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五、拼命般的動能與經濟發展


台灣同胞曾有拼命般的動能

一、背景:1949年後台灣面對的國際政治環境 

1. 1949/1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
2. 1949/12/07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宣佈遷都台北1950/01/01美國總統聲明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赴美醫病之代總統李宗仁先生滯留美國不願返台,之前宣佈暫行下野之總統蔣中正先生於1950/03/01宣佈復行視事。
3. 1950/06/25韓戰爆發1950/6/27美國總統宣佈其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隨後恢復對中華民國之軍事與經濟援助;1950/07/31韓戰聯軍統率麥克阿瑟訪台
1954/12/02中美兩國於美國華盛頓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8/08/23大陸發動八二三炮戰美國雖然協防但希望中華民國自外島撤軍1960/02/12美國安全總署台灣分署設立私人投資貿易顧問小,協助台灣吸引外資(美國1957年經濟不景氣,國際收支出現長久以來首次赤字,遂改變援外的作法;對台灣逐年減少贈予性援助,改為自貸款後第十一年起,分三十年無息償還的貸款)。
4. 1960/06/18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
5. 1965/07美國中止對台經援貸款我國對所有美援無息貸款於2004/01清償完畢
6. 1971/10/25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第1976次全體會議通過2758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法定權利…立即驅逐蔣介石在聯合國與聯合國有關組織中之非法代表(決議文的名稱是Restoration of the lawful righ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United Nations結尾是and to expel forthwith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ang Kai-shek from the place which they unlawfully occupy a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 all the organizations related to it. 全文未使用中華民國名稱
7. 1972/09/29中日斷交
8. 1975/04/05蔣中正總統逝世
9. 1979/01/01–中美斷交
10. ………

二、生產與貿易 

台灣以一個小海島1950年不到900萬的人口,在之後一甲子中所生產曾經具有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重要地位的產品項目大約有:  

1. 農產品稻米、砂(蔗)糖、香蕉、鳯梨、鰻魚、吳郭魚、虱目魚、石斑魚、草蝦、牡蠣(蚵仔)、豬肉、遠洋漁獲
2. 農產加工食品罐頭(鳯梨、洋姑、蘆筍、蕃茄、鮪魚)、
3. 手工製品草蓆草帽、洋傘、耶誕燈飾、
4. 紡織品布匹、成衣、
5. 石化產品各式塑膠建材包材(膜、板、袋、容器、外殼、硬管、)、涼椅手提箱、皮包、化纖、橡膠輪胎、樹脂、
6. 鋼鐵產品螺絲螺帽、五金不鏽鋼、合金鋼
7. 金屬機械產品各式手工具工具機、各式產業用機械、模具、高爾夫球鈦金桿頭、鐘錶、自行車、
8. 船舶44.5萬載重噸超大型油輪、貨櫃輪、散裝貨輪、特殊船舶、軍艦、修船、拆船、
9. 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各式電子零件、主機板、個人電腦(桌上式、手提式
)、伺服器、光碟機、光碟片、路由器、線纜、連接器、手機、各式網通產品、
10. 半導體產品IC設計)、晶圓、各式晶片、記憶體、
11. 光電產品CRT監視器、LCD面板、平面監視器與電視、數位相機LED、太陽能電池、
12. 其他產品汽車零組件、運動器材(網球拍、健身器材等)、鞋類(塑膠拖鞋運動鞋等)、羽毛製品、太陽眼鏡、玩具、

這些產品在先進國家的眼中看來,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高級產品,而且都是他們教導、移轉給我們做,讓我們接收他們所退出的市場。但如果我們不成材、自己站不起來也不行。在過去一甲子,政府與全國同胞拼命努力,大致上循著農產品→農產品加工→輕工業(民生消費)產品→石化、鋼鐵、金屬機械產品→電子及資訊產品→半導體產品→通訊產品→光電產品→…的路徑
,不斷引進技術與資本,從替代進口向衝刺出口,從下游向中上游,從勞力密集向資本、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 

經營型態上,由於台灣當初既没有資金也没有生產技術本地能提供的原物料很少消費市場也很小,所以只能用初級原物料和主要銷售市場兩頭都在台灣之外、為外商OEM代工的作業模式開始拼命還有客廳即工廠,為代工廠做家庭代工的合作模式:家庭主婦與老人小孩在家事或學校課業之餘到代工廠承攬一些只需要簡單工具輔助的手工加工作業回家裡做論件計酬
),慢慢進步到ODM。企業家們非常積極,提著手提箱全世界跑,有的努力找新代工業主有的企圖自建銷售通路;不管走那個方向當有一點力量後都走上在海外設立服務據點和發貨倉庫的階段;也有企業家到海外落地生根
,與台灣的製造端合作。 

不能忽略貿易公司的貢獻台灣早年的生產商大多欠缺外語能力,許多在學校裡學會外語的畢業生就在國內外奔波,為國內外介接產品供需,協助生產商開展外銷;當生產商得到穩定的中長期訂單後就有迅速提升生產技術與管理能力,擴大規模的機會。貿易商若有能力也會為國外進口商負責台灣出口前品管的工作,在客戶與供應商數量增加後便擴大規模或轉型,追求更大的成就。政府則在經濟部下成立國際貿易局,並於1970/07/01成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在國內外設立服務據點目前在台灣設有總部及4個辦事處在海外設有60個辦事處),協助廠商在全球推廣市場

三、國內基礎建設 

年紀比較大的同胞們可能還記得十大建設,包括:
1. 中山高速公路1971/08/141978/10/31
2. 鐵路西部幹線電氣化1977/10/201979/07/01
3. 北迴鐵路1973/12/251980/02/01
4. 中正國際機場1974/091979/02/21
5. 台中港1973/10/311976/10/31第一期完工啟用通航
6. 蘇澳港擴建1974/07/011983/06二期工程全部完工
7. 大造船廠1974/01/011976/05/31
8. 大煉鋼廠1974/09/011977/12/16第一階段建廠竣工開始生產
9. 石化工業1973/071978/02/28(三輕)
10. 核能發電一廠1971/12/151978/12/06(一號機)

在十大建設決策與興建階段,即使大肆宣傳,執政者還是遭到黨外、執政黨內與民間極為嚴厲的批評,像為富人建設、財源没有著落就做,邊做邊找錢
、帶來通貨膨脹、研究不足未採行更佳方案,本益比不佳、過多政治性考量
、好大喜功、浮誇、一人決策…。在1973/101974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許多國家GDP下降,台灣出口減少時,十大建設發揮了以國內公共工程促進就業的效果,仍然被批評為矇到的,歪打正著… 

回顧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有國營還是民營為主的路線爭辯美日等國政府為其在台利益施壓、台灣政府以經貿利益交換歐洲國家之外交支持外資
以美日為主)之間為在台利益競爭、外資在台灣代理人之間競爭、外資內資之間競爭、為優先供應內需而限制出口、為保護替代進口之投資報酬而限制進口、保護性特許壟斷、國營事業與執政黨黨營事業壟斷或不公平競爭、彼端目標出口市場的限制性不公平競爭、三次石油危機…,有時政府在夾縫中前進,有時民營企業在夾縫中前進,有時大家都在夾縫中前進;無論如何,政府首長與企業家都帶領民眾忍辱負重、不屈不撓,不斷克服困難與挑戰,持續創造成長的佳績。 

政府有時高瞻遠矚很有魄力地走在前面帶領企業家與民眾有時因為不能掌握技術與市場發展趨勢或因其他過於求穩健的考量而落在企業家與民眾後面因應問題過於遲緩走得快走得慢都被批評。總體說來以民間主動積極發展跑在前面,政府因應現實配合並支持發展的情況居多;國營與執政黨黨營事業的表現不如民營企業。 

195060年代甚至更晚期,台灣有許多姐姐到工廠做工拿辛苦儲蓄的嫁妝錢出來給弟弟創業而有去無回;有許多哥哥種田捕魚讓弟妺有錢繼續升學
…。我們用低工資長工時、在污染的環境中一起胼手胝足、披荊斬棘、拼命爭取生存發展的機會;其間多少辛酸血淚與成敗興衰不過不只我們如此
先進富裕國家都是這樣成長的當積蓄逐漸增加之日子就慢慢舒服一點快樂幸福多一點

四、教育 

雖然日本人留下了基礎,但1950年代台灣仍處於大家赤腳務農、不少同胞無力讓下一代接受教育的環境中,學區老師們挨家挨戶到及齡兒童家裡訪問,力求一個不漏、全部進入國小就讀。19635月政府決定在金門試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19649金門縣立金城初級中學第一屆同學入學19676月畢業;執政者不是先在各處多設幾所國中舒解國小補習壓力,而是在強大反對聲浪中(美國剛停止對台經援、缺錢、缺教室、缺師資、影響農業生產、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書寫會算術即可…)於當月宣佈在全國推行九年國教,19689月全國國民學校畢業生一律免試,按學區分發入學。政府與民間極重視教育為後來我國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不然台灣今天會是另一種面貌。 

五、民主政治 

台灣在日治時代就有不少先賢先烈拼命爭取民主。雖然由大陸遷台的執政黨繼續實施從1935年就開始的地方自治與選舉,但在195060年代威權鎮壓的政治環境中,流亡海外的蔣氏政敵若干因為三七五減租與土地被強迫分配給佃農的地主或其子女們不滿威權統治之台僑與台灣留學生等人士在海外
,二二八與白色恐佈事件受難者親屬大陸來台對政府施政有異議者、對政府若干威權與不公義行為氣憤不平的熱血者、未必真有高尚政經理念只意在奪取政權聚斂財富者等人士在島內,反對執政黨獨裁的運動從來没有停止過
。許多仁人志士不畏坐牢與放逐,前仆後繼推動全面的民主政治,拼命壓迫政府加速進行明顯落後於需求的政治改革;1986/09/28新政黨成立時政黨没有鎮壓2000/03/18的總統選舉中台灣實現了中央政府執政黨的和平更替
。今天台灣在科技水準方面離先進仍遠,在日常生活水準方面與先進國家也還有差距,但在政治民主方面已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
 
台灣同胞現在還有拼命般的動能嗎? 
 
被許多後人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本身不是個會裝聖裝賢的人,會說食色性也
,自己七十歲以後才能不踰矩,比較少犯錯的意思。人基本上要到終老蓋棺之後,才比較能夠被公平論定。失去大陸政權的政府,在遷到台灣這個幅員格局比大陸小很多的島上後,橫逆打擊依然繼續不斷,先後兩位領袖没有捲款伺機退休海外,而寧冒極大危險,於實在太高的軍費負擔下,與全國同胞拼命經營,許多行業都英雄輩出,在各方民眾爆發高能量快速成長時能夠維持大致平衡的基本秩序,國家發展績效評比位居同時代新興國家之首;繼任者又接續努力,使台灣達到自由民主的小康境地,實屬難得。 
 
在大陸改變發展策略興起後,台灣面臨一些困難,近年來似乎大家駡來駡去
、權鬥不已,還有同胞慨嘆台灣已成為一個意向分裂而不可治理之地;但回顧過去一甲子,大家相駡相鬥何曾少過,相駡相鬥能夠刺激大家做更深刻周到的反省與思考,只要在相互批鬥省思時仍然持續求進步就行。 
 
動能很重要,没有動能就靜止了。當然成為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那樣的世外桃源也是一個不錯的國家發展選項,台灣東部就是很適合成為桃花源的區域。但很多想拼的人怎麼拼? 
 
就本文觀察,台灣並没有失去動能,會覺得悶是因為各種績效不能令自己滿意,心有困惑與無奈。的確,大家每天都想拼經濟,但怎麼拼?往那裡拼?產品都賣不出去,找不到可以賺錢的產品,連工作都找不到怎麼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