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美洲居中版
世界地圖–最常見版
一、時也、運也、拼命也
人員與貨物移動需要花費時間與費用。觀察一下上面兩幅世界地圖,天啊!在共產主義社會基本上自我封閉、少與外界往來的1950~1980年間,台灣要從那麼遠的地方把技術、機器設備和原材物料買來,再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到那麼遠的地方去;有那麼多競爭者離美國與歐洲先進區域比台灣近得多,台灣居然能創下經濟成長率連年領先全球的佳績,真是時也運也,最重要的是當時台灣同胞把握機遇拼命也。
台灣自1970年代中期起,由於連年經濟成長,工資上升,除了不斷提升技術
,調整產品與市場區隔(segment)外,很自然地,勞力密集的企業已經開始外移到其他勞工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包括中南半島、中南美洲、非洲。大陸自1978年起調整發展策略開放了,台灣政府也自1987年從開放大陸探親開始
,逐步但迅速地解除台灣同胞前往大陸的禁令。
二、老天爺讓台灣與大陸靠得很近
本系列在「四、台灣未來總體經濟發展的定位」一文中曾略述我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由於兩岸關係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很重要,對大陸也重要,看著世界地圖,決定再囉嗦一下:
1. 依照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歷年入出國人數統計表推估,台灣常住大陸地區人口自1988年開始逐年增加,目前可能不低於60萬人(移民署應有精確數字)。這些台灣同胞陸續帶著資金、比較先進的技術、發展經驗與國際關係前往大陸,對大陸的迅速現代化有不小貢獻,同時拓展了台灣產品外銷大陸的市場、增加了台灣國民所得、舒解了台灣在更新興國家興起時失業與通貨膨脹的壓力;雙方互惠。
2. 兩岸對口的半官方組織自1991年底開始公開連繫,官方機構自2013年10月開始直接公開接觸,步子走得可說穩健;在民間經貿實務上大中華經濟圈於1990年代中期就已形成。
3.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語言文化相同,在很多方面,台灣過去數十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領航者,目前台灣同胞人均所得在國內日常生活食品用品的購買力方面,已經不輸德、英、日(註),今後在不少項目的發展上仍會領先大陸;但就綜合國力而言,由於台灣地小人少,大陸早就超越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有力的行為者。
4. 兩岸各產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產品方面互動的關係,開始時幾乎全為附加價值鏈垂直互補性質,由台灣企業家主導。在大陸努力向全球學習、逐步成長之後,兩岸各產業水平競爭的情況逐漸增加。企業之間該競爭就競爭
、該合作就合作,自有經營之道;而兩岸政府之間則以合作為宜,最好在策略性科技發展、策略性產業扶助等方面避免重疊投資。今後兩岸政府各部門在進行影響及於兩岸的發展或策略規劃時,若能互相派員參加對方的工作組將對雙方同胞有利;大陸因為幅員規模大、政府力量強,就單方面先主動一些吧!台灣政府很怕被批評為賣台。
5. 台灣有不少同胞擔心兩岸開放貿易會造成失業問題;捫心自問,台灣當年發展經濟時也曾造成先進國家的失業問題。本系列曾在「三、以合作社扶助失業同胞並撤銷進口限制」一文中簡述無法培育出口能力的長期進口限制是傻事,但失業對失業同胞是可能要命的大事。政府有責任設法消除弱勢同胞對於兩岸擴展貿易的憂懼,光口說不夠。能夠保障少數與弱勢者基本生存權利的自由民主制度才能夠長存。
6. 基於許多不同原因,還有說不上來的原因,有些台灣同胞雖然不討厭善良的大陸同胞,但就是不喜歡大陸政權。如果大陸今天實施的是暴政,台灣與之疏遠甚至對抗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陸今天很明顯地朝著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回顧我們自己從貧窮走向小康、從威權走向自由民主的經驗,没有一步輕鬆。大陸一樣需要逐步落實全民基礎教育、逐漸累積儲蓄、逐級向上推動民主選舉、穩健踏實、不斷處理危機克服困難、避免發生造成大損失的動亂
…,不容易啊!除非被欺負,不管理性還是感性的同胞都會與人為善;我們台灣不只與大陸,與全世界各國都會和睦相處。
三、降低國防經費
本系列在「四、台灣未來總體經濟發展的定位」一文中也曾略述我們對國防預算的看法,由於有效運用國家預算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很重要,決定再囉嗦一下:
1. 我們需要國防保護而非壓垮我們;每年NTD 3,000億、佔政府年度總決算超過16%,大部份花得愈來愈冤枉,實在是我們不可承受之重。
1. 我們需要國防保護而非壓垮我們;每年NTD 3,000億、佔政府年度總決算超過16%,大部份花得愈來愈冤枉,實在是我們不可承受之重。
2. 美國有8個州在1952年之後婦女才有選舉權(密西西比州1984/03/22最晚)
;金恩博士在美國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台階上對25萬人發表「I have a dream」演說的時間是1963/08/23。以1940年代全球民權的水準,台灣1947年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其所造成的民恨糾纏當時犯錯的執政黨逾60年仍未能完全消泯
。史跡斑斑,以今日民間力量與政府力量的對比,人民早非民智未開時代那樣容易鎮壓,大陸在什麼情況下以武力佔領台灣才會划算?而非後患不斷?
3. 我們國防部必然隨著各項變數參數之不斷變化,經常模擬許多套兩岸接戰的情境;以今天的武器性能、兩岸軍力對比趨勢、台灣民意分佈、國際關係
…,如果情況演變到大陸下決心以武力佔領台灣,我們做得到撐持兩周,等待國際干預嗎?國際會如何干預?如果在合理預測中根本撐不了幾天,之後只能進行巷戰暗殺、山地游擊戰、在大陸搞破壞…這類戰爭,我們的軍力目標應該如何設定才合理?
4. 朋友之間會有兩肋插刀的義氣,熱血人士與熱血組織會有協助弱勢、追求公義的情懷,國家之間的交往則幾乎全是利益交換。自1965/07美國中止對台經援貸款之後,兩國之間的往來那樣不是商業買賣?不只美國,所有賣軍火給我們的國家是用什麼價錢賣的?台灣似乎没有欠那個外國政府人情債需要還。如果今天還有什麼外國政治人物需索政治獻金,讓政府實在無法拒絕,就把錢洗給他們吧,不買不必要的東西,老百姓(國家)的損失會比較少。(也許外國軍火商的售價很公平,也没有外國政治人物索求獻金,全是台灣這邊的中人自己找人頭往上加價…,局外人不清楚事實真相)
5. 回顧一下歷史,在韓戰、越戰、中東戰爭、兩伊戰爭、甚至俄羅斯的境內與鄰國戰爭…中,有關各方各別投入多少資源?達成什麼戰爭目標?除了軍火與戰爭物資商人、石油商人、金融操作集團和○○○○發了戰爭財之外,所有參戰國家的老百姓有何好處?現代戰爭已與從前有很大不同:強國戰勝不難,佔領並統治為難,不易取得戰利品;大國對於軍事的投資報酬率都這麼差,小國還請那麼多同胞從軍、買那麼多武器做什麼?
--------------------------------------------------------------
註:美國中央情報局the World Factbook對全球229個國家及地區,以2013年的預估所得購買力平價,除以當地2013/07/01的人口數後所得到之人均所得購買力平價進行排序,台灣排名第28。本文於2014/03/12自the World Factbook排序網頁剔除人口數少於500萬的國家及地區後,將排名在南韓之前的國家及地區加上大陸後轉錄如下(上海市數字為本文依據上海市統計局所公佈之數字推估):
排名
|
PPP@
|
人 口
|
|
7
|
新加坡
|
62,400
|
5,460,302
|
10
|
挪威
|
55,400
|
5,085,582
|
13
|
美國
|
52,800
|
316,438,601
|
14
|
香港
|
52,700
|
7,082,316
|
15
|
瑞士
|
46,000
|
7,996,026
|
18
|
加拿大
|
43,100
|
34,568,211
|
19
|
澳洲
|
43,000
|
22,262,501
|
21
|
奧地利
|
42,600
|
8,221,646
|
24
|
荷蘭
|
41,400
|
16,805,037
|
26
|
瑞典
|
40,900
|
9,647,386
|
28
|
台灣
|
39,600
|
23,299,716
|
29
|
德國
|
39,500
|
81,147,265
|
31
|
丹麥
|
37,800
|
5,556,452
|
32
|
比利時
|
37,800
|
10,444,268
|
34
|
英國
|
37,300
|
63,395,574
|
36
|
日本
|
37,100
|
127,253,075
|
37
|
芬蘭
|
35,900
|
5,266,114
|
38
|
法國
|
35,700
|
65,951,611
|
40
|
以色列
|
34,900
|
7,707,042
|
41
|
歐盟
|
34,500
|
509,365,627
|
42
|
南韓
|
33,200
|
48,955,203
|
120
|
大陸
|
9,800
|
1,349,585,838
|
1950年代曾有大陸政治領袖希望大陸能夠很快超英趕美,目前台灣同胞人均所得在國內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力方面,已經不輸德、英、日。
名詞簡釋
1.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一個國家在某一年度中
,所生產之最終有形物品與無形勞務的市價總和。該總和可以當年某特定時刻該國官定之美元匯率(Official Exchange Rate;OER)換算為美元,以便進行國際比較。
2.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設定一組約3,000項與民眾日常生活最有關的有形物品與無形勞務(民生日常食品用品)→將某國每一項日常食品用品的本幣單價,與在美國該日常食品用品的美金單價相比,得出某國該項日常食品用品與美國之間以美金計算的PPP→依品項分類考慮重要性加權後,計算得出某國整組民生日常食品用品的PPP→再據以換算某國GDP的PPP美金數值。(這是簡化的解釋)
3. 所以某國GDP(PPP)與GDP(OER)的金額會不同。依美國中央情報局the World
Factbook 2013年全球各國及地區人均GDP(OER)的排序,台灣(
USD 20,900)排名第41;日本(USD 38,500)排名27、南韓(USD 23,900)排名35、大陸(USD 6,800)排名82。(本節數字錄自2014/03/13 Wikipedia
)
4. 上海市統計局2014/02/26公佈2013年上海市全年生產總值(GDP)為21,602.12億元人民幣、2013年底常住人口2,415.15萬(戶籍人口1,425.14萬、土地6,340.50平方公里)。本文計算上海市常住人口的人均GDP為人民幣8.9444萬元(統計局公佈之數字為9.01萬元,可能為計算人口之基準日不同
),若依2013/12/31人民幣對美金匯率6.05400折算2013年上海市之估計人均GDP(OER)為14,800(14,774)美元,是台灣的70.81%。
5. 任何統計方法都有其適用上的限制,國民所得統計不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