在國境之外擊敗或阻却外敵的敵意是合理的想法;而且以美國的國力和在境外的國防部署,近百年來一向可以做到這點,但911恐怖攻擊事件改變了國家安全的觀念。以今日全球同胞往來之密切,對於外敵跑到國境之內進行游擊戰,尤其是戰士們不求全身而退的游擊戰,實在不易防範,但又不能不防範,怎麼做才好?有賴各界人士深思。

4. 調整國防策略、縮減軍備

有些研究說在1940~50年代,美國的國家生產總值幾佔全球一半。到2008年已降為20.61%,預測到2014年時可能還會再退步到18.26%(註九),在經濟能力上已不易維持1-4-2-1的國防戰略目標。 而如前所述,在能佔領卻不能治理的環境中,傳統的軍事戰略、戰術和軍隊編組等等都應該調整。情勢很清楚,由於過多低效益的軍事浪費,使得美國政府用在國民福祉方面的人均預算長年偏低,聰明的美國人不覺得有點不對勁嗎?美國實宜大幅減少軍事支出,增加有益於實質經濟的投資;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經常出兵,到別人家裡打架。

美國國防工業界當然會以各種理由全力抗拒,以遲滯這種改變。我們注意到今年美國內部對於2010年度國防預算需求案的激烈辯論。而由於歷史原因,台灣的國防預算亦長年偏高、效益堪疑。在目前的環境中,我們對於國家發展的目標、策略,以及對於國防的理念和建軍方案是如何思辯檢討的呢?

註:

1. 財富雜誌(Fortune)總編輯Andy Serwer在該期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撰文舉出美國在過去災難十年中的十大災難事件:2000–佛羅里達州總統選舉計票爭議、2001–911恐怖攻擊、2001–美軍入侵阿富汗;2002–美軍攻打伊拉克、2004–南亞大海嘯;2005–卡翠娜風災(Hurricane Katrina)、2008–全球(金融)市場風暴、2008–馬多夫龐氏騙局(Bernie Madoff’s Ponzi scheme)、2008–汽車工業瓦解、2008–關達納摩(Guantanamo)美軍基地虐囚。

2. 依據 Commentary from the Aug. 29, 2005 edition of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The Comparing costs of US wars (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billions of 2005 dollars)–
World War I (204.9), World War II (3,114.3), Korea (361.2), Vietnam (531.5),First Gulf War (81.8), Afghanistan / Iraq (252.0 wars is continuing). 韓戰、越戰、波灣戰爭三者合計軍事支出為2005年幣值9,745億美元,經過www.mearingworth.com 網站之GDP deflator調整得2009年幣值約10,572億美元。 各次戰爭期間國防支出佔GDP比例的高峰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4年的38%、韓戰在1953年的14.2%、越戰在1960年的9.4%。

依據National Priorities Project 網站http://costofwar.com資料,自阿富汗戰爭開戰至2009年9月30日止,美國國防部獲得國會授權支出之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戰爭的戰費為9,151億美元;我們再加上2010會計年度(Oct/1/2009~Sep/30/2010)已完成立法程序的戰費1,300億美元,合計得10,451億美元;依該網站迄2009年12月8日為止之總戰費分配比例,將75.178% 劃歸伊拉克戰爭,為7,857億美元,其餘劃歸阿富戰爭。再經www.mearingworth.com 網站之GDP deflator分年調整得到2009年幣值之美國阿富汗戰費約2,703億美元、伊拉克戰費約8,185億美元。

另依據美國國防部網站所公佈資料中年代最早的1995 Annual Defense Report中,Appendices項下,Budget Tables 裡Table B-3 內的數字:越戰在1960年國防部支出佔聯邦總支出之45%、佔GDP 8.2%;海灣戰爭在1990年國防部支出佔聯邦總支出23.1%、佔GDP 5.3%。

大家都知道在一場戰爭中,military expenditures 是遠比戰爭總支出為少的。依據Richard M. Miller Jr. 在Aug/30/2007所出版的Funding Extended Conflicts – Korea, Vietnam, and the War on Terror 一書中比較仔細的估算,韓戰於1951~1953年間戰費以2007年幣值計算約莫6,780億美元(其中支出名目直接與韓國連結的只有3,900億美元);若加計1954~2000會計年度因為韓戰而繼續支付的費用,包括超徵戰士復員前人事費用、退伍軍人補償費用及年金、政府債務償還等等後,則戰爭總支出約當2007年幣值1兆零10億美元。

3. 美國國防部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alysis Division 資料。

4. 同時,美國在其境內擁有4,742個軍用場地,在其7個領地擁有121個。資料來源為美國國防部Office of the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Installations and Environment)所提出的Base Structure Report – Fiscal Year 2009 Baseline。

5. 依據美國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和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兩單位網站資訊:2010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所授權撥款的總金額內包括國防部軍事預算、以及the atomic energy activities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的預算兩部份。2010年美國國防部預算為Base Budget 5,338億美元,另加War Funding 1,300億美元。

6. 因非學術文章,故對本文若干資訊並未一一註明出處。雖然我們在引用資料前都於有限時間內儘量多方比對,但大家都知道大範圍和大數量的統計常會存在誤差,甚至只是概算。美國國防部和白宮預算管理局的數據就還是偶有出入。

7. 譬如殖民者不改變殖民地區原先的社會階級和財富分配制度,殖民地人民的人均收入和福祉没有比被殖民前降低;或是稍微改善一下殖民地的生產方法或社會制度,使被殖民者的福祉比被殖民前提高。再譬如外來機器設備和經過多層次加工後之成品,其與當地原物料間的高貿易價差(像打穀機和稻穀、成衣和棉花之間…)在没有競爭比價的情況下,被殖民者不易感覺被剝削。從某個角度看,上述兩種情況對於被殖民者而言也許不能算是被欺負。

8. 依據CIA-The World Factbook資料: 阿富汗人口28.396百萬人、個人年平均所得(PPP)800美元,世界排名219,仍以農業為主。伊拉克人口28,945,657人、個人年平均所得(PPP)3,200美元,世界排名162。依註2所列之戰費,可計算得出美國砸在每位阿富汗與伊拉克人民身上的錢。

9. IMF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09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