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十三: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四)– 美國做為國際領袖的負荷之三 - 美元做為全球準備貨幣的模式需要改變

A. 布雷頓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 System)

美國自1896年開始即連年出超(註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28~1918/11/11)時已經確立其在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盟主地位,但到二戰結束前,英鎊仍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之一,約有40%左右的國際貿易用英鎊結算,還有法郎集團和美元集團。各國競相以保護關稅、貿易限額、限制外幣兌換、貨幣貶值等手段謀求解決本身的國際收支與就業等等問題,國際經濟情勢動盪不安。

當1944年第1季,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1~1945/9/2)中已經取得優勢,勝利在望時(註二),為了在戰後迅速而有秩序地重建國際經濟體系,由美國主導,在1944/7/1 ~ 7/22,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郡的華盛頓山度假旅館舉行聯合國貨幣與金融會議,共有來自44個國家的730位代表參加,達成下列主要協議:

1. 以美元為全球儲備貨幣。由美國聯準會保証各國中央銀行所持有的美元可以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以穩定協議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其他協議成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之間實行可在標準價格上下各1%範圍內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超過1%的匯率變更需經IMF同意),美國必需提供足夠的美元做為國際清償工具。
2. 成員國不得對進行經常性交易的帳戶進行外匯管制。
3.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協調國際間的貨幣爭議。並由各成員國依其被分派額度(由IMF的管理委員會依各國的經濟能力決定該額度)認捐基金,由基金對成員國經常門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提供信貸支持,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4. 另成立世界銀行,提供中長期信貸予成員國,在戰後協助其復蘇經濟。

B. 布雷頓森林體制的調整

布雷頓森林體制如所預期,為二戰之後的國際經濟活動建立了基本秩序,但隨著全球經濟不斷成長,經濟活動的能量和其變動的頻率持續增加,逐漸使得體制不堪負荷而被迫調整:

1. 美元與黃金脫勾

由於以前有不少執政者亂印鈔票導致通貨膨脹的恐佈經驗,所以「幣值必需與黃金掛勾」意在不准政府任意印發鈔票。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貿易數量不斷增加,如果不增加貨幣數量,就會發生我們在本系列「之七:貨幣太少讓人民窮困」一文中所說的通貨緊縮,把大家的手腳都捆住了不能伸展。如果政府隨著真實的貨幣需求不斷增發貨幣,則由於黃金的礦藏量有限,就必需不斷降低美元兌換黃金的比例,但這種貨幣貶值不免讓人民擔心通貨膨脹的慘況又要來臨。因為大眾仍然普遍具有黃金可以保值的心理,同時非貨幣用途之黃金是有現貨市場的(雖然當年各國都限制黃金自由買賣),美元也有黑市。在政府一再堅決維持幣值的過程中,炒家就會設法拿美元到中央銀行要求兌換黃金屯積起來,等金價炒高以後再把黃金換回美鈔套取暴利,連各國的中央銀行都紛紛拿美元向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兌換黃金「協助護盤」。很典型的,政府政策在實質上又相當於拿人民的血汗稅捐白白送給黃金作手,似乎與壞人聯手坑害良民。在邏輯上,如果貨幣的發行數量能有合理的依據,而且其發行程序受到令人信賴的監督,「美元含金」是不必要的,最後美元免不了將與黃金脫勾。

以上是我們的邏輯推演過程。實際上的變化大概是在二戰結束後,參戰各國均民生凋敝,美國繼續向世界各地輸出商品,國際收支維持順差,各國則普遍缺乏美元。此時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撥給歐洲大量經濟援助;美國的企業與金融界為了向外擴張,亦對各國提供不少美元信貸;隨著冷戰氛圍升高,美國除了供應各國軍援外還在海外駐軍,而韓戰與越戰也使得美國在海外的軍事採購增加;…;這些活動都形成了美元外流的管道。但最重要的是西歐各國與日本生產力快速復蘇,對美國的輸出快速增加,使得美元還有黃金不斷從美國外流。1958~1960這三年美國財政部流失2,021、956、1,513公噸黃金儲備(註三),市場傳出美國黃金儲備已不足以償還其流動負債的消息,大家擔心美元會對黃金貶值,紛紛拋售美元,倫敦黃金市場上的黃金價格高過官價20%…,發生第一次美元危機。之後美元總供給量與其黃金儲備之間的差距日趨擴大,在1968年3月發生第二次美元危機。到了1971年5月歐洲又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馬克與其他西歐貨幣的風潮,金融市場動盪難平,美國尼克森總統終於在1971/8/15宣佈美國終止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

但是失去流通貨幣功能的黃金,並没有像弗利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年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12/7/31~2006/11/16)所曾預言的那樣,由於失去需求而跌至每盎司6美元。紐約黃金現貨市場的收盤價格在2009/12/2曾攀高到每盎司1,214.88美元。

2. 各國中央銀行棄守固定匯率

對於其事業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同胞而言,匯率波動是一種酷刑;它可以帶來意外的收入,但也經常造成莫名的損失;其汹湧的程度不小於企業經營者在研發、生產、銷售、和人事等方面所面對的波濤。而凡事希望「感覺穩定」可能是人性基本需求之一。

布雷頓森林體制的直接目標就是設法穩定匯率,從而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但各國經濟的相對競爭能力和對於外匯的供需數量變動不拘,加上投機者推波助瀾,要維持匯率穩定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換一個角度說,在馬拉松賽跑全程中,如果每位參賽者和最領先選手的距離都必需保持穩定,那還是賽跑嗎?如果當某位選手與最領先選手之距離的變動將要超過1%時,比賽主辦單位的執行委員會都必需開會予以檢查確認,經過85%參賽選手所派出代表之同意才准其可以超過多少(IMF改變匯率平價的最低同意投票權數比例),這種辦法實際嗎?合理嗎?

在美國終止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後,美、加、日、英、德、法、義、荷、比、瑞典10國於1971/12/17~18兩日在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大廈舉行秘密會談,達成了各主要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平均約10%)、放寬不需批准的匯率波動幅度到平價上下各2.25%等協議(Smithsonian Agreement),但並未能消除市場對美元的信任危機,而美國國際收支仍然繼續惡化。由於世界各主要國家的貨幣市場都受到投機者衝擊,英國於協議簽訂半年後即宣佈英鎊價格浮動;到1973年3月,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都已實行浮動匯率,固定匯率制度崩潰。

到1976/1/7~8兩日,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註四)在牙買加首都京斯頓(Kingston)舉行會議,簽訂了牙買加協議(Jamaica Agreement)。根據此協議,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執行理事會在同年4月制定了國際貨幣基金協議(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第二次修正案,於1978/4/1獲得法定的多數票通過生效。其主要內容為:取消黃金官價、黃金非貨幣化且可以自由交易;取消國際貨幣基金會各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會之間需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義務;取消匯率平價和美元中心匯率,確認浮動匯率制合法,成員國可以自行選擇匯率制度;增加各成員國的基金繳納份額;特別提款權可以在成員國之間自由交易等。等於正式認可了黃金非貨幣化和浮動匯率制度的現實。

雖然美元仍然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但由於可能繼續貶值,各國在儲備貨幣中已經逐漸增加馬克、日圓等幣種;而歐元區在1999/1/1開始實施的歐元制度更標誌著人類貨幣史上一個重大進步。

3. 做為國際結算工具的美元數量過度膨脹

中央銀行做為國家貨幣的發行者,以及所有本國籍銀行的銀行,對於國境之內的外籍銀行亦有足夠程度的管轄權,是有能力考慮國民生產毛額、市場上貨幤需求等變數,籍著操作其他各項變數(收放中央銀行給銀行體系的信貸、調整各類存款準備率、重貼現率、甚至匯率等等)來影響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本國貨幣會流到國外去的數量很有限。但美國不同,美元做為國際結算工具,其國外需求很大。但美國聯準會透過財政部統計系統、各國海關進出口統計系統、國內銀行體系統計系統、國際結算銀行統計、以及與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連繫…,可以判斷國外(國際)美元的約略數量;同時透過各國外匯市場美元價格的變動情況、可以立即了解國際市場對於美元需求的鬆緊程度。

如前所述,二戰之後由於美國的海外軍事支出、對外援助(包括贈送、借出美元)、對外淨投資(資本帳出超)、以及日本與歐洲對美國貿易順差(經常帳入超)等原因造成了美元外流。 在1973/10/6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因為石油價格大幅漲升更為美國以外的產油國家帶來大量美元(註五)。而在日本與歐洲經濟復興之後,全球後起的新興國家亦多藉著對美國的大量貿易順差來實現其經濟的進步發展,這使得美國境外的美元數量繼續大量增加。

雖然在理論上隨著全球經濟與國際貿易數量之成長,應有和國際貿易數量成比例、愈來愈多的美元留在美國境外,以滿足各國之間國際貿易結算、國際儲備以及國際投資等需求。同時理論上美國聯準會能夠大致預估並掌握國際美元供需的動向,而且國際美元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突然大量求兌(購買外國實質資產、換購其他貨幣、拋售美元債券…)。可是萬一出現大量國外美元同時求兌的情況,那可能是一場規模不小的經濟海嘯。(註七)

在 1944 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中為什麼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國首席理論代表)建議的銀元(bancor),和懷特(Harry Dexter White–美國首席理論代表)建議的通元(unitas)都沒有被採用? 美國為什麼不願意讓各國貨幣直接與黃金掛鈎,而一定要經過美元與黃金掛鈎?國際貨幣基金會各成員國其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的份額是如何決定的?他們的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平價是如何決定的?美國為什麼願意,或者說敢以自己單一國家的貨幣做為全球各國的外匯儲備? 美國對於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是不在乎還是無可奈何?全球20個經濟大國(20國集團–註六)對於美元匯率的走勢各有什麼盤算?20個經濟大國各有不同角度的「合力」會使得美元走勢如何發展?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問題,但非屬本文範圍。

C. 需要建立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制

1. 情境一

由於美國入超所流出的美元有很大數量留在國外,做為國際儲備、(美國以外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投資之用,這部份美元就脫離了對美出口國與美國之間的貨幣循環,不會產生經濟學中所說「兩國之間的貿易不會一國長期順差,一國長期逆差,順差與逆差會自動平衡」的機制;若美國聯準會藉著增發基礎貨幣,補回入超所支出的美元貨幣供給數量,美國人就似乎無償取得了這部份進口商品(註八)。

2. 情境二

當國際美元存量過多,同時美國政府需要採行赤字財政措施時,美國財政部將其所發行之公債賣給國外的銀行體系、企業和家庭購買,可以減少國際美元存量,同時減少美國國內美元的發行數量。美國聯準會也可以透過發行短期票券來調節國外銀行體系(或國外市場)中的美元數量。當美國政府借錢施政時,通常也會增加對國外的採購,增加國際美元的數量。(註九)

3. 美國入超假期結束

情境一加情境二大幅提高了美國「忍受」入超的能力(註十)。當各國政府購買那麼多美元債券時,就顯示美國同胞們未能適當節制,國際美元數量已經供過於求了。當國際美元供過於求時,正常的國際貿易平衡機制就會開始作用,使美元遭到貶值壓力。如果美元貶值15%,那所有因為以前努力工作而擁有美元儲蓄的家庭、企業和國家,他們以往在賺取美元的所有努力中,豈不有15%都變成做白工了?15%中有相當大比例是奉送給美國人的白工。通貨膨脹之不公不義就在於此。

4. 需要建立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制

會出現美元風暴嗎?和之前美元危機導因於黃金短缺的環境不同,與其他曾經出現過貨幣危機的國家情況也不同,目前金融集團對於全球主要外匯市場和美元債券市場進行摜壓式炒作,使得美元暴跌而圖暴利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種摜壓式炒作會傷害到各國中央銀行對於美元債券的大量投資,以致大家很可能會聯手修理作手。依目前情勢,會有什麼作手有實力和可能聯手的各國中央銀行對作?(註十一)

但目前大勢是美元會持續地「有秩序」貶值,各國對美貿易的順差將逐漸縮小…,擁有大量美元債券等美元儲備的各國中央銀行都很頭痛,他們也想盡早出脫美元債券和過多的美元儲備啊!這如何是好?聰明人都想走在趨勢前面的預期心理效應是威力強大的,美國聯準會的市場操作能力可以高明到長保全球美元外匯市場穩定,不出現暴跌暴漲的波動嗎?一般商品市場和証券市場漲過頭或跌過頭的情況大家見得多了,但美元大風暴會影響全球金融體系、以及所有証券和商品市場啊!它的威力會比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小嗎?

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 目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制的缺陷更加明顯,許多人呼籲應該像當年舉行布雷頓森林會議一樣,再度舉行聯合國貨幣與金融會議。而在歐元區成功運作之後,美洲玻利維亞聯盟(Bolivarian Alliance of the Americas)、波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等國際組織內部對於成立「區域統一結算機制」、「單一貨幣區域」的呼籲比從前更頻繁,顯示全球進行貨幣改革的能量正在逐漸積聚中。這些發展可能增加美元貶值的壓力。

相對於國內資產存量,台灣中央銀行和銀行體系中的美元儲蓄(扣掉熱錢和假的外人長期投資…)和債券總額不算小(台灣於2009/9/30持有US Treasury Securities 781億美元,是全球第10大戶:註九),容易慢慢求兌嗎? 在衡量台幣幣值的一籃子外幣中,台幣應該如何自處?人民幣幣值釘住美元的情況會如何發展?近年來我們中央銀行的表現被全球同業肯定,應該值得信賴。

註:

1. 依據U.S. Census Bureau在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Bicentennial Edition一書之Part 2, P.864~867所提供的Series U 1-25. 統計表: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nd Foreign Commerce –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美國自1790到1895的106年中,有72年是入超的,自1896~1970連續75年出超。

2. 在二戰之前同盟國無論人口數或GDP總和都比軸心國多,但在戰爭初期,同盟國的軍隊組訓和武器性能不如軸心國,所以落居劣勢。當軸心國家的戰力隨著時間而損耗時,同盟國家則因為美國加入支持(1941/3/11美國租借法案生效、1941/8/14 美國羅斯總統與英國邱吉爾首相簽署大西洋憲章、1941/12/7美國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正式參戰)而扭轉局面。

1942年底 proximity fuze(被稱為Variable Time引信,是一種使用無線電感應,設定與目標距離而引爆的雷管,可應用在炮彈、火箭、魚雷或水雷等爆炸物上,使防空火炮擊落敵機的能力提高4倍,擊落德國V-1火箭的能力提高18倍;用於對地火炮能在距地面10至70呎的高度爆炸,炸出的碎片及強大壓力使散兵坑中的士兵亦難以倖免,威力比常規炮火增加約7倍,美國陸軍於1944 年12月的Battle of the Bulge中首次使用,巴頓將軍稱它將改變戰鬥的方法)開始在美國軍艦上服役。1943/9/1 F6F Hellcat艦載戰鬥機(其性能領先當時所有艦載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所向披靡的日本零式戰鬥機為之失色)亦展開其擊落敵機的輝煌歷史。

在二戰歐洲戰場:1943/2/2攻擊史達林格勒的德軍戰敗投降、1943/5/13盟軍將德軍完全逐出非洲、1943/7/10英美聯軍登陸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1943/7/25墨索里尼下台、1943/8/23蘇聯軍隊於庫斯克會戰(Kursk在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獲勝,取得歐戰東部戰線的主動權、1944/6/4盟軍進入羅馬、1944/6/6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諾曼地5處海灘成功登陸。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決定先歐後亞的戰略。1942/6/5 日本於中途島海戰中戰敗,損失4艘航空母艦。至1944年5月盟軍已攻佔菲律賓東南面的所羅門群島、吉爾貝特群島、馬紹爾群島、新幾內亞巴布亞半島。與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同一天,美軍艦隊搭載登陸部隊自珍珠港出發,於6月15日登陸菲律賓東面的塞班島建立橋頭堡。而以15艘航空母艦956架艦載飛機為主力的艦隊,則與日本以9艘航空母艦400餘架艦載飛機為主力的艦隊,於6月19日在塞班島西部的菲律賓海海域接戰,至20日日軍損失3艘航空母艦600架飛機(包括陸基飛機),奉命撒回日本本土,海戰告終,美軍奪得西太平洋制海權。塞班島戰役於7月9日下午結束,日軍指揮官齋滕義次陸軍中將和指揮日本海軍艦隊攻擊珍珠港與中途島,當時在島上協助防務的南雲忠一海軍上將自殺,消息傳回東京後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及其內閣於7月18日被迫總辭。

3. Table 2, Central Bank Gold Reserve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ince 1845; Timothy Green, November 1999, Research Study No. 23, World Gold Council

4. Committee of Twenty:1972年7月成立,由11個主要工業國家和9個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

5. 1973/10/16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開始調漲,到1974 年初已漲至每桶12美元。在2008/7/11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Crude Oil 的價格來到迄今為止的歷史高峰145.66美元per 42-gallon Barrel。

石油多年來一直以美元計價,由於美元持續貶值,OPEC也經常討論改用歐元來標價,但一直未有行動,只有伊拉克前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 1937/4/28~2006/12/30)自2000 年起將所出口的石油改以歐元計價,並於2002年將國家的美元儲備改為歐元。2003/3/20美國入侵伊拉克。

6. G20:Group of Twenty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是一個由G7(美、日、德、法、英、義、加七國)、G8(G7 加俄國)擴大而成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成員為G8各國加上11個比較重要的新興工業國家(中、韓、印尼、澳洲、印度、土耳其、沙烏地、南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歐盟,於1999/12/16在德國柏林成立。20國集團的GDP總和約佔全球之85%,人口合計約40億。

7. 美國進口金額與外人自美匯出投資所得佔GDP的比例從1946年的谷底開始往上走高,到1971年超過出口金額與匯回對外投資所得 (Mad About Trade: Why Main Street America should Embrace Globalization, Daniel Griswold, 2009; Figure 1-1),對全球而言的淨美元流出自1971年開始。

依據美國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9中Table B-103: U.S.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1946-2008數據,美國自1982年迄今的Balance on Current Account除1991年外全為赤字;自1946-2008美國經常帳餘額合計為赤字7,702,924百萬美元。(若依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的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Balance of Payments Basis, 1960~2004資料,則美國自1971年起,除73與75兩年順差外,迄今全為逆差。我們没有細究兩者統計基礎的差異為何)

8. 假設美國由聯準會增加貨幣供給量(聯準會發行基礎貨幣,再經由銀行體系依貨幣乘數創造存款貨幣),不多不少補回「做為國際流通,不歸返美國」的美元入超支出,美國就等於在不改變原先國內商品與貨幣均衡狀態的情況下,印一些鈔票給外國就取得進口商品,還提高了美元幣值。

9. 依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09/9/30美國Public Debt Outstanding的金額是USD 11,909,829,003,511.75,Major Foreign Holders持有3,497.4 billions of US Dollars,約為總額之29.37%。這些數字未包括龐大的政府擔保債務。

10. 享受入超假期的金額是可以估算的,大概等於國際美元現金淨額(不含持有美國公債金額)最近一年平均數,加上各國投資人所持有美國各級政府公債淨額最近一年平均數(取平均數的意思是去除短期波動)。

11. 銀行體系是知道那些人以「金融炒作」為業的,因為在炒作時需要動員大量資金,其資金出入型態與一般投資或投機者不同。在本系列後續文章中,我們還會約略談一下金融與貨幣改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