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之十三–幸運之神從未離棄台灣的工業

-
台灣力爭上游的工業發展

從總體面看,台灣經濟與生活的現代化可以說是從日治時期開始啟蒙,到1940年代時在水利、農業、農產加工、交通、電力、教育、地政等許多方面已有基礎,但一般同胞仍在赤腳務農階段。1950年代起,自大陸失敗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奮發圖強,帶著大國的心態和格局(對台灣的發展應屬利多於弊),在美援協助下與台灣同胞一起努力。先提高農業生產力,再以出口之農產品換取外匯、進口製造最終消費產品的設備與中間原物料,來生產民生基本必需品;接著為了自己賺取製造鏈中中間產品的錢、同時提升技術水準,於是再進口製造中間產品的設備和上游原物料,自己生產中間產品(進口替代、工業升級)後繼續投入下游成品之生產。由於台灣工資便宜、同胞們又比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人民更努力工作,所生產之產品在合格的品質要求下具有價格優勢,便打開外銷市場了。又由於外銷數量帶來規模效果,台灣經濟於是趁勢起飛。

從個體面看,曾經具有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地位、或曾經具有台灣經濟基礎功能的產品項目和產品類別大約有:

1. 農產品–稻米、砂(蔗)糖、香蕉、鳯梨、鰻魚、吳郭魚、虱目魚、石斑魚、草蝦、牡蠣(蚵仔)、豬肉、…
2. 農產加工–食品罐頭(鳯梨、洋姑、蘆筍、蕃茄、鮪魚…)、…
3. 手工製品–草蓆草帽、洋傘、耶誕燈飾、…
4. 紡織品–(人纖)、紡紗織布、成衣、…
5. 石化產品–液化石油、各式塑膠建材包材(膜、板、袋、容器、外殼、硬管、…)、手提箱、皮包、人纖、橡膠輪胎、樹脂、…
6. 鋼鐵產品–各式鋼板、鋼管、條鋼線材→螺絲螺帽、不鏽鋼、合金鋼、…
7. 金屬機械產品–各式工具機、各式產業用機械、模具、高爾夫鈦金球桿頭、鐘錶、自行車、數位相機…
8. 半導體產品–(IC設計)、晶圓、各式晶片、記憶體、…
9. 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各式電子零件、主機板、個人電腦(桌上式、手提式)、伺服器、光碟機、光碟片、路由器、線纜、連接器、手機、各式網通產品、…
10. 光電產品–LCD面板、監視器、平面電視、LED、太陽能電池、…
11. 其他產品–水泥、造紙、建材、汽車零組件、運動器材(網球拍、健身器材等)、(運動、人造皮等)鞋類、羽毛製品、太陽眼鏡、玩具、卡通動畫、…

從時間序列看,大致上循著農產品→農產品加工→輕工業(民生消費)產品→石化、鋼鐵、金屬機械產品→電子及資訊產品→半導體產品→通訊產品→光電產品→…的路徑,從勞力密集逐漸向資本、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

從經營型態看,絕大部份都是初級原物料和主要銷售市場兩頭都在台灣以外的作業模式。由於台商不易直接在外國迅速建立綿密的銷售通路,所以OEM→ODM 順理成章的成為台灣製造業在擴展海外業務初期,迅速提高銷售量的不二選擇;但也有許多企業家到海外設立行銷據點和發貨倉庫,直接以當地的大盤、中盤、甚至零售商為拓銷對象。

回顧起來,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雖然迅速,但步步踏實,也迭經能源危機、貨幣泡沫(貨幣供給額過高、健康的財貨休閒標的不足)、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民主浪潮峰湧等考驗,都能肆應出險。從外匯存底、外債餘額、國民教育程度、民眾出國旅遊頻率(國際化)等指標觀察,台灣迄今體質健康。

幸運之神從未離棄台灣的工業

1. 勞力密集工業

當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面臨工資上漲與各國之保護主義而輸出日益困難時,理論上有向上游(若仍有除基本原料以外之上游)發展、縮小規模經營高級利基型產品、外移、轉業、關廠…等幾種選擇。不論對於企業主、公司股東、員工、前後關聯企業、還是台灣全國同胞而言,在不易再向上游升級時,外移是合理的選擇;它可以使企業主和管理幹部繼續發揮長才、股東繼續獲利、上游關聯企業增加出口、而政府只需處理失業員工問題。所以大家在早年政府嚴禁民間前往中國大陸投資時期,紛紛向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等地遷移;當中國大陸提出優惠條件吸引三資(台、港、外資)企業、而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政治加速民主時,由於同宗同語文的方便,台商即大批間接前往大陸,沛然莫之能禦。

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資金、技術、管理能力、外銷市場關係無一不缺,因此在這些方面具備能力的台商能夠迅速在各個所介入的領域中建立領導地位;同時由於大陸舞台先天上遠較台灣為大,所以有能力者可以在大陸獲致他們之前立足台灣階段所不敢奢望的成功。

據我們觀察,自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起,台商的機遇比日、韓、美、歐商好多了。而台灣民間也把握機遇、表現良好,對於維持甚至增進台灣地區國民福祉貢獻良多。

那因為關廠而失業的勞工同胞怎麼辦?我們建議大家經由社會福利與教育訓練系統來協助他們緩衝、再行轉業。其實歷屆政府多年來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只是仍有頗多缺失。今後若有機會,我們願意對台灣與社會福利有關的人道救援系統做一些討論。

2. 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

台灣多年來陸續建立的輕油裂解、煉鋼、半導體晶圓、記憶體、LCD面板工業需要投入龐大資本,它們的(向後)產業關聯效果很大,舖張了台灣的工業體系。其中輕油裂解與煉鋼兩者目前全球的產業集中度不高,已經開始整合過程; 而半導體晶圓、記憶體與LCD面板三者目前全球的產業集中度很高,同時台灣業者在全球佔有重要的產業地位。

對於台灣現階段工業發展策略的建議

1. 既存工業必需繼續保有甚至擴大經濟規模

除了利基型產品,在自由貿易體制下,一般工業生產若失去經濟規模即失去競爭力;以台商而言,不僅外銷市場、內銷市場亦可能連帶不保,面臨經營危機。政府長期以保護措施保護落後企業的內銷市場是違反經濟正義、有害國民福祉的,亦可能遭受有關國家報復與WTO處罰。

2. 說服大陸將台灣的工業生產能力,視為大陸工業發展的戰略伙伴

台灣目前許多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生存能力的企業,由於地理位置與商圈關係,其最大的競爭壓力並非來自美、歐、韓、日或東南亞國家,而是來自中國大陸。譬如輕油裂解與煉鋼兩個產業,台灣廠商目前的產能與大陸上獲有政府政策性支持的同業相較,已有不小落差,生存壓力愈來愈重(其實台灣、或說全球業者都接受各自政府的政策性支持)。至於半導體晶圓、記憶體與LCD面板三個產業,台商的競爭能力目前仍較其大陸同業為強,但在國際同業間價格與品質懸殊不大的情況下,大陸的採購力量偏向何方,對於各方的競爭態勢將有重大影響;同時大陸對於各項重要產業亦會、或可能會以國家力量(關稅、租稅、金融、公共建設採購…)協助其業界逐步壯大自有的生產與研發能力。

台灣最合理的做法是說服大陸政府將台灣的工業生產能力,視為大陸工業發展的戰略伙伴,大家互惠雙贏。只要大陸政府不對大陸企業提供優惠於台商的政策性支持,台商與大陸的企業即能在公平的環境中互相競爭或一起合作。簡單說就是台商在大陸最好能獲得公平的國民待遇。

3. 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

要讓大陸在各方面都將台灣視為伙伴,大家互惠雙贏,就必需與大陸建立良好關係。在正常情形下,台灣要「刻意」疏離一個距離這麼近的生產基地、規模這麼大的消費市場,是不合理的;同時光要大陸單方向一直對台灣讓利,讓台商在大陸拼命賺錢,卻不讓陸商在合理的公平條件下到台灣賺錢,也是不合理的。但如何協助台灣弱勢產業的勞工?若大陸要透過經濟手段和平統一台灣怎麼辦?台灣該如何對抗?還是只要手段民主和平就無需對抗?能夠政經分離嗎?還是寧可犠牲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選擇與大陸疏遠,只和大陸以外國家往來,以避免台灣主權受到大陸矮化?若政府這麼決定的話,廠商會遵從嗎?這些因素並非台灣所可單獨控制,這些問題亦非屬本文討論範圍。但一般居於競爭弱勢的企業在經濟戰場上也常面臨被購併、甚至被惡意購併的壓力,他們是怎麼處理的?國家與企業當然不同,但不妨參考企業間競爭的賽局思維。

4. 努力發展創新產品

a. 我們在「之一–社會加速變遷的網頁時代」一文中曾說:「…可以預見其所引發社會變遷(新產品、新體制…)的速度也會不斷加快…」。目前全球已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在其獲利產品中,創新產品佔有愈來愈高的比例;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
b. 我們在「之十–大局」一文中曾說:「…台灣目前在國民教育水準、自由民主制度發展、一般科技研發能力、企業經營管理技能、與產品國際行銷經驗等方面,在亞洲僅次於日本,亦頗具資金實力…」,並建議大家「…不斷提高台灣的知識密集度…多建立科技領先的領域,才有機會研發出獲利產品…」。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如何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是台灣此後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關鍵。

5. 邏輯上若干研發創新產品的方向

創新的產品必需由各個產業中的從業同胞研發出來,我們只能從邏輯思考上歸納幾個發展方向如下:
a. 在成本結構中工資比例低、資本及∕或技術密集者(如半導體、面板、輕油裂解等)
b. 工資單價高、技術或知識密集者(如IC設計開發銷售等)
c. 往已成功產業其價值鏈之上游發展(台灣許多成功產業以往就這麼做)
d. 往跨領域、整合型應用產品發展
將資、通訊及光電領域的軟、硬體技術應用到各個傳統產業中的發展正方興未艾、空間極大;而資、通訊及光電領域,包括 IC 設計都是台灣相對強項。同時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塑膠、化工、精密機械、模具等項目(有利於光、機、電整合)以外,對於許多產品都具有研發與生產的經驗和基礎,這種整合能力並非易得,是台灣寶貴的優勢。(如將傳統產業自動化等)
e. 發展已有眉目、未來即將流行的產品
已有眉目的意思是以台灣目前的知識、科技和財務實力,去發展在科學上完全創新的產品殊無可能,亦是商業自殺行為。但可以仔細衡量自己的能力,選擇先進國家的先進企業已建立基礎,但產品或產業發展仍在幼年期的標的投入;像遠距醫療(檢測、資通訊…)、機器人、生物科技(檢驗試劑與晶片、疫苖、人工皮膚骨骼血管等器官…)、和綠色能源(LED光源、太陽能電池…)等領域中若干產品。
f. 利基型流行產品
例如先立基於華人區域、再圖全球市場的品牌服飾(帽、衣、鞋、包、珠寶佩飾…)、食品、精緻農產品、文創產品(如法蘭瓷…)、…

6. 不在台灣進行大規模量產

「出了實驗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執行標準化作業的紀律」。(在產品銷售、生產、行銷和售後服務的場域當然不斷會有創意提案產生,而且這些場域通常是創意最重要的來源;創意產生後會進入實驗場域進行研究發展。但在日常生產作業進行時必需嚴格要求標準化的紀律,產品才有品質、生產才有效率可言)。新開發出來的產品在製程穩定、銷售數量穩定放大之後,即迅速將其移往工資較低處進行大量生產(除非工資佔成本結構不高…)是難以避免的合理選擇,也才能面對模倣者的競爭,擴大產品的獲利空間並延長其獲利時間。具有雄才大略的企業家們不必因為台灣地方小,便畏懼研發需求量很大的產品而一窩蜂勉強投入利基型產品。事實上台商在台灣所研發的消費產品已有不少在大陸建立堅強的品牌基礎。

7. 善用全球化的網業工具

如何以全球為範疇,迅速最佳化研發作業的組織、生產要素的匯合、製造地點的分佈、銷售市場的推廣、營運資金的籌集、以及各種人才的調度,對於企業的發展將愈來愈重要。企業經營團隊除了見識、格局、專業與協調組織能力以外,亦需善用全球協調的CRM、PDM∕PLM、SCM、ERP、VCS(客戶關係、產品生命週期、供應鏈、製程資源協調、視訊會議)等企業經營活動與資訊管理系統,以提高經營效率。

政府的角色

如果我們以上所述合理,則台灣下一階段工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就相當清楚了。為了更加成功地進入下一階段,政府應當扮演什麼角色呢?改善社福系統、調整教育體制、精耕學前托顧及九年義務教育、強化網通路網建設、鼓勵研究創新風氣、提高行政立法與司法效率…這些基礎工作政府責無旁貸;至於如何針對特定產業和企業提供協助,我們建議如下:

1. 要認知政府對於企業經營實務無能指導,應扮演協調、協助和司法的角色

和成功的政治、宗教領袖一樣,回顧企業發展史,企業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企業領袖因勢利導的組織和經營能力。但由於政府掌握龐大資源,又必需照顧全局(和國家相比,即使是一個企業集團,其利益仍然比較片面),遂使政府領袖對於企業界常很自然地出現「指導態度」(當然也有政府領袖對於企業家相當阿諛)。不過由於行業不同,在行業經營實務上,一般非該行業出身的政治領袖對之不易完全清楚,當然可以自由提出批評意見或提供建議,但最好避免「指導」,而從協調(資源分配)、協助和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立場作為。但「政府領袖氣度和決斷權力」如何與指導態度區別?如何自然偉大?實在是一種非常困難的修為。

2. 以公務預算成立獨資創投公司

依照企業經營法則來作業,而非以公務預算直接補助個別企業,才容易衡量政府與受補助企業各自的績效。而且政府的全局觀點常與民間的個別立場相互扞格,所以政府的創投公司宜由政府獨資成立,不宜混合民間股東。若民間願意購買政府創投公司無表決權的特別股,政府當然歡迎;民間資金亦可以自行成立創投公司,與政府個案合作,大家帳目清楚。糾葛不清處往往可能形成貪污之淵藪。

可能有人擔心政府的創投公司其經營容易受到立法委員、議員和政府官員等公公婆婆們的干預。其實所有政府支出,不論其支出手法如何,同樣都會受到各種力量的影響。難道民間企業的經營就真的能由老闆為所欲為嗎?問題不在有無牽制,在於經營者的能力。

3. 重視產業關聯性大的產品、企業和產業

不是說能夠獲利的最終產品不值得投資,而是政府不需要與民間資金競逐最終產品的投資機會,而需要關注像煉鋼、輕油裂解、晶圓製造、精密機械這類向後關聯係數大的產品。經營這類產品的企業若能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可以帶動許多上、下游企業也獲得競爭優勢。中上游企業所需要的資本和營運資金通常比較龐大,同時業務波動比較大、財務風險比較高,政府這類大創投業者才比較有能力在其發展初期給予協助。

4. 只要是特定企業(產業)才得享受的政府補助,一概明確列帳

類似補助特定企業(所謂補助產業都會落實到對於特定法人的補助上)研發節能或綠能產品之類的支出、以及補助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落實到特定供應商)之類的差別措施,因為都由全國同胞付費,應該經由政府的創投公司支付,記入合適的會計科目。而像針對特定產業(企業)減稅這類措施雖無支出,但因為實際減少了應有的收入,亦應記入合適的(虛擬)會計科目。

由於多數銀行有民股,所謂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的做法並不恰當。對於銀行不願貸款、而政府判定應予協助的企業,應經由政府的創投公司以直接購買其債券或增資股票等型式提供救援。

何謂負責任?負責任的個人、企業主(或NGO負責人)、和政府機關首長做起事來都應該是清楚明白、不打混帳的。

回首過去,我們看到台灣同胞從未停止努力、企業界從未失去活力。同時感謝上蒼,我們看到從台灣起步走向現代化之日開始,一直到今天,幸運之神從未離棄過台灣的工業;而眺望未來,我們也看不出祂有準備離棄台灣的跡象。

我們在「之十–大局」一文中提到台灣不易成為區域中心,而是亞洲政經活動的邊陲。意思是鼓吹台灣成為亞太○○中心可能並不務實,而建議大家實實在在地發展適合台灣發展的實業。同時台灣這個邊陲,距離大陸東南沿海的精華發展地區並不很遠。

希望2020年時台灣的工業蓬勃發展,更勝先前


附記:

1. 對於台灣未來總體產業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由經濟部技術處委託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兩個單位所研究編寫的報告「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建構穩健發展的台灣」;報告簡述了研究者認為在未來較有成功機會的若干產業。該
報告於2008年4月出版,可向下述網址查詢–
http://210.241.21.164/OpenFront/gpnet/newbook_view.jsp?gpn=1009701145

2. 報載行政院已決定將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列為六大關鍵新興產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